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1

野史傳聞蜀八劍 空穴來風越千年

劉備在四川稱帝後, 改元章武, 跟據《古今刀劍錄》所載, 劉備在金牛山採鐵, 造了八把寶劍, 除自己佩戴一把外, 分別授予自己的三個兒子, 劉禪、劉理、劉永, 以及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四位大臣, 並命諸葛亮在八把寶劍上刻字。蜀亡以後, 劍皆失傳。所謂《古今刀劍錄》, 是南梁時, 陶宏景撰。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 丹陽秣陵(今南京)人。齊初為奉朝請。永明十年, 上表辭祿, 止於​​句曲山。梁大同二年卒。贈中散大夫, 諡貞白先生(事蹟見《梁書處士傳》)。該書所記自夏啟至梁武帝的帝王刀劍事項, 奈何年代久遠, 早已佚散, 或受後人以訛虛傳, 以致傳世的版本雜亂而欠考證, 誇大缺真, 序事排列亦不嚴謹, 甚致與正史有異, 故一直只以作野史傳聞參考。然故事並未就此完結。

《古今刀劍錄》是中國古代記錄介紹刀劍的專著, 南朝陶弘景撰。陶弘景曾參加過寶刀的冶煉。該書是作者研究刀劍冶煉的心得。書中記錄了遠自夏禹、近到梁武帝各個朝代所製寶刀、寶劍的數目, 並對每一把刀劍的名稱、尺寸、鑄造過程以及銘文等, 都做了詳細的敍述。為研究我國古代刀劍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古今刀劍錄》一卷所記帝王刀劍, 自夏啟至梁武帝, 凡四十事, 諸國刀劍, 自劉淵至赫連勃勃, 凡十八事。吳將刀, 周瑜以下凡十事。魏將刀, 鍾會以下凡六事。然關、張、諸葛亮、黃忠皆蜀將, 不應附入吳將中, 疑傳寫誤佚蜀將刀標題三字。又董卓、袁紹不應附魏, 亦不應在鄧艾、郭淮之間, 均為顛舛。又書中稱:“()順帝準, 以昇明元年, 掘得一刀, 銘曰上血, 其刀照一室。帝奇之, 至二年七月, 帝使楊玉候織女,玉候女不得, 懼死, 用以弒帝, 果如銘。故知吉兇其徵先見矣。宏景生於宋代、齊​​高帝作相時已引為諸王侍讀, 應該親歷蕭道成篡宋建齊之事, 但不知是為著討好南齊皇帝還是後人刪改而致書中內容備受質疑(當其時《宋書》的作者沈約(南齊的史官)也有故意編造失實史料, 好掩飾蕭道成篡位、弒君的罪惡)。且宏景先武帝卒, 而帝王刀劍一條乃預著武帝諡號, 並直斥其名, 有違常理, 應該是後人竄亂, 非宏景本文。然考唐李綽《尚書故實》引《古今刀劍錄》云, 自古好刀劍多投伊水中, 以禳膝人之妖。與此本所記漢章帝鑄劍一條雖文字小有同異, 而大略相合。則其來已久, 不盡出後人贗造。或如張華《博物誌》及其他佚散之史籍般, 當中真假混雜, 要多作比對, 未能盡信。

