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8

蜀漢破滅出名將 黃皓亂政現棟樑


熟知《三國演義》的人, 對黃皓、閻宇大概不會陌生, 這兩位是蜀漢後期有有名的大奸臣。這兩人蠱​​惑劉禪, 敗壞了蜀漢江山, 卻也因此被後人記住了姓名。然而, 蜀漢後期有一位「戰神」一般的將軍, 卻因為沒被寫進《三國演義》而被後人遺忘。讀三國的朋友, 都無不惋惜感嘆蜀漢後期無大將, 徒剩下如廖化、張翼之流。但這位「戰神」於蜀漢滅亡後投降曹魏, 以僅有的二千兵力成功的抵禦孫吳的入侵, 守住入蜀的要衝永安, 可惜這時他己經是以“晉”之名而戰,他的名字叫羅憲。其實除了羅憲外, 在蜀漢後期, 黃皓亂政中, 蜀漢的裡裡外外都有著不少人才, 例如霍弋、柳隱、王含、常勗等等, 不過可能大家受《三國演義》影響太深, 又或是很多人對三國歷史的認知止於諸葛亮之死, 所以不少英雄都被埋沒了, 其實閻宇此人也是被演義硬生生的醜化了, 我們在這裡說一下。



公元2638, 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 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 阻擊魏軍主力。魏軍西路鄧艾軍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 中路諸葛緒軍斷姜維後路。東路鐘會軍主攻漢中。姜維晃飛諸葛緒, 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而鍾會大軍攻下漢中後, 被回援的蜀軍阻於劍門關外, 不得前進。鄧艾則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 在蜀軍主力相持於劍閣之時, 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 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小道, 鑿山開路, 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綿陽), 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 向魏軍投降。當時譙周力排眾議, 勸劉禪投降, 因此為後人詬病。譙周有一個門生, 被稱作“子貢”, 是蜀漢後期最傑出的武將。這個被稱作“子貢”的徒弟就是羅憲。

羅憲(218- 270年), 字令則, 襄陽人, 個性正直嚴謹、光明磊落。其父親羅蒙是蜀漢廣漢太守, 出身這樣的家庭自然為其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羅憲年輕時以才學著名, 十三歲時便寫的一手好文章。後來進入太學就讀, 拜名士譙週為老師。當時同學們將羅憲比喻為子貢。這個子貢是誰呢?子貢是孔子的學生, 不僅學問淵博, 而且還是魯國和魏國的宰相, 政績斐然, 在外交方面得心應手。既然羅憲被譽為「當代子貢」, 當然是有原因的。羅憲二十歲時做了太子舍人, 後來升到尚書吏部郎。他兩次出使吳國, 吳人稱讚。

劉禪近臣黃皓弄權, 幹預朝政, 朝廷很多官員都依附黃皓, 但羅憲不與之同流合污, 堅貞不貳, 黃皓憎恨他, 貶他為巴東太守。當時右大將軍閻宇都督巴東, 是領軍, 後主讓羅憲做了閻宇副將。魏國鄧艾、鍾會攻打蜀國, 朝廷召回閻宇, 閻宇留下羅憲和兩千士兵守永安。其後劉禪投降。永安城騷亂, 城裏的大小官員都棄城而跑, 羅憲把一個作亂的人斬首, 百姓這才安定。

吳國聽說蜀國投降, 派盛曼進軍西蜀, 表面說是救援, 其實是要襲擊羅憲, 奪取永安。羅憲說:“我們國家滅亡, 吳國作為唇齒之邦, 違背盟約, 不幫助我們, 還妄想從中漁利。漢已經亡了, 吳國還能撐多久嗎?我怎麼能投降吳國?”於是歸順魏國。隨後修復城池, 厲兵秣馬, 以忠義大節告誓將士, 士兵都誓死聽命。並派遣參軍楊宗突圍北出, 向魏國安東將軍陳騫告急。鍾會、鄧艾死後, 吳國聽說蜀國很多城池沒有歸屬穩定, 想吞併蜀國。但巴東固守, 無法攻克, 於是派步協率兵攻打永安, 羅憲出戰, 大破吳軍。孫休大怒, 又繼續派出陸抗率領三萬士兵增援, 陸抗是陸遜之子, 是東吳名將, 不比步協。但陸抗三萬大軍圍攻之下, 羅憲堅守六個多月, 救援軍隊還沒到, 城中大半人染上瘟疫。有人勸羅憲逃走, 但羅憲大義凜然的說:“為人之主, 是百姓的依靠。如果不能保全百姓, 到了危急時刻又棄他們而去, 君子不為。我就死在這裏吧。”正好荊州刺史胡烈救援來到, 陸抗退兵, 永安之圍自此結束。面對三萬多敵人, 羅憲以兩千兵力保衛永安達半年之久!

