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8

進曹營不發一言 念徐庶孝義兩全

讀過《三國演義》, 很難不對徐庶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徐庶和諸葛亮, 一前一後, 擔任劉備的智囊, 受司馬徽極力推崇, 並且由一開始化名單福, 以道士姿態出現, 又像伯樂一樣相馬, 告訴劉備他的坐騎「的盧馬」雖為千里馬, 但會剋主, 不可乘騎, 並建議劉備先讓給仇人騎, 把噩運傳給那個人後自己再騎, 藉機考驗劉備的心術, 充滿機智。後來曹操派兵侵擾, 徐庶展現更多的才略, 不僅精通兵法部署, 還能識破「八門金鎖陣」, 擊敗曹仁。最後曹操脅以徐庶的老母親, 騙得徐母字跡, 偽告徐母書信, 令徐庶趕回許昌, 徐庶雖然為孝而忘忠, 但他臨別前推薦諸葛亮卻又成就了為劉備盡最後一點心力及臥龍出山的契機, 出場不多, 但形象鮮明, 表現出其仁義孝智的人格, 這一切得感謝羅貫中。其實在《三國志》裡, 徐庶的記載只一兩句話便交代完畢, 但在民間傳聞及野史資料中, 他仍然留下不少痕跡讓人懷念, 在這裡訴說一下。


徐庶, 字元直, 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 在《三國志》中主要出現在諸葛亮傳中, 作為諸葛亮的好友出現,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諸葛)亮友善, 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 先主器之, 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 臥龍也, 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 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可見諸葛亮也的確是由徐庶推薦給劉備的, 並叫劉備要親自前往邀請, 因為徐庶認可諸葛亮的才能比美戰國時的名臣管仲和樂毅。而曹操以徐母誘徐庶來歸這段故事, 根據正史一小段敘述改寫, 經過編排改造, 精彩曲折。在正史中只是說建安十三年曹操下荊州, 劉備倉皇南走, 半路上徐母為曹兵所俘, 徐庶心念老母, 對劉備說他方寸(心)大亂, 不得不向劉備告辭(這就是成語“方寸大亂”的故事)。也就是說徐庶辭別劉備, 是在劉備逃難時, 諸葛亮也在逃難隊伍當中, 兩人當了一陣子同事。和《三國演義》所寫, 徐庶向劉備口頭推薦諸葛亮後, 便離開劉備的情節不同。《三國演義》說徐庶先走, 孔明才來, 是不對的。徐庶向劉備推薦孔明, 是更早的事, 不是臨走時才說的。

另一方面, 羅貫中對徐庶可謂愛護有加, 《三國演義》虛構了好些徐庶的事蹟, 把他寫得超凡入聖, 對徐庶十分不錯, 更特別安插了曹仁侵襲新野的一場戰事, 作為徐庶出山的首戰, 雖然當中描述所牽涉的將領有限, 兵力亦不多, 但他坐懷不亂, 勝得漂亮, 而且甚有諸葛亮談笑用兵的影子。其實這場戰事在正史不見記載, 況且, 樊城在新野和襄陽之間, 如果一開始已是被曹軍佔領, 劉表根本不可能派劉備屯軍新野, 但羅貫中對這個在《三國志》中只是寮寮數句的角色, 特意安排了兩回篇章, 一場不存在的戰事, 實在是不明所以。

《三國志》對徐庶的描繪非常有限。除了推薦諸葛亮及老母被擒, 並無多少記述。當然也就看不出徐庶和諸葛亮齊名的稱譽。從史書片言隻字看來, 徐庶甚至於和諸葛亮差了一截。裴松之注引《魏略》說, 徐庶和諸葛亮是同學。有一次諸葛亮和要好的同學石韜、徐庶、孟建等人聊天時, 問:「你們三個人未來當官, 可以當到刺史、郡守。」三位同學反問諸葛亮:「你自己呢?」諸葛亮笑而不答。《魏略》並且說, 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 不像包括徐庶在內的幾位同學「務於精熟」。但是這樣說不代表諸葛亮看輕徐庶。《魏略》記載, 曹丕掌權時, 徐庶官至右中郎將、禦史中丞, 諸葛亮聽說後, 感慨的說:「魏國這麼人才濟濟嗎?為什麼他只能當這個官?」諸葛亮頗為這位老同學叫屈。據《魏略》記載, 徐庶少時愛擊劍, 曾經替人報仇而殺人, 後來被捕。問他姓名, 不答, 官府把他縛在車上遊街, 沒有人敢相認, 後來同夥把他救了出來。徐庶從此棄武從文, 努力向學。可見徐庶允文允武, 有勇有謀, 是個人才, 可惜事跡留下來的不多, 若不是《三國演義》, 大概沒多人注意到他。

