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1

不思蜀劉禪若愚 躬盡瘁孔明未殊

近年來, 不少人開始重新檢視歷史, 發現《三國演義》中實在有不少虛構情節, 因而會誤解某些歷史人物, 有些人更會被神化, 因而現今興起了所謂反《三國演義》的潮流, 否定《三國演義》的一些劇情, 但有時純為反對而反對, 乃至極端, 這樣不好。當中較富爭論的, 莫過於蜀漢後主「阿斗」劉禪。常人皆知道, 劉禪乃「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 這些都將劉禪刻畫成了一個懦弱無為、愚昧忘本的人物。阿斗在後世都被塑造成又肥又傻的弱智形象。蜀漢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責任都全推到阿斗劉禪身上。但又有人們覺得這只是小說醜化矮化劉禪, 來突顯諸葛亮等忠臣義士的能力節氣, 於是有人要為劉禪平反, 甚至說劉禪和諸葛亮間存在仇怨, 致使禁止百姓祭祀諸葛亮, 我們在這裡看看劉禪的事蹟, 和他與諸葛亮的關係。


其實每次在評論劉禪時, 總會變成兩個極端。要麼說此人愚蠢透頂, 不可救藥;要麼說他大智若愚, 韜光養晦。說劉禪賢明的, 除了說他愛民, 還拿諸葛亮給杜微寫的信說事兒。劉禪在位41, 時間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最長。當然這能歸因於諸葛亮輔佐, 但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29, 能夠在亂世長時間做到皇帝, 也要有一定才能。劉備在生前為讓劉禪見多識廣, 掌握治國本領, 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 由諸葛亮親自抄寫讓他讀;又令他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 劉禪也有學武。 《寰宇記》有記載:「射山, 在成都縣北十五里, 劉主禪學射於此。」所以劉禪並非無能, 也非因為長阪坡之戰劉備摔傻劉禪。其實丞相大人諸葛亮很滿意劉禪表現, 《與杜微書》云:「朝廷年方十八, 天資仁敏, 愛德下士。」證明阿斗並非愚蠢弱智之人。諸葛亮死後, 劉禪馬上暫緩北伐, 認為耗國傷財, 需要吳國出手才能一起徵討:「須吳舉動, 東西掎角, 以乘其釁。」可見他有一定的戰略見識。

也有人說劉禪的才智, 亦見於處理人事政事。北伐時魏延密謀造反, 但卻誣奏楊儀, 由於當時魏延燒了閣道, 與假裝造反費禕共謀奪兵權。劉禪聽完魏延表奏反指魏延是勇將, 有能力抗衡楊儀, 為什麼魏延要燒閣道呢?對魏延產生懷疑。魏延最終事敗被殺, 劉禪也沒有否定他, 降旨曰:「仍念前功, 賜棺槨葬之。」及後夏侯霸入蜀, 劉禪與相見, 釋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 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寵。這是接見夏侯霸時的一段對話, 先是一句話揭過之前的仇怨, 隨後又輕輕拋出親情來示好。劉禪的安撫, 還是挺有情商的。陳壽《三國志》也指劉禪, 與暴虐的吳國皇帝孫皓相比, 更善於處理政務, 與大臣保持良好互動。為防權臣權力太重, 劉禪命費禕主管政務, 蔣琬主管軍事, 兩人的權力相互牽制。蔣琬死後, 劉禪「自攝國事」, 徹底改變蜀國多年「事無鉅細, 咸決於丞相」的政局。所以「阿斗」並非扶不起。