不久武陵四縣舉眾叛吳, 羅憲又為武陵太守、巴東監軍。晉朝建立後, 司馬炎冊封羅憲為西鄂縣侯, 羅憲的之子羅襲也任給事中。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召羅憲入朝, 進位冠軍將軍, 假節。之後羅憲返回駐地, 率兵攻下吳國的巫城, 同時也向司馬炎進獻伐吳之策。羅憲識人也很有眼光, 當初司馬炎問蜀國舊臣有哪些可用人才, 羅憲推薦了蜀郡常忌、杜軫、壽良、巴西陳壽、南郡高軌、南陽呂雅、許國、江夏費恭、琅邪諸葛京、汝南陳裕, 這些人都被錄用, 俱顯名於世。羅憲為人, 高風亮節, 嚴肅誠實, 對待別人從不倦怠, 不重錢財, 樂善好施, 不經營自己的財產。他是蜀漢後期最牛武將, 文武雙全, 智勇兼備, 沒有之一。

比較有名的還有霍弋, 他是霍峻的兒子, 霍峻率幾百人沖入一萬大軍中, 斬敵將首級, 勇猛無比, 虎父無犬子, 他勸太子、平南蠻, 也為蜀漢做出不少貢獻, 其才幹勝於其父, 是蜀漢後期文武雙全的傑出人物。 《三國志》說劉禪立劉璿為太子後, 任命霍弋為中庶子, 成為太子的近侍。劉璿喜愛騎馬射箭, 出入沒有節制規矩, 霍弋引經據典, 盡心規諫劉璿, 說話都很得體, 可以想像霍弋的處事應與黃皓有不少衝突。後來霍弋擔任庲降屯副貳都督閻宇的參軍, 又轉任護軍, 管理軍營事務照舊。當時永昌郡地區少數民族依恃險阻地勢不臣服, 經常進行騷擾, 朝廷於是以霍弋兼任永昌太守, 率領一部分軍隊征討他們, 終於斬殺他們的頭領, 攻破他們的村寨, 永昌郡界便得到安寧平靜。霍弋因功升任監軍翊軍將軍, 兼任建寧太守, 回軍後統管南郡政事, 為蠻夷立法施教, 並且法度輕重合理, 因此蠻夷安定。

263, 鍾會鄧艾五路大軍攻蜀, 霍弋聽聞魏軍來了, 打算前往成都協助防守, 後主不聽其建議。成都失守後, 劉禪投降, 蜀國滅, 霍弋身穿素服痛哭, 告祭三日。部下諸將都勸霍弋應該儘快投降魏軍, 霍弋說:「如果魏軍對主公和氣有禮, 我就為了國家安寧而投降, 如果主公危險受辱, 我會誓死抵抗, 還說什麼快點投降! 」在得知劉禪已經東遷洛陽, 霍弋這才率領六郡投降, 司馬昭以霍弋能保全一方, 率領六郡歸附, 委以舊任, 官拜南中都督。霍弋後來派遣部將救援呂興, 平定交阯、日南、九真三郡, 以功封列侯。

上述二人同被公認為蜀漢最後的良將, 他們投魏後及至西晉初, 都表現出獨當一面的能力, 可惜在劉禪為帝, 姜維總兵之際, 一直沒有機會發揮, 如果大家細心查看二人的成名之路, 其實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閻宇。閻宇在《三國演義》中出場於第115, 被描繪成一個勢利無能的人物。演義中的閻宇身無寸功, 卻因依附黃皓而得到重爵。姜維正統兵攻打祁山, 閻宇趁勢說服黃皓上奏劉禪, 欲使己替姜維掌兵。劉禪輕信黃皓而召回姜維, 姜維無奈而退。閻宇後聞姜維對手魏將鄧艾善於用兵而膽怯, 因此罷替姜維事。可說是一個懦弱膽怯, 不折不扣的小人。而在正史上, 閻宇的確是巴結黃皓, 甚至差點替代了姜維, 《三國志·姜維傳》載“維本羈旅託國, 累年攻戰, 功績不立, 而宦官黃皓等弄權於內, 右大將軍閻宇與皓協比, 而皓陰欲廢維樹宇。維亦疑之。故自危懼, 不復還成都。”但要知道, 黃皓當時如日中天, 連姜維都要避走屯田, 朝中大臣如諸葛詹、譙周、卻正等皆無可奈何, 可以想像閻宇為求自保, 為著保存社稷, 也只能依附黃皓。

