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7

救陸遜孔明岳丈 字承彥事蹟不詳

黃承彥是諸葛亮的岳父。 《三國演義》中有關黃承彥的出場, 共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劉玄德兩顧茅廬時, 見一人, “暖帽遮頭, 狐裘蔽體, 騎著一驢。後隨一青衣小童, 攜一葫蘆酒, 踏雪而來;轉過小橋, 口吟詩一首, 詩曰:一夜北風寒, 萬里彤雲厚。長空雪亂飄, 改盡江山舊。仰面觀太虛, 疑似玉龍鬥。紛紛鱗甲飛, 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 獨嘆梅花瘦。”“諸葛均在後曰:此非臥龍家兄, 乃家兄岳父黃承彥也。第二次是八十四回"中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 話說夷陵之戰後期, 吳國的陸遜繼續向劉備追擊, 至魚腹浦時, 遇上諸葛亮預先擺放的八陣圖, 陸遜不聽當地土人的介紹, 輕闖入陣而不得出, 最後被黃承彥救出, 令陸遜感激欽佩不已, 發誓永不侵犯。目前在奉節的八陣村, 即人們說的旱八陣遺址旁, 說是有黃承彥的墓地。但是, 20004, 北京《文物天地》雜誌發表的趙地、劉漢屏兩位先生撰寫的《未見著錄的漢〈黃承彥碑〉》一文, 令有關黃承彥的事蹟即再起爭論。我們在以下研究一下。




目前, 史籍中有關黃承彥的記載, 只有簡短的兩條:一條是《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曰:黃承彥者, 高爽開列, 為沔南名士, 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 身有醜女, 黃頭黑色, 而才堪配'。孔明許, 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 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一條是《襄陽耆舊記》蔡瑁載:漢末, 諸蔡最盛, 蔡諷姊適太尉張溫, 長女為黃承彥妻, 小女為劉景升後婦, 瑁之姊也。從長女為黃承彥妻, 小女為劉景升後婦”, 我們可以確定承彥是字, 景升”(劉表的字)相配。而歷史上並沒有記載黃的名, 故一直以來大家只能以黃承彥相稱。

然而, 趙地先生說他在1977, 在天津舊書店購得的漢《黃承彥碑》拓本, 是研究黃承彥最為可靠的實證史料。這塊《漢故黃君之碑》就是黃承彥墓的墓碑, 上面的文字如下:先生諱承彥沔南白水人也□□□□其先乃帝之苗……當其時若先生者感天之志剛堅□□□□……□之稟性純誠德音洋溢乎朝野天資剛健□□偉績載記於史冊有果毅之志無畏葸之心????乃若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也唐豕不若而清者純理詞穆天又其倜儻不群健……非碌碌庸眾者所可同日語而其倜……□□……四年甲寅朔葬於城西四十??……當其時士友感德稟性不群乃人稱……相議乃作詞曰藹藹前哲玉浩光明□□□遐邇共□□……克勤克儉既和且平堅若介石穆如????人往風微刊石勒銘。

趙先生在校釋後記中說:全碑存完好字158可辨認半字24 字大6, 13, 碑寬約1米。此碑僅存上半部, 包括碑額和正文。估計所存上半部高為130。現根據拓片殘存文字, 有幾個問題是需要考辨的。

一、關於黃承彥故里
《襄陽記》說, 黃承彥是"沔南名士" "沔南", 即漢水以南。黃承彥碑的開頭說:"先生諱承彥, 沔南白水人也。""沔南"之後加了一個具體的地名"白水"。趙文考證"白水"方位, 引用了《水經註》卷二八:"(沔)水出安昌縣東北大父山, 西南流謂之白水。又南迳安昌故城東, 屈迳其縣南, 縣故蔡陽之白水鄉也。"據此, 可以推斷黃承彥的家就在故蔡陽之白水鄉。但是, 《水經註》中所說的"白水"不在"沔南", 而在沔北, 即漢水以北。沔(漢)水流經襄陽城, 經過魚梁洲, 即轉向南流, 經宜城、鍾祥, 然後轉向東南流, 匯入長江。古白水鄉即今棗陽吳店鎮。從漢水自襄陽到宜城段流向來說, 白水在這一段漢水的東岸;從整條漢水自西向東的流向說, 白水在整條漢水的北岸。由此我們可以判斷, 《水經註》所說的"故蔡陽之白水", 不是《黃承彥碑》中所說的"沔南白水"。黃承彥所住的白水, 應該在漢水以南。前引《襄陽記》中的那段話, 有兩個字是值得琢磨的:黃承彥"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 身有醜女……而才堪相配。孔明許, 即載送之。"一個"", 就是"聽說";一個"", 就是"立即""馬上"的意思。黃承彥聽說諸葛亮要選擇媳婦, 便主動為自己的女兒當紅娘, 諸葛亮同意, 他馬上就把女兒送去成親。這說明黃承彥家離諸葛亮住的隆中不遠, 往來方便且較頻繁。查閱襄陽縣地名志, 發現襄陽城以西及西南二、三十里範圍內的廣大農村, 有黃家灣、黃家凹、黃家老屋等十多個黃姓地名, 但都無法證明哪個地方是1800多年前黃承彥住的地方;在局部現場踏勘中, 也發現黃姓家譜碑文, 但家譜上限在明代, 與漢末有千餘年的時間接不上。細辨拓片上的"沔南白水人""", 按筆順""字的第一筆左上方還有兩筆。不知此兩筆是石花印跡, 還是正式筆劃, 如果是正式筆劃, 那麼此字就不是""了。

