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4

漢王劉備立繼嗣 義子劉封不逢時

《三國演義》中, 關羽敗走麥城一幕, 不知令多少人切齒和嘆息, 當中大家應該會記得劉備的義子劉封, 話說當時關羽被圍麥城, 故派廖化突圍, 向上庸的劉封和孟達求援, 孟達勸阻劉封, 劉封亦以關羽當初反對劉備收他為義子(關羽對劉備說兄長既有子, 何必用螟蛉?後必生亂。), 最後劉封見死不救, 關羽亦為東吳所敗被殺, 及後孟達投魏, 劉封被孟達、夏侯尚與徐晃反攻, 又受到部下申耽、申儀兩兄弟背叛, 最後戰敗回成都, 順利成章地把所有罪名一次過清算, 被劉備推出斬之。觀乎劉封的出場, 都只是二三線將領的角色, 做個伏兵, 後勤一類工作, 直到攻上庸時才首次帶兵出撃, 亦是他最後被斬的導火線。《三國演義》中更特意把這一回稱之為侄陷叔劉封伏法”劉封死有如辜的“辱子”形象就此被定形, 其實史實裡的劉封, 非但不是一個二三線角色, 更不是一個“侄陷叔”的“辱子”, 他只是一個生不逢時的悲劇人物, 卻慘被羅貫中修改成死得大快人心的角色, 讓我們在這裡探討一下

劉封在《三國志》卷四十有傳, 能得到惜字如金的陳壽為他立傳, 自然是因為他在歷史上有其影響。我們先從其身世說起, 《三國志》載他本是羅侯寇氏之子, 長沙劉氏之甥。《三國演義》中也是類似描述, 只是再進一步說出, 長沙劉氏是樊城縣令劉佖, 一直以來多數人就知道劉封本名寇封。但這裡先補充一下有關羅侯這一封爵, 東漢實行兩等封爵制, 皇子封王, 功臣封侯;賜爵也只有列侯、關內侯兩級。東漢的列侯分縣侯、鄉侯、亭侯三等, 均有食邑。縣侯以縣立國, 制度與西漢相同。鄉侯、亭侯不立國, 只設置家臣。東漢列侯的食邑亦高低不等。而羅侯的封地就是指長沙羅縣, 是王以下的鄉侯(關羽也只是被封為漢壽亭侯)! 根據《後漢書》所載, 東漢封過羅侯的, 一個竇瓌, 一個鄧騭。沒有留下有姓寇的有封羅侯, 當然可能是寇是錯字, 也可能東漢之後有寇氏封侯而史籍遺失之誤, 但堂堂一個王以下的鄉侯在史籍中沒有記載也實在是十分不可思議, 而且”與“”形音相近, 所以越來越多人認為劉封的本名應為竇封。竇瓌即東漢章帝時的外戚大將軍竇憲之後, 漢和帝永元五年, 竇瓌徙封羅侯, 一族乃遷至長沙郡羅縣, 永元十年被梁氏所逼自殺, 爵除。

另一方面, 長沙劉氏也應該是漢王室中人, 因為基本上湖南的劉氏都是源自「劉氏長沙國」, 即西漢景帝庶子, 長沙王劉發的封地, 從劉發始封王至西漢滅亡, 但東漢光武帝又在建武二年(26年)恢復長沙國, 封劉舜之子劉興為長沙王, 12年後廢長沙國, 貶劉興為臨湘侯。劉舜被廢, 前後超過190, 令劉氏後人遍佈江南。以東漢封建王朝的門第觀念, 郡侯會娶誰家的女兒?漢室宗親會把女兒嫁給誰?《後漢書》記載了大量劉氏宗親與外戚大將勳臣之間通婚的例子。毫無例外, 長沙劉氏和羅侯寇氏之間的通婚是豪門婚姻, 有了這從外戚身份, 劉封多少也有著漢王室的血脈, 加上是名門之後, 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名望和影響, 這也或是劉備收他為養子的原因之一。