但其實, 諸葛亮死後的兩個大將軍錄尚書事的政府首腦, 都是諸葛亮選好的。在蔣琬死後, 才有所謂劉禪親政的說法, 卻依然脫不開費禕的影響。這兩人自認不具備諸葛亮的軍事能力, 因此對北伐缺乏熱情, 但其他方面依然因循諸葛亮的製度, 所以大部份政令都是出於他們之手​​, 在《後主傳》中也多數見朝議而少見劉禪親自下的政令, 即使是魏延事件或者其他下詔之書, 到底有多少是出於劉禪的親自下令, 實在是大大疑問。蔣琬、費禕為領導, 能夠維持貫徹諸葛亮的施政主張, 由這兩個人先後管理外朝。而內朝中, 有董允內侍歷年, 翼贊王室。更曾是劉禪的太子舍人, 又統領禁衛軍。這個內朝、外朝表裏一心的三人組, 才是諸葛亮死後很長時間維繫季漢穩定的支柱。能夠貫徹他的綱領, 能夠平衡不同派系, 更可以輔佐容易受他人影響的劉禪不至走上歪路。蔣琬、費禕、董允, 三人相繼為相, 對劉禪的輔佐, 四字足以蓋之, 就是因循守成。

至於劉禪「樂不思蜀」的問題, 指出劉禪投降後, 魏國司馬昭設宴款待, 席間有蜀中樂舞, 令蜀漢舊臣想起亡國痛, 劉禪怡然自若, 司馬昭問劉禪是否念蜀, 劉禪答: 「此間樂, 不思蜀也。」後來郤正聞之, 他教劉禪若下次司馬昭再問, 可哭著答:「先人墳墓遠在隴、蜀, 乃心西悲, 無日不思。」果然有一次司馬昭再問劉禪, 劉禪即以卻正所教對答, 豈料被司馬昭道破:「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後人將「樂不思蜀」指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 比喻在新環境有樂趣, 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但有人也對「樂不思蜀」提出, 這反而表現劉禪聰明的地方。他在司馬昭面前表現成功扮傻, 再也不懷疑他, 劉禪及家眷大臣才能安穩在洛陽終老。莎士比亞說過, 「扮傻」要扮得好要靠才情, 身分及時機都要相當清楚, 是一門藝術, 自古到今如是。

但實情是漢獻帝退位後得山陽公爵位, 在自己的封國整天穿著漢室服飾, 走著漢室禮儀, 拜著漢室社稷, 還經常參與公眾活動, 死後追諡。劉協可是正經想過乾掉曹操的。魏帝曹奐退位後得陳留王爵位。司馬家跟曹家已經撕破臉了, 弒君都做了, 對退位的皇帝仍然保留了他的爵位。吳帝孫皓得歸命侯爵位, 他投降後還正經跟司馬炎對噴了一下, 最後也沒怎麼樣。所以結論是, 漢末三國時代, 對失去政治能量的皇帝還是非常寬容的。畢竟, 殺了, 也就是殺個廢人。留著, 還能博個好名聲。脫離了他們原來的土地, 他們即使有謀反的心, 也沒有那個能力了。進一步得出結論, 即使沒有樂不思蜀, 劉禪也不會因此危及生命。若說劉禪大智若愚裝傻, 卻正難道就傻?知道有危險還劉禪說那些話?劉禪不過是真心喜好玩樂, 真心說出心中感受罷了。

其實有讀過《三國志•後主傳》的人, 都不難發現除了最後講鍾會、鄧艾攻蜀, 劉禪出降的兩段比較長篇幅外, 之前的幾十年, 主要都是說諸葛亮北伐, 姜維北伐, 劉禪基本沒什麼做過什麼內容。 《後主傳》像是記流水賬一樣枯燥乏味, 但有關劉禪的事蹟, 從其他列傳中仍可窺知一二。而比較多人談論的, 莫過於劉琰的事件。 《劉琰傳》載劉琰是劉備在豫州時就徵闢的舊臣了, 劉禪時期劉琰的地位僅次李嚴。李嚴作為蜀中政治上的二號人物, 政治勢力只亞於諸葛亮。可見劉琰的地位很尊貴。但也僅僅是尊貴而已, 劉琰不理政事, 沒有實權, “但領兵千餘, 隨丞相亮諷議而已”, 建興十年(232)與魏延有不和, 大概都能猜到怎麼回事兒, 無非就是資歷非常老但又不管事兒的老骨幹。劉琰這種身份的人, 在每個團體裡, 地位都會很超然。超然的意思就是, 誰都管不著他, 他也誰都管不著……沒什麼用處, 也沒什麼壞處。人畜無害, 很無辜, 偶爾招人煩。當年劉備徵闢他, 是因為有風流, 善談論。因此劉備厚親待之, 遂隨從周旋, 常為賓客。說好聽了是個幕僚, 說不好聽就是個特別能侃大山陪劉備聊天的白唬蛋。名為臣屬, 更多是朋友。於是有了失志慌惚的落魄, 乃至建興十二年(234)的大醜聞。