說回蜀八劍(又稱蜀主八劍, 章武八劍), 章武元年劉備用金牛山的鐵礦, 鑄造八把寶劍(亦有傳為三國時著名冶煉工匠蒲元所鑄), 各長三尺六寸, 劉備自己佩帶一把, 其他七把寶劍分別賞賜給諸葛亮、劉禪、梁王理、魯王永、關羽、張飛、趙雲。蜀漢滅亡後, 蜀主八劍下落不明。這八把寶劍上應該各有名字, 而名字全是諸葛亮親自書寫, 據所記, 諸葛亮之劍便是名叫章武”, “房子容曰:唐人尚書郎李章武本名方古, 貞元季年, 為東平帥, 李師古判官因理第, 掘得逼劍, 上有章武字方。古《博物誌》張茂先(張華, 字茂先)亦曰:蜀相諸葛孔明所佩劍也。乃改名師古("師古劍"), 為奏, 請為章武焉。蓋蜀主八劍之一也。這裡暫不知房子容是誰, 而南樑的史籍出現有關唐朝的加注則明顯是後人所​​(或者即是房子容所寫的注), 但李章武, 李方古, 李師古是否同一人則不得而知, 大概只有李師古是見於正史, 為唐朝的青州節度史, 其因為修屋掘地而得劍, 章武劍何以出現在青州?一連串的問題始終未有答案, 但隱約中可以知道, 在唐朝時曾經出現過蜀八劍, 至少當其時蜀八劍未至於流於野史傳說中。

亦有人認為八劍其實都叫“章武”劍, 因為都是在章武元年, 劉備登基時所鑄, 其用途其實是儀仗形式, 因三國時皇帝委任大將時會假節鉞”, 即代表皇帝出行, 凡持節的使臣, 就代表著皇帝行事, 操生殺權, 節鉞或會以節扙, 金刀鐵券之類的裝飾代表, 所以蜀八劍也可能只是節鉞的代表, 亦因此而把其中三把交給兒子, 以當時情況劉禪、劉理、劉永應該不會參與戰事吧。

除了諸葛亮的劍外, 還有一把劍的下落令人嘖嘖稱奇, 這故事甚至只是發生於清至近代, 這是屬於趙雲的佩劍, 據說慈禧生前尤為喜歡看趙雲的戲, 對趙雲也是非常喜歡, 不知道慈禧通過什麼途徑得到趙雲佩劍, 死後更用趙雲佩劍做了陪葬。 1928, 孫殿英借軍事演習之名, 掘盜清東陵慈禧墓, 令趙雲佩劍又再出現。

孫殿英盜墓的事有多方記載, 但詳細內容真假​​難辨, 當期時戰亂頻繁, 亦欠缺學者或系統性的記實, 為求目的, 褒已抑敵, 所記事項真偽參半, 或摻雜主觀情緒, 只作參考。

關於孫殿英的盜墓事件, 華北出版的《時事白話》中有一起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1928, 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 率其部下盜掘了金碧輝煌, 極盡奢華的慈禧定東陵, 並盜挖慈禧臨終時口含大如雞蛋的一粒夜明珠。盜陵案被報導後, 舉世震驚, 各界滿洲權貴紛紛通電譴責, 要求嚴懲兇首孫殿英, 追回珍寶。蔣介石下令閻錫山查辦盜陵案。孫殿英將乾隆頸項朝珠中最大的兩顆朱紅朝珠送給戴笠, 再托戴笠將一柄九龍寶劍送給國民政府領袖蔣介石;又將翡翠西瓜送給宋子文;將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送給宋美齡, 宋美齡將夜明珠綴在了繡花鞋上。此後, 孫殿英不僅逍遙法外, 照舊領兵當官, 而且日後步步高升, 直至升到先遣總司令;所捕獲的重犯譚溫江也被保釋出獄, 繼續當他的師長。這種反常現象正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溥儀在回憶錄裏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盜事, 並改饋贈給某位民初權貴夫人, 讓他耿耿於懷。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老佛爺”, 只留下孤獨的荒塚任後人評說。這百年榮華富貴都喪盡了。

