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1

邯鄲淳笑林警世 金句王洛陽紙貴

在這個戰亂百年的三國時代, 天災人禍頻仍, 民不聊生, 偏偏在這個人心動盪的社會中, 中國古代第一部笑話集誕生了, 這部笑話集叫做《笑林》。 《笑林》由三國時魏人邯鄲淳編撰。邯鄲淳博學有才章”, 頗受曹操父子器重。此書在《隋書》、新舊《唐書》中都稱三卷, 到宋代佚亡。但其中的一些笑話散存於《藝文類聚》、《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等類書中。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錄26則笑話, 魯迅先生增補3, 從各書中把它輯集為一卷, 共二十九則, 收入《古小說鉤沉》。 《笑林》所選作品內容, 有諷刺愚蠢行為的,如《截竿入城》、《一葉障目》等;有嘲諷上層統治階級的貪吝無知的, 如《漢世有老人》、《吳沈峻性儉吝》等;也有關於巧言善辯的人物和事件, 亦有記述文人軼事的。這些民間笑話, 反映了一些人情世態, 諷刺了悖謬的言行, 生動有趣。雖然也有一些笑話趣味不高而小說意味濃厚。從《笑林》編刊之後, 笑話才正式作為一種獨特的形式加入了文言小說的行列, 並被越來越多的作家所接受並重視。陸續出現的笑話集有《笑贊》、《笑府》等。而《笑林》言簡意精, 易於理解, 在民間廣泛流傳, 是戰亂黑暗日子中的一絲靈光。


邯鄲淳(約132—221, 又名竺或浮, 字子叔(一作子淑), 又字子禮(或作正禮), 東漢時潁川陽翟(今禹州市)人, 三國魏書法家, 官至給事中。因著有《笑林》三卷、《藝經》一捲而著名, 被稱為笑林始祖, 與丁儀、丁廙、楊修為曹植的四友其書法煥然, 成為傳世珍品。其有文集二卷、《藝經》一卷, 今僅存《投壺賦》、《孝女曹娥碑》等文。邯鄲淳在我國書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書小史》稱淳篆書師曹喜, 略究其妙。蔡邕善篆, 然精密間理, 不如淳也。史書上沒有專門的傳記, 但是從《後漢書曹娥傳》、《三國志•魏志•王粲傳》注以及後世關於書法的材料中, 我們還可以知道不少有關他的事情。

邯鄲淳青年時代離家出走, 遊學洛陽, 拜大書法家扶風曹喜為師, 刻苦磨煉, 終於名震書壇。其書法藝術精湛有力, 尤其擅長蟲篆(似蟲形之篆書)。 《書小史》稱其志行清潔, 才學通敏, 書則八體悉工, 學尤善古文大篆。漢獻帝初平年間(公元190-193), 邯鄲淳從長安避亂荊州, 為劉表門下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曹操南征荊州, 劉表之子劉琮舉州投降。曹操頗知書法, 早聞邯鄲淳大名, “召與相見, 甚敬異之。赤壁之戰後, 邯鄲淳隨曹操來到鄴城, 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爭與邯鄲淳結交。曹丕請父親讓邯鄲淳作自己的文字侍從。曹植也求邯鄲淳甚急。此時曹操正偏愛曹植, 命邯鄲淳往見曹植;曹植大喜過望, 熱情隆重地接待了邯鄲淳。建安二十五年(公安220)曹操病逝, 曹丕代漢而立, 開創魏王朝, 最終把邯鄲淳拉到自己身邊任博士給事中。邯鄲淳為報知遇作《投壺賦》, 洋洋千餘言, 曹丕認為寫得很好, 賞賜帛千匹以嘉獎, 正始年間(公元240-248)邯鄲淳以大篆、小篆、隸書三種字體書刻儒家經典《正始三體石經》, 立於洛陽太學故漢碑之西。

