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5

扶蜀漢劉家親衛 鎮南中霍氏顯世

蜀漢後期, 姜維屢屢北伐, 廖化作先鋒, 但並非蜀漢無人, 而是不少有能之士不受重用之故, 霍弋便是其中之一。霍弋之父是霍峻, 在劉備手下任中郎將, 隨劉備入蜀, 僅以數百人守葭萌城一年, 為劉備成功佔有益州的第一功臣, 而霍弋後任太子舍人, 中庶子等職, 主要被委以扶助劉禪之職, 是劉家的近臣, 後被派往南中平亂, 之後霍弋便一直為蜀漢鎮守南方。鄧艾偷襲陰平時, 霍弋想率軍救援成都, 但劉禪以成都已有準備, 命他繼續留守南中, 即使及後隨劉禪降魏, 一直到東晉年間, 霍氏一門世代都被委以鎮撫南境的重任, 成為南中名門望族。以下先看看霍氏一門的事蹟及考古發現。

霍峻, 字仲邈, 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其兄霍篤曾在故鄉聚部眾數百人。後霍篤逝世, 劉表以霍峻繼承其部曲。 208年(建安十三年), 劉表病逝, 霍峻便率部曲歸降劉備, 並被任為中郎將。後隨劉備入蜀, 劉備入川初時助劉璋抵禦張魯, 後來雙方決裂, 利備南下進攻成都, 同時留下中郎將霍峻守葭萌城以防張魯, 葭萌城為當時劉備在蜀中僅有的根據地, 是劉備的後方, 但留守的手下只有幾百人。張魯得知, 便派楊帛引誘霍峻共同守城企圖奪取葭萌, 霍峻知道有詐, 對楊帛說:你們可得到我的頭, 但得不到這座城。楊帛無奈,只得退去。後來劉璋又派扶禁、向存等領萬餘人, 由閬水圍攻葭萌。霍峻率領將士堅守, 一年之久未能攻下(還不得而知劉備為何一年不去救援, 可能是相信他, 又或者真的再沒有多餘的兵力留守)。後來, 霍峻在這幾百人中選出了部分精銳部隊, 瞅准劉璋軍隊的弱點, 一次出擊大破劉璋軍隊, 而且斬殺了向存, 一舉扭轉了巴蜀北方的局面, 讓劉備沒有了後顧之憂。雖然史料中對他記載較少, 但大家可以從中看出, 霍峻的確是個人才, 成功鎮守葭萌城, 穩固北方防線, 讓劉備的入蜀軍團免於前後夾攻的窘境, 可謂劉備入蜀之役能成功的一大功臣。霍峻所言:「小人頭可得, 城不可得。」與巴郡太守嚴顏:「卿等無狀, 侵奪我州, 我州但有斷頭將軍, 無有降將軍也。」之言, 豪壯之處差可擬。但斷頭將軍畢竟降了, 霍峻堅守城池, 「一語退敵」;「數百部曲護守城池一年未失, 且尚斬敵首。」

劉備平定蜀中後, 嘉獎霍峻之功, 任為梓潼太守、裨將軍。梓潼郡包括了益州北部的幾乎所有重要關隘:葭萌、白水、劍閣、江油、涪城等是劉備奪取漢中之前最重要的防區, 與張飛(時任巴西太守)共同擔任北方防守重任。三年後霍峻後死於任所, 年僅四十, 葬於成都。劉備得到霍峻去世的消息, 十分痛惜, 並對諸葛亮說:像霍峻這樣優秀的將領, 有功於國, 我要親臨弔祭。於是劉備率領眾臣前往弔喪, 還在墓前留宿。當時人們都為霍峻感到榮耀。

霍峻死後, 劉備將霍峻幼子霍弋(字紹先)帶回府中撫養, 而霍弋先是做了劉禪的太子舍人, 而後劉備逝世, 霍弋又跟隨諸葛亮遠徵漢中, 霍弋在歷史上的表現, 比起父親霍峻更是青出於藍, 可說是蜀漢後期的基石, 也是霍氏奠基南中的開始。