卻說劉琰妻胡氏年輕美貌, 建興十二年正月入宮朝賀皇太后, 太后特別留下她, 一個多月後放其回家。正不得意的劉琰無所事事, 看到妻子朝拜太后一個多月後才回家, 懷疑妻子胡氏與皇帝劉禪勾搭成姦, 以至於難分難捨, 遂令士兵毆打500, 而且用鞋底抽她面, 打完後休妻回家。胡氏將劉琰告官後, 有司以卒非撾妻之人, 面非受履之地的罪名, 判處劉琰死刑, 被殺後不准收屍, 擺在大街上讓人觀看。這段史料有三點值得細究。首先, 胡氏一月多留居皇宮沒有回家的原因。太后特留胡氏於宮中難以說通, 太后沒有留其久住的理由, 也沒有常留不遣的需要。可能是, 劉禪與胡氏纏綿得難以割捨, 醜事傳出來之後, 太后為解脫兒子亂倫醜行尋找的遁詞, 由自己承擔責任, 母子兩人便都沒有了責任。其次, 胡氏本該是滿面蒙羞的人了, 敢將前夫劉琰告官是有恃無恐!在幾千年的專制社會中, 男尊女卑已成為定勢, 女子無權選擇丈夫;出嫁後, 更得遵循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嫁個棒槌抱著走的至理名言。然而丈夫不僅可以三妻四妾的不斷迎娶, 還有特權將妻子休掉。胡氏被休回家後, 應該是滿面蒙羞, 慚愧難當了, 那裡有膽量將前夫告官!然而胡氏敢。因為同皇帝通奸不叫通姦, 而是被皇帝臨幸。被臨幸過的女人, 自然是光彩無比。最後, 將劉琰棄市大有文章。按照專制社會為尊者諱的慣例, 這件事因為牽連著皇帝劉禪, 只能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寢而不發, 絕不能張揚出去。處理劉琰這樣樹大根深的宿舊人物, “有司絕不敢擅自作主, 必須由諸葛亮拍板。諸葛亮, 難得一見的事務主義者, 處罰二十軍棍以上的士兵, 他都要親自定罪;處決劉琰這樣的官員, 絕不會交給下邊。卒非撾妻之人, 面非受履之地的罪名, 不能構成劉琰死罪的理由;而且僅只是打了妻子, 並沒有鬧出人命。在專制社會, 高官毆打以至殺害妻妾等, 大都不構成罪名, 更不會構成死罪。而殺後棄市是最為嚴厲的懲罰之一, 非十惡不赦的反逆、大逆、惡逆、叛逆、不道等, 其他死罪處死足矣, 不會再棄市暴屍不許收斂。將劉琰處死可以理解成藉機剪除異已力量的舉措, 那麼棄市不准收屍呢?棄市的本意在於張揚罪惡, 以儆效尤。但這裡的以儆效尤無從說起, 諸葛亮不是女權主義者。只能理解為有意揚布劉禪昏庸、荒唐、貪色、淫亂的醜行。陳壽亦對此案處理之嚴厲大惑不解, 所以在《三國志劉琰傳》中, 驚鄂地著下一筆:琰竟棄市。一個, 給後世留下了細究棄市動機的疑點。