邯鄲淳作品之一曹娥碑, 是東漢年間人們為頌揚曹娥的美德, 紀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卻說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 會稽上虞令度尚欲為曹娥立碑, 先使屬吏魏朗為之操筆, 久而未出, 遂命其弟子邯鄲淳作碑文。邯鄲淳時甫弱冠, 只見他從容捉筆, 少許構思, 一揮而就, 眾人嗟嘆不暇。碑以載孝, 孝以文揚。蔡邕聞訊來觀, 手摸碑文而讀, 閱後書黃絹幼婦, 外孫齏臼八字於碑陰。此碑早年散失。現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書。另有王羲之的絹本手跡存於遼寧博物館, 足可窺見邯鄲淳的辭鋒。羅貫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地故事寫入了自己的作品中。說三國時, 曹操和楊修一起來曹娥廟祭拜。看到碑陰黃絹幼婦, 外孫齏臼八個字感到很奇怪, 不解其義, 最後還是楊修破譯了這個謎語, 說答案便是絕妙好辭。他給曹操解釋說: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綢, 那便是字;幼婦是少女, 字;外孫是女之子, 那是字;是搗碎的薑蒜, 齏臼就是搗爛薑蒜的容器, 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受辛之器”, “旁加就是的異體字。所以黃絹幼婦, 外孫齏臼”, 謎底便是絕妙好辭。此外還有《投壺賦》, 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遊戲, 把是三國時期士大夫把玩投壺, 將投壺者們身手不凡的投技和妙趣橫生的場景描寫得惟妙惟肖, 淋漓盡致, 可見於《藝文類聚七十四》。


邯鄲淳文字成就除散文外, 莫過於《笑林》三卷。笑話是隨著人類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出現的, 在我國的古代載籍中, 有許多幽默、可笑、滑稽的事情, 譬如我們一直當作寓言的的《守株待兔》、《拔苗助長》、《刻舟求劍》等等, 其實完全可以劃入笑話的範疇。但是它們隻是零星地散佈在浩瀚的書林中, 其餘的大概就基本上在口頭流傳, 沒有人加以歸並整理。 《笑林》就是我國古代最早的關於笑話方面的專書。內容大都是一些短小精煉的諷刺性笑話, 其幽默生動, 諷刺辛辣, 用故事的方式敘事, 以誇張和漫畫式的筆法寫人, 滑稽幽默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 所以流傳甚廣。 《笑林》與《世說新語》雖同屬記錄人物言行的軼事小說, 但它所記的人物多是作家虛構的, 書中人物沒有確指, 只稱"某甲""某乙""王氏""李氏""楚人", 小說意味濃厚。原書到宋代散失, 今有魯迅先生《古小說鉤沉》輯本。

《笑林》原文翻譯
1. 截竿入城: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 初豎執之, 不可入, 橫執之, 亦不可入, 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 曰:吾非聖人, 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魯國有個拿著長竿子進城門的人, 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想要進城門, 但不能進入城門, 橫過來拿著它, 也不能進入城門, 他實在是想不出什麼辦法來了。不久, 有個年長的男人來到這裡說:我並不是聖賢, 只不過經歷了很多的事情, 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再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依照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有嘲笑愚蠢之人自作聰明的。比喻做事不會思考, 死板的循規蹈矩, 不知變通。

2.膠柱鼓瑟:齊人就趙人學瑟, 因之先調膠柱而歸, 三年不成一曲。齊人怪之, 有從趙來者, 問其意乃知向人之愚。 《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齊人跟趙人學習瑟這種樂器。他不去刻苦鑽研演奏瑟的技術, 卻依照趙人預先調弄好的音調, 將瑟上調音的短柱用膠粘固起來, 就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鄉。齊人回家後, 擺弄了多年, 總是彈不出一支曲子。他還覺得奇怪呢!後來, 有人從趙國來, 了解到是怎麼回事, 覺得這個齊人的舉動是多麼愚蠢啊!”比喻固執拘泥, 不知變通。

3.山雞獻楚:3.楚人有擔山雞者, 路人問曰:何鳥也?擔者欺之曰:鳳皇也!路人曰:我聞有鳳皇久矣, 今真見之, 汝賣之乎?曰:然!乃酬千金, 弗與;請加倍, 乃與之。方將獻楚王, 經宿而鳥死。路人不遑惜其金, 惟恨不得以獻耳。國人傳之, 咸以為真鳳而貴, 宜欲獻之, 遂聞於楚王。王感其欲獻己也, 召而厚賜之, 過買鳳之值十倍矣。 《廣記四百六十一》
翻譯:楚國一人賣山雞, 一個路人問他是什麼鳥?他騙路人說:“‘鳳凰’”。路人說:我聽說過鳳凰好久了, 今天真的見到了。你賣嗎?楚國人說:賣呀!路人給他好多的錢, 他不賣, 要求加倍, 待加倍後, 才賣給了路人。路人想將山雞獻給楚國的大王, 結果過了一夜, 山雞死了, 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錢, 只可惜不能把鳳凰獻給大王。楚國的人們聽說了, 都在紛紛傳說, 都以為是真的鳳凰, 才會花那麼多的錢買來獻給大王。後來楚王也聽說了。楚王被那個路人的行為感動了, 遂把他召去賜給了好多的東西和錢, 路人得到的比買山雞的錢何止多了十倍。比喻不辨真偽, 或用作有所奉獻的自謙、自嘲之詞。又或者只要有心, 即使沒有成功, 也會有收穫。

