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7

遼東公孫自成國 山東名儒渡開拓

東漢末年, 群雄割據, 一般以爭奪黃河及長江流域的中原地區為主, 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遠在東北邊陲的遼東地區, 他們偏安一隅, 不少中原人士逃往避難, 當中更不乏有名的文人士族, 致使遼東地區得以快速的開發, 甚至有人稱之為三國(魏、蜀、吳)時期中的第四國。其實自公元189年起, 公孫度割據並大力經營遼東, 238年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戰敗被滅, 前後50年。就算是和魏蜀吳三國的建國時間(魏國46, 蜀國43, 吳國52年)相比, 也毫不遜色。當然, 最大的區別是魏蜀吳三國都曾經稱帝, 而遼東公孫家族卻對曹魏若即若離。不過, 事實確實, 從公孫度霸佔遼東開始, 49年來, 遼東有著獨立的政治、軍事、外交, 完全符合一個獨立王國的各項考核指標。讓我們看看遼東是如何偏安, 發展到最後滅亡。而到今天, 他們留下來的遺跡, 更是令考古學家讚嘆不已, 成為國寶級的珍品。

早在戰國時期, 燕國昭王便在遼東置遼東郡, 範圍約在今日的遼寧省。郡治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 轄今遼寧大淩河以東, 開原市以南, 朝鮮清川江下游以北地區。到漢武帝時, 派兵滅了衛氏朝鮮, 並在其管轄地先後設置了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 歷史上稱其為漢四郡。四郡之下設有很多縣, 郡縣長官由漢朝中央派遣漢人擔任。很顯然, “漢四郡的設置, 說明漢朝時已經將朝鮮半島北部地方納入了帝國的統治範圍。然而, 真正意義上的漢四郡存在時間並不長, 位處邊境地區, 遠離中央統治, 周邊更是有高句麗等外族環伺, 致使各郡的區域和郡治不斷變化。直至東漢末年, 遼東地區的發展依然相對落後, 天氣嚴峻, 地脊人稀, 直至太守公孫度管轄遼東地區, 東征西討, 時局漸見穩定。

公孫度, 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 本名叫做公孫豹, 正是因為這個名字給了公孫度第一次好運。漢代為官講究出身門第, 公孫度的父親公孫延也算是官宦之後, 可是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沒有能夠出仕。看到漢靈帝時期天下大亂, 中原戰禍頻繁, 公孫延帶著家人全部搬遷到了玄菟郡。當時的玄菟郡太守也姓公孫, 叫做公孫琙。公孫琙有一個兒子就叫做公孫豹, 可惜十八歲的時候病死了。當公孫琙第一眼認識公孫度, 居然發現這小子除了名字外, 連出生年月都和自己的兒子一樣。從此之後公孫琙對公孫豹特別關照, 捨不得讓公孫豹就此擔任沒有前途的小吏, 自己拿出錢來, 邀請名師教公孫豹讀書, 為公孫豹娶老婆, 完全就當成自己親兒子看待。後來, 朝廷徵募人才, 命地方官員舉薦, 公孫琙就推薦了公孫度, 此後公孫度也就成為尚書郎, 再稍遷冀州刺史, 並正式更名叫公孫度。但不知是否升得太快, 還是得罪人多, 始終本身不是什麼名門大族, 一躍而成為刺史, 最後因為謠言而遭擺免。