另外, 有學者則考證《黃承彥碑》文中的白水, 可能是襄陽城西四十里之泥咀(今:臥龍)鎮玉皇殿之白水。此白水位於漢水(古稱沔水)之南, 總參1959年出版的地圖上標有白水堰地名, 此堰為在白水溪流築壩攔水成堰溉灌農田, 清末已廢, 白水與白水堰名稱流傳至今不變。此白水正符合《黃承彥碑》文中記載的:先生諱承彥沔南白水人也……葬於城西四十[里]”相符。因此襄陽城西四十里玉皇殿之白水可能為黃承彥之祖居地和葬身之處。玉皇殿白水之東南距隆中諸葛亮躬耕地約16, 來往十分近便。那麼在玉皇殿之白水(白水發源於玉皇殿西三四里處的馬家衝, 東流二三里注入泥咀之文溪溝, 東西長不過七里左右)該流域有沒有黃氏後裔?在1959年出版的地形圖上, 和實地對照調察, 發現玉皇殿附近不僅有黃氏村落, 而且還不少, 如白水以北約三里有黃家巷、黃家祠堂;四里有黃家河,六里有黃家洲, 西北約十里有黃家崗, 在迴龍河有黃家衝, 臨近谷城的茨河有黃家坪和黃家衝等。看來黃姓家族在玉皇殿一帶應為大姓, 恐怕這也和沔南名士黃承彥有關。黃承彥雖在襄陽聲名顯赫, 家資雄厚, 但他沒有離開襄陽出任官宦的履歷, 僅為沔南名士而已。他的故居、他的葬地、他的一生很可能就是在這里度過。

二、關於黃承彥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襄陽記》中說的黃承彥為"沔南名士"應該理解為沔南地區或沔南一帶名士。
住在襄陽城東蔡洲的蔡氏家族, 是當時荊襄地區頭號豪強大族。漢末魏初, 是蔡氏家族全盛時期, 其代表人物蔡瑁, 與曹操關係甚密, 官至長水校尉(漢京師屯兵八校尉之一, 秩二千石)。蔡瑁的姑父是緊鄰襄陽的南陽穰(鄧縣)人張溫, 官至太尉;大姐夫是黃承彥, 二姐夫是荊州牧劉表。蔡瑁的這些親戚, 都是荊襄地區最上層社會的人物。黃承彥雖然沒有入仕做官, 但他是荊襄地區豪強大族中頗有影響的頭面人物之一。 《襄陽記》評價黃承彥為"高爽開列, "即卓識明見, 豁達剛正之意。這不僅是對黃承彥人品和學識的評價也說明黃承彥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良好的口碑與聲望。碑文稱他"秉性純誠, 德音洋溢乎朝野, 天資剛鍵……偉績載記於史冊, 有果敢之志, 無畏葸之心。乃若上交不諂, 下交不瀆, 富貴不淫, 貧賤不移, 威武不屈也……非碌碌庸眾者所可同日語"。碑文後段的頌詞稱他"藹藹前哲, 玉潔光明, ……克勤克儉, 既和且平, 堅若介石, 穆如清風"。這些稱讚, 與《襄陽記》評價基本一致的。