4.一葉障目:楚人居貧, 讀《淮南》, 方得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 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 以摘之, 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 不能複分, 別埽取數鬥歸。一一以葉自鄣, 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答言, ”經曰乃厭倦不堪, 紿雲:不見。嘿然大喜, 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 吏遂縛詣縣。縣受辭, 自說本末。官大笑, 放而不治。 《御覽九百四十六》
翻譯:楚國有個人非常貧苦, 讀了《淮南方》, 知道螳螂捕捉蟬時用一片樹葉把自己遮蔽起來, 就可以隱形, 使蟬看不到自己。於是, 他便站在樹下仰面朝上, 摘取樹葉。當他看見螳螂攀著樹葉等候蟬的時候, 他便把這片樹葉摘了下來, 結果樹葉掉落在地上, 而樹下原先有許多樹葉, 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樹葉是他想用來隱形的。於是他掃了好幾鬥樹葉回去, 一片一片地拿來遮蔽自己, 還不時地問妻子:你看得見我嗎?妻子開頭總是說:看得見。被他打擾了一整天, 已經厭煩極了, 丈夫仍然糾纏不休, 妻子就乾脆哄騙他說:看不見了。”這個人暗中笑了起來, 顯得異常高興他還著這片樹葉跑到街上去, 當著別人的面偷東西, 給官吏抓著送到縣衙門去了。縣官審問他, 他便把此事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縣官聽了大笑不止, 沒治罪就把他放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也就是說要靠自己的勞動去致富。若要抱著不勞而獲的心理, 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財物, 雖然一時得逞, 但終究會隱形不住的。諷刺財迷心竅, 不勞而獲思想的。

5. 人云亦云: 漢司徒崔烈闢上黨鮑堅為掾, 將謁見, 自慮不過, 問先到者儀, 適有答曰:隨典儀口倡。既謁, 贊曰可拜,堅亦曰可拜;贊者曰就位, 堅亦曰就位。因複著履上座, 將離席, 不知履所在, 贊者曰履著腳, 堅亦曰履著腳也。 《御覽四百九十九》
翻譯:漢朝的司徒崔烈提升上黨人鮑堅的官, 叫他作自己的屬員。鮑堅即將謁見崔烈, 但是自己想想可能面試過不了關, 於是他問一個先到的人面見的禮儀, 有個人就說跟著司儀說的就行了。拜見的時候, 司儀說可拜, 鮑堅也說可拜。司儀說就位, 鮑堅也說就位。因為複(應該是個人名)穿著鞋子上榻, 快要離席的時候, 不知道自己的鞋到哪兒去了。司儀就說鞋在腳上。鮑堅也說鞋在腳上。比喻人家怎麼說, 自己也跟著怎麼說。指沒有主見, 只會隨聲附和。

6. 作奏雖工, 宜去葛龔:桓帝時有人辭公府掾者, 倩人作奏記文;人不能為作, 因語曰:梁國葛龔先善為記文, 自可寫用, 不煩更作。遂從人言寫記文, 不去葛龔名姓。府君大驚, 不答而罷。故時人語曰:作奏雖工, 宜去葛龔。《御覽四百九十六》
翻譯:東漢時期, 一位官員不學無術, 連普通的奏記都不會寫, 他聽說梁國的葛龔先生寫得極好, 就照抄了一份, 結果連葛龔的名字都抄上了, 因此丟官罷職, 當時就有人編出一個段子, “作奏雖工, 宜去葛龔”, 流傳至今成為千年笑談。如果以葛龔的作品作為範文借鑒, 也未嘗不可, 但他卻是字字照抄。別人說葛文自可寫用, 不煩更作”, 當是就格式、寫法之類而言, 並非內容也要全部照搬, 也還得視新的情況而定。如果不問情況如何, 一味照搬, 就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就會遭到失敗。

7. 責人當以其方:某甲廣記引作魏人夜暴疾, 命門人鑽火。其夜陰暝, 不得火, 催之急, 廣記引作督迫頗急門人忿然曰:君責之亦大無道理!今闇如漆, 何以不把火照我?我當得覓鑽火具, 類聚八十御覽八百六十九然後易得耳。孔文舉聞之曰:責人當以其方也。《廣記二百五十八》
翻譯:有個富人夜晚突然得了重病, 叫僕人擊石取火。這天夜里特別陰暗, 找不到刀與石頭。富人很急迫地催促僕人。僕人一副憤怒的樣子說道:您責備人也太無理了, 今天夜裡像漆一樣黑, 你為何不拿火來給我照明?要能夠找到鑽火用的工具, 然後就容易得到火了。富人說:我有火, 還要你照明嗎?人們聽說這件事後說:責備人應當講究方法才行。責備別人要合情合理。那富翁對僕人苛求固然是不對的, 而僕人責備主人的話也是毫無道理的。

