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3

魏延險著襲潼關 孔明按章失街亭

公元228, 蜀漢在平定南方, 積聚國力之後, 趁著曹丕死去不久、年輕的曹叡剛剛即位, 計畫向曹魏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 以完成劉備的遺願:北滅曹賊, 光復漢室!諸葛亮開始了第一次北伐。《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中寫道:魏主曹叡遣駙馬夏侯楙, 調關中諸路軍馬, 前來拒敵。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 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幹, 取路出褒中, 循秦嶺以東, 當子午谷而投北, 不過十日, 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 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 丞相可大驅士馬, 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 則咸陽以西, 一舉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 倘有人進言, 於山僻中以兵截殺, 非惟五千人受害, 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 彼必盡起關中之兵, 于路迎敵, 則曠日持久, 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 依法進兵, 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計畫到底是怎樣的?魏延與諸葛亮兩個計畫本身的優劣是什麼?魏延計畫的關鍵因素是什麼?魏延計畫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在這裡探討一下。

三國時期, 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 這時在蜀軍的參謀本部裏, 有兩個作戰計畫:一個是諸葛亮自己擬定的:派一支疑兵出斜谷吸引魏軍注意力於關中地區, 然後自己率主力部隊從祁山坦道穿插而出, 攻取魏軍守備空虛的隴右地區, 切斷曹魏關中與河西地區的聯繫, 為進一步攻取河西與涼州打下基礎。

另一個, 就是魏延的從子午谷出奇兵偷襲關中的計畫。《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 鎮長安。亮于南鄭與群下計議, 延曰:聞夏侯楙少, 主婿也, 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 負糧五千, 直從褒中出, 循秦嶺而東, 當子午而北, 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 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禦史、京兆太守耳, 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腥聚合, 尚二十許日, 而公從斜谷來, 必足以達。如此, 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 不如安從坦道, 可以平取隴右, 十全必克而無虞, 故不用延計。
這與《三國演義》大體相同, 但陳壽原著《三國志·魏延傳》中更加明確其戰略:延每隨亮出, 輒欲請兵萬人, 與亮異道會於潼關, 如韓信故事, 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 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由上可知,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大致是:魏延親自率領一萬人左右輕裝部隊高速行軍出子午谷, 用閃電戰的方式突襲關中, 首先是以突襲之勢, 最好能一舉打跑長安的魏軍, 即使不能全面控制, 只要主將一走, 便可即時繞過長安, 搶佔潼關、武關等天險關隘, 將曹魏從中原調來的援軍拒於關外, 切斷潼關內外的聯繫, 大約堅守二十多天, 由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掃清駐紮于關中的曹魏軍主力, 進而佔領整個關中地區。

歷史上諸葛亮最終是採取了自己的第一個計畫, 捨棄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而這麼做的結果如何, 大家都知道了, 第一次北伐以 "失街亭"告終, 之後的幾次北伐成效亦甚少。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 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 錯過了絕好時機;也有人認為, 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是, 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 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 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的更勝一籌嗎?其可行性如何?和諸葛亮出祁山攻略隴右的計畫做一個比較吧。

有人從戰略上評論, 諸葛亮計畫是先奪取隴右, 居高臨下, 以後再根據情況進行發展;而魏延計畫是直接奪取關中, 一步到位, 奠定光復漢室的基礎。而諸葛亮之所以捨棄魏延的子午谷計畫, 選擇從隴右進攻, 是因為他當時根本沒有足夠的信心能夠從漢中出兵一舉攻下整個關中, 而是採取聲東擊西策略, 以隴右為跳板, 奪取涼州, 完成復興漢室的第一步——擴大地盤增強實力。這一點,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後, 曹叡曾經和司馬懿有過一次談話, 曹叡明確指出:諸葛亮之所以總是選擇出祁山攻隴右, 是因為他的心思根本不在關中, 而在涼州。拿下涼州, 就可以和益州、漢中互為犄角, 對關中地區形成半弧形戰略包圍, 再做長遠打算。曹叡還說:諸葛亮在《隆中對》裏面的戰略規劃, 就是以荊州和益州為雙翼來北定中原, 但是當蜀漢徹底失去荊州以後, 益州獨木難支, 這一戰略設想根本不可能實現。因此, 諸葛亮寄希望通過隴右奪取涼州, 益州、涼州形成雙翼與曹魏對峙, 重新回到他當年的戰略軌道上來。
而魏延的子午谷計畫, 如果真的能夠實施成功, 則整個關中地區將全部落入蜀漢之手, 其戰略意義和價值當然遠遠超過諸葛亮的先取隴右再奪涼州。
從戰略層面來看, 魏延的子午谷計畫確實比諸葛亮的計畫更有戰略價值。