公孫度遇上的第二位貴人叫做徐榮。徐榮也是玄菟郡人, 兩人雖然年歲有差, 但脾氣相投。多年之後徐榮追隨董卓南征北戰, 官拜中郎將, 並薦公孫度為遼東太守。可惜, 回歸故里的公孫度有才不假, 可畢竟是玄菟出身的小吏, 一回來就變成太守, 祖上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高官, 自然讓當地的士大夫看不起。這次公孫度學精了, 公孫度先抓住兩個人物開刀。一個是襄平(遼東郡郡治所在地)縣令公孫昭。此人雖然也姓公孫, 可祖上幾代都曾經擔任太守乃至九卿官員, 自然看不起公孫度。公孫昭為了羞辱公孫度, 曾經徵召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從軍, 並且擔任小小的伍長。公孫度於是將公孫昭抓起來, 在相拼縣集市上公開審判, 然後當場用板子打死。一個是遼東豪門田韶。田韶在遼東雖然也橫行霸道, 可是卻沒有什麼明顯的劣跡。公孫度看到幾次召集士大夫議事, 田韶都不出席會議, 也找了個理由把田韶殺死。在殺掉官場民間兩大巨頭之後, 公孫度並沒有收手, 幾個月下來, 公孫度把遼東郡上百家豪門全部夷滅三族, 殺掉幾千人。表面上, 公孫度說這些人圖謀造反, 對抗朝廷, 可大家都明白, 公孫太守是要以此立威, 誰敢反抗公孫度, 誰就是死路一條。公孫度又出兵討伐高麗。高麗正當新大王伯固在位, 伯固經常帶人劫掠百姓。公孫度訓練大軍, 突襲高麗, 一舉擊敗高麗, 令高麗臣服。高麗王又派遣麾下加優居、主簿然人協助公孫度, 公孫度終於將遼東匪徒消滅, 從此遼東大治。 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獨立于中原之外, 而後又派兵擊敗烏桓, 蕩平遼東西界, 四方臣服, 倭國(今日本)也畏懼公孫度之威而上供。據《三國志》載:“至郡, 即行使嚴刑峻法, 夷滅百餘家, 郡中震栗。又東伐高句麗, 西擊烏丸, 威行海外。”

卻說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時, 公孫度知中國擾攘, 語所親吏柳毅、楊儀等:漢祚將絕, 當與諸卿圖王耳。公孫度分遼東郡為遼東、遼西、中遼三郡, 置太守。又越海收東萊諸縣, 置營州刺史。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 追封父公孫延為建義侯。立漢二祖廟, 承制設壇于襄平城南, 郊祀天地, 藉田, 治兵, 乘鸞路, 九旒, 旄頭羽騎。當時不少中原人士為避戰亂, 紛紛向遼東遷入, 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 公孫度又公開宣佈招納賢才, 共建遼東, 天下許多名士紛紛來到遼東, 當時平原人王烈(後來熊嶽城王庭筠世家先祖)、山東學者管寧、太史慈、邴原、國淵等一大批學者紛紛攜家眷浮海經遝津(今大連)至遼南講學傳經、結廬隱居, 使得漢學普及, 儒學興盛。

當時的遼南(遼東南部)被稱管王之地”(即今大連, 包括營口市、鞍山市等的大半個遼東半島區)。正因為管寧(隱居海城管寧屯)、王烈(隱居大連三山島)等山東學者浮海來遼南隱居講學, 使此地風俗教化迥異與關左其他地區, 故後人稱之為管王之地。史書記載, 管寧居住的地方天天有上門求學受教的人,"旬日成市"。他在這裏居住50多年,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敬重。管寧學問淵博, 品德高尚, 為了表明自己清白高雅的節操, 他常常戴高大的白帽, 這造就了遼東白帽典故的由來。

遼東的發展可謂盡得天時地理人和, 經過公孫度的強硬統治, 積極開發, 東征西討後, 不論文化, 軍事, 經濟實力都得以大大提升, 公孫度還特意修建了招賢館接待四方名士。可是, 管寧在和公孫度一番交談之後就覺得公孫度絕非正人君子, 更不是什麼真命天子, 管寧每次拜見公孫度, 都不再談天下大事, 只是一味的和公孫度聊聊《詩經》《尚書》。公孫度開始比較厭惡管寧, 後來看到管寧無害, 也就讓管寧在遼東講學, 推行儒家的教化了。而邴原和管寧不同, 為人剛直, 眼睛容不得沙子。看到公孫度經常玩弄一些小花樣, 邴原頗不以為然, 平時談話當中就難免戳破公孫度的面具。加上邴原經常和同來遼東的老鄉劉政(也是漢室宗親)經常聚會, 縱論天下, 劉政經常流露出逐鹿中原的雄心。公孫度心中忌恨, 動了殺機, 召集軍隊就要抓捕邴原和劉政。遼東郡可以有推行儒學的大師管寧、邴原, 卻不能有爭霸稱雄的劉政。幸虧管寧得到消息, 提醒邴原, 公孫度可並非什麼寬仁君主。剛好太史慈從遼東前往北海, 邴原就拜託太史慈, 帶著劉政一同出行, 才勉強躲過一劫。而邴原自己也在鄉下多了一個多月, 等到風頭過去, 公孫度不那麼生氣了, 才回到襄平。之後, 邴原也只講儒學, 不問政治了。

