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1

戰亂少帝遭毒害 草葬宦墓亦悲哀

東漢末年, 黃巾興起, 天下大亂。在漢靈帝死後, 整個東漢政權已經變得搖搖欲墜。最初, 繼承靈帝皇位的是漢少帝劉辯, 他是東漢第十三位皇帝, 靈帝與何皇后所生的孩子, 在靈帝死後, 在何皇后、十常侍和大將軍何進的擁立下, 登基成了皇帝, 他是漢獻帝劉協同父異母的哥哥;而此時的劉協還是陳留王。由於年幼, 實權掌握在臨朝稱制的母親何太后和母舅大將軍何進手中。他即位後不久即遭遇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和以十常侍為首的內廷宦官集團這兩大敵對政治集團的火併, 被迫出宮, 回宮後又受制於以勤王為名進京的涼州軍閥董卓, 終於被廢為弘農王, 成為東漢唯一被廢黜的皇帝, 其同父異母弟陳留王劉協繼位為帝, 是為漢獻帝。被廢黜一年之後, 劉辯在董卓脅迫下自盡, 時年僅十五歲。中國古代的史書中稱劉辯為皇子辯、少帝和弘農王等, 但因為劉辯在位不逾年, 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漢朝正統的皇帝, 不單獨為他撰寫專屬於帝王的傳記(即本紀), 不過現代史學界也有觀點承認他是漢朝皇帝。更可悲的是, 古人對於死後的墓葬, 向來是十分重視。百姓家如此, 皇室貴族更是如此。按理說, 皇帝的墓葬, 即使不是金碧輝煌, 也是非常講究的。但是, 漢少帝去世後, 卻被隨隨便便埋入了宦官的墓穴。這在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 令人難以理解。一代帝王為何如此不風光? 讓我們探究一下。





劉辯(176年-19036日), 是漢靈帝劉宏與何皇后的嫡長子。母親何皇后是來自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的宮女, 所以劉辯是庶出。皇子劉辯出生後, 何氏母以子貴, 被封為貴人, 宋皇后被廢兩年後又晉升為皇后。在劉辯出生之前, 靈帝的皇子們都已夭折, 所以皇子辯出生後沒有養在皇宮中, 而養在道人史子眇的家裡, 不敢叫他的劉辯本名, 稱他為史侯。因為史道人有道術, 何氏想憑藉他的道術保護皇子辯。靈帝不喜歡劉辯, 而喜歡王美人所生的皇子劉協。群臣奏請靈帝立皇太子時, 靈帝認為劉辯行為輕佻, 沒有帝王的威儀, 不適合做皇帝, 想立皇子劉協為太子, 但因何皇后在宮中受寵, 而且何皇后的兄長何進任大將軍並在朝中位高權重, 故立太子之事久拖不決, 一直到靈帝駕崩時都沒有立太子。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靈帝病重, 彌留之際將心目中的繼承人皇子劉協託付給他特別信任的宦官、上軍校尉蹇碩。同年夏四月十一丙辰日(公元189513日), 靈帝駕崩, 蹇碩想先殺何進, 再立皇子劉協為帝, 於是請何進入后宮。但是何進剛從外朝進入后宮, 蹇碩的司馬潘隱是何進的舊識, 向何進迎面走去, 並用眼神暗示何進。何進大驚, 先退出, 從便道回到軍營, 然後謊稱自己生病了, 不能入宮, 蹇碩的計劃因此失敗, 而皇子辯也得以順利繼承帝位。靈帝駕崩兩天后(同年夏四月十三戊午日, 即公元189515日), 劉辯在靈帝駕崩後繼位為帝, 史稱少帝。少帝尊母親何皇后為皇太后, 由於少帝年少, 何太后臨朝稱制。宣布大赦天下, 改元為光熹。封九歲的皇弟劉協為渤海王, 後改為陳留王。封後將軍袁隗為太傅, 與大將軍何進同錄尚書事。蹇碩在少帝即位後仍然想改立皇子協, 又害怕何進掌權後會殺了自己, 乃求助於趙忠等其它宦官, 但他們或與何進親近, 或為了自保, 不聽從蹇碩的話, 反而向何進出賣了蹇碩。不久, 何進乃命令黃門令逮捕蹇碩並誅殺之。靈帝末年, 東漢王朝已經搖搖欲墜:朝廷外部爆發了黃巾民變, 東漢朝廷在鎮壓民變的過程中將權力下放給地方, 形成各地事實上的軍閥割據的局面, 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朝廷內部以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和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在鎮壓民變期間短暫聯合後再度敵對。劉辯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位的。少帝辯繼位後, 由於年少, 一切政事取決於臨朝稱制的母后和手握兵權的國舅大將軍何進。何進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的矛盾愈演愈烈, 終於導致宮變的發生。

