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4

助袁紹稱霸河山 猛麴義兔死狗烹

提起袁紹, 很多人知道他出身名門, 四世三公, 討董卓聯軍盟主, 河北霸主, 但其實袁紹在家族中是“庶出”, 是袁逢側室所生, 其地位反不如袁逢嫡子袁術, 靈帝末年, 袁紹在中央當校尉, 董卓亂京時他也只是一個勃海太守, 沒什麼領土, 而使得袁紹日後雄霸河北的轉捩點, 就是由界橋之戰開始, 當時討董卓關東軍離散, 袁紹引當時北方最有實力又驍勇善戰的公孫瓚南攻冀州, 冀州刺史韓馥被嚇得馬上把冀州讓給袁紹, 袁紹不費兵卒便奪取了冀州為第一根據地, 再在界橋擊倒了公孫瓚, 為日後爭雄打下了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 有一個人是不可或缺的, 他就是麴義, 可以說沒有麴義就沒有後來的河北霸主袁紹。雖然大家提到袁紹手下的大將, 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文醜、顏良、張郃、高覽, 很少會有人提起麴義, 就算有人提起他, 也只是很輕蔑的認為那不過是在《三國演義》裏被趙雲一合挑死的三流將領。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在以下看看這個不下河北四庭柱的猛將。


其實, 麴義此人是三國初期, 河北最有名的悍將, 他的名聲遠在顏良、文醜之上, 更不要說趙雲了。麴義是一位精通戰術, 善於統兵的一位大將。麴義的戰術的精髓, 在界橋大戰中發揮的非常出色, 在歷史上, 在演義中都有精彩的描繪。原來, 麴義本就是涼州金城人, 出身於一個民風強悍, 與胡人羌人接壤的地方。麴義從小就喜歡射箭騎馬, 而且和一些羌人頭領多有來往, 非常瞭解羌人作戰的風格。《三國志》對麴義記載頗為不詳, 但引《英雄記》載:「(麴)義久在涼州, 曉習羌鬥, 兵皆驍銳。」可見他是西涼麴氏成員, 是漢末天下大亂初期為數不多的作戰力強的部隊之一。由於長期與塞外的羌族作戰, 他所統帥的部曲擁有極其強大的戰鬥力, 據考究羌族以騎兵為主力, 所以可以想像麴義的部曲特別在對抗騎兵作戰上有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

漢末, 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麴義懷著建功立業的夢想從久居的涼州來到中原, 拜入當時的冀州刺史韓馥帳下, 成為了韓馥的部將。據《英雄記》載:“(初平元年(190年))袁紹之在勃海, (韓)馥恐其興兵, 遣數部從事守之, 不得動搖。後來韓馥欲讓冀州時, 沮授等人曾諫:冀州雖鄙, 帶甲百萬, 谷支十年, 袁紹孤客窮軍, 仰我鼻息, 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 絕其哺乳, 立可餓殺, 奈何欲以州與之?可見當時袁紹寄人籬下, 仰人鼻息的窘境, 不過由於橋瑁移書, 號召起兵討董, “方聽紹舉兵”, 紹以名重為盟主, 意猶深疑於紹, 每貶節軍糧, 欲使離散。然而到明年, 馥將麴義反叛。袁紹時來運轉了。《三國志•袁紹傳》亦有相類似的記載。:初平二年, 麴義叛韓馥, 並敗之, 因與袁紹相結, 協迫韓馥, 遂使袁紹領冀州牧。南匈奴單於劫張楊以叛, 袁紹使麴義追于鄴南, 擊破之。麴義雖在韓馥手下為將, 但因與韓馥不和, 最終與初平二年起兵反叛韓馥, 這時, 袁紹正打算屯兵冀州, 麴義的反叛給了袁紹絕佳的機會。《後漢書袁紹傳》:馥將麴義反叛, 馥與戰失利。紹既恨馥, 乃與義相結。韓馥派兵征討反叛的麴義, 卻被擊敗, 袁紹名義上與麴義聯合, 實際則兼併了這一隻驍勇善戰的精銳。經此一戰韓馥受到了致命的打擊, 再加上北面公孫瓚對冀州強大的軍事壓力, 最終, 韓馥無奈將冀州讓于袁紹。我們可以看到在袁紹奪得冀州的過程中, 麴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而這也只是麴義為袁紹建立功勳的開始。

