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7

南中大族傳孟獲 雲貴古蹟念諸葛

目前在雲南有不少三國古蹟, 是和一個叫孟獲的人有關, 就是《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七擒孟獲」中的孟獲, 那麼孟獲是雲南人嗎? 孟獲在陳壽《三國志》裡面沒有任何相關事跡的記載, 僅由裴松之引《漢晉春秋》和《襄陽記》等史籍記注。據《漢晉春秋》介紹, 孟獲本是「為夷漢所服」的首領, 生活在益州建寧郡人, 在蜀漢劉備去世後在益州參與雍闓的反蜀, 但具體事跡沒有記載。因此, 關於孟獲其人, 學界一直是有爭議的。民國時雲南地方史志專家張華爛先生作《孟獲辯》稱孟獲是“無是公”, 他認為:“陳壽《三國志》於南中叛黨雍闓高定之徒, 大書特書, 果有漢夷共服之孟獲, 安得略而不載?其人身被七擒, 而其名即為'', 天下安有如此湊巧之事?” 我們在以下查找一下孟獲的事蹟。


在《三國演義》中記諸葛亮當時南征, 據說是百戰百勝, 聽說有個叫孟獲的人被當地的夷人和漢人所敬仰, 所以擒獲孟獲。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國演義》裡面, 羅貫中所寫的孟獲的夫人祝融也是一大亮點, 兩夫妻都是武藝高強的人, 三國演義迷們將祝融夫人稱刺美人。而在史料《三國志馬良傳》中有註“襄陽記曰:建興三年, 亮征南中, 謖送之數十里。亮曰:「雖共謀之歷年, 今可更惠良規。」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 不服久矣, 雖今日破之, 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彊賊。彼知官勢內虛, 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 旣非仁者之情, 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 攻心為上, 攻城為下, 心戰為上, 兵戰為下, 願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 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 南方不敢復反。 ”,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則有“漢晉春秋曰:亮至南中, 所在戰捷。聞孟獲者, 為夷、漢所服, 募生致之。旣得, 使觀於營陣之間, 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 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陣, 若祇如此, 即定易勝耳。」亮笑, 縱使更戰, 七縱七禽, 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 曰:「公, 天威也, 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 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 亮曰:「若留外人, 則當留兵, 兵留則無所食, 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 父兄死喪, 留外人而無兵者, 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 自嫌釁重, 若留外人, 終不相信, 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 不運糧, 而綱紀粗定, 夷、漢粗安故耳。」”

《襄陽記》和《漢晉春秋》皆為東晉習鑿齒所著, 他們接近三國時代, 是珍貴的史料, 但後世評價參半, 因為習鑿齒的著作時有犯駁, 但孟獲這人卻在他的不同著作中出現, 是否代表可信性甚高? 有學者認為, 雖然孟獲的生卒時間無法考證, 但孟獲是實有其人的。孟獲的籍貫和家世, 多與南中大姓有關。雲南昭通第三中學內著名漢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縣縣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土的。該碑記載漢代孟姓在歷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兩個大姓之一。現存孟孝琚碑, 上端斷殘, 下端完整, 左有龍紋, 右有虎紋, 下有龜紋。殘碑高1.33, 96厘米, 碑文共15, 每行殘存21, (按上下文意推測, 每行上缺7字), 隸書。由於碑文殘缺, 僅有“丙申”、“十月癸卯於塋西起攢, 十一月乙卯平下”等字樣, 給確定建碑時間帶來困難。學者們考證, 各抒己見, 聚訟紛紜, 主要有西漢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 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永元八年(公元96年)、永壽二年(公元156年)、永壽三年(公元157年)、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等六說。前後相差竟達230年之久。據原碑的官刻、字體、文風來考查, 以永壽23年立碑較為可信。從內容上看, 它主要記述孟孝琚的生平。孟孝琚, 原名孟廣宗, “十二隨官受韓詩, 兼通孝經二卷, 博覽(群書)”, 改名孟。他先聘“蜀郡何彥珍女”, 未娶夭亡於武陽。其父的下屬官員刻此碑送孝琚歸葬朱提朱塋, 以紀念死者, 安慰親屬。由此可見當時的邊疆少年是如何用心學習中原文化, 鑽研典籍, 也透露出當時婚、喪習俗。可見孟姓早在東漢時己是南中大族, 這也大大增加了孟獲的可信性。