戰術上:劉備死後, 蜀漢沉寂多年, 曹魏方面的確對西南方向的戒備放鬆了, 無論是涼州、隴右、還是關中, 曹魏的守備力量都比較薄弱, 但是關中畢竟還有雍州刺史郭淮這位名將在鎮守, 而隴右更是要兵沒兵要將沒將, 所以諸葛亮一出祁山以後, 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立刻向蜀軍投降了, 所付出的極小。
而魏延如果要偷襲潼關、武關, 必將遭到郭淮這位精通兵法的曹魏名將的猛烈攻擊, 而且戰前能否做到隱蔽性和突然性, 不被曹魏提前發覺, 的的確確是一個大疑問。另外, 子午谷是一條及其險峻難走的小道, 它全長約三百三十公里, 兩邊高山對峙, 中間水流湍急, 整條子午谷道全靠架在岫岩上的棧道通行。遇到棧道壞處便要修復, 若壞處較多, 則勢必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修復, 嚴重影響行軍速度。在這種情況下, 魏延這一萬人能保證在10天之內穿過子午谷偷襲潼關?恐怕得打個大大的問號。事實上, 兩年後曹真進攻漢中就是走的子午谷, 結果因為大雨的關係, 棧道沖毀, 走了三十天也未能到達漢中週邊。
從戰術層面來看, 魏延的子午谷計畫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確是大於諸葛亮的計畫。

然而, 從實際運作上, 單就地理方面而言, 如果諸葛亮執意以涼州取代荊州, 成犄角之勢謀取中原, 其實也不太說得通, 第一荊州和涼州的資源差別很大, 荊州地近中原地區, 經濟早已得到開發, 而且近河流多湖泊, 水源充足, 土地肥沃, 農耕及漁業發達, 人口繁盛, 在董卓亂京時, 中原人口已大幅向南及西南遷徙, 即使後來赤壁之戰及到夷陵之戰時, 荊州未有受大規模破壞;反觀涼州又叫西涼, 即“地處西方, 常寒涼也”, 山多平地少, 人口稀疏, 地窮物貧, 糧食補給及行軍都有極大困難。其次, 就軍事上, 涼州本身山多平地少, 根本沒地方讓大軍駐紮, 糧食補給亦不足以自給自足, 所以諸葛亮數次北伐都需要由漢中翻秦嶺運送補給, 這亦是導致北伐失敗的最大因素, 即使是魏國方面, 也只能用小數兵力作為地方守備, 遇上諸葛亮大軍的連年北伐, 都只能從洛陽及關東一帶調動兵馬應對, 可知涼州駐軍的困難。

而戰術上的論點, 如果加入地理環境因素, 其疑點也甚多。涼州多處為高山, 但其實沒有關隘或堅城可守, 可說是易攻難守之地, 陳倉城也要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 曹真才加以修護鞏固, 觀乎數次北伐, 由街亭以至五丈原, 兩方其實都只靠“安營紮寨”以作防禦, 及後來姜維的北伐曾經依傍曲山臨時修築兩城, 但也因為孤立無援而出降, 所以反觀如果以潼關作為前線陣地, 可能令涼州更加安穩。當年即使是馬超攻曹操, 以馬超韓遂之流, 尚能據潼關殺得曹操“割鬚棄袍”, 雖然最後曹操始終用計謀, 令馬超韓遂內鬨而戰勝, 但如果以當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兵力戰將, 若能據有長安潼關, 其據守的勝算一定當初馬超韓遂更大。