何進在誅殺蹇碩後, 更進一步欲將宦官們全部誅殺, 便召并州牧董卓帶兵入京助他一臂之力, 並要求妹妹何太后同意殺宦官, 但何太后不准。光熹元年八月二十五戊辰日(公元189922日), 何進再次進入何太后居住的長樂宮, 要求何太后同意他誅殺全體中常侍。張讓、段圭等宦官們聽到風聲, 乃先下手為強, 在宮中的嘉德殿前將他殺死。何進的屬下吳匡、張璋、袁術等得知何進被殺害, 乃帶兵欲入后宮殺盡宦官。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六己巳日, 天亮後, 宦官們在后宮中堅持不住, 乃入長樂宮奏報何太后, 謊稱大將軍的部下謀反, 乘機裹脅何太后、少帝、陳留王協和省內官屬, 劫持宮內其他官員從天橋閣道逃向北宮德陽殿。何太后中途被尚書盧植所救。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七庚午日, 張讓、段圭等迫於追兵, 被困北宮中, 無計可施, 只好帶著少帝、陳留王等數十人步行出谷門。入夜後到達小平津。皇帝所用的六顆玉璽未隨身攜帶, 無公卿跟隨, 只有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裡到達黃河岸邊, 碰到了少帝一行。閔貢率騎兵於快破曉時追上。少帝又餓又渴, 閔貢乃殺羊進上, 又厲聲斥責張讓等人禍國亂政, 並持劍砍死數名宦官。張讓等人惶恐不安, 知道死期已到, 乃向少帝拱手再拜, 並叩頭辭別, 隨即投河自盡。閔貢扶著少帝與陳留王, 乘著夜色追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光徒步往南行, 欲回皇宮。走了幾里地, 得到百姓家一輛板車, 三人乘車到洛舍後, 下車休息。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八辛未日天亮後, 找到兩匹馬, 少帝獨騎一匹, 陳留王與閔貢合騎一匹, 從雒舍往南行, 這時才漸漸地有公卿趕來會合。

奉何進之令入京“勤王”的并州牧董卓率軍來到顯陽苑, 遠遠望見宮中起火, 知道發生了變故, 便統兵急速前進。天還沒亮, 來到京城西, 聽說少帝一行在北邊就要回宮了, 就率軍與大臣們一起到雒陽城北的北芒阪(今北邙山)下迎接少帝。少帝望見董卓突然率大軍前來, 嚇得哭泣流淚。董卓上前與少帝敘話, 少帝說起話來語無倫次, 而一旁的陳留王則對答如流。董卓十分高興, 覺得陳留王比少帝賢能, 而且認為自己與撫養陳留王的董太后是同族, 於是心裡有了廢黜少帝, 改立陳留王為皇帝的念頭。漢靈帝末年, 民間盛傳童謠:侯非侯, 王非王, 千乘萬騎上北芒。宮變發生時, 劉辯已經登基為帝, 已非昔日的史侯”, 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不久就成為皇帝(獻帝), 所以叫侯非侯, 王非王”, 千乘萬騎走北芒指的是百官公卿乘車騎馬保護少帝和陳留王上了北邙山少帝, 至此童謠靈驗, 形容當時的政局混亂。

