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1

說廖化大將先鋒 困東吳詐死歸忠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 後世常常用於比喻沒有傑出人才, 平庸者也僥倖成名。人們認為是嘲笑蜀國後期無大將, 必須使用廖化這樣平庸無能的人做先鋒。另一解釋是, 姜維北伐時, 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 無人可用, 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原義是蜀國連個年輕的將領都沒了, 廖化那樣的老將居然要去做先鋒。現多比喻團隊裡面沒有出眾的新人, 要年老的, 有經驗的人來擔負重任。當中的主角廖化, 可說是《三國演義》中橫誇回數最多(也可說是長壽)的人物, 但這亦是導致廖化被後世誤解的原因, 其實廖化非但不是無能之輩, 而且可說是有勇有謀, 忠心耿耿的大將, 他也像關羽「千里走單騎」般回奔劉備, 而且難度更大。以下來看看廖化在歷史中的記載及結局後事。

談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這句俗諺的出處, 是來自一本名叫《掃迷帚》的小說。 《掃迷帚》的成書年代在清朝末年, 故事內容跟三國毫無關係。會提到廖化是因為小說中出現了一名老者, 見到年輕的書生主角認真地編訂縣志, 因此嘲笑他「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 意思是說這麼個乳臭未乾的小子, 竟裝得一副文學大家的模樣。這老者想表達由於蜀漢後期的名將凋零, 就連廖化這等貨色, 都可充當先鋒, 用來比喻缺乏人才的窘境。至於為什麼會拿廖化作為諺語流傳, 個人猜想可能是因為在《三國演義》的廖化, 出現的時間橫跨前中後期, 在前期的他還只是副將的角色, 但等到關張趙等前期大將退場之後, 讀者們無法接受在後期挑大樑的廖化。而且在《三國演義》中, 廖化出身於黃巾亂黨, 先後多為先鋒副將, 沒什麼彪炳戰功, 又沒什麼單挑大戰, 直到諸葛亮北伐, 才還是一個雜號將軍, 甚至到諸葛亮死後, 姜維北伐時, 廖化也只是作為先鋒出場, 《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三回:時蜀漢景耀元年冬, 大將軍姜維以廖化、張翼為先鋒, 王含、蔣斌為左軍, 蔣舒、傅僉為右軍, 胡濟為合後, 維與夏侯霸總中軍, 共起蜀兵二十萬, 拜辭後主, 徑到漢中。當期時廖化已經七十多歲, 仍然只是充當先鋒角色, 而新來投降的薑維卻已是大將軍, 所以看起來, 廖化根本不是什麼有才能的人物, 但蜀國還是要倚靠廖化軍事上的中堅份子, 官至右車騎將軍, 這也許就是時人受《三國演義》影響而引申出這句俗諺。

歷史上的廖化在蜀漢建立開始, 一直都算得上是一線將領。廖化首次在《三國志》裏頭出現, 是在劉備稱漢中王時, 封關羽為前將軍, 廖化則是擔任關羽的主簿。
主簿屬於比較高階的行政祕書, 因此可以判斷廖化的教育程度不差;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 廖化輾轉逃回蜀地, 劉備東徵孫吳時, 廖化還自領一軍參與, 表示他的軍事造詣也有一定程度。諸葛亮主政時代, 廖化轉任丞相府的參軍, 也就是諸葛亮的軍事顧問, 同樣身為丞相參軍的還有諸葛亮器重的馬謖。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廖化的韜略也令諸葛亮肯定。廖化字元儉, 本名淳, 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 羽敗, 屬吳。思歸先主, 乃詐死, 時人謂為信然, 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 遇於秭歸。先主大悅, 以化為宜都太守。先主薨, 為丞相參軍, 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 假節, 領并州刺史, 封中鄉侯, 以果烈稱。官位與張翼齊, 而在宗預之右。咸熙元年春, 化、預俱內徙洛陽, 道病卒。”(載於陳壽《三國志.蜀書》)。

