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9

孫家節儉循環造 東吳掘墓不貪圖


如果問起三國時期誰盜墓很有名, 可能十個人中, 會有八九個人說到創立摸金校尉的曹操。其實在這段歷史中, 就盜墓方方面, 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不是別人, 正是東吳的孫權。孫權是吳國的開國皇帝, 他還是古代帝王盜墓第一人, 南越王墓第一盜!說起孫權盜墓, 可能較曹操, 就少有人知了。至於孫權影響之下的家族盜墓習慣, 應就更鮮為人知了。可以這樣說, 孫權及其家族盜墓, 有意無意之間一直存在一個很獨特的亮點, 即進行盜墓不是為獲取墓中的寶貝, 也不是貪圖裏面的錢財, 而只要一樣東西。那麼, 孫權及其家族費盡力氣盜墓, 不約而同究竟只要一樣什麼東西呢。根據史料中的東吳大帝孫權乃至後代吳景帝孫休的盜墓經歷, 應就能找到其中的答案。





黃初末年, 也就是曹丕在位期間, 東吳方面攻打下了今湖南長沙。孫權便打算盜掘昔日長沙王吳芮的墳墓。出處《三國志》所引《世語》。在古代統治者心中, 盜人墳墓可是大忌諱。孫權此時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究竟是因為什麼呢。等到長沙王吳芮的墓門被打開, 孫權走進去一看, 發現雖已死四百多年的芮容面容如活人一般, 身上穿的衣服也沒有腐爛。後來, 有當時跟著孫權一塊盜挖長沙王吳芮的親歷者應因當時見到過似活人一般的吳芮屍體, 等見到長沙王吳芮的十六世孫吳綱, 便說道“除了個子矮點外, 你跟你的祖先長沙王吳芮很像。”吳綱是三國時期魏臣, 官拜長史, 諸葛誕的心腹。諸葛誕叛亂之時為請求援軍而出使吳。以諸葛誕之子諸葛靚為人質, 並送到東吳, 或許就是此時一直留在東吳。

吳綱聽罷, 很驚詫, 便問道, 他可是我的先祖了, 你是從哪裏知道的呢。那參與過孫權盜挖長沙王吳芮墓的親歷者便將自己昔日所經歷的相關事情告訴了他。吳綱又繼續問道, 你們盜完墓後, 是不是又把我的先祖給埋到其他地方了。那親歷者答道, 這是肯定的, 孫權盜墓後, 又安排人手另埋了。那麼, 孫權甘冒被罵盜墓賊, 也要盜墓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只因為作為兒子的自己想給剛去世的老爹孫堅建造一個廟, 地面上實在找不到好建築材料, 所以就盯上了地下, 才出此下策。

至此, 可知, 孫權盜挖長沙王吳芮墓, 是為了給老爹孫堅找上好的建築材料用於建造廟。事情真就這麼簡單嗎。請先接著再看孫休盜墓。吳景帝孫休盜墓又究竟是為了什麼。在位期間, 吳景帝孫休也曾不斷盜挖墳墓, 只不過是在江陵地區。出自太平禦覽所引抱朴子。也不由得要問一句, 孫休盜墓究竟是為了什麼呢。當時, 孫休很快找到一個大墓, 裏面有重合的可旋轉開合的石門, 四周有寬闊的道路, 可在上面騎馬與駕車。之後, 孫休又陸續發現了一些銅人。等破開棺材, 看到墓主人還在裏面, 鬢髮斑白分明, 面部仍跟活人一般。棺中還有一尺多厚的雲母與三十雙白玉璧放在墓主人身旁。隨後, 士兵便將墓主人舉到墓壁邊靠著。可就在剛剛被放好, 一個尺長的形似冬瓜的玉便從屍體袖中滾到地上。除了這玉, 孫休方面還從兩個耳朵乃至鼻孔裡, 摳出瞭如棗般大的黃金。那麼, 孫休盜墓是為了什麼呢。其實也就為了收集用於建造城池的建築材料。

在此也說說孫家所盜的材料, 據記載西漢初年的長沙王吳芮, 是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後代。吳芮在位時很得民心, 深受百姓愛戴。他去世後, 其墓也修得非常氣派, 墓塚高達22, 墓旁還有一座吳王廟。吳芮墓被盜後兩百年後, 酈道元在《水經》裡記載, “(吳芮墓)廣踰六十八丈”, 可見這座墓是長沙數一數二的大墓。有記載說, 吳芮墓採用了“黃腸題湊”的形制。根據漢代的禮制, 黃腸題湊與梓宮、便房、外藏槨、金縷玉衣等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 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 “黃腸題湊”, 是帝王一級使用的槨室, 等級最高。即槨室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結構。簡單點說, “黃腸題湊”使用的都是高級的柏木, 正是這柏木, 被孫權看上了。孫權命人挖開吳芮的墓, 盜取木材, 用來修建父親孫堅的廟。後人對於這個舉動也覺得甚是不敬, 但換個角度說, 倒是挺節儉、環保的舉動。其實類似的事情孫權也乾過。孫權定都建業(南京), 修建“太初宮”, 為了省錢, 就把舊都武昌宮殿拆了, 木材由長江順流而下, 運抵建業, 建造宮殿, 也算是廢物利用了。