但是, 有人卻提出異議。 《襄陽記》所載黃承彥乃沔南名士, 出身豪族。而《黃承彥碑》文卻雲黃承彥其先乃帝之苗……在帝之前可冠朝代名者較多, 不必考究, 但在苗之後, 可加字甚多, 但較為妥當者則是"", 也就是說黃承彥其先人乃帝之苗""。顯然, 兩者所記不相符。另外, 有關黃承彥的生平、作為、性格特點的記載也不相一致。 《襄陽記》所記載的黃承彥雖有遠見卓識, 但性格爽直, 開朗、豁達, 具有"名士"風範。他淡泊名利, 不慕權貴, 始終未仕, 且為人和善, 有忠厚長者之風。而《黃承彥碑》文所云黃承彥, 仔細揣摩, 他官的特徵, 官的形象十足, 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剛直、果敢、不畏懼、有作為、有政績, 但卻遭受過挫折, 但仍堅強, 乃至得罪權貴, 終不得志, 甚或失掉官位, 老死鄉里的官員。不然的話, 他是怎麼能德音洋溢乎朝野?名氣那麼大?黃承彥只是沔南"名士", 並沒有洋溢於""嘛!他"偉績載於史冊", 更是與《襄陽記》所載黃承彥大相徑庭嘛!他上交不諂媚, 不阿諛奉承, 下交不藐視人, "富貴不淫, 貧賤不移, 威武不屈"的交友與人生經歷, 也與《襄陽記》所載黃承彥與友人悠閒交往有所不同;對他"克勤克儉, 既和且平, 堅若介石, 穆如清風"的評價, 也是對一個勤政、廉潔、耿介官員的評價, 與《襄陽記》所載黃承彥相去甚遠。

三、關於黃承彥安葬、立碑的時間與地點
碑文曰:"……四年……月甲寅朔葬於城西四十里……。"這個"四年"是指哪一年呢?可以這樣推算:黃承彥之女是諸葛亮元配妻子, 年齡應與葛亮大體相當。黃女應是黃承彥青年或中年時代所生。黃女出嫁應在公元197年諸葛亮17歲後定居隆中期間的某一年。從黃承彥為"沔南名士"且已獲得"高爽開列"的社會評價看, 其年齡至少已跨過中年進入老年。推算黃承彥葬年, 年號帶""的年份, 漢末有建安四年(199年)、建安十四年(209年)、建安廿四年(219年)。公元220年以後, 魏、蜀、吳三國在三年內相繼建立。公元219年襄樊大戰關羽麥城敗亡之後, 襄陽為曹魏佔據。此後相當一段時期襄陽不再有大的戰事。公元220年以後, 襄陽使用年號, 按理應為曹魏年號, ""的有黃初四年(223年)、太和四年(230年), 以上五個帶""的年份中, 只有建安廿四年正月是陰曆朔為甲寅的月份(見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如果斷定黃承彥為建安廿四年(219年)正月葬, 其卒年則可能在建安廿三年(218年)。此時黃承彥應早已進入老年期。

黃承彥安葬地點。碑文中"葬於城西四十里"所說的"", 肯定是指襄陽城。黃一生沒有異地出仕做官的記載, 作為當地豪紳與名士, 安葬地無疑應是在家鄉。這與《襄陽記》中黃親自作媒將女兒嫁給隆中諸葛亮的記載, 是完全相合的。
黃承彥碑是誰立的呢?碑文說"當其時, 士友感德……相議……"。立碑的是黃的生前友好或當地社會名流。 "當其時", 是指為黃承彥舉行喪葬禮儀期間。黃的生前"士友"在一起"相議", 立了此碑。從"葬於城西"句中省略"襄陽"一詞的語氣看, 撰寫碑文的人就住在襄陽城或襄陽城西。

但是有人質疑, 若說黃承彥死在諸葛亮出山之後, 那麼,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下取荊州, 黃承彥到哪兒去了?要么他轉移到別地, 要么跟隨諸葛亮、劉備大隊人馬走了, 他決不會呆在故里(襄陽)當曹軍的俘虜。 《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 有諸葛孔明之岳父黃承彥指點陸遜走出八陣圖的故事, 雖然不能當史信之(夷陵之戰在222, 黃承彥應已去世), 但至少說明在羅貫中眼中黃承彥是跟隨諸葛亮到了益州的。若果如此, 那麼黃承彥死葬地也可能在益州, 若立碑的話, 身為顯官要職後為承相的諸葛亮不會不為之操辦的, 何需黃的生前"士友"相議為之立碑?怎麼會使黃的故里在碑文中出現偏錯?若是按照丁文的看法, 把黃的卒年推斷為建安二十三年(218年), 葬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死於襄陽。那麼, 從建安十三年(208年)到二十三年(218年), 這十年間, 黃承彥生活在哪里呢?眾所周知, 自從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 曹操立襄陽郡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 水淹七軍, 這十年中襄陽都是在曹魏荊州刺史管轄之下, 試想, 一個敵國顯官要職的岳父大人能夠在此地安然無擾的生活, 且壽終正寢嗎?徐庶之母被曹操所囚, 不就是前車之鑑嗎?