其實從《魏略》中會有更多有關徐庶的事蹟, 可惜《魏略》久佚, 或者在羅貫中寫書年代尚存, 所以羅貫中對徐庶或能更加瞭解, 但他把徐庶的姓名也改調, 就不知是有意無意了。《三國演義》說徐庶為了避難, 改名單福。所以徐庶剛出場時, 用的就是「單福」這名字。如三十五回回目「單福新野遇英主」。然而依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徐)庶先名福, 本單家子。」「單家」, 是「孤寒人家」的意思, 有別於豪門大姓。(「孤寒」指「身世寒微」。)羅貫中把「本單家子」可能誤解為「本來是單家的孩子」。「單家」一詞, 不僅出現在有關徐庶的敘述中。《三國志.王肅傳》注引《魏略》:「薛夏, 字宣聲, 天水人也。博學有才。天水舊有薑、閻、任、趙四姓, 常推於郡中, 而夏為單家”, 不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和「單家」一詞類似的, 還有「單門」。「單門」是孤寒門第。《後漢書.趙壹傳》:「故法禁屈撓於勢族, 恩澤不逮於單門。」陳文德為諸葛亮作傳, 大量摻雜演義, 混入正史, 提到徐庶, 寫他本名單福, 比《三國演義》改名單福的說法, 錯得更多。徐庶本名徐福, 不姓單。

徐庶最為人熟知的事, 莫過於不發一言”, 《三國演義》把徐庶這個角色充分運用, 增添不少戲劇效果。四十七回寫龐統在曹操面前「巧授連環計」, 騙曹操將船首尾用鐵環連鎖, 為吳軍日後火攻舖路。龐統騙得過曹操, 卻騙不過徐庶。龐統擔心計謀被徐庶點破, 徐庶保證不說, 只因感念於劉備厚恩, 儘管被曹操騙去, 但立誓「終生不設一謀」。於是兩人利益交換, 徐庶為龐統保密, 而龐統幫徐庶設想脫身之計。徐庶依龐統的計策, 派人散佈謠言, 說涼州的韓遂、馬騰謀反, 徐庶再毛遂自薦, 與臧霸領兵去散關把守隘口。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之成了典故。而徐庶進曹營後與關羽降曹事件也演化為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當然, 龐統獻連環計, 又獻計讓徐庶脫身, 都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情節。依正史記載, 龐統和徐庶在赤壁之戰的前後故事中, 實際上都缺席, 沒他們的事。但透過羅貫中的生花妙筆, 徐庶的智謀(龐統也是), 以及徐庶身在曹營的無奈, 都躍然紙上。