正史上, 閻宇, 字文平, 生卒年不詳, 荊州南郡(治今湖北省荊州市)人。惜字如金的陳壽雖沒有為其立傳, 但稱閻宇“素有才幹, 處事勤勉”, 歷任庲降都督, 永安都督, 官至右(大)將軍。這個可不得了, 庲降都督, 與江州都督、永安都督、漢中都督同為蜀漢政府常置的四個鎮戍都督之一, 同其他三個都督一樣, 庲降都督承擔著防禦敵人入侵的重要任務。但是因為南中是一塊特殊的區域, 這裡有眾多的少數民族與漢人錯處雜居, 庲降都督還負有治理南中、處理民族關係的重要職責, 因此蜀漢政府派出的庲降都督不僅注重軍事才能, 而且還要求具有較強的處理民族關係的能力, 因此“都督常用重人”。至於永安都督, 始設於夷陵之戰後, 永安在劉備東伐前即是蜀吳對峙的前沿, 是蜀原有領土, 守住永安可保證蜀吳戰前的邊界狀態, 加上永安擁有天險, 對下游來說易守難攻, 如果永安不保, 吳軍就可溯江而​​, 直達蜀漢腹地, 蜀漢將重蹈劉璋覆轍, 所以劉備必須堅守永安。其後吳蜀需和好,但孫吳僅是“收兵還巫”《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兩國的關係一直互防互衛, 劉禪繼位之後, 李嚴出任蜀漢第一任永安都督, 從此, 永安—蜀漢的東大門, 由永安都督防守。而閻宇此人, 竟能先後受任兩個都督, 終蜀漢都只有他一人。

當然, 也有人說出掌要務不一定說有真材, 《三國志》也說張表、閻宇任庲降都督, “繼踵在忠後, 其威風稱績, 皆不及忠。”其實自蜀漢以來,南方一直有零散騷亂, 前後共六任庲降都督:鄧方、李恢、張翼、馬忠、張表、閻宇。其中張翼由於“持法嚴, 不得殊俗之歡心”, 致使南夷豪帥劉冑反。翼舉兵討冑未果, 被召回成都問責, 以馬忠代之。馬忠臨危受命, 履新伊始, “遂斬冑, 平南土”。功勞至大, “加忠監軍、奮威將軍, 封博陽亭侯”。為加強對南中的統治, 將都督治所從“故都督常駐平夷縣……移治味縣(今雲南曲靖), 處民夷之間”。馬忠都督南中, 由於其“寬濟有度量”、“處事能斷”, “蠻夷畏而愛之”。 “及卒, 莫不自致喪庭, 流涕盡哀, 為之立廟祀”。人心之深得可見一斑。由於功勳卓著, 以致後繼者“皆不及忠”。由此可見, 儘管閻宇不及馬忠, 但也絕非庸才, 至少南中在其治下並未見有大動亂。也在此時, 霍弋被調至閻宇屬下, 在軍事上嶄露頭角, 平服永昌郡, 這其中當然有受閻宇的任命和支援, 到後來閻宇調任永安都督, 霍弋升任統管南中政事, 如果閻宇單是一個庸碌小人, 即使不打壓忠良, 也一定不會提拔黃皓的異己。雖然霍弋總領南中, 但並不是都督, 庲降都督止於閻宇, 又或者朝庭為方便閻宇在任永安都督的同時可兼辦南中的最高決策。