公孫度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當時, 諸侯爭雄, 190年朝廷對地方失控開始, 到公元220, 袁紹、曹操之流一直忙於保命奪權, 只要遼東的公孫家不主動侵擾, 就會承認公孫家在遼東的霸權。於是, 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 公孫度就坐起了天子的馬車, 穿戴起天子的服侍, 公孫度雖然沒有稱帝, 但他實際上是遼東的王了。若其不死,那曹操也未必做的穩中原霸主的位子了, 當時曹操羽翼未豐, 正與袁紹爭霸, 於是徵召公孫度做武威將軍, 封永寧鄉侯, 公孫度卻說:我在遼東稱王, 要永寧侯幹什麼!於是將印綬藏於武器庫中。遺憾的是, 公孫度畢竟只是亂世的武夫, 一直以來都主要是用軍事力量, 高壓手段去開疆和管治, 對於政治, 用人, 以致其後繼者都缺乏周詳的部署和考量, 公孫度不久就去世(204), 年僅51, 失去了與曹操決戰的機會, 公孫度死後, 其子公孫康一反公孫度的政策, 臣服於曹操, 橫垮中, , 韓三國的遼東帝國, 從此衰落。直到公元237, 公孫度之孫公孫淵叛魏自立為燕王, 對魏國邊境進行騷擾。238, 魏明帝派時任太尉的司馬懿討伐公孫淵, 雙方在襄平展開激戰,  8月城破, 公孫淵父子被殺。魏軍入城屠殺兵民7000多人。自此遼東地區直接歸於魏國統治。但幾十年後, 晉朝統一中國, 卻又發生八王之亂, 五胡亂華, 遼東便一直處於外族與戰亂之間, 直至明朝時期, 遼東才回歸漢人統治, 重新接受漢族文化及發展。

目前, 三國時代在遼陽依然留下不少痕跡, 最有名的要算是遼陽漢魏壁畫墓。

遼陽漢魏壁畫墓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曾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 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 是漢魏三國之際, 遼陽地區一部非常直觀、形象化的歷史教科書。壁畫墓以其精美的畫面, 精巧的結構, 豐富的內容以及所蘊含的歷史藝術價值備受世人矚目。1961年國務院將其與故宮、長城一起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為古城遼陽的重要標誌之一。公佈類型為古墓葬, 公佈批號為1-0167-2-006, 公佈地址為遼寧省遼陽市。遼陽漢魏壁畫墓群是中國東漢魏晉時期石室壁畫墓群, 是東漢魏晉時期的重要文化遺跡。分佈在遼寧省遼陽市北郊太子河兩岸的棒臺子、北園、三道壕、小青堆子、東臺子、南臺子等處。這些墓原來都有高大的封土堆, 墓室由淡青色石板構築, 墓內皆有壁畫, 都是直接繪在墓室石壁上。壁畫比敦煌壁畫還早300年。

卻說西漢武帝以來, 厚葬之風盛行, 漢代人信仰靈魂不滅的思想, 認為人死是靈魂到了另一個世界。東漢實行“舉孝廉”制度, 更使“孝悌”成為選拔、任用官吏的主要標準, 因此儒家學說, 特別是“仁孝”思想為厚葬風俗的出現和盛行也提供了思想和禮制上的依據, 建造高墳大塚蔚然成風。漢末三國之際, 中原各路諸侯相互爭戰, 遼東地區相對安寧, 中原不少名士、名流為避戰禍而退居遼東, 為遼東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漢文化和禮儀制度。公孫氏三代四人在遼東地區割據五十餘年, 政治安定、經濟發達, 為漢文化禮儀制度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為高墳大塚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同時, 專門從事喪葬活動的手工業作坊的出現和繪畫技術的成熟, 為明器製作和專業匠人繪畫提供了條件。另外, 作為東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襄平, 高官林立, 商賈雲集, 其死後自然葬在襄平近郊, 使遼陽漢魏壁畫墓群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面貌的出現成為可能。其中一批大型多室墓, 大多屬於遼東大族公孫氏幾個世系人物的墓葬。