有一些散落的記錄記載說, 19286, 國民革命軍第二次北伐成功。其時, 孫殿英率部駐防在薊縣的馬伸橋, 此地離清東陵僅一山之隔。當時有個慣匪馬福田, 探知東陵地區無人看守, 就夥同其他匪徒竄到東陵盜寶。孫殿英聞訊, 抓住這個時機, 調動一團兵力, 開到馬蘭峪, 以軍事演習為名封鎖了馬蘭峪東陵, 打垮了馬匪後, 把東陵三十裏內戒嚴, 順勢掘東陵。
7月上旬, 孫殿英部以軍事演習施放地雷為名, 驅走全部守陵人員, 封鎖關隘, 實行戒嚴, 大肆洗劫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由於封鎖嚴密, 所以外界雖有傳聞, 卻不明真相。在動手盜陵的第三天, 譚溫江前往北平晉謁第六軍團總指揮徐源泉, 打探風頭, 一見風平浪靜, 次日馬上返回東陵, 放手盜掘。盜墓之前, 孫殿英先致函遵化縣知事, 以體諒地方疾苦、不忍就地籌糧為由, 要求遵化縣代僱騾馬車30多輛, 以便從其他地方裝運軍糧。就這樣, 孫殿英便為轉運盜墓財寶鋪好道路。

當年留下的照片表明:起初, 匪兵們並不知道地宮入口, 而是遍地開挖, 寶頂上、配殿外、明樓裏都留下了他們挖掘的痕跡。 19287月盜墓隊最終找到了地宮入口。原來, 在高大的明樓後面, 有一個啞巴院”, 傳說招募的工匠都是啞巴, 以防止工人洩露工程的機密。在啞巴院北面的琉璃影壁, 影壁之下就是地道入口。清東陵的陵寢結構大同小異。琉璃影壁下正隱藏著地宮入口。如果從正面橫向挖掘, 會遇上條磚砌死的隧道;如果從寶頂上垂直往下開掘, 則會增加多倍的距離;而如果從琉璃影壁下直接墜入, 便能就近打通金剛牆, 從最短途徑進入地宮。能找到這個捷徑的人, 恐怕熟知內情。慈禧陵和乾隆陵稍有不同, 由於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 慈禧陵沒有啞巴院。在明樓底下進入古洞門, 過道盡頭則是一道內部澆鑄了鐵筋的牆壁, 它的裏面就是金剛牆。地宮的入口就在這金剛牆下。東陵修建得十分堅固, 要完全刨開地磚不是件容易的事, 匪兵們盜寶心切, 便動用了炸藥。在硝煙彌漫的殘磚斷石中, 再向下深挖數丈, 終於呈露出一面漢白玉石牆, 它就是金剛牆。從牆中間拆下幾塊石頭, 露出一個黑森森的洞口。一進宮門, 匪兵們便被宮中金碧輝煌的建築迷住了, 他們瘋狂地搶掠著, 從腳下的金磚到天花板上的金龍, 無不被他們奪走。而譚溫江此行的最大目標是要找到慈禧的地宮。入地宮的路徑非常隱秘, 匪兵們一時無法找到。一位曾在這裏建陵的老人, 說出了地宮的門路。地宮的入口找到了, 但十分堅固, 普通器械根本無法打開, 最後, 他們搬來炸藥, 這才打開入口。

孫殿英炸開慈禧太后的定東陵, 得慈禧葉赫那拉氏之屍, 雖歷經十數年而不腐。孫部從金槨內棺盜竊了大量稀世珍寶。但他仍不滿足, 再掘乾隆皇帝弘曆的裕陵, 他親自進墓點視寶物, 得珍珠、翡翠、玉石、象牙、雕刻、字畫、書簽、寶劍等無數。裝了四五十箱, 加封蓋章後拉回軍營。後來他回憶說:乾隆的墓堂皇極了, 棺材內乾隆屍體已化, 只留下頭髮辮子。陪葬寶物不少, 其中最寶貴的是頸上的一串朝珠, 一百零八顆中最大的兩顆是朱紅色, 和一柄九龍寶劍, 劍鞘面上嵌了九條龍, 劍柄上嵌滿了寶珠……”