當然劉備收養劉封, 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 也是《三國演義》中修改最嚴重的地方。《三國志》說, 劉備到荊州, 已是四十歲的人, 還後繼無嗣, 因此把寇封收為養子, 改名劉封。從以上可知, 歷史上, 劉封被收養的時候, 劉備還沒有兒子, 美如玉人的甘夫人還沒有為他生下阿斗劉禪。正史上是先收養劉封, 後來劉禪才出生。《三國演義》把這兩件事倒了個個兒。第三十四回時, 已寫劉禪降生。到第三十六回, 才寫劉備收養劉封。這樣寫, 收養劉封就與繼嗣問題無關了。給劉備當兒子, 不是劉封的悲劇。但是, 又恰恰是劉封人生悲劇的開始。劉封被收為兒子, 是劉備先開口的, 《三國志》中當然沒有記載劉備的部下, 包括關羽張飛諸葛亮有什麼意見。原因無他, 這時的劉封, 是以正式繼嗣者的身份被收養的。再則, 在曹操的輪番追擊下, 劉備連妻子女兒都搞丟了, 這個家業, 估計早晚得煙消雲散, 大家散夥。繼承人問題, 實在不必考慮, 也無考慮的必要。可是, 風水輪流轉, 赤壁一把火, 一夜之間, 劉備崛起, 成為和曹操、孫權平起平坐的三國鼎立, 劉備手下眾多文官武將, 一片霸業, 到底要由誰來繼承呢。

無奈是, 劉封來到劉備身邊不久, 劉備老樹發新枝, 竟然生得一子, 據傳言, 是甘夫人口吞北斗懷孕的, 一下子, 把個剛出生的小毛孩說成是北斗託世, 上天恩賜。從名劉禪為阿斗的那一刻起, 劉封的繼承權已被剝奪。北斗七星誕生的孩子不繼承家業, 誰有權來繼承? 那時, 或者劉備也只是想想, 並沒把這事放在心上。畢竟, 自己當時仍是流寇而已, 無家無業嘛。但是, 打下益州, 攻下漢中, 事情就敏感了, 就擺在劉備眼前, 需要迫切解決了:把家業交給劉封, 不甘心;給劉禪, 可對劉封無法交代, 對外人也無法交代啊。

其實, 劉封本身的能力, 也是劉備收他為養子的原因, 民間相傳, 劉備計取樊城, 大敗曹仁之後與樊城縣令劉泌共慶戰績之時, 見劉泌一側站立著一器宇軒昂的英俊少年, 問起姓名, 乃知是劉泌之甥寇封。宴間, 隨軍廚役上菜時不慎, 將肉塊遺落在地, 寇封竟隨手揀起, 轉身丟入口中, 引起劉備的愛慕, 遂收為義子, 改名為劉封。事後劉備問及劉封:何以見肉落地, 不去灰沙, 不責下人, 隨口吞食, 是何意也?劉封答曰:身為將吏, 應時時垂憐百姓, 粒米片肉來之不易棄之可惜, 士卒廚役, 終日勞累, 愛之有餘, 偶有過失, 安忍叱斥。劉封的仁人之說, 甚合備意, 父子情從此建立。此事經傳至軍廚, 莫不為之感動。為了報答劉封愛民之德, 軍廚們特烹製一種夾糖的炸肉, 送給劉封, 以記此事。在烹製此菜時, 除加糖以外, 還夾入豆沙, 夾沙甜肉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襄樊名菜之一。