在早蜀漢建立以前, 曹魏已在佔有涼州, 到曹丕年代, 魏國的國力已佔有河西走廊遠至敦煌一帶, 但當其時其實涼州還是外族環伺, 長年有大大小小的叛亂, 魏國亦先後派遺夏侯淵, 張既, 夏侯儒及費曜等出兵平亂, 所以如果蜀漢真的要完全佔有, 其難度更甚於南征, 而且與魏國接壤, 以當時蜀漢的形勢, 真的容許主力大軍用一段不短的時間去平服涼州的羌胡及派兵駐守, 而且不受魏國的騷擾?這實在是一個大大的疑問。相反, 若先佔有潼關甚至長安, 截斷關東對涼州的控制, 或能使涼州不戰而降。

就國情而論, 當時蜀漢弱小, 人才凋零, 若不能以攻代守, 迅速削弱魏國的國力, 等到他朝魏國能休養生息, 內亂漸平, 蜀魏兩國的國力差距勢必更大, 而佔涼州對魏國的影響, 當然遠不及一舉佔下關中, 可以說是影響輕微, 更莫說想佔有涼州後, 要花多少時間資源去發展, 再慢慢蠶食曹魏了。所以, 要想完成光復漢室、統一中國的戰略目標, 魏延的計畫是比較積極而相對激進的, 而諸葛亮的計畫是相對平穩, 也是比較消極的。這也從歷史的實際得到了證明。

其實早在蜀漢建國之初, 魏延已鎮守漢中, 多年來他的職責當然是考慮如何堅守如何發展, 其實由漢中出關中, 不外乎幾條路, 就是子午谷, 駱谷道, 褒斜道, 陳倉道, 再來就是祁山, 魏延既得劉備信任, 統軍在最困難、直接面對最強對手的最前線, 他會對此幾路沒有了解嗎?他也一定對魏國前線有一番研究, 對夏侯楙有一定的了解, 當然夏侯楙本人的能力, 沒有戰績去佐證參考, 但《魏略》作者魚豢, 本身是魏人, 其大致與《三國志》作者陳壽為同期, 甚至更早, 要說夏侯楙應該沒有比《魏略》更有說服力, 亦因此裴松之注《三國志》亦多引《魏略》作補充,《三國志·夏侯惇傳》記載:敦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初, 太祖以女妻茂, 即清河公主也。楙歷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 假節。《魏略》記載:楙字子林, 敦中子也。文帝少與茂親, 及即位, 以為安西將軍, 持節, 承夏侯淵處都督關中。茂性無武略, 而好治生。由此, 可以看出, 魏長安守將乃從未帶兵作戰, 不喜軍事, 沒有謀略的皇帝女婿, 由於是西線無戰事, 才派來此地做官的。所以魏國後來得到諸葛亮揚聲從斜谷而出, 馬上就把長安方面的指揮官換成了曹真。