8. 趙伯公類林作翁為人肥大, 夏曰醉臥, 有數歲孫兒緣其肚上戲, 因以李子八九枚內臍中。既醒, 了不覺;數曰後, 乃知痛。李大爛, 汁出, 以為臍穴, 雕玉集引作膿懼死乃命妻子, 處分家事, 泣謂家人曰:我腸爛將死。明曰, 李核出, 尋問, 乃知是孫兒所內李子也。 《御覽三百七十一又九百六十六》《雕玉集十四》《類林雜說十》
翻譯:趙伯公身體長得肥胖高大, 夏天喝醉了酒仰臥在床上, 他幾歲大的小孫子爬到他的肚子上去玩耍, 於是用一隻只李子核塞進他的肚臍裡, 累計有七八枚之多。 (趙伯公)醉得完全沒有感覺到。幾天之後, 他才感覺到疼痛。這時, 李子核已經腐爛, 流出汁來, 他以為是肚臍破洞穿孔, 害怕死去, 就叫他的妻子趕快安排後事, 他哭著對家人說:我的腸子爛了, 快要死了!第二天, 李子核掉出來, 問過後, 才知道這是孫子塞進去的李子核。嘲笑了只看表像而沒有考究證實, 把自己所想的便當作當然事實的人。

9. 伯翁妹肥於兄, 嫁於王氏, 嫌其太肥, 遂誣云無女身, 乃遣之。後更嫁李氏, 乃得女身。方驗前誣也。 《類聚雜說十》
翻譯:伯翁有妹, 體形肥胖, 後嫁到一戶姓王的家裡, 但其夫君嫌其太肥, 誣蔑伯翁之妹不是處女, 將她休掉送回, 後伯翁妹改嫁李氏, 李氏得以證明伯翁妹仍是處女, 之前王氏只是誣告。這裡暗指王氏自己「行房時找不到門戶」, 還藉口女方「無女身」就把人給休了。這裡諷刺的應該不是「肥妹」, 而是「嫌其肥而誣雲無女身」的前夫自己沒有「性方面的能耐」。古代, 女子不能生育是構成「七出」的休妻條件的。不過, 顯然當時被休後再嫁也不是甚麼丟臉的事, 所以後來李氏「有辦法」, 所以這個被前夫嫌的「肥妹」, 這時就恢復了清白。古時盲婚啞嫁, 至成婚才得見妻子相貌, 卻又可胡亂編造謊言, 誣蔑妻子而將其休棄, 不得不說是女子之悲哀。

10. 漢世有老人: 漢世有人年老無子, 家富, 性儉嗇;惡衣蔬食, 侵晨而起, 侵夜而息;營理產業, 聚斂無厭;而不敢自用。或人從之求丐者, 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 自堂而出, 隨步輒減, 比至於外, 才餘半在, 閉目以授乞者。尋复囑雲:我傾家贍君, 慎勿他說, 復相效而來!老人俄死, 田宅沒官, 貨財充於內帑矣。 《廣記一百六十五》
翻譯:漢朝的時候有個老頭, 沒有兒子。家裡非常有錢, 但是他非常儉樸吝嗇, 吃的穿的都很簡單節省。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 快到半夜才睡覺, 細心經營自己的產業, 積攢錢財從不滿足, 自己也捨不得花費。如果有人向他乞討, 他又推辭不了時, 便到屋裡取十文錢, 然後往外走, 邊走邊減少準備送人的錢的數目, 等到走出門去, 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閉著眼睛將錢交給乞丐。反复叮囑說:我將家裡的錢都拿來給了你, 你千萬不要對別人說。以至乞丐們仿效著都來向我要錢。老頭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沒收, 錢則上繳了國庫。諷刺了生活中那些家財萬貫而吝嗇、對金錢斤斤計較的人。

11.姚彪與張溫俱至武昌, 遇吳興沈珩於江渚守風, 糧用盡, 遣人從彪貸鹽一百斛。彪性峻直, 得書不答, 方與溫談論。良久, 敕左右:倒鹽百斛著江水中。謂溫曰:明吾不惜, 惜所與耳!《廣記一百六十五》《御覽八百六十五》
翻譯:姚彪和張溫一起來到武昌, 碰到了吳興的沈珩, 正等待風勢合適而開船, 快將糧盡, 沈珩想向姚彪借鹽一百斛, 姚彪性格耿直, 接到借鹽的書信後沒有回覆, 而是繼續和張溫說話, 過了一些時候, 叫下屬往江中倒一百斛鹽, 然後對張溫說:「鹽我並不可惜, 只可惜的是給他。」這應該算是「名人軼事」。沈珩的弟弟沈峻是出名吝嗇的人, 可能沈珩也是, 所以姚彪不願意借鹽給沈珩, 又或者姚彪覺得為根本不會因守風而等到糧盡, 糧盡亦不會借鹽, 但沈珩就是用這個牽強的藉口向姚彪討利益。