除仁德外, 歷史上, 劉封也是員猛將, 並且為西蜀政權的建立立下過不小的戰功,《三國演義》裏, 已經看不出他是怎樣英勇善戰了, 當然也看不到有什麼戰功, 只見張飛擒釋嚴顏, 攻取巴郡, 並不見劉封衝殺, 甚至沒有提及他的名字。其他事件, 劉封也被寫得平平。第六十二回寫他和關平捉住楊懷、高沛, 那是帳中早有埋伏, 是劉備用計, 算不上劉封什麼功勞。第七十回寫劉備派劉封去葭萌關接應黃忠, 只是看著黃忠破敵而已, 劉封自己並未出陣。第七十一回劉封再次出戰, 又不過是和孟達一起被派往山中險要之處搖旗呐喊, 充作疑兵。比較像樣的寫他上陣殺敵, 是在第七十二回, 第一次尚可, 迎戰徐晃, 以詐敗之計引曹軍中了埋伏。但再次上陣就太窩囊了, 迎戰曹彰, 只三合, 劉封就大敗而回。《三國志》說到劉備入蜀的時候, 劉封已年二十餘。他有武藝, 氣力過人。劉備率兵自葭萌關還攻劉璋, 劉封就將兵和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而上, 所戰皆克。劉備奪取益州後, 二十來歲的劉封就被封為副軍中郎將, 拿下漢中後, 甚至指派劉封順沔水而下, 到達上庸郡, 統領宜都太守孟達、征北將軍上庸太守申耽、建信將軍西城太守申儀等部, 升遷劉封為副軍將軍, 劉封成為和關羽、張飛、魏延一樣出鎮一方的統軍大帥, 領導和指揮郡太守一級。這個副軍將軍完全就是副統帥級別的將軍。

在這裡先詳細一點說上庸之戰, 話說劉備入蜀之初, 劉璋派法正、孟達統本部人馬去迎接劉備, 劉備便留孟達在江陵, 領法正一起入蜀, 從日後歷史可見, 孟達此人本身是有才能的, 甚得曹丕寵信並委以重任, 但其為人反反覆覆, 似是一名投機主義者, 背叛劉璋後又背信劉備, 最後又想叛魏投蜀, 或許有知人善任之名的劉備一早看穿孟達為人, 於是留他在荊州, 及後益州平定後, 大部份將領都調往漢中, 除了黃忠、趙雲外, 張飛、魏延都要專乘由巴東趕赴前線, 關羽則要留守荊州, 當時孟達為宜都太守, 受命從秭歸北攻房陵(今湖北十堰市房縣), 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從路線上看, 房縣是襄陽市西邊的山區, 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從荊州看來, 其實軍事價值不大, 特別是當漢中是己方的勢力範圍時, 根本不用擔心受到攻擊, 當時孟達一定是以少數兵力, 攀越神農架一帶山脈, 以奇兵襲房陵, 而上庸(今湖北十堰市竹山縣)在房陵西北方, 當房陵、漢中失守, 上庸其實已是被困其中, “達將進攻上庸, 先主陰恐難獨任”, 到底是怕孟達不能攻下, 還是信不過孟達呢, 就在此時, 漢中平定, 其實各將領可分派守地的時候, 劉備派他的義子, 理論上是最信任的人, 由之前不見有什麼軍功戰績, 忽然獨立領軍並升為副軍將軍(這是誰人的副軍呢? 正是劉備本部的副軍吧), 去攻打一個必下之城, 其實由房陵攻上庸, 距離上比起漢中沿沔水下應該快得多, 劉備的這一決定, 實在是有深層意義。但在這裡先想說明的, 就是上庸、房陵的地理位置, 以及當時的人力及兵力配置。