徐庶到了曹營之後, 做了些什麼事, 《三國志》俱無記載, 我們只能藉裴注引《魏略》看到一點線索。黃初年中(約223年), 徐庶最後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禦史中丞, 所以嚴格來講, 徐庶是魏國臣子, 但是因為徐庶與劉備之間的故事膾炙人口、深入人心, 文藝作品又對其進行藝術加工, 所以徐庶總是被作為蜀漢臣子來看待。《三國志》中明確記載徐庶的志向是“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和諸葛亮的志向是一樣遠大的。他跟隨劉備後, 立刻得到劉備的器重, 這個器重是在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 那為何徐庶之後的事蹟便不了了之, 在政治或軍事上再沒有任何作為? 或許如羅貫中所言, 徐庶不發一言”? 還是徐庶的能力不過如此, 只是《三國演義》的過份渲染? 其實也不一定是能力問題, 畢竟徐庶與劉備陣營的關係太密切了, 所以魏國不可不防。至於諸葛亮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則更多的是在感歎魏國人才濟濟和對舊友才華被浪費的惋惜, 並沒有想說“徐庶在魏國排不上號”的意思。而《資治通鑒》中的一段記述, 更能說明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 太子禪即位, 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 大赦, 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 領益州牧, 政事無巨細, 咸決於亮。亮乃約官職, 修法制, 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 集眾思, 廣忠益也。若遠小嫌, 難相違覆, 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 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 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 董幼宰參署七年, 事有不至, 至於十反, 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 幼宰之勤渠, 有忠於國, 則亮可以少過矣。””將當時已經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來, 要臣下們向其學習, 足見在諸葛亮的心目中, 徐庶絕非泛泛之輩。後來徐庶棄劉歸曹, 徐庶對劉備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 可見其遠大的志向, 而最後只當上一個禦史中丞(東漢時為御史大夫的次官, 或稱禦史中執法, 秩千石。掌蘭台圖籍秘書事, 綜領十三州刺史和侍御史, 指揮他們監察天下郡國官吏、審計上報的各類檔帳簿等, 對三公、九卿有彈劾之權。), 與其本身的名望及諸葛亮等對他的評價有很大落差, 到底是不被重用或是不想被重用, 現而無從稽考。

雖然歷史上, 徐庶沒有留下很多痕跡, 但民間上, 很多傳說流傳已久, 有人參考了《三國演義》, 說徐庶赤壁戰前與臧霸被派到長安散關, 然後借屍假死, 從此遠遁隱居, 但正史上並沒有這一說法, 而臧霸本人其實一直在徐州及泰山一帶活躍, 被曹操任命為琅邪國相。在曹操與袁紹、孫權等諸侯的戰役裏, 戰功赫赫, 官至鎮東將軍。似乎不會被調往西北鎮守。而在三國評話中, 徐庶在赤壁戰後還出場一次, 說到火燒連營時, 有一回書, 叫做「逍遙莊關興斬潘璋」, 徐庶還要出來幫助關興斬掉了他的殺父的仇人潘璋。也有不少傳說說他修道成仙了, 而這些傳說大都產生於明朝。比較具體, 有傳說靈山東北海上有一島叫鼓子洋, 島上有一種白色的耐冬花, 有雙手合圍那麼大。有個好事的人前往摘取這種花, 回途中遇見一個駕著小船的老人, 穿著芒鞋道袍, 老人問他:你是幹什麼的?那好事人如實回答, 老人隨即呵斥道:這個不是世間俗物, 可以留給人抵禦冬天嚴寒。老人又告訴他:即墨有個學道學的先生叫胡嶧陽, 你可以替我問候他。說完老人就不見了, 好事人非常驚疑, 於是架竹筏返回。卻忽然刮起了大風, 直到那人把所摘取的耐冬花全部丟棄, 大風才停止。後來那人去找胡嶧陽 (姓胡, 名良相, (約16391718)字嶧陽, 山東青島即墨人(今屬城陽區流亭鎮)。終生不做官, 以教學授徒為業。著有《易象授蒙》、《易經征實》、《解指蒙圖說》、《柳溪碎語》、《寒夜集》等。)是居於即墨的道學先生, 告訴了他的所見所聞, 胡嶧陽告訴他:那個人是三國時的徐庶, 在鼓子洋上隱居很久了。