其實益州與關中地區的聯繫不是十分緊密, 中間隔著的秦嶺都是靠棧道險行, 每次諸葛亮的大軍幾乎都可以穿過秦嶺後魏國才得知及防備, 然後靠一些地方守備拖延蜀軍的補給再待關東援軍到來, 蜀軍便退。因此, 綜合以上所有, 若第一次北伐時便即走子午谷突襲, 相信其風險不是那麼高, 成功率亦頗大。綜合來說, 魏延計畫可以速戰速決, 在短時間內成功, 而後可以分散一部分兵力堅守險要的潼關、武關、蒲阪津黃河渡口等地, 確保關中的安全, 而且可以防止魏軍主力的快速增援。由於魏國隴右和河西地區兵力不多而且分散, 完全可以在隨後用步步蠶食之法加以各個擊破。還有一點, 攻下漢朝舊都長安, 這對以興複漢室為最終目標的蜀軍的士氣是一種莫大的鼓舞, 這對於國力弱小、兵力不足的蜀國來說, 是頗為理想的;諸葛亮計畫則由於路途遙遠, 相對要花較長的時間, 這樣, 魏軍就能贏得時間向關中重兵集團源源不斷地增援大軍。而且隴右的防禦並不容易, 除了正面的隴山隘口外, 還有北面的高平迂回線路和南面的武都, 都有可能遭到魏軍的攻擊。這樣必定要陷入長期作戰的被動局面, 這對於運輸線遙遠的蜀軍來說, 決非是戰術上的好選擇。而看似冒險的魏延計畫, 雖說風險高, 然而一旦成功就可以依託潼關、武關、蒲阪津渡口的天險, 保衛關中, 而這時的關中將成為蜀軍可靠的新補給基地, 不再依靠陝南的漢中基地去翻越秦嶺補給, 蜀軍最頭疼的糧草問題也會隨之一並解決。所以兩相較之, 諸葛亮計畫即使成功也沒有最終勝利的希望, 而魏延計畫一旦成功, 可以說光復漢室的計畫已經完成一半了。

有人擔心魏軍會在子午谷裏埋伏, 但首先蜀軍的前提就是保密, 魏軍不可能提前去埋伏;而子午谷極為險峻, 兩面不是峭壁就是懸崖, 大部隊是不可能埋伏的。還有人擔心“魏延從褒中出發, 循子午谷到長安必須在10天內完成。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 必須在20-30天之內到達長安(或者潼關), 同魏延會合。”但這個條件是非常苛刻的。全長三百多公里的子午道, 兩邊高山對峙, 中間水流湍急, 這樣的路況就連汽車都很難全速前進, 更別說人走了, 而且整條子午谷道全靠架在岫岩上的棧道通行。遇到棧道壞處便要修復, 若壞處較多, 則勢必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修復, 嚴重影響行軍速度。在這種情況下, 魏延這一萬人能保證在10天之內穿過子午谷進抵長安城下?恐怕得打個大大的問號。同理, 諸葛亮大軍從斜谷進軍, 也要走棧道, 也面臨魏延同樣的問題, 能否在30天內趕到長安?注意,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之所以跑那麼慢, 是因為他不需要著急, 因為已經與吳國約定同時進攻, 走的慢一些, 魏國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吳國那邊。還有人擔心, 魏軍會不會從新城、魏興郡一帶進攻漢中呢?可以說是可能性並不大。因為新城等地到漢中也都是高山峽谷, 道路艱險, 魏軍很難在短時間內集結大部隊並做好進攻準備——即使在諸葛亮突然攻打祁山、三郡回應、魏國形勢危急而漢中空虛的228, 在這個方向魏軍也根本沒有任何的動靜。魏延為什麼要計畫出子午谷呢?雖然斜谷比子午谷好走的多, 但因為只有出子午谷才能突然出現在長安附近, 才能搶在長安部隊前面到達潼關, 因為從漢中去潼關, 子午谷是最近的一條路。有人會說再者曹魏長安守將夏侯楙得知魏延軍突然來到時, 一定要棄城逃跑。一旦夏侯楙固守待援, 郭淮用最快的速度來救援, 魏延這麼點人馬隨時全軍覆沒, 即使夏侯楙真的望風而逃, 如果他將橫門邸閣的糧食付之一炬呢, 魏延部隊也要面對糧食不夠的難題。其實當時郭淮的軍隊也不見得比魏延的多, 加上當時他在隴右天水, 要等到他救援長安, 諸葛亮也夠時間出斜谷了。有人從政治上說諸葛亮怕國內輿論及不同派系有內部矛盾, 故未敢率大軍佔關中, 只是消極的打一打, 爭點戰功, 擾亂一下魏國, 延長蜀國的亡國時間, 簡真是玩遊戲玩上腦, 每次打仗都有其艱辛, 死傷以千萬計, 自身亦有風險, 如果真的如此想法, 不如早投降舒服點好了。

