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4

蜀國亡關氏受誅 王隱編蜀記作注

據《三國志》所記, 2638, 曹魏權臣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 兵分三路大舉伐蜀。 10, 魏將鄧艾偷渡陰平, 在綿竹大敗蜀軍, 蜀將諸葛瞻、諸葛尚父子為蜀漢流盡最後一滴血。不久蜀主劉禪開城投降, 歷時42年的蜀漢政權滅亡。蜀漢雖亡, 但以劉禪為首的亡國君臣並受到刁難, 他本人被封為安樂公, 最終得以善終, 但蜀漢大將關羽的後代卻遭受了滅門災難, 那麼是誰跟關羽以及他的家族有如此深仇大恨呢? 為何現在中國各地還有很多自稱關羽後人? 讓我們再重新檢視一下歷史。




卻說公元219年的一段恩怨說起, 這一年關羽率軍進軍襄樊一帶, 魏將曹仁無法招架, 曹操便派遣五子良將之一的於禁督率七軍以及猛將龐德馳援。因龐德的兄長龐柔在劉備麾下, 所以魏軍將領對龐德頗有猜疑。於是龐德表明心跡:我身受國恩, 義在效死。我欲親身自擊關羽。今年我不殺他, 他亦必殺我。後來龐德與關羽交戰, 他引箭射中關羽前額, 勇冠三軍。因龐德常乘白馬, 關羽麾下軍隊全稱呼他白馬將軍, 對龐德甚為忌憚。後來曹仁讓龐德在樊城北邊十里屯紮, 此時正值天降大雨十餘日, 漢水暴溢, 樊城下平地積水五六丈之深, 於是龐德與諸將皆避水上堤。此時關羽乘船攻擊龐德軍, 以大船四面發箭射向堤上。龐德被甲持弓, 箭不虛發。魏軍一些將領欲降關羽, 盡被龐德斬殺。龐德率軍奮戰, 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 關羽軍隊攻勢愈急, 雙方短兵接戰。最終龐德因不諳水性, 被關羽所擒。在關羽的大營內, 龐德立而不跪。關羽勸降道:卿兄在漢中, 我欲以卿為將, 不早降何為?”龐德大罵道:豎子, 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 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 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 不為賊將也。這可能是史書中唯一一次記載, 關羽被人當眾辱罵, 最終龐德為關羽所殺。

龐德的死訊傳到許昌, 曹操甚為傷悲, 為之流涕, 封龐德的二個兒子為列侯。關羽擒於禁、斬龐德, 威震華夏, 但好景不長, 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 關羽被曹操、孫權夾攻, 最終失敗。 220, 關羽與其子關平在臨沮被吳將馬忠擒殺。 40多年後, 將關羽一族幾乎滅門的正是龐德之子龐會。原來自從龐德死後, 龐會一直立志報仇, 此後作為將門之子, 他跟隨魏將鍾會討伐蜀漢。蜀漢滅亡後, 姜維圖謀復國, 但宣告失敗, 成都一片戰亂。鍾會、鄧艾等先後被殺, 魏軍將領在成都大肆燒殺搶掠, 龐德的兒子龐會趁機為報父仇乘機衝進漢壽亭侯府將關家一門殺盡, 關彝死於亂兵之中。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注引《蜀記》曰:龐德子(龐)會, 隨鍾(會)、鄧(艾)伐蜀。蜀破, (龐會)盡滅關氏家。

《三國志》記載中, 從龐德的傳記中可看出龐會作為其後在曹魏受到了尊重與厚待。在高貴鄉公的傳記中可看出龐會有先父的勇烈之風, 是一位不錯的將領, 而且和父親一樣對曹魏忠誠。其人物爭議在於其隨軍滅蜀後, 找到關羽後人殺盡, 令諸多讀史者唏噓。其實關羽俘虜了龐德後, 應該說關羽是很尊重這位戰敗之將的, 勸其歸降, 並且曉之以情:你的兄長龐柔在蜀國漢中為將, 我希望你也來我這里為將, 為何不早早歸降呢?龐德拒降赴死。之後的事情在裴松之所作的注中記載王隱蜀記曰:鍾會平蜀, 前後鼓吹, 迎德屍喪還葬鄴, 塚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於樊城, 文帝即位, 又遣使至德墓所, 則其屍喪不應在蜀。此王隱之虛說也。意為王隱(東晉史學家)曾書龐德死後葬於蜀, 鐘會平蜀後, 還葬屍首於鄴城。而裴松之否定這種說法, 認為魏文帝曹丕曾派人去龐德墓所悼念, 所以其屍首不在蜀。無論兩種說法何為真, 都能夠說明關羽在龐德死後對其屍首較為尊重,沒有丟棄或毀屍, 而且很有可能是關羽第一時間對其進行了埋葬或者轉移安葬。可以總結說, 關羽對待龐德, 曾以理相勸其歸降, 那麼降則收納, 拒則斬首, 是當時歷史戰爭中的普遍規則。龐德可謂為國事而死, 二人並無私仇。並且關羽在遭到龐德的辱罵之後, 亦然善待了其屍首, 可謂仁義, 不失大將之風。