投奔袁紹帳下後, 麴義得到了更大的舞臺, 並且很快就在紛繁的戰爭中體現出了自己的價值。同樣是初平二年, 袁紹之前的盟友南匈奴單於於夫羅背叛袁紹, 還劫持了袁紹的手下張楊, 屯兵于黎陽, 準備對袁紹發起進一步的攻勢, 這時出馬的又是麴義, 麴義於鄴縣(今河北磁縣)以南的地方打破於夫羅, 解除了於夫羅的威脅。再那之後麴義更是迎來最經典也是最重要的戰役, 他幫助袁紹在界橋以南, 擊敗當時河北最大的敵人, 公孫瓚的最精銳騎兵部隊, 白馬義從!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冬, 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 屯兵陽城。在孫堅出兵攻打董卓的時候, 袁紹借機會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 派兵襲取了陽城。袁術派遣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協助孫堅回救陽城, 公孫越在作戰中被流矢射中身亡。當時, 正在青州鎮壓黃巾軍的公孫瓚怒不可遏地說:我弟弟的死是袁紹惹出來的。於是舉兵攻打袁紹。公孫瓚攻勢淩厲, 威震河北。一時間, 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袁紹大驚, 為了取悅公孫瓚, 緩和局勢, 他拔擢公孫瓚的從弟公孫範為勃海太守, 但公孫範一到勃海, 卻立即倒戈。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 兵勢日益強盛, 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初平三年, 袁紹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 兩軍在界橋(今河北威縣東北)南二十里處交鋒。公孫瓚在界橋戰中派出了萬餘騎兵, 其中就包括了最精銳的白馬義從, 再配合三萬步兵的部隊。反觀袁紹, 主力軍為步兵系的, 在對抗上處於絕對劣勢。《三國志》引《英雄記》:彼有白馬義從’, 某有大戟士’, 安懼哉?呼郃:雋乂, 盍為吾破之!結果呢?郃自張望不言。說明張郃是很清楚的知道大戟士是無法抵擋白馬義從的。此時的公孫瓚自得意滿, “步兵三萬余人為方陳, 騎為兩翼, 左右各五千餘匹, 白馬義從為中堅, 亦分作兩校, 左射右, 右射左, 旌旗鎧甲, 光照天地”, 可見軍威甚壯。當時公孫瓚率領三萬人組成中間方陣, 步步推進, 左右各以五千騎兵作為羽翼, 公孫瓚最精銳的部隊白馬義從作為中堅。而麴義呢?率領八百刀斧手在前, 強弩兵一千人在後, 成扇形分散開來, 靜靜地等待公孫瓚大軍的到來。以一千八對四萬, 這幾乎就是一場完全沒有懸念的戰鬥。公孫瓚看到麴義只有這麼一丁點人馬, 哪里放在眼裏, 於是下令所有騎兵縱馬向前, 想憑藉騎兵對步兵的衝擊優勢, 一波就壓垮麴義。

看著萬馬奔騰而至, 麴義下令全軍低伏, 躲在盾牌之下, 公孫瓚的騎兵個個精通騎射, 白馬義從更是橫行幽燕。二百步、一百步, 五十步, 騎兵漸漸逼近。到到前軍三十步(約45)左右, 麴義一聲令下, 一千強弩兵全部起身, 抬弩射擊。弩相比弓而言, 對士兵力量的要求更低卻有著更強打擊力度。而麴義扇形的陣形, 也讓這千人弩兵能夠集中力量射殺最先到達的部隊。一時之間, 戰場上彌漫著戰馬的哀鳴, 騎兵死傷無數, 少數的騎兵頂著弩箭沖到麴義陣前, 卻被刀斧手砍斷馬腳, 砍掉頭顱。公孫瓚雖然久經陣仗, 白馬義從也足稱精銳, 可是從來沒有遇上這樣的陣形, 這樣的戰術, 整個隊伍完全不成陣形, 紛紛潰退。麴義下令追擊, 一千八百人邊追邊喊, 數萬軍隊被打的鬼哭狼嚎, 連前敵主將嚴綱都被麴義部隊殺死。公孫瓚只能率領部隊退回自己的大營, , 半路上留下一部分人在界橋上攔截麴義部隊, 麴義部隊還是以強弩遠端射擊消滅主力, 打擊對方信心, 然後刀斧手上前, 斬殺殘餘部隊的戰術, 再一次大敗了公孫瓚部隊。公孫瓚一路潰敗, 一直退到自己的大本營, 想倚仗營寨堅守。麴義不停的進攻, 連大營前的牙旗都給砍翻, 公孫瓚部眾紛紛逃竄。整個的戰鬥, 以麴義一千八百人大勝結束。《三國志袁紹傳》:界橋之戰, 麴義先登與瓚戰, 生擒嚴綱, 拔其牙門, 瓚軍敗走勃海。公孫瓚殺劉虞, 袁紹遣麴義及虞子劉和、從事鮮於輔合兵共攻瓚, 破之於鮑丘, 瓚走保易京。麴義憑藉這一戰術, 多次大敗公孫瓚, 被人稱為公孫瓚剋星