12.沈珩弟峻, 字叔山, 有名譽, 而性儉吝。張溫使蜀, 與峻別, 峻入內良久, 出語溫曰:向擇一端布, 欲以送卿, 而無粗者。溫嘉其能顯非。 (《藝文類聚》卷八十五, 《禦覽》卷八百二十, 《廣記》卷一百六十五)又嘗經太湖岸上, 使從者取鹽水;已而恨多, 敕令還減之。尋亦自愧曰:此吾天性也!《廣記一百六十五》
翻譯:吳國沈峻, 子叔山, 有名譽地位, 但很吝嗇。張溫出使蜀國前, 向沈峻告別, 沈峻走進屋裡一段時間, 出來後對張溫說:「我想找一塊布料送給你, 但是沒有找到一塊質量差的粗布。」張溫卻說他至少是個誠實且有自知之明的吝嗇人。他又曾在太湖岸邊, 找從人去取鹽水, 後來發現從人取多了, 又叫從人減省需要並退還多出的, 鹽水本來並非有多大價值之物, 但沈峻就是如此的吝儉。這故事以「吳沈珩」開頭, 也許在講笑話的當時或在當地是個名人, 或者只是表明「這是一個真實故事」, 因為可以指名道姓。要不然, 直接就像前面含混地說「某甲」或「有一個人」就好了。還有提到「張溫」也是一樣。我們後人根本不知道這些有名有姓的人是誰, 純從笑話的角度來說, 其實不指名道姓亦可;如果是名人軼事, 當然名姓就很重要了。所以我懷疑是個「故事」或是「軼事」而不是「笑話」。算的上的只是他的「儉吝」部分。

13.吳國胡邕, 為人好色, 娶妻張氏, 憐之不捨。後卒, 邕亦亡, 家人便殯於後園中。三年取葬, 見塚土化作二人;常見抱如臥時。人競笑之。 《廣記三百八十九》
翻譯:吳國的胡邕好色, (這裏的「好色」並不是現在「到處拈花惹草的花花公子」。這裏明白表示是夫妻感情很好)娶張氏為妻子, 十分愛憐, 不忍分離。後來張氏死去, 很快胡邕也死了。家裡人便把他們先葬在後園中。三年後要再葬他們(檢骨), 看見塚土化作兩個人的模樣, 像相互擁抱躺臥睡覺時一樣, 人們都嘲笑他們。魏晉時士大夫, 清談學者, 好色為不恥, 所謂娶妻求淑婦, 而且應該相敬如賓, 所以很多愛妻的舉動, 很多淒美的愛情故事, 反被時人認為是不恥, 覺得胡邕死後也好色

14.平原陶丘氏, 取勃海墨台氏女, 女色甚美, 才甚令, 復相敬。已生一男而歸母丁氏, 年老, 進見女婿。女婿既歸而遣婦。婦臨去請罪!夫曰:曩見夫人, 年德以衰, 非昔曰比。亦恐新婦老後, 必復如此!是以遣, 實無他故。《御覽四百九十九》
翻譯:平原縣有個叫陶丘的人娶了渤海墨台氏之女為妻。妻子年輕貌美, 才藝過人, 陶丘與她互敬互愛, 感情一直很好。後來妻子生了個男孩, 陶丘送妻子回娘家過滿月, 他在岳母家見岳母已年老色衰, 心中不快。等妻子從娘家回來後, 陶丘就急著要把她趕回娘家去。妻子不知自己犯了什麼罪, 就很委屈地詢問原因。陶丘說:「我見你母親年老了, 面目醜陋, 大不比從前, 恐怕你將來年老也肯定是這個樣子。所以我要把你遣送回娘家, 並沒有別的原因。」嘲笑了那些忘掉了誰能不老的人生真相和把未來當成現實的愚昧。

15.漢人有適吳, 吳人設筍, 問是何物?語曰竹也!歸煮其床簀而不熟, 乃謂其妻曰:吳人轣轆, 欺我如此!《筍譜下紺珠集十一》
翻譯:中原有人到吳國, 吳國人上了道筍做的菜, 中原人問是什麼東西, 吳人回答說:「竹子。」中原人回家後煮床上的竹蓆可怎麼也煮不熟, 於是對妻子說:吳人詭詐, 這麼欺騙我。嘲笑了那些一知半解的人, 未能掌握實情的全部, 卻自以為是錯怪別人。