章武三年(223年), 劉備去世, 太子劉禪即位, 史稱蜀漢後主。劉禪即位後, 任用霍弋為謁者, 伴隨劉禪左右掌管傳達等事。其後丞相諸葛亮北往駐守漢中, 準備北伐事宜, 於是徵召霍弋到丞相府, 擔任記室, 讓他與自己的養子諸葛喬(諸葛亮兄長諸葛瑾之子)一道周遊各處軍營, 與士兵們同甘共苦。直到姜維北伐時, 霍弋擔任黃門侍郎, 繼續擔任皇帝近侍之臣。後來劉璿為太子, 霍弋被任為中庶子, 成為太子的近侍。劉璿喜愛騎馬射箭, 出入沒有節制規矩, 霍弋引經據典, 盡心規諫劉璿, 甚為教育得體正導得力。由以上可見, 霍弋其實主要是擔當劉家的近臣, 即使有隨軍出征, 也只是作文書處理的官職, 一直沒有發揮領軍作戰之能。

後來, 霍弋擔任庲降屯副貳都督閻宇的參軍, 又轉任護軍, 管理軍營事務照舊。當時永昌郡地區少數民族依恃險阻地勢不臣服, 經常進行騷擾, 朝廷於是以霍弋兼任永昌太守, 率領一部分軍隊征討他們, 終於斬殺他們的頭領, 攻破他們的村寨, 永昌郡界便得到安寧平靜。霍弋因功升任監軍翊軍將軍, 兼任建寧太守, 回軍後統管南郡政事。景耀六年(263年), 霍弋進號安南將軍。後世稱霍弋在任時, 撫和異俗, 為之立法施教, 輕重允當, 夷晉安之。可見霍弋在帶兵鎮邊方面有著一定成就。

公元263, 魏國攻打蜀漢, 霍弋聽聞魏軍來伐, 打算前往成都協助防守, 劉禪以戰略已定, 不聽其建議。等到成都失守, 霍弋身穿喪服, 痛哭告祭三日。其部下諸將都勸霍弋應該盡快投降魏軍, 霍弋說:今道路隔塞, 未詳主之安危, 大故去就, 不可苟也。若主上與魏和, 見遇以禮, 則保境而降, 不晚也。若萬一危辱, 吾將以死拒之, 何論遲速邪!在得到劉禪已經東遷洛陽之事時, 才率領六郡太守投降。上表說:臣聞人生於三, 事之如一, 惟難所在, 則致其命。今臣國敗主附, 守死無所, 是以委質, 不敢有貳。受到司馬昭的讚賞。司馬昭以霍弋能保全一方, 舉郡內附, 仍委以舊任, 官拜南中都督。而霍弋也迎來了他最大的戰事, 就是交阯郡吏呂興叛吳投魏事件, 霍弋向洛陽上表奏明此事, 但由於交阯地處偏遠, 加上蜀國剛滅, 魏吳在荊州對峙, 根本無暇兼顧, 於是任命霍弋遙命交州刺史, 將交州之事委託於他, 允許其自行決定交州地區的官吏任命。霍弋已實際上全權處理南中一切事宜, 但由於對外無援, 他只好聯合所有南中大族, 就地武裝起來支援呂興, 得到南中大族的支持, 派往的部隊更屢屢打敗吳軍的援軍, 魏國一度平定佔有交阯、日南、九真三郡, 霍弋以功受封列侯, 進號崇賞焉。雖然到孫晧年代, 吳國派大軍重奪交州, 但霍弋僅以有限資源對抗吳軍, 並且能動員南中大族支持, 可見其在軍略上有一定謀略, 而且知人善任, 對內亦民心所附, 霍弋就此立下督領南中的地位。

霍弋之後, 其子霍在, 其孫霍彪, 亦因霍弋鎮守南中之功, 得以世代在南中為官, 但權力大不如前, 其中霍彪只為晉越嶲太守, 後歸成漢, 其時南中大姓之間爭鬥不休, 造成社會動盪, 人口銳減。各大姓的勢力也在兼併殘殺中不斷削弱。到李壽為建寧王時, 只有霍、爨二姓的勢力較強。咸和九年(334年), 李雄分寧州置交州, 以霍彪為寧州、爨琛為交州刺史。霍、爨兩大姓分治寧州、交州, 顯示他們在南中旗鼓相當。咸康五年(339年), 建寧太守孟彥率州人縛寧州刺史霍彪於東晉, 次年李壽攻陷丹川, 孟彥等守將皆死。一般認為南中霍氏自始沒落, 但近代的一次考古發掘, 卻發現霍家在東晉年代的南中依然甚具影響力。

1963年春在昭通縣城西北后海子中寨發現了霍承嗣墓。霍承嗣是霍峻、霍弋的後裔, 曾官居東晉建寧、越崔、興古三郡太守, 南夷校尉, 交、寧二州刺吏, 使持節都督江南交、寧二州諸軍事, 進封成都縣侯。 1965年冬拆遷至縣城原孔廟內, 建室保護。從已有的實物資料看, 晉代壁畫墓, 在雲南是首次出土;像這座具有確切紀年和地志的東晉壁畫墓室, 國內亦屬少見。