另外有趣的是公孫瓚的兩千潰軍在逃跑過程中, 與袁紹的後軍不期而遇。《英雄記》載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 自己緩緩而進, 隨身只帶著強弩數十張, 持戟衛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餘里處, 聽說前方已經獲勝, 就下馬卸鞍, 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 重重圍住了袁紹, 箭如雨下。別駕田豐拉著袁紹, 要他退進一堵矮牆裏, 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 說:大丈夫寧可沖上前戰死, 躲在牆後, 難道就能活命嗎!他指揮強弩手應戰, 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 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 也漸漸後退。稍頃, 麴義領兵來迎袁紹, 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毫不誇張的說, 麴義幾乎僅憑一己之力就幫袁紹打贏了這場界橋之戰, 並且在此戰之中一舉殲滅了公孫瓚最精銳的白馬義從, 還在最後回兵幫袁紹解圍, 而公孫瓚也至此失去了南下的實力, 並最終走向滅亡。

之後, 幽州牧劉虞投奔公孫瓚又被殺害之後, 引起幽州各地方勢力的強烈反抗。興平二年, 烏桓峭王率領七千騎兵, 與劉虞的從事鮮於輔迎接劉虞的兒子劉和, 並與麴義一起合兵十萬之眾, 在鮑丘(今北京密雲附近)一帶大敗公孫瓚, 斬首二萬餘級。公孫瓚被迫退守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這可說三國初期的一次大規模的會戰, “合兵十萬之眾可以看出雙方戰鬥的規模巨大, 亦可見麴義的統帥之才!

既然麴義有如此的才幹, 可說是助袁紹稱霸河北的第一人, 但歷史上卻沒多提呢, 在《三國演義》中更只是個跑龍套的三流武將, 這是因為其結局。關於麴義的下場, 有點撲朔迷離。陳壽的《三國志》裏沒有記載, 裴松之在《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中云:麴義後恃功而驕恣, 紹乃殺之。范曄的《後漢書袁紹傳》則說:麴義自恃有功, 驕縱不軌, 紹召殺之, 而並其眾。從這兩段記載可以確認的是:麴義最後是死於袁紹之手。

《三國志公孫瓚傳》注引《漢晉春秋》提到過袁紹寫給公孫瓚的一封信, 信中說:前以西山陸梁, 出兵平討, 會麴義餘殘, 畏誅逃命, 故遂住大軍, 分兵撲蕩。此兵孤之前行, 乃界橋奉旗拔壘, 先登制敵者也。換句話說, 這裏就是袁紹在對公孫瓚說之前打敗你的那個麴義因為反叛, 已經被我殺了。那麼麴義真的是因為反叛被殺的嗎?方詩銘先生在《三國人物散論》裏提到:麴義所以被殺是出於某種不軌圖謀的暴露, 十分明顯, 勾結黑山賊”, 佔據鄴城, 一舉顛覆袁紹的統治, 這即是麴義的圖謀。方先生的主要依據, 是認為麴義參與了魏郡兵反。這個事件出現在《三國志》注引、《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史籍之中。其中《三國志》注引的是王粲的《英雄記》, 此書云:紹既破瓚, 引軍南到薄落津, 方與賓客諸將共會, 聞魏郡兵反, 與黑山賊于毒共覆鄴城, 遂殺太守栗成。賊十餘部, 眾數萬人, 聚會鄴中。坐上諸客有家在鄴者, 皆憂怖失色, 或起啼泣, 紹容貌不變, 自若也。賊陶升者, 故內黃小吏也, 有善心, 獨將部眾踰西城入, 閉守州門, 不內他賊, 以車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 身自扞衛, 送到斥丘乃還……”但是這裏要注意的是《英雄記》把這個事件放在界橋之戰之後的。而《後漢書袁紹傳》的記載卻有所不同:三月上巳, 大會賓徒于薄落津。聞魏郡兵反, 與黑山賊于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 殺郡守。坐中客家在鄴者, 皆憂怖失色, 或起而啼泣, 紹容貌自若, 不改常度。賊有陶升者, 自號平漢將軍”, 獨反諸賊, 將部眾踰西城入, 閉府門, 具車重, 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 身自扞韂, 送到斥丘。紹還, 因屯斥丘, 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在這裏比對一下, 《後漢書》的時間是發生在初平四年三月, 也就是公元193年。《資治通鑒》的記載為:三月, 袁紹在薄落津。魏郡兵反, 與黑山賊于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 殺其太守。紹還屯斥丘。《資治通鑒》對於這個時間發生時間的記載和範曄的《後漢書》一致, 亦為初平四年三月。後盧弼在《三國志集解》中也表示認同《後漢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 因此大致可以推定這個魏郡兵反事件的發生時間是在初平四年三月。而此時的麴義身在何處呢?通過《三國志》和《後漢書》的記載不難發現發現, 此時的麴義還在同公孫瓚作戰之中, 如果麴義的部屬發生叛亂, 麴義也就不可能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裏還能安心的率軍同公孫瓚作戰了。因此方詩銘先生關於魏郡兵反事件與麴義相關的推斷是有待商榷的。