光熹元年八月二十八辛未日(公元189925日), 回到宮中, 大赦天下, 改元為昭寧。董卓入京後, 自封為司空, 權傾朝野, 但他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服他, 乃決定廢少帝, 另立陳留王為帝以提高自己的威望。由於董卓手握重兵, 朝中除盧植和袁紹外無人敢反對, 遂定下廢立大計。昭寧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公元189928日), 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 逼何太后下詔書立劉協為帝, 廢黜皇帝為弘農王, 皇太后還政。詔書頒布後, 太傅袁隗把廢帝弘農王身上佩帶的璽綬解下來, 進奉給陳留王。陳留王遂即位, 改元永漢, 是為漢獻帝。然後袁隗扶弘農王下殿, 向坐在北面的新皇帝稱臣。見廢帝此狀, 何太后哽咽流涕, 群臣心中悲痛, 但都敢怒不敢言。

董卓廢少立獻的第二年正月(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 山東各地的刺史、州牧、太守等起兵討伐董卓。董卓怕他們以迎廢帝弘農王復位為名討伐自己, 乾脆將弘農王害死。董卓將弘農王置於閣上, 於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公元19036日)派郎中令李儒進獻毒酒給弘農王, 說道:服此藥, 可以辟惡。弘農王說:我沒有病, 這是想殺我罷了!不肯喝。李儒強迫他喝, 不得已, 乃與妻唐姬及隨從宮人飲宴而別。飲酒過程中, 弘農王悲歌道: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蕃。逆臣見迫兮命不延, 逝將去汝兮適幽玄!乃令唐姬起舞, 唐姬舉袖而歌。歌畢, 弘農王對唐姬說:愛卿是本王的妃子, 勢將不復為吏民之妻。自己保重, 從此長辭!遂喝毒酒而死, 時年十五歲。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 獻帝下詔將哥哥弘農王葬於已故中常侍趙忠的墓穴中, 諡曰懷王。

軼事記載, 劉協和劉辯本來就有一些歷史過節。據說, 當年王美人懷劉協時, 何皇后為保兒子劉辯的地位不受威脅, 曾逼迫王美人墮胎。王美人畏懼皇后, 於是服下了墮胎藥。但是, 由於胎氣異常穩固, 並沒有威脅到胎兒。後來, 王美人順利生下了劉協, 何皇后氣急敗壞地將其鴆殺, 致使劉協自幼無母。正是因為這一些因素, 劉協無力也無心為劉辯厚葬。於是, 劉協下詔將劉辯葬於已故宦官趙忠生前為自己修成的墓穴。卻說趙忠(?—189年), 安平人, 東漢末年宦官, ”十常侍之一。桓帝、靈帝時, 歷為小黃門、中常侍、大長秋、車騎將軍等職, 封都鄉侯。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 靈帝極為寵信, 常謂趙常侍是我母。他在生前已為自己建墓, 以他當時的受寵程度, 可以估計其墓應該有一定規模, 及後在中平六年(189年), 何進謀誅宦官, 事泄, 他和其餘幾個常侍設計伏殺何進, 袁紹、袁術等人聞何進被殺, 入宮殺盡宦官, 趙忠被補殺, 由於趙忠是謀反大罪, 被袁紹誅殺棄屍, 其墓穴也就成為一座空墓, 這座空墓便成為了劉辯最後的歸宿。將劉辯葬入趙忠墓穴, 可以看作是劉協對這位皇兄的報復。曾經的帝王卻只能葬在宦官之墓, 劉辯自己肯定做夢也不會想到。

