20150919

攻博望並非孔明 行火計伏擊夏侯

博望坡之戰一向被視為諸葛亮登場後的第一戰,  然而,  歷史上火燒博望坡這場戰鬥進行之時,  諸葛亮尚在南陽躬耕,  沒有出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三國演義》 , 博望坡之戰一向被視為諸葛亮登場後的第一戰, 也是俗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廬後答應出仕, 當時曹操已平定河北, 決心南征, 乃派遣夏侯惇為主將, 于禁、李典等為副將, 領軍十萬直逼南陽新野而來。當時諸葛亮雖有退敵之策, 然而關羽、張飛卻輕視諸葛亮, 諸葛亮不得已之下, 乃借劉備令劍威服二人, 使其各領一千兵馬, 埋伏在豫山、安林之中, 等待夏侯惇領軍通過, 就以伏兵與火攻擊之。另外派遣趙雲領老弱殘兵, 擔任先鋒與夏侯惇交戰, 並詐敗撤退, 引誘夏侯惇進入山林窄路之中;又遣關平、周倉、劉封等人潛入曹軍後方, 焚燒物資, 製造曹軍恐慌。交戰後, 一切如諸葛亮所安排般發生。在夏侯惇與於禁領軍追擊時, 位於後方的李典緊急通報前方的夏侯惇, 需防敵軍火攻, 然而為時已晚, 曹軍受制于道路狹窄, 又處於樹木交雜之處, 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死傷十分慘重, 夏侯惇等將領敗逃回許都。諸葛亮略施小計, 在博望坡用火攻敗曹軍, 終令關、張等人折服。這是《三國演義》的說法, 書中還有贊諸葛亮曰:博望相持用火攻, 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 初出茅廬第一功!

然而, 歷史上火燒博望坡這場戰鬥進行之時, 諸葛亮尚在南陽躬耕, 沒有出山。
博望坡之戰其實是劉備指揮的, 規模亦不像演義說得那麼大, 夏侯惇也沒有率領十萬人這麼龐大的軍隊, 甚至並不是用火攻。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 官渡之戰爆發, 原先與關羽、張飛失散的劉備借此機會重逢, 並于汝南一地依附當地領袖劉辟、龔都等, 企圖於曹操背後發動奇襲;然而翌年(西元201年), 於官渡和倉亭大獲全勝的曹操, 決定回頭剷除位於背後的威脅, 劉備在穰山一役失利後, 被迫逃往荊州投靠劉表;獲得劉表賞識的劉備, 則被委以守衛荊州北方的重任, 駐屯於南陽新野。

建安七年(西元202年), 劉表企圖趁曹操北上攻擊袁尚的契機, 襲取許都, 乃派遣劉備領軍出擊, 劉備於是發兵北伐, 一直打到葉縣, 已接近許昌, 嚴重威脅中原安全, 曹操調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反擊劉備, 劉備將陣線後撤, 選擇博望與曹軍對峙。

對峙過程中, 某日, 劉備刻意派出少數軍隊與夏侯惇交戰, 並故意敗退, 而後又燒毀自軍營寨。種種跡象使夏侯惇誤判劉備無力再戰, 決定追擊, 李典勸諫, 夏侯惇認為是李典判斷有誤, 故與于禁追擊。然而, 當行進至狹窄的林間山道時, 劉備的安排的伏兵突然殺出, 夏侯惇應對不及, 遭伏兵攻擊。困難時刻, 李典指揮自軍人馬前往接應, 救出了夏侯惇, 之後兩軍撤退。

劉表雖有襲取許都之心, 然經此一役, 劉表再無主動出擊之作為。日後劉備雖勸劉表趁曹操遠征柳城之際出兵, 但劉表卻不允許, 終致錯失問鼎中原的良機;也在其死後, 荊州的基業瞬間被曹操所佔據, 迫使劉備必須尋求江東孫權的幫助, 促成後來的赤壁之戰。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 表疑其心, 陰禦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 先主設伏兵, 一旦自燒屯偽遁, 惇等追之, 為伏兵所破。
《三國志·魏志·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 至葉, 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 惇率諸軍追擊之, 典曰:賊無故退, 疑必有伏。南道狹窄, 草木深, 不可追也。惇不聽, 與於禁追之, 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裏, 戰不利, 典往救, 備望見救至, 乃散退。

據《先主傳》與《李典傳》的記載來看, 劉備雖此戰獲勝, 但曹兵損失並不多。而且, 《三國志》的《武帝紀》、《夏侯惇傳》、《于禁傳》及《資治通鑒》等均未記載這次戰鬥。說明博望坡之戰的規模並不算大。由於劉備與曹兵交戰勝績較少, 所以火燒博望坡之戰才被《三國演義》大肆渲染。
另外, 據《三國志》, 博望坡之火是劉備為引曹兵入伏, 偽遁前自燒屯營而起, 非如《三國演義》所言先將曹兵引入伏內, 後用火攻。

歷史上的劉備多給人以政治家的印象似少軍事才能, 博望坡之戰表明他還是一個軍事家。而《三國演義》為表諸葛亮出手不凡, 卻將此戰之功記於孔明名下, 實為劉備不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