到了北伐時, 廖化先是都督蜀漢境內的廣漢郡, 後來又擔任從曹魏手中奪過來的陰平郡太守, 這代表廖化也有地方執政的經歷, 而且還是最為兇險的魏蜀邊境。
諸葛亮死後, 廖化逐漸變成蜀漢軍事的中堅份子, 後來更是當到了右車騎將軍, 一直協助著姜維繼續北伐曹魏。 《三國志》引裴注的《華陽國志》提到:「時人語曰:『前有王、句, 後有張、廖。』」「王、句」是王平和句扶, 「張、廖」就是指張翼和廖化了。換句話說, 他們就是蜀漢後期的四大天王。由此可見, 廖化在蜀國的確得到了重用, 特別是在姜維北伐時期, 更加成了軍事上的棟樑, 不過也不能因為這樣, 就說蜀漢沒人才, 三國時代七老八十還沒退休的戰將也不算少, 只說廖化未免對他太不公平了。

首先, 見陳壽的《三國志"廖化傳》, 廖化是一個文職官員出身, 主簿這個職務, 是專門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鑑的官員, 是州的屬吏, 高於功曹書佐, 而低於別駕。在當時人才濟濟的荊州能得到劉備、諸葛亮的賞識擔任主簿這個職位, 應該說是要具備一定能力的(鼎鼎大名的鳳雛龐統, 在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 也只是個縣令, 經諸葛亮大力推薦後, 才做了從事。這個從事的職務, 比主簿也就高一級。);其次廖化在關羽敗亡後被東吳俘獲, 應該是迫不得已, 從史書上看, 似乎與自己母親的安危有關;另外, 所做的千里走單騎的精彩故事, 比關羽的難度更大:關羽是得到了曹操的關照, 一路順風順水、大搖大擺回到劉備的身邊, 而廖化則是“晝夜西行”, 還帶著自己的母親, 風險可想而知。關羽的千里走單騎被後人稱之為“忠、義”, 廖化的千里走單騎則是“忠、義、孝”, 有過之而無不及, 境界超過了關羽。這裡還有一個細節容易所疏忽:關羽兵敗的時間是公元219, 而劉備伐吳到達秭歸則是在公元221年底至公元222年初, 在這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 廖化先是詐死, 騙過東吳一眾人, 然後一直帶著母親東躲西藏, 決意西歸, 其忠義之心實在是難能可貴。難怪劉備見到廖化喜出望外, 拜廖化為宜都太守。

然後, 廖化的戰績多來自後期的北伐。公元238, 廖化攻守善羌侯宕蕈營, 魏雍州刺史郭淮派兵救援, 廖化擊破南安太守遊奕, 射殺廣魏太守王贇。公元248, 涼州羌胡叛魏來降, 廖化隨姜維率軍西迎, 於成重山築城留守, 抵抗郭淮進攻, 迎回胡王治無戴等部落。及到259, 廖化升任右車騎將軍, 假節, 領并州刺史, 封中鄉侯。公元262年時, 姜維率眾出狄道, 廖化說:“'兵不戢, 必自焚', 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 而力少於寇, 用之無厭, 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 不自我後', 今日之事也。果然, 姜維為鄧艾所破, 還駐沓中。從廖化的官職升遷和史料記載的事件看, 廖化在蜀漢後期也是得到後主劉禪的賞識的, 官職比諸葛亮時代還要高。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廖化還是具備一定的軍事指揮和作戰才能的。再者, 廖化兵戎一生, 經歷多次大戰, 都能全身而回, 當中必然有其能力成份, 更多次作為先鋒衝陣, 做為軍隊的最前線, 最重要又最危險的位置, 可見其能力是得到關羽、諸葛亮等主帥的肯定的, 只是他不像關羽、張飛的萬人敵, 常以單挑擊敗對手; 他的長處應是對戰局的觀察力及對計策的執行力, 這卻因此蓋過他本身的能力的表現, 畢竟「先鋒」也不是人人能當的, 加上其能夠以詐死循逃歸蜀的事蹟, 可以說廖化的能力並不是一般人想像般平庸, 而是一個有智謀有膽識又忠誠的戰將。