另外有說, 劉辯死後, 唐姬回到故鄉潁川, 父親會稽太守唐瑁想要把她嫁出去, 唐姬寧可死也不同意。等到西涼軍閥李傕攻破長安, 抄沒關東地區, 得到唐姬, 想要娶她, 唐姬堅持不從, 李傕最終沒有和唐姬成婚。尚書賈詡聽說此事後, 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漢獻帝劉協。獻帝得知嫂子唐姬尚在人世, 乃頒下詔書迎接她, 封她為弘農王妃, 將她安置在已故弘農王的墓園中。 (明)處囊齋主人《詩女史纂》有記載唐姬者, 漢廢帝弘農王妃也。漢靈帝崩, 子辯立, 董卓廢之, 置於閣上, 使郎中令李儒進鴆。王曰:是欲殺我耳。不肯飲。強之, 乃與姬及宮人飲宴別。酒行, 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艱, 棄萬乘兮退守藩。逆臣見迫兮命不延, 逝將去汝兮適幽玄。因令姬起舞, 姬抗袖而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頹, 身為帝兮命夭摧。死生異路兮從此乖, 奈何煢獨兮心中哀。歌竟, 泣下嗚咽, 坐者皆欷。王謂姬曰:卿王者妃, 勢不復為吏民妻, 幸自愛!從此長辭。遂飲鴆死, 時年十四。姬歸潁川。父會稽太守瑁欲嫁之, 姬誓不許。及李傕破長安, 鈔關東, 得姬, 欲妻之, 固不聽, 而終不自明。尚書賈詡知之, 白漢獻帝。帝感愴, 迎姬置園中。使侍中持節, 拜為弘農王妃。《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亦有載唐姬, 潁川人也。王薨, 歸鄉里。父會稽太守瑁欲嫁之, 姬誓不許。及李傕破長安, 遣兵抄關東, 略得姬。傕因欲妻之,固不聽, 而終不自名。尚書賈詡知之, 以狀白獻帝。帝聞感愴, 乃下詔迎姬, 置園中, 使侍中持節拜為弘農王妃。初平元年二月, 葬弘農王於故中常侍趙忠成壙中, 諡曰懷王。唐姬去世後, 當與少帝合葬。

既然唐姬為弘農王妃, 守在墓園, 那少帝陵到底在哪裡呢? 據聞少帝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北邙山送莊東, 東、西山頭之間後溝村南。封土呈平頂圜丘型, 底面長寬約50-60米之間, 7-9, 後溝村南這座陵墓的規模和三漢塚的規模比較接近, 高度不及三漢塚, 但在墓的四周發現了夯土牆垣的痕跡, 墓塚西側尤為明顯, 在封土西側至今仍保存有高度達3-5米的類似陵園西牆和闕門的遺址。 《後漢書孝獻帝紀第九》:初平元年春正月, 山東州郡起兵以討董卓。辛亥, 大赦天下。癸酉, 董卓殺弘農王(後少帝)《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初平元年二月, 葬弘農王於故中常侍趙忠成壙中, 諡曰懷王。

關於後溝村南的墓園, 較早的研究資料一般認為, 其墓主為北魏孝明帝元詡, 肅宗孝明帝元詡, 宣武帝之第二子。延昌四年正月即位, 武泰元年二月崩, 19, 三月葬於定陵, 在位13年。陳長安在其著作《洛陽北魏定陵、終寧陵考》(《中原文物》1987年特刊)分析墓誌認為, 孟津後溝村南的大塚是定陵。而陵塚有待考古學證實確定。宿白教授說:景、長、定三陵左右毗連, 北魏皇室這樣安排帝陵, 大約還是承襲了盛樂、平城時期金陵的製度, 即各代帝陵實際都在一處, 洛陽北魏墓誌常見的'西陵', 可能就是他們的共名。