其實, 劉禪本身就是好色, 在此事之前, 《董允傳》中有載獻納之任, 允皆專之矣。允處事為防制, 甚盡匡救之理。後主常欲採擇以充後宮, 允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 今嬪嬙已具, 不宜增益, 終執不聽。後主益嚴憚之。董允否決了劉禪充實後宮, 因為后妃數已有一定數目, 但劉禪常欲再增加, 可見劉禪對寵幸後宮有所慾望, 而且太字劉璿, 本身就是劉禪淫亂後宮的結果, 《劉璿傳》載後主太子璿, 字文衡。母王貴人, 本敬哀張皇后侍人也。在董允的看管下, 即使不能名正言順增加後宮, 對皇后的婢女也可以出手, 這又能否怪劉琰心生懷疑呢, 故一直傳至明朝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五回中卻說後主在成都, 聽信宦官黃皓之言, 又溺於酒色, 不理朝政。時有大臣劉琰妻胡氏, 極有顏色;因入宮朝見皇后, 後留在宮中, 一月方出。琰疑其妻與後主私通, 乃喚帳下軍士五百人, 列於前, 將妻綁縛, 令每軍以履撻其面數十, 幾死復甦。後主聞之大怒, 令有司議劉琰罪。有司議得:卒非撻妻之人, 面非受刑之地, 合當棄市。遂斬劉琰。自此命婦不許入朝。然一時官僚以後主荒淫, 多有疑怨者。於是賢人漸退, 小人日進。不直接說出事件真實否, 但結果就是人人都覺得劉禪荒淫。

以上事件當然無法考證。至於背後是否有其他人的影子在影響他, 則更加難以判斷了。反過來說或足以證明, 劉禪不是一點自主權力都沒有的傀儡。如果劉禪可以在諸葛亮、董允等人不曾與聞的情況下玩別人老婆, 還幹掉了苦主, 這怎麼看也是一個有足夠權力可以供他成為昏君的樣子啊。多少還有點劉備的狠勁兒, 可惜實在是不夠大氣, 更略嫌猥瑣。

另一則比較多人議論的事件, 就是劉禪對諸葛亮死後的態度。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激動人心的描寫:「且說後主在成都寢食不安, 動止不寧, 忽然李福啟奏丞相已亡。後主聞之大哭曰;『天喪我也!』哭倒於龍床之上。後楊儀扶孔明靈柩到成都。後主引文武官僚, 盡皆掛孝, 出城二十里迎接。後主放聲大哭。擇本年十月吉日, 後主親送靈柩至定軍山安葬, 後主降詔致祭, 令建廟與沔陽, 四時享祭。……」諸葛亮病逝後, 蜀漢舉國哀喪, 其後主劉禪更是哭的死去活來, 昏天黑地。看過電視劇的三國愛好者, 無不感嘆父子之前的深情厚誼。卻這只是表象。根據《三國志•譙周傳》記載:“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 尋有詔書禁斷, 惟周以速行得達。這句話是說:諸葛亮病死在前線, 譙周聽說後, 立刻起身往前線奔喪。而當時蜀漢中央下達了戒嚴令, 嚴禁前去奔喪, 結果大家都沒去成, 只有譙周動身迅速, 隻身趕到。這段記載有兩個隱含的意思:一、諸葛亮死後, 蜀漢內部官僚要去軍前奔喪的不是譙周一個人, 而是一批人;二、劉禪明令禁止了這種行為, 不允許給諸葛亮奔喪。

另《三國志•諸葛亮傳》《襄陽記》記載“景耀六年春, 詔為亮立廟於沔陽。襄陽記曰:亮初亡, 所在各求為立廟, 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 後主不從。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 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 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 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範遐邇, 勳蓋季世, 王室之不壞, 實斯人是賴, 而蒸嘗止於私門, 廟像闕而莫立, 使百姓巷祭, 戎夷野祀, 非所以存德念功, 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 則瀆而無典, 建之京師, 又逼宗廟, 此聖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 立之於沔陽, 使所親屬以時賜祭, 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 皆限至廟。斷其私祀, 以崇正禮。於是始從之。諸葛亮無疑在民眾中威望是很大的, 所以民眾都希望給他立廟, 但是後主不從(雖然朝議認為不合禮, 但最後明寫後主不從”, 這是少數明確寫出後主主張的朝議, 可見後主的不從應該是很強烈的), 後主在諸葛亮死後約三十年後, 在群臣一再勸說下, 才勉強同意在沔陽立廟, 並要求祭拜諸葛亮的活動都要在武侯廟中進行, 其他民間私祭一律取締。