如上所說, 歷史中的廖化是公元264, 蜀國亡國後, 在被遷往洛陽的途中病故。與《三國演義》中說廖化隨姜維詐降魏將鐘會, 事敗與董厥都託病不起, 不久因憂而死。稍有不同, 亦沒有廖化最初是黃巾軍, 遇上關羽千里走單騎的記載。其生卒年亦不能確定, 只是《三國志》中有載: 景耀四年(261年), 廖化路過看望宗預時, 宗預曾說:吾等年逾七十”, 也就是說這年宗預和廖化的年齡在七十一到七十九之間, 而景元五年(264年)廖化病逝, 因此廖化病逝時的年齡應該在七十四至八十三之間。

據稱, 廖化之墓在金山。在此之前, 一直無人直到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廖化的墓在哪裡。直到清朝康熙年間, 金山發生地震, 把山體崩壞了一角, 從崩壞的山體中露出一塊石碑, 上面寫著“漢前將軍廖化墓”七個字。但是不久之後, 廖化墓所在的地方, 因地質變動, 被山洪湮沒在水下, 現在已經看不到廖化墓的遺跡了。還有人說, 原來廖化的墓地周圍有三十六株古松, 傳說是支遁所種。直到明朝萬曆三十二年, 當地人把這些古松全部砍伐殆盡。如今, 廖化墓已經幾乎沒有遺跡可循。這個“金山”, 應該就是說蘇州的金山, 為什麼廖化在河南棄世, 會到江南安葬呢?

原來以上記載, 是根據清朝顧震濤所著的《吳門表隱》, 顧氏是蘇州聞名遐邇的名門望族。早在六朝時期, 就有朱、張、顧、陸四大家族。清代康熙皇帝稱譽顧氏為:江南第一讀書人家。書香門第, 代有傳人。六朝(陳朝)時, 大儒顧野王名滿天下。顧震濤就是顧野王的三十九代孫。顧震濤, 生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六月三日, 卒年不詳, 道光年間尚在。蘇州長洲縣人, 故居在古城的仁孝裡。顧震濤, 又名”, 字景瀾, 一字小野、非之、默庵、墨安。他從小聰慧好學, 是一個甘守貧苦的讀書人。其自述稱:由來失學, 讀書習藝。由於未參加科舉考試, 沒有取得功名, 故不被世俗社會納入“名士之流”。世人對顧震濤評價:“性狷介, 素謙和, 潔修內行, 以禮自持, 歷境(經)坎坷, 未嘗形色。”《吳門表隱》是他的著作, 正文共二十卷, 另有《例言》、《附集》和《附錄》。此外, 還設置《序言》和《詩》。 《序言》匯集親朋好友寫的簡明書評, 有二十三人之多, 其中有潘世恩等吳中名流。《詩》則匯集眾多親友以詩歌形式寫的點評。例如:博採廣羅已卅年, 《吳門表隱》著成編。吾家代有傳書在, 好共垂名繼昔賢。這部與眾不同的另類方志, 書名究竟是何意?作者在例言中開宗明義:是書止(只)載三邑(吳縣、長洲、元和)境內, 只錄誌所未及。間有雖載誌中, 未能明晰者, 重言申明, 故名《吳門表隱》”。這就是說:該書專門“撿漏”, 人無我有拾遺補缺。正如韓崶在序言中所說:“皆郡中典故見聞所未及者。”因此, 《吳門表隱》向來為方志專家學者所重視, 並且經常加以引用。 《吳門表隱》於嘉慶十年前著手編撰, 告成於道光十二年以後, 前後歷時近三十年。正如吳雲在序言中所說:積三十年而後成編, 凡史無傳, 志無紀者, 網羅遺漏, 斟酌盡善。博採群書之奧, 兼聽街巷之談, 薈萃二十卷, 貫縱萬言, 鉅細兼賅, 雅俗共賞。這個綜合性的評價非常中肯, 並非溢美之詞。需要說明的是:該書為道光十四年版, 附集中所載道光十九年之事, 顯然係後來補充收集和刻印的。