16.吳人至京師, 為設食者有酪蘇, 未知是何物也, 強而食之, 歸吐遂至困頓。謂其子曰:與傖人同死, 亦無所恨;然汝故宜慎之。《類聚七十二》《御覽八百五十八》
翻譯:傖, 是三國時南方人對北方人的眨稱。有南方人到京師, 京城中人為南方人準備了乳酪一類食品, 但南方人不懂美食, 還吐出來, 糟蹋食物, 還告誡兒子小心北方人。其實是吃好東西, 卻無福消受。浪費好東西在不懂得的人身上。

17.南方人至京師者, 人戒之曰:汝得物唯食, 慎勿問其名也!往詣主人, 入門內, 見馬屎, 便食之, 覺臭, 乃步(一作上), 見敗履棄於路, 因復嚼, 殊不可咽。顧伴曰::且止!人言不可皆信。後詣貴官, 為設(食追), 因見視曰:戒故昔物, 且當勿食。《御覽六百九十八又八百五十一》
翻譯:有南方人到京師, 京師人提點他說:「你得到什麼, 不要問其名稱, 只要吃就好!」(可能是由於南方人不懂北方人食物, 避免謬誤)於是到朋友屋內, 看到馬屎, 便拾起來吃, 覺得臭味難當; 在路上又有破鞋, 也檢來咬, 當然是難食不能入口, 於是便覺得京師不可相信, 及後拜訪貴官, 貴官為南方人設宴, 但南方人已經害怕而不敢進食。這也是個矯枉過正而失去吃美食機會的笑話。應該算是嘲笑南方人的無知和愚蠢, 沒有判斷力。

18.太原人夜失火, 出物, 欲出銅槍, 誤出熨斗, 便大驚怪。語其兒曰:異事!火未至, 槍已被燒失腳。《書鈔一百三十五》《類聚七十二》《御覽七百五十七》
翻譯:不知為何會如此失魂, 火警發生了, 要把家物通通搬出屋外, 但誤把熨斗當成銅槍, 更大驚小怪的說火未算燒得熊熊, 但銅槍已被燒得不見了腳(槍枝), 只剩下了槍頭(或者他的熨斗前端尖尖, 有點像槍頭)

19.平原人有善治傴者, 自云:不善, 人百一人耳。有人曲度八尺, 直度六尺, 乃厚貨求治。曰:君且臥。欲上背踏之。傴者曰:將殺我!曰:趣令君直, 焉知死事。《續談助四》
翻譯:有位平原人對醫治駝背得有心得, 並說醫不好便以一賠百。有一個駝背人,依著彎曲的長短來量只有八尺,依著直立的長短來量只有六尺,變送了很多錢財來請求醫治。平原人便叫駝背人臥著, 然後準備企上駝背, 駝背人大驚, 平原人說:「為了趕快把你的背治直了, 哪裡還管你死不死的事情。」這是諷刺醫治駝背的人, 不管病人的死活, 只管醫好駝背。不過他的能耐也就是到駝背人的去踩踏, 顯然也是蒙古大夫, 江湖郎中。

20.某甲為霸府佐, 為人都不解。每至集會, 有聲樂之事, 己輒豫焉;而恥不解, 妓人奏曲, 讚之, 己亦學人仰贊和。同時人士令己作主人, 並使喚妓客。妓客未集, 召妓具問曲吹, 一一疏著手巾箱下。先有藥方, 客既集, 因問命曲, 先取所疏者, 誤得藥方, 便言是疏方, 有附子三分當歸四分。己雲:且作附子當歸以送客。合座絕倒。 《御覽五百六十八》
翻譯:有一個人剛當上幕府官員, 但這個人對什麼都一竅不通, 每到聚會時, 凡是有聲樂演奏, 他都要湊上去, 賣弄自己一番。他害怕別人知道自己不懂音樂, 所以凡是歌姬作樂, 他就喝彩, 也效仿別人表示仰慕和欣賞之情。有一次聚會輪到他作東道主, 趁著歌姬和客人沒有到齊的時候, 他把先到的歌姬叫到自己面前仔細詢問了這次演奏的歌曲名稱, 並一一記錄了下來, 放到箱子裡裝著, 但是他忘了箱子裡還有藥方。客人們和歌姬都到齊了, 開始點歌了, 這時他去取事先放在箱子裡的紙條, 卻錯把藥方拿了出來, 並沒有看出那張不是記著歌曲名稱的那張紙。藥方上寫著附子三分, 當歸四分。他就照著念了:附子三分, 當歸四分以送客。客人聽了都笑得前仰後合, 不能自持。故事寓意胸無點墨, 不學無術, 還假裝斯文, 不懂裝懂。以致醜態百出, 令人捧腹。