孫殿英掘墓盜寶被發現後, 滿族人譁然。部分旗人團體, 以及遜清皇室, 包括居住在天津日租界(張園)的溥儀等滿人上告到蔣介石那裏, 要求嚴懲。此事一時轟動全國。然而, 就在政府大員調查之時, 孫殿英卻坦然自若, 竟以十二軍軍長和案情以外的第三者身份, 向第六軍團總指揮徐源泉遞交呈文, 為盜陵的要犯、第八師師長譚溫江辯護, 羅列譚與盜陵案絕無關係的種種理由。徐源泉看了孫的呈文, 叫人捎信給孫, 給孫指點迷津:你孫殿英這次辦事太過莽撞, 冒天下之大不韙, 各方已經大嘩, 我也難以一手遮天, 進行庇蔭。可是有關關鍵人物你們都要設法疏通, 行與不行, 看你們的手段。你們這回擄獲不少, 外人傳說有幾萬萬, 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要想把風浪平息下來, 你們要下大本錢。甚至各軍團長、各軍長門前也要設法打點, 只要他們不群起而攻之, 民眾方面是可以壓服的。孫殿英心領神會, 連忙從東陵贓物中挑選一批珍貴的, 其中一柄九龍寶劍, 劍面上嵌有九條金龍, 劍柄上嵌有寶石, 孫托戴笠送給了蔣介石;另一柄寶劍托戴笠送給了何應欽。乾隆頸項上的一串朝珠, 108, 據說是代表十八羅漢, 是無價之寶, 那最大的朱紅色的兩顆, 孫在天津時送給了戴笠;慈禧的枕頭是一個翡翠西瓜, 孫托戴笠送給了宋子文;慈禧嘴裏含的一顆夜明珠最為珍貴, 開是兩塊, 合攏是一個圓球, 分開透明無光, 合攏則透出一道綠色的寒光, 夜間在百步之內可照見頭髮,孫將這件寶物也托戴笠送給了宋美齡。孔祥熙和宋靄齡見後十分眼紅, 孫便又挑選了兩串朝鞋上的寶石送去, 才算了事。並將價值50萬元的黃金送給了閻錫山。

由此可見, 孫殿英確實從慈禧定陵中盜走了大量珍寶, 當中還有不少寶劍, 在他事發後, 把不少贓物再送給當時政府人員及軍部將領, 趙雲佩劍到底花落誰家? 還是如以下所說, 孫殿英還一直帶著?

來自紅軍方面的一些記錄, 話說19474, 紅軍發起豫北戰役。鎮守豫北重鎮湯陰的正是盜挖東陵的巨盜、國民黨暫編第三縱隊司令官孫殿英。孫已糾集部卒萬餘人, 且多是些土匪、漢姦、兵痞, 苦心經營湯陰多年, 構築了五道防線。一個月過去了, 仍沒有破城, 而且據悉蔣介石正在調兵增援。劉鄧首長(劉伯承、鄧小平)也著急了, 下達了強攻的命令:限三日之內破城!4月30, 強攻開始了,孫殿英鑽地道逃跑, 被十八旅五十四團活捉。旅長肖永銀傳達了劉鄧首長的命令:要活的, 不准虐待。當孫殿英被押進旅部, 戰士們看稀奇似地圍了上來, “你就是孫大麻子?”“兄弟多年了, 兄弟多年了。孫殿英四面鞠躬。肖永銀白了說話的戰士一眼。五十四團政委上前介紹說:這是我們肖旅長。孫殿英又連連哈腰:久仰!久仰!孫殿英的衛兵提著兩口大箱子, 形影不離。肖永銀讓士兵把它們帶下去。這時劉鄧首長來電話說:孫殿英有兩件寶貝, 馬上送到野司(野戰司令部), 這是國家文物!肖永銀馬上追到門外, 叫回了孫殿英:孫總司令, 聽說你有倆寶貝?孫殿英圓胖的肉臉扭曲了:兄弟獻寶, 只要不殺我。打開箱子, 掀開一層層的絲綢, 肖永銀和戰士們都驚呆了:傳說中的玉石西瓜爍爍生輝, 皮為綠玉, 墨綠欲滴;瓤為紅玉, 鮮紅可愛;籽為墨玉, 粒粒可數, 渾然一體, 彷彿剛切開的西瓜, 簡直可以以假亂真。另一口木箱中躺著一柄青銅古劍, 劍身灰黑, 發出銅綠色光, 可以看出年代十分久遠。孫殿英擦著臉上的汗珠, 結結巴巴地介紹說:這兩件是稀世珍寶, 每一件的價值都無可估量。這西瓜是外番進貢的貢品。這柄劍是三國時期名將趙子龍的佩劍, 趙子龍憑它出入萬軍, 過關斬將。這都是我從西太后墓中拿出來的。為了它, 我也是幾次險些丟命啊!後孫殿英被解送到河北武安縣戰俘營。共產黨念及他抗戰時期的英勇表現, 對他非常寬待, 特地批准他帶一名衛士照顧其生活。孫殿英勞動比較積極, 但後來就不行了, 甚至一度企圖越獄, 未得逞。由於孫殿英感到徹底失敗, 精神沮喪, 整日抑鬱寡歡, 加上他吸食了幾十年的鴉片, 患上了當時屬不治之症的煙後痢, 就這樣身患多種病症的東陵大盜孫殿英病重死去。而趙雲佩劍也沒有下落, 到底是被肖永銀收藏著, 還是他已經上繳到另一個人手中, 不得而知。