稱之為壁畫墓則當然是指墓中大型多室墓都繪有很多彩色壁畫。壁畫直接繪於石壁上, 內容極為豐富, 生活氣息濃厚, 以寫實的手法全面真實地展現了貴族生活的各個側面, 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壁畫在墓室中有規律地配置和佈局, 即有獨幅小畫, 又有聯壁大作, 聯繫起來, 又是內容相互連接的組畫。壁畫內容多為飲宴、倉廩、庖廚、樓閣、騎從、車馬出行、雜技百戲等。墓門石柱上往往繪有碩大豎耳的門犬;執環首鐵刀、或盾牌、或弓箭、或佩劍的門卒;墓柱、墓頂多繪有雲氣及星雲圖;墓前室左右耳室的牆壁上, 一般繪墓主人夫婦對坐宴飲、觀看雜技百戲等畫面, 也有將此類題材畫在後耳室牆壁上的;而前室則繪庭院中接待、會見下屬官吏的場面;墓室側壁往往繪有車馬出行;後壁及耳室一般繪家居宴飲及雜技百戲、倉廩、樓閣等畫面。反映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方面, 即是當時喪葬制度的反映, 也是墓主人生活的縮影, 包羅萬象, 可以說是漢魏時期遼陽地區一部生動的民俗風情史。

目前, 太子河區望水台街道境內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處:大青堆子漢墓、小青堆子漢墓、東臺子漢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兩處:漢代道西莊壁畫墓、晉代上王家壁畫墓。

大青堆子漢墓, 位於太子河區望水台街道望水台村。望水台俗稱棒臺子, 所以1944年偽滿洲國對其挖掘理, 命名為棒臺子墓。1981, 地名普查時, 因當地人習慣稱此墓為大青堆子, 故更名為大青堆子漢墓。此墓始建於漢代, 外形為上小下大饅頭狀, 整個槨室淡青色大塊葉岩支築, 6.6, 8, 1.4。墓門三扇, 四周石板為壁, 墓頂加石條橫枋, 鋪蓋石板, 均用白灰勾縫。棺室中央並排縱列石板組棺三口, 週邊回廊, 左、右、後三方各有突出小室一間, 構築得非常整齊牢固。大青堆子漢墓中的壁畫內容豐富, 其中包括持盾執刀武士裝束的門卒, 頸系紅繩, 張口嚎叫的門犬, 有姿態各異, 各施絕技的雜技圖, 有演奏中的樂伎, 有飲宴的墓主人, 有反映浩大出行場面的車馬出行圖, 有樓閣、水井圖, 也有表現殺豬宰牛、洗滌烹調的庖廚圖。另外在前廊藻井、墓壁遍飾日月雲氣等裝飾圖, 色彩鮮明, 筆勢行雲流水, 達到了高度的裝飾目的。1961, 大青堆子漢墓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騎行圖
畫中三人皆向右行, 裝束相同, 黑幘、紅衣, 土黃褲, 前行者騎白馬, 左手挽韁, 右手執啟戟, 馬前二蹄上揚作賓士狀。次一騎右手提韁, 左手執啟戟, 面向左後方, 作招呼狀, 馬呈土黃色;最後一騎, 騎石綠馬, 佇立, 左手緊勒韁繩。

駢車圖
畫中車上所坐可能是一位貴婦,從馬頭飾羽及隨騎懷抱紅色棒狀物(金吾)來看,這位貴婦的地位是相當高的。紅色斑馬駕朱轅駢車, 漫圓頂, 紅色帷幕, 石綠色車廂, 墨色輪。馬四蹄飛起, 作賓士狀, 禦者形態模糊。車後從騎一人, 黑幘石綠色袍, 土黃肥褲, 左手執金吾, 右手挽韁, 騎紅黑斑馬, 鞍勤俱全。畫面上部為天空中明月高懸。

