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1

拜桃園演義劇情 結兄弟正史未證

民間所言“桃園結義”, 不見諸史料卻是流傳最爲廣泛、影響最爲深遠的故事。 《三國演義》第一回用了宴桃園豪傑三結義這樣的回目, 來昭示劉備、關羽、張飛非血緣關係的三兄弟真情, 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 為了共同乾一番大事業的目標, 意氣相投, 言行相依, 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 舉酒結義, 對天盟誓,​​ 有苦同受, 有難同當, 有福同享, 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最後三人之間的羈絆, 亦影響著歷史的發展, 例如徐州失陷, 關羽被迫投曹營, 最後卻千山萬水要回歸劉備, 三人於古城相聚又南下荊州, 最後劉備為關羽報仇而與張飛一同出兵東吳, 劉備張飛亦因此斃命; 這些事件似乎由桃園結義合理的解釋了, 試問一般的君臣關係, 怎會達至如此地步。讓我們對桃園結義再重新認識一下。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 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 備下烏牛白馬, 祭告天地, 焚香再拜, 結為異姓兄弟,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 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 遍地皆是, 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 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 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 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卻說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 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 ​​言語, 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 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 兩耳垂肩, 雙手過膝, 目能自顧其耳, 面如冠玉, 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漢景帝閣下玄孫, 姓劉名備, 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 漢武時封涿鹿亭侯, 後坐酎金失侯, 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 父劉弘。弘曾舉孝廉, 亦嘗作吏, 早喪。玄德幼孤, 事母至孝;家貧, 販屨織蓆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 有一大桑樹, 高五丈餘, 遙望之, 童童如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 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 曰:我為天子, 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 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 常資給之。年十五歲, 母使遊學, 嘗師事鄭玄、盧植, 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 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 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 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 身長八尺, 豹頭環眼, 燕頷虎鬚, 聲若巨雷, 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 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 字翼德。世居涿郡, 頗有莊田, 賣酒屠豬, 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歎, 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 姓劉, 名備。今聞黃巾倡亂, 有志欲破賊安民, 恨力不能, 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 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 如何。玄德甚喜, 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 見一大漢, 推著一輛車子, 到店門首歇了, 入店坐下, 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 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 髯長二尺;面如重棗, 唇若塗脂;丹鳳眼, 臥蠶眉, 相貌堂堂, 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 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 字長生, 後改雲長, 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 被吾殺了, 逃難江湖, 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 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 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 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 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 我三人結為兄弟, 協力同心, 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次日, 於桃園中, 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 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 雖然異姓, 既結為兄弟, 則同心協力, 救困扶危;上報國家, 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 實鑑此心, 背義忘恩, 天人共戮!誓畢, 拜劉備為兄, 關羽次之, 張飛為弟。這便是著名的桃園結義

雖然人們把視為義結金蘭的榜樣, 但是歷史上並沒說明三人曾結義。桃園結義其實是《三國演義》作者根據民間傳說以及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 《三國志》、《資治通鑒》等正史中從未提及此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劉備好結交豪俠, 年少爭附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 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 侍立終日, 隨先主周鏇不避艱險。《三國志·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年輕時和關羽一起事奉劉備, “羽年長數歲, 飛兄事之”。其中, 隻提到張飛把關羽當兄長一樣看待, 未提劉備。而把比自己年長的人當做哥哥來看待, 稱呼某人為“哥哥”並不見得就是拜把子兄弟。《三國志·劉曄傳》中記載:關羽大意失荊州, 被東吳人殺害后, 魏文帝曹丕問群臣劉備會不會出兵伐吳, 為關羽報仇, 侍中劉曄回答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 恩猶父子’, 關羽被殺害, 如果劉備不能為他報仇, 對關羽的恩義就不算全始全終了。”劉曄形容他們的私人關系為“恩猶父子”, 連“兄弟”二字都未用。