另一個麴義之死的可能原因, 有人從上文提到的袁紹給公孫瓚的信中找到了端倪的。其重點不在於麴義本身, 而是為什麼袁紹要把麴義之死的消息告訴公孫瓚!要知道麴義可是袁紹手下的重要將領, 既在對抗公孫瓚的戰爭中屢立戰功, 又有拯救袁紹的功勞。袁紹是不可能無緣無故把自己大將被殺的消息透露出去的。他這麼做其原因只能是:麴義在後來受到公孫瓚的誘惑, 有意投靠公孫瓚, 而且已經有了準備投靠公孫瓚背叛袁紹的實際行動。因此, 袁紹才會遂住大軍, 分兵撲蕩!同時, 信中所提到的西山是指黑山軍, 這就更加說明瞭麴義的背叛不但受了公孫瓚的誘惑, 同時在行動的時候還有黑山軍的配合。因此, 袁紹在殺掉麴義之後才會故意告訴公孫瓚:你在我身邊的臥底已經被我幹掉了, 這樣解釋或者會合理一些。至於麴義被殺的時間, 由上面所提到的袁紹給公孫瓚的信來分析, 麴義之死應該是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公孫瓚被袁紹消滅之前。但問題是, 對公孫瓚來說, 他要如何誘惑這個剋星”, 當時公孫瓚實力已是大減, 和袁紹比起來更是此消彼長, 不如從前, 麴義曾幫助袁紹打敗黑山賊和公孫瓚, 現在要他倒過來幫助實力大減的他們, 情理上又有點說不通。

有關麴義之死, 還有一種說法, 前面提到麴義投奔袁紹之時是聯合對付韓馥, 所以麴義以此覺得自己不應該在袁紹之下, 或者覺得是聯盟比較接近, 《後漢書》:麴義自恃有功, 驕縱不軌, 紹召殺之, 而併其眾。還有《漢晉春秋》中提到會麴義餘殘, 畏誅逃命……當中“併其眾”這個說法非常重要。袁紹殺了麴義, 吞併了其部眾, 說明袁紹與麴義之間, 甚至不是單純的君主和部將關係, 聯繫前文麴義與袁紹聯合的事情, 至少可以看到麴義的勢力龐大, 他有自己的部眾, 不是由袁紹可以駕駛指揮的。當然也有可能麴義“自恃有功”, 但如果他真的要“不軌”的話, 相信直接殺掉袁紹會更為方便, 如果麴義真的要“不軌”的話, 即使袁紹趁早發現, 麴義也會馬上發難, 不致於“紹召殺之”這樣簡單吧, 可見在袁紹羅列罪名殺麴義時, 本來就非常突然, 麴義根本沒有時間作預備或通知部下, 其實當袁紹當時和公孫瓚的戰爭漸趨白熱化, 袁紹把大敵公孫瓚扔在一邊, 因為此時他的最大心患就是知根知底的自己人了。當袁紹平定黑山諸寨, 兵圍易京, 大事無憂後, 便不惜“花時間”先把麴義的勢力分兵撲蕩。正所謂「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 麴義功高蓋主, 勢力龐大, 加上不懂范張之術, 即使不是自恃有功, 驕縱不軌”, 下場也是可預料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