很多人說劉禪並非不滿諸葛亮, 論據是漢朝也沒有大臣立廟, 沒有這種先例, 當然要爭論一番。大臣最多只能配享太廟, 而不能單獨立廟, 曹魏的功臣們就都是這個待遇。更重要的是, 一開始各地上書要求給諸葛亮在成都立廟, 成都啊, 成都只能有一個廟那就是昭烈皇帝劉備的廟, 給諸葛亮立一個, 是想說劉禪是諸葛亮親兒子嗎?朝廷以不符合禮制拒絕完全合法。換做感情淡的, 皇帝早就疑心大臣們是藉機向皇權發難, 免不了一番腥風血雨了。但是, 劉禪考慮到諸葛亮功勞極大, 還是准許給他在沔陽立廟。於漢一朝, 絕無僅有, 蕭何張良, 雲台二十八將都沒有這個待遇。而且, 看看李邈事件, 《華陽國志》:李邈, 字漢南, 邵兄也。牧璋時為牛鞞長。先主領牧, 為從事。正旦, 命行酒, 得進見。讓先主曰:「振威以將軍宗室肺腑, 委以討賊, 元功未效, 先寇而滅。邈以將軍之取鄙州, 甚為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 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 力不足耳。」有司將殺之。諸葛亮為請, 得免。久之, 為犍為太守, 丞相參軍, 安漢將軍。建興六年, 亮西征, 馬謖在前, 敗績。亮將殺之, 邈諫以:「秦赦孟明, 用霸西戎。楚誅子玉, 二世不競。」 失亮意, 還蜀。十三年, 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書曰:「呂祿、霍禹, 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 直以臣懼其偪, 主畏其威, 故姦萌生。亮身杖強兵, 狼顧虎視, 五大不在邊, 臣常危之。今亮殞歿, 蓋宗族得全, 西戎靜息, 大小為慶。」後主怒, 下獄, 誅之。這位叫李邈的仁兄, 因為衝撞了劉備, 差點被幹掉, 幸虧諸葛亮救了他的命, 乃至提拔他。然後因為馬謖事件時, 又令諸葛亮不滿, 扔回了後方。之後也沒看到他再有任何的表現, 可能仕途就此止步了。恐怕他對葛公是有些怨氣兒的。於是諸葛亮去世後, 這位李邈根據自己的判斷, 揣摩了一下聖意。乃至有後面那封上書, 將諸葛亮稱為身杖強兵, 狼顧虎視, 呂祿一樣的奸臣。而且還賤兮兮地表示早就看諸葛亮不順眼了, 今天他死了真是好事兒, 值得慶祝。這份上書的時間, 興許在劉禪否決為諸葛亮立廟之後。於是李邈據此估計, 劉禪對諸葛亮有怨氣, 琢磨著乘勢打蛇隨棍上, 撈點恩寵。李邈的籍貫是益州廣漢人,或就是代表某些益州人的意思。拜他所賜, 我們看到了後主怒, 下獄, 誅之。當然這個李邈不過就是個小人。基本上, 後主除了為女人生氣, 這也是後主為數不多的“發火”了。而劉禪對諸葛亮還是很有感情的。

當然, 諸葛亮已死, 劉禪為了籠絡人心當然不會清算諸葛亮, 他殺李邈, 亦或者以此平衡荊州派對未能為諸葛亮立廟的情緒。其實, 東漢末年在民間私自立廟的情形, 已經相當普遍。曹操就曾大力整頓這股歪風邪氣。諸葛亮於蜀人有德政, 深受愛戴, 民間的祭祀早已開展, 所缺的是官方的認可並批准立廟。由是, 目前在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朝天鎮軍師村有軍師廟站, 就是相傳百姓私祀諸葛亮所立的軍師廟”, 以避諱孔明”, “武侯”, “諸葛亮等名。後來劉禪在向充與習隆的說服下, 終於批准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也算破例。陰謀論者揣測這是劉禪迫於荊州派的壓力屈服, 純潔者認為這是劉禪力排眾議才開先河。但因為缺乏論據, 所以就不多談這件事兒了。