我們從旁再考證一下, 上文說到孫殿英的寶物翡翠西瓜, 之前有說他送給了宋子文行賄, 但又說他帶在身邊, 可知當時資訊混亂不實, 據說, 翡翠西瓜是番邦進貢的珍品, 慈禧對它愛若至寶。據慈禧的心腹太監李蓮英及其侄子合作的《愛月軒筆記》中記載, 慈禧死後, 這對翡翠西瓜就放在她腳邊, 一起埋進東陵。孫殿英東陵盜寶事發後, 蔣介石下令查辦此案。孫為脫罪, 四處行賄, 行賄的禮物正是那些東陵珍寶。孫的參謀長文強說, 孫曾親口對他說, 將那對翡翠西瓜送給了宋子文。但也有人說, 孫送給宋的只是翡翠白菜, 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確有這麼一棵翡翠白菜。還有一種說法是, 1947, 孫在湯陰戰役中當了劉鄧大軍麾下六縱十八旅旅長肖永銀將軍的俘虜。在有關肖將軍和韋傑將軍(六縱副司令員, 當時隨十八旅行動)的傳記文學裏描述, 解放軍從孫隨身攜帶的箱子裏曾繳獲過玉石西瓜 (即上文)

肖永銀和韋傑現已去世, 無法核實上述記載。因孫被俘地點在河南湯陰, 曾經有記者聯繫上河南博物院, 但該院既無翡翠西瓜複製品, 也無真品。而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建成)也表示, 館藏中從未有過翡翠西瓜。當時參戰部隊中有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十八旅五十三團, 俘獲孫殿英的, 正是該團三營營部書記武英和九連連長楊靠山。武老已去世, 楊老也無法聯繫上, 但五十三團作戰參謀尹萍當時也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目睹了孫被俘過程。尹老如今已90, 住在南京, 身體健康, 記憶仍健。他對記者說, 孫當時隨身攜帶的物品中絕無翡翠西瓜。尹老還聽說, 當初審訊時孫交代了盜墓一事, 並稱把玉石西瓜送給了蔣介石身邊人。

以上的各關係人的供詞, 似乎都未提及趙雲佩劍, 或者, 趙雲佩劍, 以至蜀八劍都是子虛烏有之事, 又或者從慈禧太后墓中盜出後已不知落入何人手中,不管如何, 蜀八劍故事暫告一段​​, 可能若干年後會再重現人間, 可能若干年後可得到更多資料的考證, 始終相信, 空穴來風事必有因。