可是要提高魏延計畫的成功率, 該有以下條件:1. 戰術突然性。利用劉備死後5年蜀軍沒有在北線採取任何軍事行動、蜀國比較有名的軍事將領如張飛, 黃忠, 馬超等均已去世給魏國造成的麻痹思想, 充分作好戰役的保密工作, 用閃電戰發動突然的襲擊;2. 速度。隱蔽地作好一切準備工作, 高速進兵, 搶在魏軍增援到來前按計劃佔領各重要戰略要點和險關, 阻擊魏軍於關中以外;3.  吳國的配合。利用吳國的陸遜、朱然、諸葛瑾集團在沿長江一線的下邳, 合肥, 襄陽等重鎮發動大舉進攻(或與其聯合計畫)、魏軍的戰略機動部隊東進, 無暇西顧之機, 適時發動, 使魏軍在短時間內難以調動重兵進行有力的反擊;4. 蜀軍集中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強大的指揮力量, 不可猶豫, 務必速戰速決, 一戰成功, 否則這樣的戰機將不會再有。

以上第34個條件, 是完全取決於蜀國自己和東吳的同盟, 相信只要通過努力完全能夠達到;第1個條件, 主要取決於蜀軍自己。因為漢中方面相對出口較少, 很容易進行資訊封鎖, 特別是戰役準備的最後階段, 應當能夠做到保守秘密。魏延輕裝部隊所走的子午谷, 人煙稀少, 也沒有什麼迂回道路, 只要先派出偵察隊清理和秘密封鎖道路, 就可以保證在部隊出子午谷前不被對手知曉;第2個條件, 也主要取決於蜀軍自己, 還部分依靠上天的幫忙——不要下雨(要知道曹真的三路大軍合圍漢中的計畫就因為一場大雨給澆沒了)。由於蜀軍是以大編制的山地兵團為主要戰力, 在秦嶺中快速行進應是其基本技能。在正常情況下, 是可以按照計畫要求快速進軍的。

若計畫實行, 蜀軍輕裝部隊經過子午谷需10, 可到長安。而從長安到潼關的距離約為130公里, 也既370漢里, 根據司馬懿打孟達用8天走1200漢里的行軍速度, 平均急行軍的話每日可走150漢里, 這樣一來, 魏延集團再要3天左右應可趕到潼關一線。如果魏延軍在長安作戰3天(只要擊退長安守軍或把其嚇的不敢出來即可), 再趕到潼關, 也是不會超過8天的時間即可完成, 而魏軍增援的大軍卻最快也需要十天以上才能趕到(包括長安去洛陽報告3天、魏軍商討對策1天、兵力集中調動2天、向西開進4~5, 潼關到洛陽約有215公里, 614漢里), 故從時間上魏延軍完全可以提前佔領潼關。由於當時潼關處於魏國內地, 故平時不會有什麼守關部隊, 並且是潼關背後偷襲, 時間還可再縮減一些。而諸葛亮的主力部隊也會在二十天天左右也可以自斜谷進發到關中(應是前軍輕裝軍, 不用完成攻城任務), 可以留部分兵力, 繼續合圍還可能在堅守的陳倉、眉城、武功、長安等要地, 主力迅速東進與魏延軍於潼關會師, 再分兵北進蒲阪津渡口和南下武關, 封鎖另外的兩個進入關中的通道。至此, 北上進攻關中的計畫全部完成。然而, 魏軍在長安一帶有多少部隊呢?根據《魏略》記載:, 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 數歲寂然無聲, 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 朝野恐懼, 隴右、祁山尤甚, 故三郡同時應亮。由於魏國根本沒有想到蜀軍會發動進攻, 所以關隴地區的防禦力量非常薄弱, 基本就是各郡的地方軍守備各城鎮, 而基本沒有機動的野戰部隊。所以, 魏延軍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在《三國志》中沒有明言諸葛亮反對子午谷奇謀的原因, 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此加了一個原因就是怕怕當中有魏國將領會識破此計, 而中途受伏擊, 因此後人討論亦對遭伏擊, 或是於長安潼關可能同時受關東或隴右方面撤回的軍隊夾擊, 但如果從此方向考慮, 難道諸葛亮的箕谷疑兵就萬無一失, 不怕被司馬懿及郭淮識破?這個有違邏輯推理, 如果我們再把時間推遲一下, 諸葛亮實際其實只有第一和第四次北伐是出祁山, 第二次是出陳倉, 再有一次是曹真從斜谷及子午谷進攻, 最後一次是從斜谷到五丈原, 由此可知諸葛亮根本沒有執意要出祁山, 更加沒有理據去佔有涼州。最後一次由斜谷出五丈原, 更是把當初反對子午谷奇謀的理由一掃而空, 其實褒斜道在第一次趙雲為疑兵失敗, 被曹軍追擊時, 在箕谷燒了百多里棧道, 諸葛亮在第四和第五次北伐中間的三年時間修復了棧道, 明顯的魏國亦估算不到或偵測上真的太困難, 所以諸葛亮可以直出五丈原(雖然最初是東吳先向魏國發動了攻擊, 但魏國在應付東吳的同時也應該有足夠兵力作基本防衛), 該道理及實行完全可以用在子午谷奇謀的參考, 只可惜子午谷的棧道亦早受大雨沖毀, 路長亦地近魏境, 沒能修復以發動奇襲了, 加上當其時已經蜀中無大將, 又失去了第一次北伐時的突然性, 魏國早有防備。