而觀龐德, 在戰敗被俘之後, 關羽以理相降, 其卻辱罵關羽以及劉備。相比之下, 氣質上則顯得失智。但他不降就義的忠義之舉被肯定, 在之後受到了諸多讚譽。綜上看來, 關羽雖然是龐德的直接殺害者, 但於公二人均服從於國事, 於私也並無任何私仇。在公元263年破蜀時, 樊城之戰已經過去44年了, 可推算龐會當時至少是近50歲的老人了, 甚至更高, 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中國古代, 他已是一位很高齡的老者老將。在時隔這麼久遠的時間之後, 他依然沒有忘記殺父的仇恨, 在此殺盡關羽後人以報父仇, 不禁令人感到這仇恨之可怕。在現今的文明觀看來, 龐會所為是兇殘以及不人道的。關羽並不能算作其仇人, 就算關羽是的的確確的殺父大仇人, 而他早已歸於塵土之後, 殺他後人也是沒道理的, 他的後人又與你有何冤仇呢? !

龐會滅門之行頗為殘忍, 引發爭議。除此之外, 在學術界, 龐會究竟是否有殺盡關羽後人復仇, 也有很大的爭議。這要先從史書的記載中探究, 龐會復仇只記載於王隱所書的《蜀記》中, 未記載於陳壽的《三國志》中, 裴松之在作注時引王隱《蜀記》所書加於《三國志》關羽傳末。此外, 再無史書記載。即此, 需要探究相關的三位記史者和他們的記史特點。龐會是否有滅門復仇一說, 在學術界爭議頗多。若無, 則此事便是王隱無中生有, 編造出來的。而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根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 陳壽離三國歷史最近, 記史嚴謹, 他為什麼沒有第一時間將這個事件記錄下來?如果有, 這個事件的地位應該值得書寫一筆, 而且這個事件又符合當權者尊曹貶劉的傾向, 怎麼會沒有書上?龐會滅門若有, 那麼最有可能遭到殺害的人應該是關彝(關羽之孫, 關興之庶子), 當時鍾會、鄧艾等先後被殺,魏軍將領在成都大肆燒殺搶掠,鍾會一死,成都亂成一片(《後主傳》載會旣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藉,數日乃安集。”), 有亂軍對蜀漢降將降兵大開殺戒,而且也有亂軍攻入蜀漢皇宮,大肆燒殺。 《三國志》記載死於亂軍之中,有張翼、蜀漢名相蔣琬之子蔣斌、蔣顯、蜀漢太子劉璿等等。龐會就是趁機為報父仇乘機衝進漢壽亭侯府將關家一門殺盡, 但這是《蜀記》的記錄, 《三國志》在關羽傳末記載到了關彝, 卻未書他遭到了殺害。

其次, 王隱《蜀記》的真實性常常遭到後人質疑, 南朝裴松之在作注時就經常引其所書然後辨析推翻。王隱所書尊曹貶劉的傾向太明顯, 希望曹魏君臣的結果都比較好, 而蜀漢君臣的結局都不好, 以向天下人顯示曹魏晉朝受命與天, 晉皇帝是上天所賜的合法皇帝。為此, 甚至犧牲了史書的真實性, 產生了一些虛假、編造、誇張的記載。裴松之為何不直接質疑龐會滅門的真實性, 這要探究裴松之作出質疑的習慣。其一般會引其它更可信的記載來質疑;或者記載明顯在情理上不符。裴松之質疑習慣於有理有據, 而不是模棱兩可。若找不到強有力的佐證, 他寧願不去質疑, 引而不評。不質疑並不代表裴松之就認同了其記載, 裴松之多次辨析王隱所書《蜀記》, 可見, 裴松之本人也是很不認同王隱的記史習慣。關於龐會滅門的引而不評, 應該是推翻找不到太有力的證據, 亦留給後人去思量的空間。

細心咀嚼, 在記載中有亦有疑點, 公元263年伐蜀, 鐘會被姜維阻於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戰鬥非常精彩, 諸多蜀魏後期將領紛紛登場亮相。若龐會真有隨軍, 龐會是一位勇將, 卻為何不見記載於參加任何一場大小戰鬥?而他滅門復仇一事則像是強加於史書的記載之中。而且放在在當時政策上有不符, 鄧艾破蜀後, 為穩定局勢, 防止人心惶恐, 造成動亂, 借魏帝之名, 赦免蜀漢君臣。龐會此時若去殺盡關羽後人, 明顯是與鄧艾安撫政策不符, 而可能造成動亂。他不會遭到阻止麼?不會遭到責罰麼?即便放在人性情理上也有不符, 龐會是龐德之子, 在高貴鄉公傳的記載中也是一位忠勇之人, 他會殺害手無寸鐵的受降之人麼?一個好漢應該不屑於作出這種事情。而且時隔44年之久, 復仇之情真的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都不能淡漠麼?還會如此極端麼?就算有復仇之情, 大可以拉關羽後人在龐德廟上叩首賠罪, 即可告慰先父, 亦可成就美名, 不至於手段如此決絕。