《古今刀劍錄》原文以作參考
夫刀劍之由出, 已久矣。前王後帝, 莫不鑄之, 但以小事記注者, 不甚詳錄, 遂使精奇挺異, 空成湮沒, 慨然有想, 遂為記雲。
夏禹子帝啟, 在位十年。以庚戌八年, 鑄一銅劍, 長三尺九寸, 後藏之秦望山腹。上刻二十八宿, 文有背面, 面文為星辰, 背記山川日月。
啟子太康, 在位二十九年。歲在辛卯, 三月春鑄一銅劍, 上有八方面長, 三尺二寸頭方。
孔甲, 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歲次甲辰, 採牛首山鐵, 鑄一劍, 銘曰夾, 古文篆書, 長四尺一寸。
殷太甲, 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歲次甲子, 鑄一劍, 長二尺, 文曰定光, 古文篆書。
武丁, 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歲次戊午, 鑄一劍, 長三尺, 銘曰照膽, 古文篆書。
周昭王瑕, 在位五十一年, 以二年歲次壬午, 鑄五劍, 各投五嶽, 銘曰鎮岳尚方, 古文篆書, 長五尺。
簡王夷, 在位十四年。以元年歲次癸酉, 鑄一劍, 長三尺, 銘曰駿, 大篆書。
秦昭王稷, 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歲次丙午, 鑄一劍, 長三尺, 銘曰誡, 大篆書。
秦始皇, 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歲次丁巳, 採北只銅, 鑄二劍, 名曰定秦, 小篆書。李斯刻埋在阿房宮閣下, 一在觀台下, 長三尺六寸。
前漢劉季, 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 於南山得一鐵劍, 長三尺, 銘曰赤霄, 大篆書。及貴, 常服之, 此即斬蛇劍也。
文帝恆, 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 歲次庚午, 鑄三劍, 長三尺六寸, 銘曰神龜, 多刻龜形, 以應大橫之兆。帝崩, 命入玄武宮。
武帝徹, 在位五十四年。以元光五年, 歲次乙巳, 鑄八劍, 長三尺六寸, 銘曰八服, 小篆書。嵩、恆、霍、華、泰山五嶽皆埋之。
宣帝詢, 在位二十五年。以本始四年, 鑄二劍, 長三尺, 一曰毛, 二曰貴, 以足下有毛, 故為之, 皆小篆書。
平帝衎, 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 歲次辛酉, 掘得一劍, 上有帝名, 因服之, 大篆書。
王莽, 在偽位十七年。以建國五年, 歲次庚午, 造威鬥及神劍, 皆鏈五色石, 為之銘曰神勝萬裏伏, 小篆書, 長三尺六寸。
更始劉聖公, 在偽位二年。自造一劍, 銘曰更國, 小篆書。
後漢光武秀, 在位三十三年。未貴時, 在南陽鄂山, 得一劍, 文曰秀霸, 小篆書, 帝常服之。
明帝莊, 再位十八年。以永平元年, 歲次戊午, 鑄一劍, 上作龍形, 沉之於洛水中。水清時, 常有見之者。
章帝炟, 在位十三年。以建初八年, 鑄一金劍, 令投於伊水中, 以厭人膝之怪。弘景按:《水經》雲:「伊水有一物, 如人膝, 頭有爪, 人浴輒沒, 不復出。
安帝祜, 在位十九年。以元初六年, 鑄一劍, 藏峨眉山, 疑山王也。