更有甚者, 有人研究孟獲到底是漢族人還是彝族人。一派史家的觀點認為, 孟獲的民族是漢族。而另一派史家的觀點認為孟獲是彝族。支持漢族一派的理由是孟姓雖為南平歷史上的大姓, 但孟氏有朱提孟氏和建寧孟氏之分。朱提孟氏自西漢時就有在內地為官者。而建寧孟氏是朱提孟氏南遷而來的。三國時有孟琰(朱提)、孟獲、孟幹、孟通等。彝族中雖有祖先是孟獲的傳說, 但也有彝族幫助諸葛亮打孟獲的傳說。所以, 孟獲可能是南遷的漢族。而支持彝族一派認為, 歷史上少數民族首領被賜漢姓者歷代都有, 因此不能以姓氏來判斷其族別。至於少數民族受歷代統治者挑動而互相殘殺, 或奉命征剿。所以彝族幫助諸葛亮打孟獲並不能作為孟獲是漢族, 而非彝族的證據。在南中歷史上確曾有楚人王滇記載的一些大姓落籍在南中, 其實他們的勢力時有消長, 但他們當屬少數人, 時間長了與當地民族融合, 多數已不知遷徙南中的年代, 這種現像在歷史上根本是常見的。這類情況的族屬當然視為當地的土著人。而在貴州整理彝文典籍時, 也發現了孟氏的譜系記載, 似乎孟獲的族別應當是彝族。

和孟獲最為密切、最廣為人知的事蹟, 莫過他被諸葛亮“七擒七縱”。 “七擒七縱”的最早由來是《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的記載。但《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及當時率軍首領《三國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呂凱傳》均沒有直接記載。而北宋的《資治通鑑》則提到:孟獲被“七擒七縱, 而亮猶遣獲, 獲止不去, 曰:“公, 天威也, 南人不復反矣。 ”顯然是採納了《華陽國志》的記載。究竟是陳壽以後的史學家發現了新資料, 彌補了《三國志》的不足, 還是他們僅僅根據傳說而記入史冊的, 有待史學家進一步深究。19834, 著名歷史學家、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繆鉞先生在全國首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上指出, 諸葛亮哪有那樣大的本事, 把孟獲當小孩一樣隨便放了又捉?已故著名滇史專家、西南歷史地理專家、原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方國瑜先生在《諸葛亮南征路線考記》一文中說, 七擒七縱孟獲之事不過是民間傳說, 載於志書者更多附會, 不值辯論。方先生還在其所著《彝族史稿》一書中對此問題作了一番深入的考證, 認定關於諸葛亮七擒孟獲之說“像煞有其事, 完全是虛構的。 ”當代著名三國史研究專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長譚良嘯先生也在《諸葛亮“七擒孟獲”質疑》一文中說, 七擒一事, 實近乎離奇, 諸葛亮俘孟獲不殺當是有的, 但“七擒七縱”則令人難以置信。關於”七擒孟獲的地點, 據《滇元紀略》稱:“七擒孟獲:一擒於白崖, 今趙州定西嶺。一擒於鄧賒豪豬洞, 今鄧川州。一擒於佛光寨, 今浪穹縣巡檢司東二里。一擒於治渠山。 一擒於愛甸, 今順寧府地。一擒於怒江邊, 今保山縣騰越州之間。一以火攻, 擒於山谷, 即怒江之蹯蛇谷。從這些地點的分佈來看, 覆蓋是雲南省內的廣大地區。從交通情況看, 是兵卒步行, 輜重馬匹馱運。諸葛亮的南征開始於建興三年春, 平定完叛亂班師回成都是秋天。從成都出發, 到了“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的渡瀘處, 已經用了三四個月時間, 剩下的時間, 即使完全不停的走也走不完各點, 更談不上還要在七個地點都要打仗。所以“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後來的《三國演義》和劇本加以渲染, 使情節尤為離奇, 荒誕不經。而實際上諸葛亮的南征, 他重用地方勢力, 保障他們的利益;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 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對南中既不用留人, 又不留兵, 更不用運糧。既籠絡了地方首領為他效力, 又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軍資所出, 國以富饒。使他能專事北伐中原, 而後方南中境內保持安定。