有關徐庶的紀念, 還有膠南帽子峰, 位於青島膠南市大珠山南麓的魚池村, 是大珠山眾多的險峰奇觀之一, 海拔223。峰頂突兀險峻, 隆起寬大, 狀似禮帽, 故名帽子峰。帽子峰挺拔險峻, 不易攀登。站在帽子峰上東可以看到靈山島, 西眺琅琊台, 南望大海, 北仰大珠山。據說徐庶曾隱居膠南, 早年帽子峰曾建有徐庶廟。廟宇呈正方形, 四面各3.5, 4, 飛簷斗拱, 青瓦蓋頂, 是一座古樸典雅的建築。廟內正面有泥塑徐庶像, 正中是香案, 牆壁繪有壁畫, 歷代香火旺盛;廟外北側有涼棚, 相傳是徐庶看書觀海之處。廟宇早已坍塌, 但其廟基尚清晰可見。涼棚處仍保留著幾處立頂柱的柱洞。徐庶隱居膠南沿海一帶時, 曾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當地漁民做了許多好事。為了紀念他, 人們在帽子峰上建起徐庶廟。雖然徐庶廟已坍塌, 但當地人們仍對帽子峰有特殊的感情, 帽子峰上一直香火不斷。每逢三月三、九月九, 漁民們便登峰祈禱。每到過年, 附近村莊人們帶上供品, 到此燃放鞭炮, 懷念徐庶, 祈禱歲歲平安。

另外, 在湖北省南漳縣城東北角, 有一座古幽典雅的建築群叫徐庶廟, 又稱徐公祠,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庶廟整個建築坐北朝南, 原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始建于清朝嘉慶元年(1796, 嘉慶十七年(1812)守備任海複立“漢徐庶故里”石牌, 塑徐庶坐像。現主要有牌樓、大廳、正殿等, 是明清建築漢式風格。大廳內隔扇上懸掛徐庶造像, 栩栩如生, 兩旁並附有對聯“在新野高歌自薦, 到曹營一言不發”。正殿基座上的徐庶展卷夜塑像, 身旁一盞高杆油燈。

最近, 也有說湖南沅陵縣北溶鄉三八村徐仙寺是徐庶隱遁地, 徐仙寺位於陡峭的壁洞內, 洞內深約三米, 寬約六米, 高約三米。外加保坎, 修牆、蓋瓦, 建築面積約九十平方米。洞內有常年不斷的泉水。周邊通達該寺的路徑, 只有唯一壁陡曲折的小徑。徐仙寺修建何年何月及誰人修建, 無從考證, 但發現兩塊酷似反書的石刻字碑, 與資料中有關徐庶擅長反書的故事相吻合。據當地人介紹, 徐仙寺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別, 整個山型酷似觀音。而與徐仙寺正對面的又是一座酷似太極圖的太極山, 傳說這等山勢正是古人修鍊成仙的理想去處, 同徐庶後期與世無爭, 有歸隱山林、修鍊成仙的思想謀合。

除此以外, 還有傳說徐庶的隱居地在四川萬源縣花萼山, 但都沒有可靠的文字根據和實物證據, 他最後的去處也似乎要成為一個謎團。據《魏略》載: ()庶後數年(太和二年後幾年, 231-235)病卒, 有碑在彭城, 今猶存焉。歷史上有關徐庶的記載到此為止, 但如果我們綜合以上的傳聞史實, 我們發現, 如果先把可信性比較少的四川花萼山及湖南徐仙寺排除在外, 而湖北南障似乎是以徐庶的故里故居作為紀念, 但為何遠至膠南帽子峰也有其紀念呢, 加上《魏略》說其有碑在彭城(即徐州), 還有即墨的隱居仙島傳說, 看來徐庶晚年一定是在徐州至青州一帶為官, 並最後卒於任上, 病死在徐州, 如果早前在朝中任御史中丞, 然後被派到地方任職, 加上其有一定的影響, 深受民間愛戴, 那很可能是一州刺史, 而且, 徐庶如果到徐州上任, 對一向在青州一帶任職的臧霸(約於228-231年逝世)一定認識甚至共事, 羅貫中會否看過什麼己佚的文獻, 知道他們一起共事, 所以才寫他們一起去防守散關呢? 而且, 徐庶除了是名孝子外, 民間對他的概念一直是以學道之人的外貌出現, 由其隱居, 成仙, 或《三國演義》中的單福模樣, 無不是一個道家之人, 或者徐庶真的無心為曹魏效力, 反而不慕功名, 避世無為而被民間揉合道家思想而傳承過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