順帝保, 在位十九年。以永建元年, 鑄一劍, 長三尺四寸, 銘曰安漢, 小篆書, 後改年號。
靈帝宏, 在位二十二年, 以建寧三年, 鑄四劍, 文曰中興。一劍無故自失, 並小篆書。
魏武帝曹操, 以建安二十年, 於幽谷得一劍, 長三尺六寸, 上有金字, 銘曰孟德。王常服之。
齊王芳, 以正始六年, 鑄一劍, 常服之。無故自失, 但有空匣如故。後有禪代之事, 兆始於此, 尋為司馬氏所廢。
蜀主劉備, 以章武元年, 歲次辛醜, 採金牛山鐵, 鑄八劍, 各長三尺六寸。一備自服, 一與太子禪, 一與梁王理, 一與魯王永, 一與諸葛亮, 一與關羽, 一與張飛, 一與趙雲。並是亮書, 皆作風角, 處所有令, 稱元造刀五萬口, 皆連環及刃口, 列七十二鏈柄中, 通之兼有二字。房子容曰:唐人尚書郎李章武本名方古, 貞元季年, 為東平帥, 李師古判官因理第, 掘得逼劍, 上有章武字方。古《博物誌》張茂先亦曰:蜀相諸葛孔明所佩劍也。乃改名師古, 為奏, 請為章武焉。蓋蜀主八劍之一也。
後主禪, 延熙二年, 造一大劍, 長一丈二尺。鎮劍口山, 往往人見光輝, 後人求之不獲。
吳王孫權, 以黃武五年, 採武昌銅鐵, 作千口劍, 萬口刀, 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 皆是南銅越炭作之, 文曰大吳, 小篆書。又赤烏年中, 有人得淮陰侯韓信劍, 帝以賜周瑜。
孫亮, 以建興二年, 鑄一劍, 文曰流光, 小篆書。
孫皓以建衡元年, 鑄一劍, 文曰皇帝吳王, 小篆書。
晉武帝司馬炎, 以咸甯元年, 造八千口刀, 銘曰司馬。
懷帝熾, 以永嘉元年造一劍, 長五尺, 銘曰步光, 小篆書。
成帝衍, 以咸和元年, 造十三口刀, 銘曰興國。
穆帝聃,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五口劍, 銘曰五方單符, 隸書。
孝武帝昌明, 以大元元年, 於華山頂埋一劍, 銘曰神劍, 隸書。
宋武帝劉裕, 以永初元年, 鑄一刀, 銘其背曰定國, 小篆書, 長四尺, 後入於梁。
少帝義符, 以景平元年, 造一刀, 銘曰五色, 小篆書。
後廢帝昱, 以元徽二年, 於蔣山頂造一劍, 銘曰永昌, 篆書。
順帝準, 以昇明元年, 掘得一刀, 銘曰上血, 其刀照一室。帝奇之, 至二年七月, 帝使楊玉候織女, 玉候女不得, 懼死, 用以弒帝, 果如銘。故知吉凶其徵先見矣。
齊高帝蕭道成, 以建元二年, 造一刀, 銘曰定業, 長五尺, 篆書, 自製之。
明帝鸞, 以建武二年, 造一刀, 銘曰朝儀, 長四尺, 小篆書。
梁武帝蕭衍, 以天監二年即位, 至普通中, 歲在庚子, 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 用金、銀、銅、鐵、錫五色合為之, 長短各依劍術法, 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 並小篆書。
諸刀劍
前趙劉淵, 以元熙二年, 造一刀, 長三尺九寸, 文曰滅賊, 隸書。
後趙石勒, 以建平二年, 造一刀, 用五百金, 工用萬人, 頭尖三尺六寸, 銘曰建平, 隸書。勒未貴時, 耕地得一刀, 銘曰石氏昌, 篆書。
石季龍, 以建武十四年, 造一刀, 長五尺, 銘曰皇帝石氏, 隸書。
後蜀李雄, 以晏平元年, 造刀五百口, 文曰騰馬, 隸書。
前涼張寔, 造刀百口, 無故刀盡失, 文曰霸。
後魏昭成帝拓跋犍, 以建國元年, 於赤治城鑄刺刀十口, 金鏤赤治字。