另外, 諸葛亮在去世之前, 曾上表後主, 讓蔣琬繼任。諸葛亮死後, 後主卻廢除了丞相制。論者以為早在亮亡後:禪設尚書令和大將軍, 主管軍事, 兼管政務;又設大司馬, 主管政務, 兼管軍事, 劉禪己有打破諸葛亮一人獨權的格局, 簡單說就是擺免了丞相一職, 從這裡看出劉禪不傻, 早就對這種集權的分散在一人手上不滿, 似是有淡淡的對諸葛亮的隱怨。丞相是西漢舊制, 東漢末的製度是三公九卿, 而事實上真正的政務大權早就在尚書令手中了。看靈帝時候, 賣官鬻爵的行情, 三公的價位還不如一個太守, 就是因此。曹操恢復丞相, 與諸葛亮擔任丞相, 這其實是在亂世之中的從權。再說, 如果保留這個職位, 那麼應該任命誰呢?所有人都缺乏相應的威望。讓荊州人當丞相, 益州人會不服。讓益州人當丞相, 荊州人會不爽。雍涼人呢?會被合夥欺負。蔣琬作為荊州派的新首腦, 卻缺乏早期的資歷, 威不足以服眾。當時東曹掾楊戲就是傲慢輕視蔣琬, 而督農楊敏更直指「作事憒憒, 誠非及前人。」而蔣琬只輕輕答曰:「吾實不如前人, 無可推也。」可見當時政治之複雜已非一人可駕馭, 很多時要由多人去朝議來平衡各方代表的利益。

要說進一步說劉禪本人還有和諸葛亮的關係, 當中離不開著名的《出師表》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 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 不懈於內;忠誌之士, 忘身於外者, 蓋追先帝之殊遇, 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 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義, 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 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 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 及為忠善者, 宜付有司, 論其刑賞,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 不宜偏私, 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董允等, 此皆良實, 志慮忠純,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 事無大小, 悉以諮之, 然後施行, 必能裨補闕漏, 有所廣益。將軍向寵, 性行淑均, 曉暢軍事, 試用於昔日, 先帝稱之曰「能」,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 悉以諮之, 必能使行陣和睦, 優劣得所。親賢臣, 遠小人,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 遠賢臣, 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 每與臣論此事, 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也, 願陛下親之信之, 則漢室之隆, 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 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諮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 受任於敗軍之際, 奉命於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 夙夜憂勤, 恐託付不效, 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當獎率三軍, 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 攘除奸兇, 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 進盡忠言, 則攸之、褘、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 則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 則戮允等, 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課, 以諮諏善道, 察納雅言, 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 臨表涕泣, 不知所云。

很多人會說, 諸葛亮這篇表雖然感人至深, 一氣呵成, 但其文中提及先帝二字頻率之高是值得深思的, 作為君主的劉禪會怎麼想, “警告我?拿我爹壓我?當時劉禪21, 登基五年, 恐怕沒有一個剛想開始豐盛人生的年輕君王會想不停被人說不是被人打壓吧。劉備去世的翌年, 建興二年, 諸葛亮對劉禪依然抱持了美好的期望「朝廷年方十八, 天資仁敏」。這其實是個挺常見的事, 我相信幾乎所有人, 在成長時都得到過長輩的這種表揚。而諸葛亮的美好期盼很快就蒙上了一層陰影, 他似乎意識到了, 少年人成長時的變數。到《董允傳》中「慮後主富於春秋, 朱紫難別」僅僅三年的時間, 何以從與杜微書中的樂觀, 轉變為朱紫難別的擔憂?或許董允的升遷, 基本是給劉禪安排了一個全方位監控的大保姆。有保障中央穩定嚴防政敵的考量, 但對劉禪不穩定性的擔心, 必然是主因之一。朱正紫邪, 似乎諸葛亮隱隱地發現了, 劉禪心裏有一些邪的東西。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弱冠之年的青年人, 不管性格如何仁善, 都是充滿活力, 雄心勃勃, 渴望證明自己的。故勿論心理上如何, 客觀的說, 由《出師表》中已多次點出一個要題 - 「親賢臣, 遠小人」。以東漢末年的傾頹, 我們可知, 諸葛亮所指的「小人」正是宦官, 「宮中府中, 俱為一體」, 「不宜偏私, 使內外異法也」不要因為寵信小人而偏私, 明顯的, 諸葛亮雖不至於指名道姓, 但一定不會是無的放矢, 在忙於處理劉備後事, 穩定政權及南征期間, 後主年少未及親政, 誤交了小人而不理政事, 雖然小人未至於大奸, 但應該多與賢臣溝通而非小人, 所以推薦了一眾處理「宮中」事務的能臣, 而「小人」所說的自然是黃皓。