最近還有一派學說, 鎮寧自治縣夜郎竹王文化研究會會長楊文金經過多年研究認為, 諸葛亮“七擒孟獲”發生在貴州安順一帶。楊文金認為關於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在《漢晉舂秋》;《三國志·諸葛亮傳》(蜀書卷五);《華陽國志·南中志》;《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二;《四庫全書》《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貴州通志.前事志》第一冊;《安順府志》卷二十二·紀事志二;民國《鎮寧縣志》前事誌等均有記載。結合地名、傳說和府志, 應該發生在安順一帶, 目前在貴州境內有很多與孟獲和諸葛亮有關的地名和傳說。他發現(《貴州通志》前事志一·蜀漢)中記載了武侯城就是今貞豐州有武侯城, 即亮故壘。還有諸葛營、諸葛營觀星處、諸葛武侯獲銅鼓山、糧倉洞、擒孟山、孟獲屯、孟獲洞、關索嶺、曬甲山、孔明塘以及《鎮寧州志》中的關索廟碑記等等。更認為孟獲實為貴州苗族人, 但始終缺乏實證。


孟獲“被擒”的事蹟在南中廣泛流傳, 有關他的祭祀歷史亦非常久遠。據發現的實物資料, 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時期。至於建國前西南諸省, 或建祠廟, 或附祀土主廟以祠孟獲者多處。僅西昌縣石柱子土主廟、青龍寺、五顯廟均設像祭祀, 青龍寺也有孟獲歸順蜀漢後到成都做官的記載。民間所供五顯埴神, 其畫軸左側第三層排列中有一孟獲像, 俗稱“掃壇蠻王”。另外, 在川西南許多地方, 提到孟獲, 卻幾乎不約而同的說他是彝族人心中的大英雄, 在今天攀枝花、米易縣等地的傈僳族古老村寨, 還有詠嘆孟獲及祝融夫人的民歌。可見, 孟獲在川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但在京劇舞台上, 孟獲卻是一副碎臉勾勒的凈角臉譜, 讓人忍俊不禁。

雲南雅安市石棉縣栗子坪里有個孟獲城, 在海拔4700米的冕寧縣與石棉縣交界的拖烏山上的孟獲城, 是藏區和彝區的分界點, 相傳也是三國時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古戰場。孟獲城, 當然不是一座「城」, 而是茂密原始森林附近一處大草甸。這裡, 草場、高山、河谷等山型地貌和原始森林一起, 巧妙結合、構建成「自然城」。遠處, 隱約現出幾座起伏的山巒, 那裡有兩處烽火台。這烽火台應該是新修的, 石梯齊整, 城樓嶄新。站在烽火台俯瞰, 淺草坡頭, 零星的羔羊和氂牛在低頭吃草, 頗有「天蒼蒼野茫茫」的遼闊氣象。關於孟獲城的來歷, 石棉縣文史資料記載:當年孟獲被諸葛亮釋放後, 率領殘餘軍隊一路北上, 來到一個叫李特子(今石棉縣栗子坪鄉孟獲村境內)的地方。孟獲觀察此地形, 發現山勢險要, 森林茂密, 易於隱蔽, 易守難攻, 是個絕佳的用兵之地。於是決定在此地駐紮, 修築工事、安營紮寨, 並命名為「孟獲城」。傳說士兵修築工事有如神助, 孟獲找來一位有名的法師詢問。法師與山、樹溝通後, 告訴孟獲, 此地的神山神樹將顯靈保佑孟獲及其士兵, 只要沒有人來挖山砍樹, 孟獲就不再吃敗仗, 並保證孟獲城永存萬年。

孟獲城往南5公里處, 有一處長約2公里的紅石灘。迤邐高低的紅石灘, 在綠草清溪的映襯下格外鮮艷, 有陽光的時候更是紅亮如火。紅石灘深藏著一個悲壯傳說:孟獲在第七次被擒前, 他請來烏戈國的藤甲軍, 準備與諸葛亮決一死戰。孟獲還指望靠那株神樹可搬來天兵天將。諸葛亮得此情報, 買通孟獲部下, 偷出神樹。沒有了神助的孟獲, 當然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他的牛頭軍陣很快被擊破, 隊列被打亂。原野上, 軍馬屍骨遍野撒落, 將士的鮮血染紅了滿山石頭。孟獲仰天痛哭, 十分悲痛。上天憐惜他, 把孟獲的眼淚變成眼前的一條河流, 延伸到密林深處。其實, 紅石灘石頭上面的紅色, 只是附著在石頭表面的微生物在高山環境下繁衍的色澤, 它隨著季節和溫度的變化而深淺不同。但紅石灘的傳說, 卻給拖烏山這片土地賦予了深深的悲情色彩。