雜技圖
這是一幅極為精美的歌舞雜技表演埸面, 可惜下部有些漫患下清。此圖應是貴族豪門在家中所特辦的喜慶娛樂性質的專場演出。
該圖分樂隊和表演兩個“區域”:上部樂隊六人並列跪座, 身著統一服裝。樂隊前面還有盛裝食物和酒水的漆盤、耳杯。樂隊六人各執不同樂器, 細看是笙、笛、蕭、琴、鼓。在下部表演區內, 尚能清晰可辯的有三人:左下角一人, 著紅袍, 單腿蹲跪, 兩手執細杆, 杆頂置一盤, 盤中還有耳杯, 顯然這是盤舞表演;中間一人, 穿著不清, 是舞輪表演;右側一人, 亦穿紅袍, 看其姿勢當是進行“飛刀”或“弄丸”表演。左側畫有捲曲的雲氣圖表現了歌舞、雜技的熱鬧場面。

門犬
墨線輪廓, 粉白身軀, 耳、目、口、鼻用朱線條勾勒, 瘦身長腿, 細頭、豎耳, 肌肉塊塊凸起, 勁健有力, 頸系紅繩, 張口向門外作嚎叫狀。

夫婦對坐飲宴圖
畫中帷幕高懸, 榜題“大婢常樂”, 墓主人夫婦跪坐於紅色矮床上, 中置一漆案, 案上置圓盤, 內有耳杯, 夫婦對坐飲宴。男主人及左右僕侍已脫落不清, 左邊一人好像為執金吾小吏;女主人紅赭領袖, 右手執杯。兩榻間置一長幾, 幾中間黑色, 兩端紅色, 幾上放赭色圓案, 內置耳杯七隻, 筷子二付。案兩邊各有一小盤, 似盛食物用。女主人身後立侍者三人, 遞進飲食, 前二女髮髻前插兩支紅笄, 前者綠上衣, 土黃須袖, 腰束朱帶, 曳深紅色長裙, 右手執一耳杯, 作由後向前傳遞狀。頭後墨筆隸書“大婢常樂”四字。次一女面目不清, 著赭衣紅裙, 腰垂石綠飄帶, 右手托杯。再後一男子, 頭戴黑幘, 土黃衣褲, 黑履, 手捧紅色方案, 耳杯五隻, 筷子二付。紅帷高結, 朱帶下垂, 內露石綠短簾, 右上方高懸一輪明月。畫工生動地描繪出墓主人生前帷墓下皓月當空, 對坐宴飲的生活畫卷。

穿璧圖
玉璧表面為細密的方格紡, 紅色綬帶交叉穿過玉璧, 與勾邊連紋雲氣相接, 將墓室渲染得輝煌壯觀。墓室內繪有穿璧, 與先民在石槨上畫虎以驅逐魍象之類的惡鬼, 不讓這些惡鬼侵害墓主人的屍體, 其作用是一致的。
1956年遼寧省博物館發掘清理。位於遼陽市西北郊4公里的棒台屯東平地上, 封土久已不存。其西北約一公里有一號墓。二號墓由青色葉岩巨大石板支築。平面作“工”字形。縱深4.66, 5.96, 內高1.9。石板修治平整, 石灰溝縫, 構成墓門、前廊、左右二小室、棺室、後室各部分。這是因“材”制宜創造的一種地方築墓特色, 是其他地區罕見的。

府吏圖
府吏二人, 向右雁行躬立, 前一人墨冠, 赭青袍, 肥褲, 黑履, 唇上微露髭須, 拱手於胸前, 頭後有墨筆隸書“主簿”, 後一人戴單梁進賢冠, 赭青袍, 下露肥褲雙履, 唇上亦有髭須, 雙手捧笏躬立, 頭後墨筆隸書“議曹椽”三字。