如此綜合孫權盜墓是為了給老爹孫堅建廟找好的建築材料與孫休盜墓是為了找用於建造城池好的建築材料可知, 東吳地區的物資實在太有限了, 孫權及其家族卻不為寶, 也不圖錢, 只要找好的建築材料, 也算是中國盜墓史上一大趣談。其實孫權盜墓就是在當了皇帝之後。原來, 古代帝王立國, 必立“七廟”, 就是建七座廟, 分別供奉自己的祖宗, 即“四親”廟(父、祖、曾祖、高祖)、“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其中太祖廟位居正中, 其左右各為三昭三穆。據《宋書·禮志六》(卷十六)透露的情況, 孫權當了皇帝之後, 並未完全按照這規矩辦事, 他僅僅給自己的老子孫堅立了一座廟。此廟被尊為東吳的“始祖廟”, 廟址在當時的長沙郡臨湘縣。但這裡有令後人不解的地方, 就是既然是“始祖廟”, 那就應該與都城建在一起, 這樣既方便祭祀, 也比較正統。不過孫權這樣做有兩個原因。一是“福地說”。孫堅當年平剿包括黃巾軍在內的東漢末年農民大起義有功, 被朝廷拜為長沙太守。當年孫家起兵反秦、反董卓也都是從長沙起事, 長沙對孫家來說確是福地。二是“風水說”。宋書《分門古今類事》(卷十七)轉引《廣異記》稱, 當年孫堅父親死後, 孫權請風水先生在浙江老家富春卜地下葬。忽然有一個怪異之人問他, 你家想當百世諸侯, 還是想當四世皇帝?孫堅說想當皇帝。於是這個人隨手指了一處。孫堅很是驚異, 相信了那人, 把父親葬在那地方。富春江有一次漲水, 孫堅父親的墳四周形成了一條狹長的沙帶。有老人就說, 你的子孫將來會在長沙發跡, 後來果然如此。但孫堅的廟修好後, 孫權卻未祭祀過, 每年僅派長沙的主政官員代他前往祭祀。孫權這行為, 日後廣受史家的批評, 認為孫權根本就沒把他的老子當成“始祖”, 為君不尊, 立始祖廟不過是做樣子。既然是這樣, 建廟的材料也就不必耗用國家的資源了, 就地從吳芮的墓取來就好, 但是用死人的“棺材板”給老爹修廟, 史家稱“未之前聞也”, 即從來沒有聽說過, 感到十分驚訝和不解。

嚴格說來, 孫權挖吳芮墓, 並不是以掠奪財寶為目的的盜墓, 但接下來, 他盜挖南越王墓的行為, 怎麼也能算是盜墓了。先來說說南越國。南越國, 是約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 國都位於現在的廣州, 全盛時,疆域包括今天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 向南一直延伸到越南。南越國的建立者是秦南海郡尉趙佗, 秦朝即將滅亡時, 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 建立南越國。

南越國共存在93, 歷經五代君主, 於公元前112, 被漢武帝派兵所滅。最吸引孫權這種盜墓狂人的, 是南越國第一位國王趙佗的墓。史料中記載, 趙佗活了106, 在位幾十年裡, 到處搜羅奇珍異寶, 死後都埋到了墳墓之中。 《交廣春秋》中說:“佗之葬也, 因山為墳, 其壟塋可謂奢大, 葬積珍玩。”趙佗墓藏寶豐富的名氣, 很快傳到了建業(南京)。當時, 孫權已經命人在南京周邊刨塚掘墓, 但始終只是小打小鬧。趙佗墓所在的番禺, 正處於孫吳的境內。自己勢力範圍內有這麼一座秘藏珍玩的大墓, 孫權豈能放過?不過, 趙佗生前就對自己的後世作了安排, 他的墳墓藏於深山之中, 不留封土, 發喪時更是廣州四個城門同時出靈車。成功地運用障眼法, 使得後人無法弄清趙佗墓所在地。據屈大均《廣東新語·墓語》記載, 孫權命令交州從事呂瑜前去尋找趙佗墓。由於趙佗是秘葬, 呂瑜明查暗訪了很久, 竟然沒有一點線索。

不過, 呂瑜也並非毫無收穫, 他找到了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墓的墓址所在。消息傳回南京, 孫權喜出望外。他命令將軍呂瑜率領幾千名士兵, 跋山涉水, 趕往廣州, 公開挖起了趙嬰齊墓。如此明目張膽, 後世的東陵大盜孫殿英可能也比不上。

這裏就要說一個技術問題了。南越王墓是“鑿山為藏”的石室墓, 外面和墓道內都塞滿了巨大的石塊, 重達數噸。 1983年考古發掘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墓的時, 是啟用大型起重機將石塊吊開, 才得以進入核心墓室的。在孫吳那個既沒有火藥爆破, 又沒有大型起吊裝置的年代, 呂瑜等人是怎麼打開趙嬰齊墓的, 實在是一個難解之謎, 從中也能看出孫權盜墓的決心是何等的迫切和堅定。