《郤正傳》中說郤正自從到蜀漢宮中任職, 與宦官黃皓相互共事歷經三十餘年, 後黃皓漸得後主劉禪寵信, 地位顯貴, 並得以把持朝政, 郤正不為黃皓喜愛, 亦不為其憎惡, 故俸祿不超六百石, 但卻也躲過禍患。黃皓專政在景耀元年(258), 若以此前推三十年則黃皓侍奉劉禪在建興六年(228), 在北伐之前。劉禪一直對黃皓寵信有嘉, 既是兒時玩伴, 又懂阿諛奉承, 《董允傳》中載諸葛亮死後, “後主漸長大, 愛宦人黃皓。皓便僻佞慧, 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 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 不敢為非。終允之世, 皓位不過黃門丞。”《劉永傳》亦有載“建興八年, 改封為甘陵王。初, 永憎宦人黃皓, 皓旣信任用事, 譖構永於後主, 後主稍踈外永, 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劉禪的同父異母兄弟劉永, 因為討厭黃皓, 黃皓便在後主面前編造劉永的壞話, 後主便疏遠劉永, 甚至十多年不讓劉永朝見。及後費禕死, 陳祇繼任, 更是與黃皓互相表裏, 皓始預政事。祗死後, 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騎都尉, 操弄威柄, 終至覆國。可以說, 對劉禪一生影響最大的, 不是諸葛亮不是別人, 只黃皓一人。

劉禪其人, 說句實話, 別想那麼多, 就是個一般人。不算什麼壞人, 也不是弱智, 能明白事兒, 但放不下自己的私心。現在的人和過去心態不一樣, 我們其實挺崇尚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所謂生存智慧。所以不太理解以前對劉禪這種亡國之君強烈的不滿由何而來。在費禕死後的時間裏, 諸葛亮留下的體制舊臣告一段落, 劉禪終於得到了真正掌控實權的機會。這一年陳祇守尚書令, 黃皓開始乾預朝政。距離炎興元年的滅亡, 還有九年半。這也是劉禪獨自掌事的真實時長。魏略說劉禪於蔣琬死後開始親政, 那年他三十九歲。但費禕還活著。之後費禕又繼續蕭規曹隨了七年, 劉禪已經是個四十六歲的中年人了。將近知天命的年紀, 大多數人的雄心壯志早就消磨乾淨了。只有劉備那種將生命與靈魂燃燒殆盡的人物, 在這年歲還會繼續不屈不撓。可惜劉禪不是劉備。