最後說說劉封的死因, 據《三國志·劉封傳》記載,, 及後關羽圍樊城、襄陽後, 曾連呼劉封、孟達發兵相助, 但劉封、孟達卻藉口山郡初附, 未可動搖, 拒不從命。恰好不久關羽覆敗, 劉備懷恨在心。又劉封和孟達關係不和, “封尋奪達鼓吹”, 關羽覆敗後, 孟達恐被責罰加上與劉封不和, 便率部降魏, 劉備又把責任算在劉封身上。待申儀叛劉封而去, 劉封敗回成都, 諸葛亮又擔心劉封太剛猛, 易世之後終難制禦, 於是勸劉備把他除掉。這便促使劉備下決心, 賜劉封自殺而死。所以這裡說到劉封是因為沒有幫助關羽及迫走孟達而戰敗失地, 因此被叛罪, 表面上和《三國演義》差不多, 但細看之下, 劉封未出兵助關羽, 據《三國志》記載, 那是在關羽圍樊城、襄陽的時候。此時, 正是關羽圍攻樊城、水淹七軍、擒拿于禁、斬殺龐德的時候, 正處於事業紅火時, 即使劉封沒帶兵協助, 關羽也能直逼許昌, 威震華夏, 況且, 以當時劉封的情況, 孟達的奇兵, 劉封統率的輕裝副軍, 本來就是兵力不多, 軍需不備, 荒山野領, 連個將領也沒有, 要依靠新降的申耽申儀兄弟, 加上劉封也明白劉備派他去也就是要看管著孟達, 如此說來劉封當然是不能離開了, 及到關羽戰敗, 即呂蒙沿長江偷襲江陵, 徐晃援軍解樊城之圍, 到最後關羽被俘, 其實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當然也沒有廖化突圍求救的劇情。其時, 襄樊一帶已歸曹魏, 陸遜一軍已襲夷陵, 別說劉封是否有時間發出援軍, 即使固守防備襄樊的曹軍也有一定難度, 其實關羽在走麥城之日, 早已無路可退。即使劉備怨恨, 這總不至是判死的大罪吧。

再說劉封、孟達的不和, 使孟達投魏更是說不過去, 劉封本來就不應該相信孟達, 這是他被派上庸的主要任務, 問題只是劉封沒有劉備的用人之術, 劉封為人剛烈, 對孟達的不信任態度了然於臉上, 但以孟達的治世之術, 斷不會因劉封奪走自己的儀仗隊便轉向投魏, 反而是當時情況, 關羽戰敗, 荊州盡失, 吳軍控制長江, 佔據夷陵, 蜀國初立未穩, 危如累卵, 而在襄樊西邊的上庸更是首當其衝, 既然自己兵將不多, 魏軍攻來也只有敗走一途, 除了受罪還有機會國家覆亡, 如此說來, 以孟達為人, 投降魏國是必然的了。當然最後劉封也是受到魏軍攻擊, 耽申儀背叛, 敗走回成都

好了, 說了整天, 大家知道其實劉封並不如《三國演義》般犯下滔天大罪, 很多情況劉封根本是無力控制, 非戰之罪, 這些除了我們, 劉備也是知道的, 那為什麼劉備要賜劉封自殺而死呢? 這又要說回劉封身世時所提及的繼承人問題, 從史書記載看, 不出兵救關羽、侵陵孟達都是藉口。僅僅這兩件事, 劉備只是怨恨他、責怪他, 還沒有要殺他的意思。只是諸葛亮提出繼嗣問題, 擔心劉封剛猛, 難以制禦, 並勸劉備借機除掉他之後, 這才促成了他的死。老練的孟達對劉封的情況最為了解, 他進攻劉封時所寫的招降書, 可能當中是帶點意欲招降的成份, 但當中為劉封解構的繼承身份情況卻一點不差(全文在《三國志》有收錄, 這裡不再重複), 可見孟達對政治時局的眼光, 以及他並沒有對劉封有什麼不和不滿。