《三國志·蜀書·費禕傳》費禕勸關羽時說:王與君侯, 譬猶一體, 同休等戚, 禍福共之。《華陽國志·劉先主傳》中亦有相類記載:劉備善交結豪傑, 年少爭附之……河東關羽雲長, 同郡張飛益德並以壯烈爲禦侮。先主與二子寢則同床, 食則同器, 恩若兄弟, 然於稠人廣坐中侍立終日。《關羽傳》中還用了先主於鄉里合徒眾, 而羽與張飛爲之禦侮這樣的句子, 《詩經·常棣》有兄弟鬩於牆, 外禦其務。陳壽用禦其務行文, 借此暗示劉關張三人像親兄弟一樣團結對外。按陳壽本良史, 所撰《三國志》有信史之譽, 記載史實大抵可信。與三國時代相去不遠的晉人常璩, 也是位作史嚴謹的學者, 其《華陽國志》, 是我國首部地方志書, 史料價值同樣具有相當高的可信性。《關羽傳》亦載關羽棲身曹營時, 曹操讓張遼去試探關羽到底有無心意留在曹營, 關羽十分感歎地告訴張遼吾極知曹公待我厚, 然吾受劉將軍厚恩, 誓以共死, 不可背之。關羽這句話進一步確定, 三人未結拜, 因為他稱劉備為“劉將軍”, 但有關“誓以共死”又似乎說明他們曾發過誓言。

從以上中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關系密切, 休戚與共, 患難相攜。關羽、張飛二人對劉備忠心耿耿, 在人多的地方終日侍立在劉備左右, 保駕護航, 不避艱險。但此句只說三人“恩若兄弟”, 未見得是結拜兄弟的關系。由此推證, 劉關張三人當時有兄弟之誼是勿庸置疑的事實了。至於結義發生於桃園, 殺烏牛、白馬、祭天祭地、盟誓之類, 當是小說家想像而言。無論怎樣, 史料種種零散記載成爲了桃園結義的源頭, 一切關於劉關張兄弟結義的故事, 即由此而衍生開來倒是確鑿無疑的。

再者, 有關三人的年齡排序有誤, 如果結義, 應是關劉張, 而不是劉關張。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中寫到,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 黃巾起義爆發, 當時劉備“年已二十八歲矣”。隨后, 他在同一天先后認識了張飛、關羽兩位豪杰, 彼此都有相見恨晚之意, 於是次日, 三人便舉行了膾炙人口的“桃園結義”。《三國演義》中說劉備當時“年已二十八歲”似是有誤。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劉備卒於章武三年(223)夏四月, “時年六十三”。由於古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 照此逆推, 劉備應生於161年。那麼, 中平元年他應該不到二十五歲。再看關羽。史料記載關羽生年不詳, 死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元代學者胡琦經過考証, 認為關羽大概生於159, 比劉備大兩歲。清康熙年間, 有人在關羽的故鄉解州(山西運城市)掘井時, 掘到了關羽祖墓的墓碑, 上面鐫刻有關羽的家世。當時有個叫朱旦的官員據此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 文中稱關羽生於漢延熹三年(160年)。按照這種說法, 關羽也比劉備大一歲。張飛的年齡相對比較好界定。據《關公年譜》記載, 張飛小劉備四歲。綜合上面的信息, 可以得出結論, 劉關張三人中, 關羽最長, 劉備次之, 張飛最小, 假如真有桃園結義, 應該是“關劉張”, 而非“劉關張”。

由於“桃園結義”不但無太多的歷史依據, 且有漏洞, 因此不可全信。民間之所以有桃園結義的傳說, 可能是對史書中“恩若兄弟”的想象與附會。至於民間傳說和《三國演義》要稱劉備為大哥, 是因為劉備是君, 關張是臣, 從行政級別上看, 劉始終大於關、張。《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橋段是作者根據民間傳說, 配合小說情節內容所需而編造出來的。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 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民間就已經流傳很久了。

其實, 至遲在宋代, 民間就開始流傳“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宋末元初赫經在《重建廟記》中就有“初, 王(關羽)及車騎將軍飛(張飛)與昭烈(劉備)為友, 約為兄弟”的說法。到了元代, 該故事越來越完備, 並且出現了不同的版本。下面舉兩個有代表性的版本。

元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對該故事是這樣描述的: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謀自立, 請關羽為帥。關羽殺死此人, 隨后逃往涿州范陽。此時張飛正在當地開肉店。這天, 張飛外出, 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壓住一把刀, 告訴伙計, 如果有人能從巨石下取出刀, 就將肉送給他, 分文不取, 並讓伙計記住他的住處。不久, 關羽路過此店, 聽說此事, 輕鬆地搬開巨石, 從石下取出刀, 卻拒絕要肉。張飛回店后得知消息, 專門去到關羽入住的客店相訪, 並拜關羽為兄長。二人后來又遇到劉備, 二人見劉備長相非凡, 便邀其一起喝酒。劉備大醉而臥, 隻見有赤鏈蛇鑽進劉備七竅之中, 關羽覺得“此人之福, 將來必貴”, 於是又共拜劉備為兄長。三人在城外桃園殺牛宰馬, 祭告天地, 並立誓“不求同日而生, 隻求同日而死”。