該墓壁用石條鑲砌, 平面呈正方形, 頂為覆斗狀。墓石頂棚與四壁上繪製了豐富的彩色壁畫, 並分別題有隸、楷、行三體的款識多處。四周的壁畫, 又分上下兩層, 中間有帶形圖案為界, 下層圖畫內容, 多反映現實;上層多屬神話。畫較古樸粗略, 構圖、比例亦較差, 當為一般民間藝人的作品。

墓的正面(北壁), 上層是一幅寫意畫, 雲紋舒卷, 遠方有人騎馬張弓逐獸;近處蓮蕊初綻, 長蛇纏龜相鬥。下層是寫實, 正中為墓主畫像, 高約50厘米, 朱唇稀須, 紅袍黑帽, 盤足而坐, 石手執扇(有說是塵尾)。墓主像的左上角, 8行黑書銘記。題記中的太元, 是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當面公元386394年之間, 距今約1600的。此墓實為招魂享祀之墓。從題記及史料得知, 霍家先世在荊州枝江, 後又官於枝江, 枝江舊為楚國地, 招魂俗。後人沿用傳統習俗, 招魂祭祀, 是可以理解的。在霍承嗣畫像的東側, 畫有一枝紅纓旄節”, 再往東, 繪有儀仗架, 插曲柄華蓋、幡、矛等12件器物。顯示 主人的身份。畫像左右還有近20, 分二層, 上層像較大的, 為侍從, 捧物、參見, 各有其態;下層人像較小, 似為兵卒, 作練武、運動之狀。

東壁的上方, 畫一奔走猛虎, 前後左右各有鳥, 如鶴、如鷹、如雉;後有樓閣、石闕、小鹿。下段繪人, 分兩排, 上排執幡旗的武士13, 內穿黑衣5, 白衣8人。下排繪騎鎧馬執戈的武士, 5人。有犬奔於其間。

西壁的上方, 主體為龍, 龍前有一女, 左手持草, 傍題玉女以草授龍”, 龍後有鳥、獸、樓閣, 約與東壁對稱。下繪人, 又分為四排, 第一排, 武士執曲柄長刀13人;第二、三排, 繪披氈、赤足、蝌頭人像27, 似為彝族先民打扮;第四排為騎馬武士, 4人。這一組圖畫, 係由漢族、彝族組合而成, 看來, 霍家的部曲(屬於是私人的武士或奴僕), 既有漢族, 又有彝族。 《華陽國志南中志》曾載, 南中大姓, 多出金帛聘夷為家部曲, 得多者弈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 以漸服屬於漢, 成夷漢部曲。這裡貪貨”的夷人, 當是少數, 較多的是為生活所逼而成部曲。彝漢同為部曲, 這在民族融合上是進了一步。墓畫筆文獻, 都一致證明了這一點。

南壁, 即兩扇石門內橫額, 畫有一層, 旁有披甲執戈的武士, 名曰中門侯”, 大概是為在墓主守門。兩旁還有道符。

整個壁畫, 技巧雖然不高, 但從反映的內容看, 卻有多方面的價值。從繪畫上看, 作者註意經營位置, 墓主造型高大, 而其他人物則有意縮小, 主從關係鮮明;各種顏料的運用, 且歷千餘年而不褪色, 可見配料、著色上的水平。從軍事上看, “夷漢部曲的形象、鎧馬、戈矛、弓箭的配備, 均為珍貴的資料;從墓中人物所顯示的等級、尊卑關係, 以及各種神話宗教圖案的出現, 可以窺見晉代社會關係和意識形態的若干側面。


由以上可知, 從霍弋鎮守南中開始(263), 到他的後代霍承嗣(394), 超過130年的時間, 霍氏依然是南中大族, 身居要職, 霍承嗣墓的發掘, 不但從墓誌上可看到南中霍氏的傳承, 墓室的設計壁畫物品也反映出霍氏在南中地區與當地人融和共處, 以及世家大族應有的氣勢。霍氏一門, 由荊州關始追隨劉備, 成為入蜀功臣, 一直盡忠職守, 謹守劉家身邊, 雖然蜀漢覆亡, 但憑其在南中的盡職盡責, 時刻以保衛南中人民為已任,即使天下大變, 經歷不同朝代, 霍氏依然是鎮守南中的保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