據《太平寰宇記》引《南越志》, 孫權的“盜墓特種部隊”從趙嬰齊墓中盜挖出“珍襦玉匣三具, 金印三十, 一皇帝信璽, 一皇行璽, 三鈕銅鏡”。另有記載說, 呂瑜等人挖到了36顆玉璽金印, 三枚銅劍, 銅劍上面有精美的龍狀花紋。死去的南越王趙嬰齊穿著金鏤玉衣, 身上的飾件也都是純金的。趙嬰齊墓從此被毀, 但多少令人感到幸運的是, 第一代南越王趙佗墓和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墓卻躲過了孫權的瘋狂“官盜”。第一代南越王趙佗墓至今還沒有找到, 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墓則於1983年進行了考古發掘, 轟動了海內外。

早在北魏酈道元在《水經註》中就有載:三國時期長沙建有孫堅廟。而且根據上述資料, 孫權盜墓建孫堅廟可說是歷史事實, 但到了最近, 根據“長沙簡牘博物館”最新的考古發掘中, “簡博”研究者日前在“讀簡”中卻發現, 三國時期, 長沙城內還建有“長沙桓王”孫策之廟, 這是一大發現。是前人酈道元將“長沙桓王”孫策廟誤記為孫堅廟, 還是長沙城內在當時既有孫堅廟, 又有孫策廟?關於孫堅廟與孫策廟的創建經過, 極有可能已成為一樁歷史謎案, 有待歷史學家和歷史愛好者共同去破譯。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地理著作、北魏酈道元的《水經註》引用郭頒的《世語》說, 三國時期魏黃初(公元220-226年)末年, 吳人挖掘長沙城外吳芮的墳墓, 把吳芮棺槨塚木搬進城裡, 修立孫堅廟。這則記載據說如今已遭遇三國走馬樓吳簡材料的挑戰。昨日, 長沙簡牘博物館吳簡研究工作者在釋讀吳簡時發現有這麼兩則記載, 與《水經註》的記錄大相徑庭, 這兩則走馬樓吳簡的錄文如下:

1. 萬三千玉書言為桓王 15554
2. 萬三千□書言 為桓王廟所出土負□□一萬三千八百□□□□□曹掾典□□校書 16880

“玉書”應指皇帝詔書, “桓王廟”當指被追尊為“長沙桓王”的孫策之廟。也就是說, 簡博工作人員對數万片走馬樓吳簡的清理識讀, 並未能發現《水經註》提到的“孫堅廟”的記載, 卻意外發現長沙桓王孫策廟的記載。或者, 三國時期吳人在長沙修立的是“桓王”孫策廟, 而不是“孫堅”廟?有關孫堅廟的記載, 只是傳世文獻《水經註》轉引郭頒《世語》中出現的史料錯誤。當初郭頒只是根據曹魏傳聞, 將長沙王吳芮墓被盜與長沙修立孫堅廟等事雜糅在一起, 而不是事實?

當然, 單從兩片簡牘的記載, 就認為《水經註》把孫策廟錯記成孫堅廟的這一推斷並不恰當, 孫堅是孫策的父親, 是三國時期吳國帝業的最早和最主要的奠基人。世上哪有孫權為他的哥哥孫策立廟, 而不為父親孫堅立廟的道理?並且, 孫堅的事業就是從長沙起步的。唐詩中有所謂“天下起兵誅董卓, 長沙子弟最先來”的名句, 帶領長沙子弟誅董卓的就是孫策和孫權的父親孫堅。孫策與長沙的關係反倒不如孫堅更緊密。在長沙立廟, 只立孫策, 不立孫堅, 肯定是說不過去的。 《水經註》提到孫堅廟的創立, 是在三國時期魏黃初(公元220-226年)末年。而孫權創立孫策廟則極有可能是在三國吳黃龍元年(魏太和三年、蜀建興七年, 即公元229年)前後。在吳黃龍元年四月丙申(公元229523日), 孫權在武昌城南舉行郊祀大典, 正式即皇帝位, 改年號黃武為黃龍。孫權即位做皇帝, “正尊號”(即正名, 補行皇帝就位大典)之時, 孫權按照慣例“追尊父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 同時追贈討逆將軍孫策為長沙桓王。也就是說, 孫權父親孫堅的廟, 極有可能在孫權補行皇帝就位大典的三年之前, 已經在長沙城內修建了一個孫堅廟, 而孫策廟則極有可能創立於孫權就要補行登基大典的前後, 有可能孫堅廟和孫權廟並非同一時間創立。或者, 目前發現的走馬樓吳簡中恰好就留下了創立長沙桓王孫策廟的記載, 而暫時卻找不到孫堅廟的記載。當然這也只是推測, 一切有待於新的考古發現。其實, 三國時期, 長沙建有“長沙桓王”孫策廟, 在長沙地方歷史文獻中從未有過記載, 這本身也是簡牘研究人員在“讀簡”中關於本地史志的新發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