有學者引兩方墓誌為根據, 其一為《張寧墓誌》, 全稱《大魏永熙二年歲次癸丑八月丁巳朔廿八日甲申故持節督南岐州諸軍事前將軍南岐州剌史張君之墓誌》, 墓誌稱張寧窆於孝明皇帝陵西南二里, 馬村西北亦三里”, 該墓位於今洛陽太倉村西北, 東距北魏洛陽外廓城二、三公里。太倉村西北二里, 剛好就是孟津縣東山頭、西山頭、後溝一代。另一方墓誌為《王悅及妻郭氏墓誌》, 全稱《東魏王悅及夫人郭氏墓誌銘》, 墓誌中稱父沮渠疇柬宮侍耩,以太延二季铞朗, 屬第一客。韭以凰檁峻整,名高一睛。......然龜筮謬卜,兆入定陵, 嚴敬理殊,事當遷改。......合葬於芒(邙)山南嶺定陵西崗。墓誌出土於洛陽北西山嶺頭村, 後溝村恰位其東。另有《充華盧令媛墓誌》:葬成周西北二十里, 城北十八里小梁村, 即孝明陵也。亦出土於附近。

近年來, 國家文物部門對北邙山東漢帝陵北兆域區域的調查, 對後溝村墓園為北魏帝陵說提出了質疑。為期數年的考古調研和鑽探, 全線調查鑽探34.59萬平方米, 加上前期沿線調查鑽探的面積, 共計47.28萬平方米;發掘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唐宋墓葬177, 包括2座大型東漢貴族墓, 1座大型曹魏貴族墓(曹休墓);發掘遺址面積近23000平方米, 其中發掘東漢和北魏陵園遺址、墓園遺址16200餘平方米。在這次調查中, 對後溝村墓園和後溝村墓園北側的一度被一些研究者定性為漢光武帝原陵某東漢帝陵的東山頭村的玉塚(尉塚)進行鑽探和考察之後認為, 玉塚(尉塚)地區南北兩側的墓園, 北側的玉塚(尉塚)當為北魏帝陵陵園, 而南側的後溝墓園, 為東漢高級貴族陵園。

從邙山上能夠探明方位的北魏帝陵的形制判斷, 北魏孝文帝長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孝莊帝靜陵, 以及近年考古發掘的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 地表封土的形制基本都近乎圓形的饅頭形封土, 底面通常為圓型, 封土的頂部也基本為圓形, 與明清帝王陵的寶頂”“寶城的形制相仿, 北魏帝陵通常為斜坡墓道單磚室墓, 土壙平面為字型。而後溝墓園墓葬封土的形制為平頂圜丘型, 且墓葬的形制為明券雙橫室墓, 是符合東漢高級貴族墓葬形制特點的。尉塚與後溝大墓南北相鄰, 直線距離不過數里, 尉塚的形制和地望, 也符合《王悅及妻郭氏墓誌》、《張寧墓誌》和《充華盧令媛墓誌》的記載, 因此定義尉塚為北魏孝明帝元詡定陵是比較適宜的。

從邙山上能夠探明方位的北魏帝陵的形制判斷, 北魏孝文帝長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孝莊帝靜陵, 以及近年考古發掘的洛陽衡山路北魏大墓, 地表封土的形制基本都近乎圓形的饅頭形封土, 底面通常為圓型, 封土的頂部也基本為圓形, 與明清帝王陵的寶頂”“寶城的形制相仿, 北魏帝陵通常為斜坡墓道單磚室墓, 土壙平面為字型。而後溝墓園墓葬封土的形制為平頂圜丘型, 且墓葬的形制為明券雙橫室墓, 是符合東漢高級貴族墓葬形制特點的。