四、關於碑拓的真偽
據國家圖書館金石組吳之真先生的鑑定, 說此拓本國家圖書館也有收藏, 但放在"偽刻"櫃中。其依據是《增補校碑隨筆》一書第664頁《偽刻》章中, 載有"黃君殘碑, 隸書, 延光四年"一條目。趙地先生讀了吳先生的信後, 來信說, 《增補校碑隨筆》一書1980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王壯宏著。此書趙地早已看過, 但該書《偽刻》章中所列黃君殘碑與黃承彥碑不是一回事。延光四年是公元125, 而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如果此碑是黃承彥碑, 那麼諸葛亮出生時, 他的老岳父已故去56, 其作偽者豈不是傻子了!因此, 依據《增補校碑隨筆•偽刻》中所列"黃君殘碑"條目, 斷定此黃承彥碑是偽刻, 實為張冠李戴了。趙先生還說, 縱觀我國碑帖之翻刻原本是為了藝術之流傳, 以後則衍變為碑商謀利之手段。因為商人一般文化低, 且要求本小, 易賣, 所翻之本往往為常用的顏柳歐趙的帖。古碑翻刻者甚少。因為年代久遠, 筆劃之風化與碑石之石花十分難描。黃承彥碑僅存上半截, 泐字半字多, 經濟效益低, 哪個帖賈碑商肯幹明知賠本的生意。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觀察, 則此碑作偽的難度是很大的, 準確說是不可能的。黃碑的書法價值, 可與魏《上尊號》、《曹真碑》並駕並超過《曹真碑》。它與文革後期天津發現之《漢雁門太守鮮于璜碑》很接近。要想作偽到書法藝術風格具有如此鮮明時代特徵且具如此高度藝術水平, 是極難做到的。碑文中使用了"唐豕"一詞, 這是考證者必須注意到的一個詞。 "唐豕""唐突"一詞的原形。 "唐豕"源出《詩經小雅魚藻漸漸之石》:"有豕白蹄, 烝涉波矣。"鄭玄箋注渭:"豕之性能水, 又唐突難制"。范曄《後漢書孔融傳》:"又融為九列, 不遵朝儀, 禿巾微行, 唐突官掖"。這是最早使用"唐突"一詞的文章, 此後"唐突"一詞一直在漢語中使用, 流行至今。設想, 如果黃承彥碑文不是他的同時代人所撰, 而是後世偽刻, 那麼, 偽刻者怎麼會想到不用"唐突"而用"唐豕"呢?僅此一詞, 即可攻破偽刻之說。

但也有人的看法相反, 以上論點反而正是"偽刻"者作偽的證據, 因為作偽者實在搞不清黃承彥的生前事蹟, 只好含混不清, 矇騙不知者。而且, 此碑拓究竟是為什麼翻刻的?是為謀利碑商為之?還是其他原因拓之, 不能斷定。即使帖賈碑商為之, 古時是否是賠本生意也難以斷定, 但從一般情況講, 越是年代久遠者價格越貴卻是符合當時商情的。以畫為例作為參考:唐張彥遠在其《論畫》一書中, 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 以漢、魏、三國為上古, 以晉、宋畫家為中古, 以齊、梁、陳、後魏、後周、北齊的畫家為下古隋和初唐的畫家則稱之為近代。近代畫家作品的價格與下古作家作品價格相近, 而以上古作家作品價格為最高"。若是書法也如此, 怎麼能說古代帖賈碑商是傻子呢?再說, 這與碑文所記黃承彥事蹟之真偽關係不太大。以此為理由斷定黃碑真偽不很妥當。另外根據有關"唐豕"一詞, 即認為不是偽刻, 這樣的斷定未免不妥, 古往今來好古者, 偽古者, 不乏其例, 用一下早已有之的"唐豕"一詞, 就變成了同一時代的古人為之, 怎麼說得通呢?

五、結論
趙地先生所藏《黃承彥碑》的拓本, 對深化黃承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拓本的真實性是確定的。拓本提供的歷史信息與《襄陽記》所載是一致的, 黃承彥故里和墓葬地均在襄陽城西四十里的地方, 與隆中距離不遠。《黃承彥碑》是黃的生前友好、當地社會名流立的, 碑文內容進一步證實黃承彥是荊襄一帶德高望重的大名士與豪紳。但這只是基於《黃承彥碑》的真實性而定, 但碑拓本身很多不明之處, 反而造成更多的爭論, 除黃故里在沔南一帶, 與隆中距離不遠是可信以外, 其墓地在哪里, 是在襄陽, 是在四川或是在其他什麼地方, 還是個""。至於說碑刻中的黃承彥不是諸葛亮岳父, 而是另有其人, 那是個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另當別論。

不管石碑真相如何, 目前襄陽市黃家灣自然風景區已被認定為黃承彥的故里、諸葛亮夫人的出生地和居住地, 位於襄陽市西郊往古隆中方向西5里處。與古隆中相望, 總面積9.8平方公里。這里還建有阿醜湖、承彥書院、黃公祠等, 是紀念襄陽名士黃承彥和黃月英的地方。到底事實如何, 還待更多的考古發掘和證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