另外, 在雷波縣馬湖應該是川西高原最後的純凈湖泊, 主要是由四周雪峰和地下水匯湧形成的活水湖, 所有的水又大都從地下或洞穴裡流出。而「多餘」冒出的水, 則沿著洞孔流入山下的金沙江。所以, 馬湖的水一年四季都是鮮活靈動的。煙波浩渺中, 有一座綠樹成蔭山花簇擁的湖心島, 名「金龜島」。島上有座孟獲殿, 這是雷波人為紀念他們的「保護神」孟獲修建的。這裡, 也是當年諸葛亮南征時運送輜重糧草的重要驛站。孟獲殿的正殿塑有孟獲、孟優、摩鐵3尊神像, 殿塑還有孟獲之妻祝融夫人像。孟獲殿有資料說, 孟獲歸順蜀國後曾到成都做過幾年邊官。孟獲殿修建於明萬曆17年(1589)前後, 屢受戰火, 歷經3次大的修繕。今天的孟獲殿, 成了雷波縣的一張文化名片, 引來八方遊客觀賞。馬湖上的孟獲殿, 有不少關於孟獲的文字介紹。這些文字透出的信息是, 在當地人心目中, 孟獲是東漢末期彝族人的傑出頭領, 聰明過人, 勇武善戰, 愛民如子。他在馬湖擔任部落酋長期間, 開墾良田, 構築水渠, 開通驛道, 支持民間商貿, 大面積種植蓴菜, 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一句話, 孟獲是彝人心目中的大英雄。孟獲當年和諸葛亮作戰時, 其實是很用心的。他暗施毒計, 把蜀軍誘至雷波縣附近的禿龍洞。此地山嶺險峻, 花草濃密, 常有毒蛇出沒, 更有瘴氣瀰漫。蜀兵中計進入此地後, 很快染上瘟病, 全軍面臨不戰自潰的危險。後來諸葛亮叩拜求解於當地一白髮老翁, 找到一種仙草「韭葉芸香」, 讓兵士口含草葉, 嚼碎服下, 才除去瘴氣。諸葛亮最終率師征服了南蠻。有趣的是, 關於孟獲和諸葛亮作戰的地點, 雷波和石棉縣各有說法, 都認為是在自己的轄地內。

雷波縣馬湖孟獲島還有有關於孟獲妻子的文獻資料, 當地還有很多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 說孟獲的妻子祝融夫人是雷波縣的一位女中豪傑, 傳說她為火神祝融氏之後裔(《三國演義》第90回登場)。馬湖當地人一說起孟獲夫人, 就眉飛色舞講了很多關於這個女漢子的故事。當然, 幾乎全是傳說。孟獲島的資料介紹說, 孟獲當初和蜀軍作戰時, 祝融夫人也沒閒著, 她重裝出戰。這女漢子可以豪飲一大木桶烈酒, 性格剛烈, 說一不二。她武藝高強, 一般的男人根本不是她的對手。她以丈八長標為兵器, 背插五口飛刀, 百發百中。坐下捲毛赤兔馬, 四蹄生風, 蜀馬很難跑贏她。當年三江城被諸葛亮取得後, 祝融夫人再替丈夫出陣, 以飛刀傷蜀將張嶷之手, 又用絆馬索擒下馬忠, 生擒二人;然而因受不住趙雲、魏延挑釁, 冒然在月色中深入蜀軍陷阱, 旋即被馬岱以絆馬索擒下。孟獲心疼老婆, 以張、馬二將換回夫人。後來諸葛亮降服孟獲, 孟獲表示永不再反, 祝融夫人也深明大義, 夫唱婦隨。再後來, 祝融夫人隨孟獲來過成都, 但史料上沒有這方面的記載。馬湖鎮當地人評價祝融夫人, 恩怨分明, 武藝超群, 酒量驚人, 加上絕色的容貌, 在三國美女榜上應有一席。她還被涼山等地的三國迷稱為「刺美人」。