而後溝東漢墓園, 從位置和規模來看, 位置位於東漢帝陵北兆域的東南端, 東漢帝陵北兆域的陪葬墓絕大多數位於帝陵的東側和東北側, 而且分佈非常密集,從民國時期出土的《賈武仲妻馬姜墓記》來看, 在東漢時期, 能夠祔葬在洛陽北邙山者, 一般都是東漢皇族, 或者與皇族關係密切的寵臣、功臣家族, 而且通常為家族墓地, 在一定的範圍內會密布分佈很多的墓葬, 但後溝東漢墓園則屬於另外一種情況。後溝東漢墓園屬於典型的垣牆環壕型墓園, 單個的墓塚周圍建設有垣牆和環壕, 說明墓主人的身份顯貴, 而且並非與家族合葬。而且, 在墓葬的周圍出現了夯土築造的牆垣、陵園門等建築, 直接說明了墓葬所處的年代。前面提到的, 和後溝村東漢墓園形制類似的洛陽白馬寺東漢墓園, 墓主身份為桓帝至獻帝時期的皇女”, 在封土四周有夯築土垣(東西190 ×南北135)。《水經註洧水篇》也說:綏水東南流迳漢弘農太守張伯雅墓, 塋域四周, 壘石為垣。《後漢書孝獻帝紀》載: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 山陽公薨。自遜位至薨, ??八月壬申, 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 置園邑令、丞。這說明, 有可能再東漢的漢桓帝以後, 開始改變了東漢早期和中期, 墓葬不置園邑, 設週園, 為行馬。以草木結構的圍牆取代西漢夯土建築的傳統, 開始重新在高等級貴族墓的四周設置夯土牆垣。

因此, 通過這些記載, 基本可以推測後溝大墓所處的年代為東漢漢桓帝、漢靈帝、漢獻帝時期, 而且墓主人的身份, 至少可以和白馬寺東漢公主墓身份相當, 史料記載, 漢少帝初平元年二月, 葬弘農王於故中常侍趙忠成壙中, 諡曰懷王。也就是說, 這座墓本來的主人為東漢赫赫有名的十常侍之一的趙忠。趙忠生前極受漢靈帝寵幸, 且有都鄉侯的爵位, 當具有受漢靈帝特賜, 在北邙山東漢帝陵西北兆域附近營建自己園寢的殊榮。趙忠得勢、營陵於漢靈帝后期, 時代上完全符合後溝村南東漢墓園築牆垣的特點。後十常侍之亂後趙忠死, 因其謀逆作亂, 故其所營墓園為漢獻帝所用, 葬其兄後少帝弘農王。


後溝村南、北兩座大塚, 相距不遠, 但北大塚周圍並無明顯的陵垣建築, 如兩座墓葬年代相近, 則北大塚可能為弘農王妃唐姬之墓。亦有學者認為位於洛陽偃師首陽山鎮新莊村西, 出土有帶有金線的玉衣片的東漢墓葬M89可能與後少帝劉辯有關, 但漢後少帝劉辯入葬時, 當以王禮入葬, 如《後漢書》記載初平元年二月, 葬弘農王於故中常侍趙忠成壙中, 諡曰懷王。而以王禮入葬, 當不應斂以金縷玉衣。且墓葬距離北兆域核心區域過遠, 可能已經超出了陪葬區範圍。且墓葬中出現的有金絲的玉片, 也並不能完全確認屬於該墓, 因此存疑。據此, 通過這些記載, 基本可以推測後溝大墓所處的年代為東漢漢桓帝、漢靈帝、漢獻帝時期, 而且墓主人的身份, 至少可以和白馬寺東漢公主墓平齊, 我們認為,符合這樣條件, 而且有足夠的資格葬於洛陽北邙山東漢帝陵區一代的墓主人, 應該是東漢後少帝、弘農王劉辯。史料記載, 漢少帝初平元年二月, 葬弘農王於故中常侍趙忠成壙中, 諡曰懷王。也就是說, 這座墓本來的主人應該是東漢赫赫有名的十常侍之一, , 還是漢靈帝親愛的母親, 大太監趙忠, 和漢靈帝親密到這個地步, 想來漢靈帝也是希望母親能葬得離自己近一些的, 而且趙大太監權勢熏天, 葬在北邙山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只不過大太監後來壞了事, 沒法葬在這裡, 後來被改建成了弘農王墓, 不管怎樣, 弘農王即是漢獻帝的哥哥, 而且也是曾經的皇帝, 因此有可能再改葬他或者唐姬合葬的時候, 將墓園的規模有所提升, 這種推斷應該是比較合理的。但要真正考究東漢少帝和唐姬的傳奇事蹟及死後安排, 還需進一步的考古發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