小青堆子漢墓, 位於太子河區望水台街道景爾屯村。據傳說, 明朝李總兵(成梁)之妾私騎總兵的二青馬, 護送小憨兒(努爾哈赤)至大青堆子, 棄馬後自縊而死。努爾哈赤得江山後, 又將青馬葬於小青堆子處, 故此墓稱小青堆子漢墓。此墓未發掘, 外貌呈上尖底大的饅頭形, 3.7, 底邊徑181961, 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臺子漢墓, 位於太子河區望水台街道望水台村, 因墓地高出地面呈台狀而得名。此墓未發掘, 有高大封土堆, 2.7, 底邊徑21, 方錐形頂。1961, 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道西莊漢墓, 位於太子河區望水台街道道西莊村。1978, 道西莊村民在水田灌水時發現一處漏水, 後經考古部門發掘考證為漢代墓葬, 因其位於道西莊村南, 建於漢代, 故命名為道西莊漢墓。墓內結構為青板石圍壁蓋頂白石灰密封, 如一石屋, 東有由北向南的通道。道兩側有三個石門, 入內可見石床上遺骨, 其中一男兩女各在一床。石壁上繪有彩色車馬人物。

遼陽壁畫墓早年多次被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由畫家對墓中的重要壁畫進行了臨摹, 將被盜墓室封閉保護。1961年後, 遼寧省文博部門對墓群進行多次復查, 並採取復原措施,劃定保護範圍, 成立文物保護組織,對壁畫採取科學方法進行保護。可是, 遼陽漢魏壁畫墓幾十年來在保護方面一直沒有投入,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的亂占亂建, 使得大多數墓葬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至近年, 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 結合遼陽鐵西地區改造, 制定了遼陽漢魏壁畫墓外環境保護規劃。按照這一規劃, 保護範圍內的其他建築將被全部動遷和拆除, 同時, 增加墓葬周圍地表的土層厚度, 並進行綠化, 安裝圍欄、修建專門通道, 使各墓葬連成一體, 最終建成遼陽漢代墓葬文化旅遊觀光景區。目前, 墓群外環境保護工程已投入設計, 不久便可正式啟動。但是, 遼陽漢魏壁畫都是用彩色顏料直接繪到墓室石板上的, 離開原有的濕度和環境, 顏色就會褪去, 以目前的技術水準似乎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和需要相當多的金錢和人力去投入勘探和補救, 才能夠再進一步的發掘和公開。

另有傳聞一則, 發現在2014, 遼寧大連市碧流河水庫由於少降雨, 水庫水位下降, 一部分水庫淹沒區逐漸浮出水面。水庫位於營口蓋州市楊屯鄉蘇子峪的淹沒區, 發現連片的碎石圈, 而其中幾塊刻有特殊花紋的疑似古墓石塊, 則引起了碧流河水庫管理者的注意。據悉, 刻有奇怪花紋的神秘石塊長寬約1左右, 一側有弧形凹槽, 上面並無文字記載, 也沒有人物形象, 只有類似車輪、門、窗等形狀的圖案。傳聞是來自三國時代的「將軍墳」。在三國時期, 遼東郡侯公孫度(應為公孫淵)曾與曹魏作戰, 遭遇曹魏大將軍司馬懿追殺, 被亂箭射殺後葬於此地。一同被追殺的還有公孫度的孫女, 葬在蓋州市什字街鎮李屯村塔後。人們口中的「將軍墳」就是公孫度(公孫淵?)之墓。大連考古研究所專家從石塊花紋推測, 石塊年代應在漢代以後。目前從石塊的殘片來看, 不能斷定石塊就來自「將軍墳」或者古墓的一部分, 也可能來自附近某個古代廟宇。而考古學研究者劉俊勇則表示, 「將軍墳」在相關資料上並無明確記載, 該地區若真有墓葬或有關建築, 在明代前後的可能性較大。

附近居民劉大爺表示, 這些石塊應該是當年公社建房之時, 從附近山溝裡的將軍墳搬過來的, 但是因為將軍墳地處山溝深處, 他一直未曾親見。而傳說中的將軍墳所在地, 目前已經淹沒在水庫中。關於將軍墳”, 傳說為公孫墓園, 曾毀於戰亂,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 有人看見墓碑上刻有公孫字樣, 因字跡太過模糊所以不辨其名, 而該墓碑大約毀於1958年。
另外, 目前大連西北郊有香洲旅遊度假區, 位於瓦房店謝屯鎮香洲田園城內,

在度假區的東側建有“民俗村”主題公園, 將把遼南地區農村的風土人情、民間文化展現, 特別是有關管寧和王烈等山東學者浮海來遼南隱居講學的歷史, 對於想了解遼南的開發, 和三國時期的遼東狀況是十分理想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