21.有人弔喪, 並欲齎物助之, 問人:可與何等物?人答曰:錢布榖帛, 任卿所有爾!因齎一斛豆置孝子前, 謂曰:無可有, 以大豆一斛相助。孝子哭喚奈何, 己以為問豆, 答曰:可作飯!孝子復哭窮, 己曰:適得便窮, 自當更送一斛。《類聚八十五》《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有人前去吊喪, 想去幫助死者家人, 便問孝子需要什麼, 孝子說不論金錢衣物食物有價值的都要, 好心人於是送了一斛大豆給孝子, 孝子卻哭嘆不知如何是好, 好心人以為孝子不知如何使用大豆, 便告訴他大豆可用作充飢飽肚之食, 孝子再哭著說窮, 好心人便說:「才得到就覺得窮, 最多我再送多一斛大豆給你。」
這是一個因雞同鴨講所造成的笑話, 好心人捉錯用神, 未能知道孝子真正所需。

22.人有所羹者, 以杓嘗之, 少鹽, 便益之。後復嘗之向杓中者, 故云鹽不足。如此數益升許。鹽故不鹼, 因以為怪。 《御覽八百六十一》
翻譯:有人煲湯, 以杓盛湯試味, 因覺得不夠鹹便加鹽進湯中, 然後再以杓中湯試味, 仍然不夠鹹再加鹽, 如是者加了許多鹽依然不鹹, 覺得奇怪, 其實是因為他一直以第一杓盛的湯試味而不是重杓鍋中以加了鹽的湯試味。

23.甲買肉過都, 入廁, 掛肉著外。乙偷之, 未得去, 甲出覓肉, 因詐便口銜肉雲:掛著門外, 何得不失?若如我銜肉著口, 豈有失理。《御覽八百六十二》《書鈔一百四十五》
翻譯:甲買了肉, 卻剛要去廁所, 於是把肉掛在廁格門外, 這時乙走過來見到有肉, 又未見有人, 便起了貪念想去偷走, 怎料未及離開, 甲便從廁格出來, 乙情急之下, 以口咬著偷來的肉, 並笑甲:「上廁所時把肉掛在門外當然會比人偷去了, 應該學我這樣把肉咬著然後進去廁格, 便不怕被人偷走了。」乙可謂非常有急才, 不知甲會否揭穿呢, 這是偷人家東西還責怪別人沒像自己把肉掛在嘴邊。應該是嘲諷小偷的強詞奪理。

24.有甲欲謁見邑宰, 問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語曰:好公羊傳。後入見, 令問:君讀何書?答曰:惟業公羊傳。試問:誰殺陳佗者?甲良久對曰:平生實不殺陳佗。令察謬誤, 因複戲之曰:君不殺陳佗, 請是誰殺?於是大怖, 徒跣走出。人問其故, 乃大語曰:見明府, 便以死事見訪, 後直不敢復來, 遇赦當出耳。《廣記二百六十》
翻譯:甲為迎合邑宰所好, 自稱熟讀《公羊傳》, 邑宰便考考甲問是誰殺了陳陀(陳佗, 陳厲公, 陳桓公弟, 被蔡國人所殺。)但因為甲只知邑宰喜歡《公羊傳》但甲自己並沒有讀過, 所以不知陳陀是誰, 以為邑宰在調查命案, 追查誰殺了一個叫陳陀的人, 邑宰知道甲其實不知《公羊傳》便繼續跟他開玩笑。問甲:「如果是你殺陳陀, 哪會是誰殺?」甲大驚, 以為邑宰認定他與兇案有關, 鞋也不穿奪門而走。這是拍馬屁拍到馬腿上的笑話。吹牛碰到行家, 容易穿幫出糗。

25.甲父母在, 出學三年而歸, 舅氏問其學何得, 并序別父久。乃答曰:渭陽之思, 過於秦康。既而父數之:爾學奚益?答曰:少失過庭之訓, 故學無益。《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甲的父母都在世, 然後去外地學習了三年回來, 舅舅問甲這三年學習有什麼收穫, 並說一說久別父親有何感受。甲回答道:「對舅舅的思念, 超過秦康(秦康公的舅舅重耳逃亡在外, 後來穆公召他回來時, 太子秦康公送他至渭陽並寫詩敘別。後人以渭陽表示舅甥) 。」接著父親想說甲除了渭陽之思, 有沒有學一些有益的學問, 甲回答說:「小時候父親沒教好, 所以學業沒有長進。」所以他回答父親之問, 等於打了父親一巴掌。可能也跟父親問話態度不佳有關。