元代建安虞氏至治(13211323年)刊刻的《全相平話三國志》(《三國志平話》)把桃園三結義”描寫得更為真實, 但該書因是當時說書藝人的講話底本, 爲坊間所刻, 所以内容極爲粗糙, 且隻講故事本身, 回與回之間沒有回目, 當中故事是這樣的:關羽是平陽蒲州解良人, 生得神眉鳳目, 虯髯, 面如紫玉, 身長九尺二寸, 喜看《春秋》《左傳》, 每每看到亂臣賊子, 就心生怒氣。后來, 因本縣官員貪財好賄, 殘害黎民, 關羽一氣之下將縣令殺了, 而后亡命逃遁, 跑到涿郡。涿郡有一本地人, 姓張名飛, 身長九尺余, 聲若巨鐘, 是當地大富人家。這天, 他正站在自家門前, 恰逢關公走過。張飛見這個漢子生得狀貌非俗, 於是向前施禮問候。關公便把自己的事告訴了張飛, 聽了關公一席話, 張飛覺得關公有大丈夫之志, 於是邀其到酒店共敘。二人把盞相歡, 言語相投, 好像老朋友一樣。這時, 恰逢劉備在街上賣草鞋, 賣完后也來酒店中買酒吃。關、張二人見劉備生得狀貌非俗, 有說不盡的福氣。於是, 關公向劉備敬一杯酒, 這劉備也不客氣, 一飲而盡。聊了幾句之后, 三人干脆坐在一個桌子上了。喝了一會兒, 張飛說此處說話不方便, 請劉、關二人去他家中一敘。在張飛家的后桃園內, 三人在亭內擺酒暢飲。席間, 三人各序年甲:劉備最長, 關公為次, 張飛最小。於是, 三人結為兄弟, 大者為兄, 小者為弟, 又宰白馬祭天, 殺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 隻願同日死, 三人同行同坐同眠, 誓為兄弟。這段故事的素材顯然源自上述陳壽《三國志》的內容而進一步演繹聯想。

毫無疑問, 是《三國演義》把桃園結義這個故事發揚光大, 並推上了道德的最高峰。時間進入明代, 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民間已經流傳甚久, 且版本眾多。羅貫中將歷代的“結義故事”去粗留精, 刪除了一些荒誕的成分, 寫出了“桃園三結義”的經典版本。在《三國演義》中, 劉、關、張三人在國難當頭, 欲投軍破賊、保國安民、共舉大事這個目標一致的大前提下結為兄弟。這樣一來, 故事的立意較其他版本要高, 朋友關系也拔高了一截。再加上, 《三國演義》本身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它的背景是真實的, 因此, “桃園結義”也更加令人信服了。

在以《三國志》為主的正史中, 曹操其實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以劉備為首的劉、關、張、諸葛亮等也並不是正義、忠義的化身, 而僅僅是當時三方政權割據中的一方而已。但在其后的幾個朝代中, 這兩方的形象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 曹操逐漸變成了奸雄, 劉備一方成了正義的化身, 尤其是關羽和諸葛亮更是被逐漸神化, 被賦予了和皇帝平級甚至高於皇帝的地位。直至今日, 我國各地的關帝廟有幾千座, 比孔廟還多。這個戲劇化的逆轉主要是在唐、宋時期發生的, 南宋時期是主要的轉折點。北宋末年, 在經歷了“靖康之恥”后, 北宋政權被金兵所滅, 其殘余勢力無力抗戰, 偏安一隅, 在臨安(杭州)建立了首都。當時, 南宋人對佔據北方的金人恨之入骨。在三國時代, 曹操的魏國佔據的就是北方, 蜀國和吳國佔據的是南方, 因此, 在南宋時期, 凡是提及三國故事時, 曹操就成了人們的假想敵。無能的政府和無辜的人民都一致把對金人的痛恨轉移到了曹操身上。因此人們也就更加拔高劉、關、張的正義的形象。


另外, 中國人向來推崇忠義、道義思想, 而劉、關、張三人的故事正好滿足了這個心理需求。加之, 中國歷史上向來把劉備作為正統的漢室宗族, 曹操則被看作是篡權的奸雄, 所以, 人們也願意讓劉備有兩個武功高強, 赤膽忠心的兄弟。而《三國演義》明顯是支持劉備而貶低曹操的。知道了這個歷史背景, 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劉、關、張結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