在閻宇調任永安的前一年, 即延熙二十年(257年), 孫吳當值孫綝掌政, 大臣們不滿其專權而猜疑離心。孫吳驃騎將軍施績恐怕孫吳內亂而讓曹魏趁虛而入, 便秘密書信聯絡蜀漢, 考慮兩國的形勢。蜀漢朝廷於是派遣時任右將軍的閻宇率領五千軍力增強鎮戍白帝城的守禦, 以接應施績以後的打算。景耀元年(258年), 永安都督宗預因病回到成都, 蜀漢朝廷任命閻宇為永安都督, 鎮守蜀漢與孫吳交界的戍衛重鎮巴東郡。同年, 尚書令陳祗卒, 宦官黃皓把持朝政, 玩弄權術。時羅憲因不肯依附黃皓而別貶為巴東郡太守, 閻宇看重羅憲之才而任命其為領軍, 作為自己的副手。及後, 姜維連年北伐未果, 黃皓於是想除掉姜維而扶植依附於己的閻宇, 孫盛異同記亦說: “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 國內疲弊, 宜表後主, 召還為益州刺史, 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原來連諸葛詹等其他朝臣也認可閻宇的能力, 公元263, 曹魏興兵攻伐蜀漢, 後主劉禪命令閻宇率兵西向救援, 閻宇留下二千兵力令羅憲鎮守永安城, 親率餘眾西向救援成都。這亦造就了羅憲日後的功勞, 其實羅憲在調任巴東之前, 未見有處理軍事, 所以不得不說閻宇的知人善任, 他巴結黃皓, 卻把朝中忠義之士救出並重用, 使其發揮所長, 可惜此後關於閻宇的記載不詳, 有人說應該和其他大臣一樣投降魏國, 但個人認為更大機會是病死了, 其實蜀漢的高級將領年紀都偏大, 庲降都督大都卒於任上, 另外, 《宋書·州郡志三》有記“南浦令, 劉禪建興八年(230年)十月, 益州牧閻宇表改羊渠立。”雖然當時諸葛亮兼領益州牧, 閻宇不可能為益州牧, 記載有誤, 但如果年份不差, 230年時, 閻宇已有一定身份, 再直到263年魏伐蜀, 閻宇都已經垂垂老矣;這裡記載閻宇帶永安兵西進成都, 當其時, 北方兵在姜維, 南中兵霍弋未動, 劉禪派廖化及董厥率兵北上支援的, 應是原成都及週邊的守衛, 然後把永安軍西調重新守衛成都, 所以到鄧艾偷襲陰後, 諸葛詹、黃崇所領兵迎戰的應該就是永安軍, 假如閻宇安在, 論地位論聲望, 都應該由他出戰(當然假設他不像演義所說是怕了鄧艾), 所以此時閻宇是應該已去世的了, 若由他出戰鄧艾, 勝負甚至蜀漢的命運或未可知呢。但從以上可知, 蜀漢後期, 姜維徵戰連年, 朝內群臣無策, 閻宇確實好好地為蜀漢鎮守二方, 更為忠良之士提供了庇護和發揮, 一個懂得世情, 屈曲求存,但並不貪圖在朝中安樂, 寧可鎮邊守戍, 他可說是蜀漢的無名英雄, 最後的棟樑, 但竟落得被《三國演義》醜化得體無完膚, 歷史上也只有云云數字所載。

最後, 還想提一下幾位不太多人認識的蜀漢將領, 都在危難之時, 保存一方。柳隱, 字休然, 蜀郡成都人, 交友眾多, 擅長從政。多次跟隨大將軍姜維北伐, 臨機應變, 衝鋒陷陣, 勇力軍略冠絕三軍。歷任牙門將、巴郡太守、騎都尉, 調任漢中郡黃金圍督, 蜀漢景耀六年(263年), 魏鎮西將軍鐘會率軍伐蜀, 攻入漢中, 沿途戍守堡壘多被攻克,但柳隱卻能夠堅守。鐘會派偏將前來攻打, 不能取勝。另外, 監軍王含, 護軍蔣斌,兵各五千, 同樣加入到姜維漢中諸圍的部屬, 負責守備樂城和漢城, 鍾會派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圍城, 當然鍾會也沒有硬攻二城, 但至少二人皆能堅守且未有投降, 二人都是直至蜀亡後投降。最後是常勗, 與譙週、郤正同為世家大族, 但卻潛心學問, 淡薄名利, 故在蜀漢中職位不高卻甚有名望;但常勗也有與譙週、郤正不同之處,他精通刑律又達於政事, 且頗通軍略, 可謂是多才多藝。後進入朝中擔任光祿郎中主事, 又升為尚書左選郎。時蜀郡上書懇請恭迎他擔任功曹。還朝被舉薦為孝廉。下放為郫縣縣令, 為政簡約不煩擾百姓。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 破諸葛瞻於綿竹, 威振西土, 諸縣長吏或望風降下, 或委官奔走。勗獨率吏民固城拒守。直到得到後主的旨令, 才前往投降鄧艾, 所以郫縣錢糧得以保存完整。

由以上可見, 蜀漢並非無才, 但是內政混亂, 延伸至用人及軍事上的錯誤, 致使滅亡, 偏偏只有在危難之際, 始能認清人的真正能力, 得以存於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