從以上種種事件的蛛絲馬跡, 可以說劉禪本身是沒有什麼大志、遠見、卓越能力, 更多的是貪圖玩樂. 喜歡別人獻媚的一個尋常人, 不見得有知人善任的能力, 反正都是劉備留下的一個好班子, 自動運作而無需上位者乾預太多, 雖然, 諸葛亮在的時候, 他既是君主又是子侄。老老實實聽這位老相父的話, 沒什麼作為人主的爽快。諸葛亮死後, 由三個正值壯年的代理人繼續打理, 但如果君王要決心幹一番事業的話, 蔣琬、費禕、董允一定不會反對而能加以輔佐。當然, 反過來說, 劉禪也沒有利用君權把他不喜歡的人除掉。直到忠誌之士一個個離世後, 劉禪寵任的, 就是陳祇之流了, 一個巧言令色, 與黃皓同流合污之人祗字奉宗, 許靖兄之外孫也。少孤, 長於靖家。弱冠知名, 稍遷至選曹郎, 矜厲有威容。多技藝, 挾數術, 費禕甚異之祗上承主指, 下接閹豎, 深見信愛, 權重於維。景耀元年卒, 後主痛惜, 發言流涕自祗之有寵, 後主追怨允日深, 謂為自輕, 由祗媚茲一人, 皓搆閒浸潤故耳。在這裡強調一點, 諸葛亮死, 除了《華陽國志》載後主發哀三日, 未見劉禪對諸葛亮有任何悲傷或以公侯禮祭祀, 及後蔣琬、費禕、董允的死, 更不見有任可記載劉禪於情於禮的發喪。反而為做了五年的侍中陳祇痛惜流涕, 便可知劉禪是如何用人了, 如果相對比劉備痛惜流涕龐統, 哭法正, 留宿霍峻墓等, 劉禪可說是無情無義了。

以做皇帝來說, 劉禪不是個好材料, 用人昏聵, 胸無大志, 好色好玩, 諸葛亮死後蜀國不停走下坡路, 人口下降, 經濟倒退, “入其朝不聞正言, 經其野民有菜色說的就是蜀國最後的十年, 但他不是大奸大惡, 兇殘極權之人, 沒有以權殘害忠臣(因為根本不理朝堂), 亦不可說是弱智白痴(至少懂玩懂禮數), 簡單說就是昏庸一點罷了。而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 一定不是以相父看待的了, 但也未至於怕他或恨他, 從他後來寵幸黃皓可以看出來, 他有點煩諸葛亮。但他又知道相父都是為他好, 自己又不能不識好歹。所以他心理還是很矛盾的, 既要表現出對相父的倚重和信任, 又打心底里不願意被裹挾到諸葛亮的理想中。所以在諸葛亮死後, 劉禪完全遵從諸葛亮遺願, 草草了事, 亦不想打破禮節為諸葛亮立廟, 可見諸葛亮在劉禪心中不會有什麼特殊待遇, 無論是《諸葛亮傳》還是《後主傳》並沒有看出來後主對先帝和相父有什麼追思。所以司馬昭認為劉禪人之無情, 可至於是乎?他實在理解不了後主這種沒心沒肺。所以劉禪並沒有很懷念自己的父親劉備和相父諸葛亮, 說不定有一點點恨意也未可知。他只是先皇的兒子、相父的學生而已。相信很多孩子對過於嚴厲的老師, 總是會有那麼一點點恨意的, 但是懂事的孩子又不得不承認老師的教育是對的。而最後劉禪投降, 可能他覺得自己都已盡了力, 多少將士都死了, 諸葛瞻父子也死了, 反正三國中, 投降可不是什麼大事, 劉備關羽有投降過, 劉璋也是投降過, 自己既然沒什麼志向, 保存性命沒有不可。


順帶一提, 諸葛亮死後, 劉禪一直沒有給他立祠, 直到群臣和百姓紛紛上書, 他才在定軍山給丞相立廟, 但一直不允許在成都有類似建築。所以在那個時代, 成都只有先主廟, 沒有武侯祠。後來到了南北朝, 當地人把諸葛亮挪進先主廟, 慢慢佔據了一個位置, 從此香火旺盛。綿延至明代, 這裡正式成了君臣合祀廟。有意思的是, 差不多是同一時期, 劉禪的牌位悄然從廟裡被挪走, 從此武侯祠內再看不到劉禪的踪跡, 只有他的父親劉備和兒子北地王劉湛(魏入侵時主張力抗, 最後殺妻兒自盡)。民心的向背, 在時間的沖刷下顯出真實的成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