《吳門表隱》中載, “漢廖化墓在金山。康熙中, 山裂見石碣, 有“漢前將軍廖化墓”七字, 後沒為盪。”顧榮照記。支硎山古松三十六株, 晉支遁手植。明萬曆三十二年, 土人伐以充賦。支遁(314-366, 字道林, 世稱支公, 也稱林公, 別稱支硎, 本姓關。陳留(今河南開封市)人, 或說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他初隱餘杭山, 25歲出家, 曾居支硎山, 後於剡縣(今浙江省新昌嵊州一帶)沃洲(新昌縣)小嶺立寺行道, 僧眾百餘。晉哀帝時應詔進京, 居東安寺講道, 三年後回剡而卒。其實在《吳門表隱》中, 廖化和支遁應為兩段記載, 不過剛好金山支硎山就在附近, 而且廖化和支遁時代相近, 以致兩段文字似有關連, 最後混為一談。且不說支遁的事, 廖化的記載又能否真實?

據記載, 康熙年間發生幾十次大大小小的地震, 其中蘇州至少有七次, 對於山體崩壞導致露出石碑之說也並非沒有可能, 及後再因地震而湮沒也可以說得過去, 反正顧氏總不會空穴來風, 無緣無故地編造這樣的一件事吧, 即使要編造, 誰又會想到用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廖化之墓來作文章呢, 所以個人來說是有一定的可信性的。文中所講的金山應該是位於蘇州市西郊的金山, 天平山東南(支硎在天平山之北), 初名茶塢山, 相傳晉宋間鑿石得金, 易名金山。明《姑蘇志》:金山, 亦天平之支壟也。初名茶塢山, 晉宋間鑿石得金, 易今名。頂上磐石有坎, 闊三尺許, 長二丈餘, 深不可測, 水瑩綠, 大旱不涸, 人稱為天山腰。有石橫偃於兩崖, 人行其下。其趾有育王塔、方石池、文殊菴在焉, 東南為牛眠崦, 逶迤五六里, 直抵大河。”金山北西走向, 1.6公里, 0.9公里。主峰金頂山, 海拔126.7米;次峰家塘山位於主峰西北0.8公里, 海拔115.1米;次峰壽桃山位於主峰東南0.3公里, 海拔75.3米。山體由花崗岩構成, 以出產金山石著名。長期開山採石, 山體裸露。 2000年後, 停止開山採石。目前採石後留下的大坑形成了現在的壽桃湖, 湖水來自地下水。據說深處有上百米, 水質清澈, 桃花水母就是生長在這樣的水質裡。這裡屬於天平山景區的次級遊覽區, 也是木瀆最大的城市生態公園。

但是問題又來了, 首先金山屬花崗岩構造, 石質堅硬, 不適合因山而建或挖土而建的墓穴, 再者, 自古以來已有採石活動, 哪會有人選這種常年動土的地方安葬?而且《三國志》中說明廖化死於到洛陽途中, 假設是河南, 其故里在襄陽, 又怎會有人把他葬到江南去呢, 因此不應該是真墓, 最多只是紀念墓或只是紀念碑。而文中所謂漢前將軍廖化墓”, 但沒記載廖化曾為前將軍”, 他最後的官位是右車騎將軍, 在前將軍之上, 因此如果真的是廖化墓, 應不會寫上前將軍才對。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如上文所說, 廖化早年為關羽帳下的主薄及將領, 當時關羽正是前將軍”, 而廖化唯一和江南的關係, 就是曾被東吳俘獲到江南, 然後詐死攜母遁逃! 如果顧氏所見所著不假, 那最大的可能就是, 廖化在金山詐死了。在這裡大膽假設, 廖化被俘後, 並沒有獲得什麼官職, 而是發配到蘇州, 然後他想要逃回蜀國, 於是要詐死, 詐死必先要讓別人知曉, 一個前將軍主薄之死未必會引起人們多大的注意, 所以他在發配地訛稱自己是前將軍(或者代表忠於關羽), 好讓當時人立碑表示, 又或者當地人把廖化是前將軍的將軍訛傳了, 於是, 這樣的一塊碑石便出現了。又或者是他曾發配在蘇州, 歸蜀後即參與了夷陵之戰, 蘇州居民誤以為廖化最終戰死了, 所以立碑紀念。其實可能性可以很多, 前提是假如石碑是真的, 那一定是與廖化被擄東吳, 詐死潛逃的事件有關。但真相如何, 信不信由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