再補充一點, 當其時魏國的涼州刺史為孟建, 孟建何許人?字公威, 汝南人, 223, 官拜涼州刺史征東將軍, 和諸葛亮是好友, 在荊州時常與諸葛亮, 徐庶, 石韜一起四處遊歷, 同樣在歷史上記載不多, 也沒有什麼戰功, 但至少是諸葛亮的故人, 諸葛亮對他應該有很深了解, 會否是諸葛亮覺得孟建太利害而要先把他擊倒, 或者與他是內通, 所以要先去與他接應, 所以諸葛亮才對出祁山有此把握。但孟建正正在諸葛亮出祁山的那時被除邈取代了涼州刺史。

還是說, 諸葛亮其實是忌才或對魏延太過忌憚? 延既善養士卒, 勇猛過人, 又性矜高, 當時皆避下之。魏延本身戰功其實不下於五虎大將, 又得劉備信任出任漢中太守, 在當時的蜀漢怕只有趙雲能與他比高下, 雖有軍事才能, 但性格卻張狂, 可能對諸葛亮也有所不服從, 若讓他成功, 輕則恃功驕縱, 重則擁兵作亂, 這才是蜀漢最承擔不起的。還是如小說所言, 諸葛亮見魏延腦後見鰓, 日後必反, 所以要加以貶抑, 這些可能只有諸葛亮本人才可知道了。


諸葛亮被後世奉為軍事天才, 但陳壽在《三國志》最後評其為“然連年動眾, 未能成功, 蓋應變將略, 非其所長歟!”明顯有未能採用子午谷奇謀的因素。即便日後裴松之引魏略作注, 其所加之點亦似要對子午谷奇謀加以描述, 是值得參詳的, 即便把諸葛亮朔造成神一般的羅貫中, 他也借司馬懿的口, 在《三國演義》中說道「諸葛亮平生謹慎, 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 先從子午谷逕取長安, 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 但恐有失, 不肯弄險。」大家明白司馬懿正是晉朝的奠基者, 也是諸葛亮最不可戰勝的對手, 羅貫中不知是從那處收集來的資料, 或是他真的是這樣認為, 總之此舉也是對諸葛亮一出祁山的不解。相信除非諸葛亮親自說法, 否則這些假設將會為人津津樂道地一直辯論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