可是, 隨著經濟的發展, 旅遊業的興旺, 總有人想到藉著《三國》的歷史熱潮來大造文章, 真是懂歷史的被他笑死, 不懂的被騙得嚇死。在雲南陸良縣彩色沙林的五峰山有一座墓葬, 碑額為“南蠻王孟獲之墓”, 細看碑文有“吾遭諸葛亮辱……寧站死、勿跪生”等字樣, 文中充滿對諸葛亮的反感和怨恨, 與常人熟知的《三國演義》中“七擒七縱, 孟獲乃心服”大相徑庭!原來, 這一切都源於一個人, 原陸良縣旅遊局局長、現任曲靖市科技局局長的李國強, 這個擁有19項發明專利的嚴謹官員, 為增加旅遊區的文化內涵, 結合史料和民間傳說,杜撰了這樣的碑文, 他稱是為孟獲“平反”。

早前有網友稱在陸良沙林景區有“考古大發現”, 孟獲臨死吐真言稱“恨死諸葛亮”。他稱曾打聽到陸良五峰山有一座“鬼主墓”, 於是前去訪看。 2塊碑文中, 孟獲的遺言中, 有“為人難做兮, 是非難定兮, 下世俊兒兮, 與世無爭兮”的感慨!這名網友還稱, 此碑立於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2)冬。立碑者為孟氏後人孟亮、孟卓、孟明。墓中還有孟獲的遺骨。後來有記者前去採訪, 一探真偽“駕車沿狹窄的山路艱難行進, 在景區後山約5公里的山坡, 找到了該墓。四周林蔭蒼翠, 鴉雀無聲, 左邊的主碑被一把鐵鎖牢封, 呈豎立狀。右側是一塊橫狀碑, 碑文主題為“鬼主之葬禮”。據悉, 一般遊客也可進入墓室, 經過約3米過道, 裡面有站立狀的遺骨, 立於大捆的枯木之間。從導遊講解中, 可知陸良自古的風俗是“信鬼不信神”, 因此歷史上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領死後, 都被稱為“鬼主”, 而孟獲就是當地民間傳說中最大的鬼主。近幾年來, 當地還普遍流傳夜晚可聽到陰森山林中傳出的奇異鬼叫聲。看上去, 雖然碑文字體奇特, 既不完全是篆體也不全是隸書, 2塊墓碑還算新鮮。羅女士介紹, 2塊碑都是10多年前開發旅遊時, 新立上去的。左邊主碑的繁體文字記載, 主要是寫孟獲生平, 對於諸葛亮南征, 碑文這樣認為:“孔無道、三路南侵, 犯吾領地。 ”對於常人眼中的“七擒七縱”, 碑文稱“蠻人不協, 百聲含莘, 夷蜀結盟”, 認為是因為部落之間的不團結, 才導致七次被擒, 只好忍氣吞聲與諸葛亮訂了盟約。最後感嘆“做人難”和“是非難定”, 稱下世再為俊傑時, 就與世無爭。右側橫碑, 以第三人稱的角度, “孟獲示兒曰”記述:“吾遭諸葛亮辱, 實乃族心不歸所至也。支筷易折, 一捆竹筷難折, 吾人一心捆筷難折矣。子孫當具傲骨, 寧站死, 勿跪生, 斯吾族俊傑也。 ”整個碑文, 無論是生平簡介, 還是旁人敘述, 都對諸葛亮怨氣衝天, 並稱對方發起的戰爭是“無道”的。”


由於導遊也不知碑文來源, 記者很快聯繫上陸良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王紅斌。內容從哪裏來的, 我也不知道啊!你要問一下他們景區的人了。”他表示知道這座碑墓, 但碑文來源並沒有歷史依據。這2塊碑都是10多年前開發旅遊時, 新立上去的。王紅斌介紹, 他們主要管理被認定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而該墓則是“他們(彩色沙林景區管理方)爲了發展旅遊, 自己搞的”, 也不屬於文物保護單位。這個“孟獲墓”令本來在歷史上模糊的孟獲更加撲朔迷離, 但是有關孟獲和諸葛亮的故事會繼續流傳下去, 或者有一天, 假如能真的發現孟獲墓, 才能夠進一步揭開孟獲之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