道武帝珪, 以登國元年, 於嵩阿鑄一劍, 銘曰鎮山, 隸書。
明元帝嗣, 以泰常元年, 造一劍, 長四尺, 銘背曰太常。至真君元年, 有道士繼天師白, 為帝造劍, 長三尺六寸, 隸書。因改元真君。
宣武帝恪, 以景明元年, 於白鹿山造一刀, 文曰白鹿, 隸書。
前秦符堅, 以甘露四年, 造一刀, 用五千工, 銘曰神術, 隸書。
前燕慕容[人雋], 以元璽元年, 造二十八口刀, 銘曰二十八將, 隸書。
後燕慕容垂, 以建興元年, 造二刀, 長七尺, 一雄一雌, 隸書。若別處之, 則鳴。
後秦姚萇, 以建初元年, 造一刀, 銘曰中山, 長三尺七寸, 隸書。
西秦乞伏國仁, 以建義三年, 造一刀, 銘曰建義, 隸書。
後涼呂光, 以麟嘉元年, 造一刀, 銘背曰麟嘉, 長三尺六寸。
南涼禿發烏孤, 乙太初三年, 造一刀, 狹小, 長二尺五寸, 青色。匠人曰:當作之時, 夢見一人被朱服, 雲:吾是太乙神, 來看汝作雲!此刀有獻必鳴, 後落突厥可汗所有也。
南燕慕容玄明, 以建平元年, 作刀四口, 文曰建平, 隸書。
西京李暠, 以永建元年, 造珠碧刀一口, 銘曰百勝, 隸書。
北涼沮渠蒙遜, 以永安三年, 造刀百口, 銘曰永安, 隸書。
夏州赫連勃勃, 以龍升二年, 造五口刀, 背刃有龍雀環, 兼金鏤作一龍形, 長三尺九寸, 銘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 大夏龍雀, 名冠神都, 可以懷遠, 可以柔邇, 如風靡草, 威服九區。宋王劉裕破長安, 得此刀, 後入於梁。
吳將刀
周瑜, 作南郡太守, 造一刀, 背上有「蕩寇將軍」字, 八分書。
蔣欽, 拜列郡司馬, 造一刀, 文曰司馬, 隸書。
週幼平(周泰), 擊曹公, , 敗平虜將軍, 因造一刀, 銘背曰幼平。
董元代(董襲), 少果勇, 自打鐵作一刀。後討黃祖於蒙沖河, 元成引刀斷沖頭為二流, 拜大司馬, 號斷蒙刀。
潘文珪(潘璋), 拜偏將軍, 為擒關羽, 拜固陵太守, 因造一刀, 銘曰固陵。
朱君理(朱治), 少受徵討, 黃武中, 累功拜安國將軍, 作一佩刀, 文曰安國。
蜀將刀
關羽, 為先主所重, 不惜身命, 自採都山鐵為二刀, 銘曰萬人敵。及羽敗, 羽惜刀, 投之水中。
張飛, 初拜新亭侯, 自命匠鏈赤朱山鐵為一刀, 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後被範強殺, 將此刀入於吳。
諸葛亮, 定黔中, 從青石祠過, 遂抽刀刺山, 投刀不拔而去, 行人莫測。
黃忠, 漢先主定南郡得一刀, 赤如血, 於漢中擊夏侯軍, 一日之中, 手刃百數。
魏將刀
鍾會, 克蜀, 於成都土中得一刀, 文曰太一。會死, 入帳下王伯升, 伯升後渡江, 刀遂飛入水。
鄧艾, 年十二, 曾讀陳太丘碑, 碑下掘得一刀, 黑如漆, 長三尺餘。刀上常有氣淒淒然, 時人以為神物。
董卓, 少時耕野, 得一刀, 無文字, 四面隱起作山雲文, 斸玉如泥。及卓貴, 示五官郎將蔡邕, 邕曰此項羽之刀也。
袁紹, 在黎陽夢有一神授一寶刀, 及覺, 果在臥所, 銘曰思召。紹解之曰:思召, 紹字也。
郭淮, 於太原得一刀, 文曰宜為將。後遂為將軍, 及與蜀將戰, 敗失此刀。

王雙, 曾於市中買得一刀, 賣人曰:得之者貴。因不見。雙後佩之, 為魏將, 後與曹真一刀換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