劉備是個英雄, 對劉封的才能, 他是賞識的, 不然不會收為兒子, 但那是過去, 是白手起家時, 他希望有這樣一個得力臂助, 幫自己打下一份家業。可是, 隨著形勢發展, 漸漸地, 劉封的才能讓劉備感到不安, 甚至是威脅。這倒不是他害怕, 他還有這種自信, 能鎮住劉封的。可是, 望望自己懦弱兒子劉禪, 心裡就有點不同了。自己一死, 這個親兒子是那個疏兒子的對手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裡, 都有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之說, “諸葛亮慮封剛猛, 易世之後終難制禦, 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 使自裁。封歎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在《三國演義》嘉靖本, 還寫了諸葛亮勸說劉備:此子極其剛強, 今日不除, 後必生禍於子孫耳”, “若欲嗣主久遠之計, 殺之何足惜也。作事業者, 豈可生兒女之情耶這樣的話。到毛本, 這類的話都刪得一乾二淨。為了蜀漢的安定, 避免因繼嗣之爭而引起政治動亂, 殺劉封是一個果斷的措施。至於諸葛亮, 他比劉備整整小二十一歲, 以他的睿智, 還有他在蜀中的政治地位, 和劉備對他的重視程度, 當然, 還有劉禪的懦弱程度, 他不可能不知道, 劉備死後, 蜀國中流砥柱將是他。不管諸葛亮是為了蜀國和劉禪的將來, 還是為了自己, 都不希望自己主政時, 面前有個強大的宗室藩王掣肘, 甚至來分權利一杯羹。後來的李嚴、魏延是這樣;當然, 對待劉封, 更是這樣。想想, 劉備死後, 以劉封的英武, 還有他在軍中的聲望, 一定會一呼百應, 那時, 會對諸葛丞相的權利結構形成怎樣的威脅, 明眼人一看自知, 當然以上也只是假設。

處死劉封, 劉備是矛盾的:劉封必死, 從而給劉禪上臺掃清障礙;但是, 他始終舉不起那把刀, 畢竟, 這孩子十幾歲起跟著自己, 出生入死, 戰功纍纍。或者由漢中派劉封到上庸, 除了看管一下孟達, 也就是希望劉封作為一個地方的統領, 不要回到成都這個權力核心, 順帶一提, 房縣史稱帝王流放之地。房縣系中國古代四大流放地(湖北房縣、黑龍江、海南、新疆), 且房縣是中國中心地帶, 流放等級最高, 從皇帝、皇親國戚、王侯將相等。秦始皇滅趙國後不殺趙王, 將趙王遷流放于房陵。《史記》載:秦始皇仲父、相國呂不韋家族一萬戶、秦始皇太后幸郎嫪毐家族四千戶被流放于房陵。《資治通鑒》載:漢武帝時的濟川王劉明、清河王劉年、漢景帝孫劉勃等都被貶房陵。劉備派劉封去房陵有沒有這個心思, 旁人已無法知曉。

又或者, 劉封當時如果聽了孟達的, 投降魏國, 或者吳國, 倒可能是劉備內心一個暗暗的願望。在三國, 投降好像並非一件可恥的事, 劉備這樣過, 關羽也這樣過。黃權是劉備手下大將, 跟隨劉備討伐孫權失敗後, 被吳軍堵住歸路, 只有帶兵投降魏國。外人傳言, 說劉備為此大怒, 殺了黃權全家, 黃權說不可能, 我知道漢王。果然, 劉備不但沒殺黃權全家, 還很好地照顧他的家人, 道:「權沒負孤, 奈何如此?」劉封如果投魏, 劉備感情上接受不了, 但內心卻輕鬆了:王位傳給劉禪, 劉封可以不死, 在他而言, 最好不過。


陳壽評論:「劉封處嫌疑之地, 而思防不足以自衛。」其實, 劉封自始至終就沒防衛, 他從不知道政治人物心理的險惡。從劉禪出生那天起, 劉封的生命就已經充滿了悲劇。隨著劉禪地位的鞏固, 他的危險一步步加深, 可以這樣說, 劉備不殺他, 最終易世之後, 即使劉封真的可以安份守己, 全心為蜀國賣力, 他又能否敵得過中國帝皇的猜忌和權臣的私心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