綜上所述, 關於龐會滅門的記載是比較薄弱的, 是可以被質疑的, 此事有可能是為了迎合晉朝尊曹貶劉的立場捏造出來的, 並且最先記載此事的王隱也非講求嚴謹真實的記史者。但是質疑, 只能停留在一些有限的階段, 拿不出強有力的證據直接推翻《蜀記》的記載。歷史中是否有龐會滅門, 最後還是留給各讀史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有, 另有記載關羽後人中有不為官行於民間者, 躲過了龐會的殺害, 所以關羽的血脈應該流傳了下來。

正史記載關羽有兩個兒子, 長子叫關平, 老二叫關興。一個女兒沒有記載叫什麼名字, 但曾經被孫權看上, 要她做夫人, 可見應該是一個美女。演義中, 關平隨父親一同被斬首就義於刑場。關興則突然暴病, 英年早逝。關羽的女兒只是在言談中出現過, 後來就無影無蹤了。所以, 說龐會滅關氏滿門, 殺掉的是關羽的孫子輩的, 都是關興的兒子。不過民間傳說關羽還有個小兒子關索, 要是關勝是關羽後代的話, 就只能是關索的後人關勝。這在《荊州府志》和《江陵縣誌》也有記載:關平隨父鎮守荊州時, 娶趙雲之女為妻, 生有一子叫關樾。吳兵襲取荊州時, 關平妻子抱著才八歲的兒子逃出荊州城, 易姓改名, 避居鄉下, 到西晉滅吳統一全國時, 才回荊州城, 恢復關姓, 關樾之子關琪, 關琪長子關鸞、次子關福住荊州當陽,三子關德住江陵龍灣,四子關質住潛江, 他們搜尋祖父關羽、父親關平的遺骨的下落, 為祖父、父親修建衣冠塚,並且在塚邊守陵為家,世代繁衍,形成關羽的後代的一大宗族。清代雍正年間, 關樾嫡系奉祀當陽關陵, 乾隆年間奉祀荊州關廟, 特准世襲五經博士, 並免除一切雜派差徭。這一記載雖未見於史書, 但據荊州關姓祖上相傳, 他們才是關羽的後裔。

另外, 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寫大刀關勝是關公的後裔, 《水滸傳》書中醜郡馬宣贊說:“此乃是漢末三分義勇武安王嫡派子孫,姓關, 名勝;生得規模與祖上雲長相似, 使一口青龍偃月刀, 人稱為大刀關勝。而大刀關勝也並非虛構的人物。《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劉豫傳》中有提到, 建炎二年冬, 金兵攻濟南, 濟南知府劉豫遂蓄反謀, 殺其將關勝, 率百姓降金《金史》卷七十七《劉豫傳》也有提雲:撻懶攻濟南, 有關勝者, 濟南驍將也, 屢出城拒戰。 (劉)豫遂殺關勝出降。由此可見, 《水滸傳》裏面的關勝原型是存在的。正史只是的關勝是個絕對的主戰派, 不投降, 不放棄, 乃至被上司出賣, 不後悔, 英勇就義。而數百年來, 人們也都把關勝看成是關羽後裔, 蓋因其忠義浩氣, 直貫日月, 一脈相承。尤其是在《水滸傳》的渲染之下, 大刀關勝成為關羽後裔的形象深入人心。不過, 小說中的關勝和歷史上的關勝還是有區別的, 其實皆出臆造, 無足深論。


也有說龐會並沒有全部滅盡關彝一系, 後西晉將這支關氏族人遷移至河北, 定居信都(今河北省冀縣), 而比較早期出現於歷史上的關羽後人, 是在唐朝德宗時,曾經作過宰相的關播。關播(719年-797年), 字務元, 衛州汲縣(今河南衛輝)人, 《新唐書》載其為漢壽亭侯關羽之後。歷史記其為衛州汲縣人, 汲縣在鄴城以南約50公里, 如果關羽後代真的降於魏, 根據當時魏國會把降將集中遷至鄴城管理的政策, 關播真的是關羽後代也相當可能。不管如何, 現在關公後裔肯定不少,但也不是所有姓關的都是關公的後裔。到底哪些是關公的真後裔,哪些是假後裔,還需進一步考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