26. 踏床囓鼻:甲與乙鬥爭, 甲囓下乙鼻。官吏欲斷之, 甲稱乙自囓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 豈能就囓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囓之。《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甲與乙打架鬥毆, 甲咬下乙的鼻子, 雙方告到官府, 官吏詢問事情經過。甲說是乙自己咬下自己的鼻子的, 官吏認為說口在鼻子下(生在較低位置), 問他是怎麼咬掉自己的鼻子的, 甲回答說乙站到床上去就能咬到自己的鼻子了。簡單說來就是強詞奪理。

27.傖人欲相共弔喪, 各不知儀。一人言粗習, 謂同伴曰:汝隨我舉止。既至喪所, 舊習者在前, 伏席上, 餘者一一相髡於背;而為首者以足觸詈曰:痴物!諸人亦為儀當爾, 各以足相踏曰:痴物!最後者近孝子。亦踏孝子而曰痴物!《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有幾個人(魏晉時為南人譏嘲北人為傖人)商量著一塊前去弔喪, 卻都不清楚弔喪的禮儀。其中有一人自稱略微知道一點, 他就對同伴們說:「到時候你們隨著我的舉止, 我怎麼做你們就跟著怎麼做就行了。」到了治喪場所, 那個人就排在前面, 伏在席子上準備施禮, 他的同伴們也都學著他的樣子, 一個接一個地頭靠著前一個的背趴下了。為首的那人一見同伴的樣子, 心中有氣, 又不便發作, 就往後一伸腳踢了後面的人一下, 小聲罵道:「痴物!」後面的人以為禮儀就如此, 就依次往後踢一腳, 口中說:「痴物!」(痴物就是罵人傻子的意思)排在最後的那個人的後面已臨近了孝子, 他就踢了孝子一腳, 說:痴物!這是粗鄙人想要避免污名反而證實自己是粗鄙人的嘲諷。

28.有痴婿, 婦翁死, 婦教以行吊禮。於路值水, 乃脫襪而渡, 惟遺一襪。又睹林中鳩鳴雲:“○鴣!而私誦之, 都忘吊禮。及至, 乃以有一襪一足立, 而縮其跣者, 但云:“○鴣!孝子皆笑。又曰:莫笑莫笑!如拾得襪, 即還我。《廣記二百六十二》
翻譯:有一個傻女婿, 岳父死了, 媳婦教給他弔唁禮節讓他去弔唁。路上遇到河, 就脫下襪子渡過去, 結果不見了一隻襪子。他又聽到樹林中斑鳩“□地叫, 就暗中記誦, 把弔唁的禮節全忘掉了。等到了目的地, 他用穿襪子的單腳站立, 把光腳縮起來, 只說:「鴣!」孝子們都嘲笑他。他又說:「不要笑不要笑!如果誰拾到了襪子, 就還給我。」 這是傻女婿故事的始祖。笑點當然就在他的愚蠢, 特別是學鳥一隻腳站著, 還學著鳥叫聲。嚴肅的喪事竟然變成有了笑聲, 孝子變成笑子, 搞壞了情境。傻女婿以為人家是笑他一腳沒穿襪子。

29.有人常食蔬茹, 忽食羊肉, 夢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園!《紺珠集十三》這是食物方面的笑話。應該沒有任何諷刺茹素者的意思。只是以喻慣吃蔬菜的人偶食葷腥美食。

《笑林》作者集中擇取那些違背常理常情、違反生活邏輯並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事例加以表現, 在表現時又善於把那些最足以體現人物本質特徵的東西突出出來, 因此篇幅雖極短小,語言雖極質樸簡潔, 作者也並不特別使用帶有嘲謔意味的字眼將自已愛憎棄取的感情明顯地表露出來, 但仍然收到了較強的諷刺效果。但上述輯本《笑林》中可能已混人少數後人附益增補的作品,例如有兩則涉及吳人張溫及沈琦(張溫出使蜀國為224年但邯鄲淳卒於221),當中內容年代較晚,可能已在邯鄲淳身後。

我們按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邯鄲淳二十歲來計算, 那麼他當生於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到曹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的時候, 他就已經九十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 在那個時候, 能活九十歲的人, 真應該是鳳毛麟角。這不但需要一個好的體魄, 大約也需要一個非常良好的心頭態。那麼, 當我們知道他曾撰有《笑林》三卷的時候, 這個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