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6

三不遺命建陵墓 兩晉帝墳仍被盜

一般人對帝王的陵墓總是充滿了希冀, 期待著裏面埋藏了無盡的珍寶以及一些傳奇的隱秘。這個論點多數是對的, 但也有例外, 就是魏晉時期的皇陵, 他們遵從薄葬的原則, 陪葬品並不多, 甚至不封不樹, 連位置、墓主都成了懸疑。於是, 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寢中, 除了元代的帝王陵外, 曾為中國統一作出貢獻的晉帝王的陵寢, 成了最具懸念的考古話題之一。西晉、東晉有名可考的帝王陵共有15座。晉帝王們都葬在什麼地方本來並不是懸念, 但其具體位置、墓中埋葬的是哪位皇帝、屬何人之陵, 則是千古之謎, 千年來沒有一座能被確認。我們在以下查探一下。

晉陵為何如此神秘?原因在奠定晉室基礎的宣帝司馬懿身上, 司馬懿曾立下了身後“三不”遺囑, 即“不墳”、“不樹”、“不謁”。司馬懿之所以立下“三不”遺囑, 其實是擔心自己奪取曹魏天下的一幕, 在司馬家族身上重演。話說曹魏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初六, 輔國大臣曹爽, 18歲的曹芳(廢帝)到都城洛陽以南的高平陵, 祭祀魏明帝曹叡, 這讓時年已70、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看準了時機, 在城內發動兵變, 把曹魏大權牢牢控制在司馬家族之手。借魏帝曹芳謁陵而成功兵變, 司馬懿的“憂慮”就在這裏。他知道自家天下是怎麼得來的, 擔心再如此這般旁落他姓, 故而立下“三不”祖訓。另外還有一個原因, 當時社會上盜墓成風, 兩漢帝王陵、王公墓屢遭破壞, 這對司馬懿立喪葬祖訓, 有很大影響。
 《晉書·帝紀第一·宣帝紀》:“(嘉平)三年, 六月, 帝寢疾, 夢賈逵、王淩為祟, 甚惡之。秋八月戊寅, 崩於京師, 時年七十三。天子素服臨吊, 喪葬威儀依漢霍光故事, 追贈相國、郡公。弟孚表陳先志, 辭郡公及韞輬車。九月庚申, 葬於河陰, 諡曰文貞, 後改諡文宣。先是, 預作終制, 於首陽山為土藏, 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 斂以時服, 不設明器, 後終者不得合葬。一如遺命。晉國初建, 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 上尊號曰宣皇帝, 陵曰高原, 廟稱高祖。”

關於司馬懿所開創的西晉帝陵制度, 在司馬懿的遺詔以及其孫晉武帝司馬炎的遺詔中, 也有明確的記載。“先是, 預作終制, 於首陽山為土藏, 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 斂以時服, 不設明器, 後終者不得合葬。一如遺命。”《晉書·刑法志》載, 晉惠帝時, 尚書裴頠曾概括西晉帝室陵制說:大晉垂制, 深惟經遠, 山陵不封, 園邑不飾, 墓而不墳, 同乎山壤, 是以丘阪存其陳草, 使齊乎中原矣。馬端臨《文獻統考·卷一百二十五·王禮考二十》載:“晉宣王遺令:"子弟群官皆不得謁陵。"景、文遵旨。武帝猶再謁崇陽陵(景帝陵), 一謁峻平陵(文帝陵), 然遂不敢謁高原陵(宣帝陵), 至惠帝複止也。”朱孔陽《歷代陵寢備考》:“高祖宣皇帝諱懿, 字仲達, 河內溫縣孝敬裏人。......(嘉平)三年, 六月, 帝寢疾,九月庚申, 葬於河陰, 諡曰文貞, 後改諡文宣。先是, 預作終制, 於首陽山為土藏, 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 斂以時服, 不設明器, 後終者不得合葬。一如遺命。晉國初建, 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 上尊號曰宣皇帝, 陵曰高原。”祔葬後妃:宣穆皇后張春華(189年-247年), 河內平皋(今河南溫縣)人, 曹魏粟邑令張汪之女, 晉宣帝司馬懿之妻, 晉景帝司馬師和晉文帝司馬昭的母親......正始八年(247年), 張春華去世, 時年五十九歲, 葬于洛陽高原陵, 追贈廣平縣君。咸熙元年(264年), 追諡為宣穆妃。泰始元年(265年), 張春華之孫晉武帝司馬炎登基, 追諡她為宣穆皇后。正正是由於這個“三不”遺命, 遂使西晉皇陵成為考古界的懸疑問題。

晉代共有15位被史家認定的皇帝。其中西晉4, 52年;都城洛陽, 公元316年為匈奴所建的漢國(前趙)所滅。東晉11, 雖然是半壁江山, 卻曆104年;定都建康(南京), 為宋劉裕所滅, 南朝開始。

史料記載, 西晉的帝陵區在都城洛陽東北的北邙首陽山一帶。北邙山位於黃河南岸, “地勢軒然, 風景絕佳”, 是中國古代營建陰宅的最佳風水寶地之一, 埋葬著眾多的帝王將相和風流人物, 有“生在蘇杭, 死葬北邙”一說。而首陽山, 是邙山的一段, 洛陽城東的制高點, 是迎接第一束陽光的地方, 故而謂之“首陽”。西晉名士阮籍《首陽山賦》:“朝出上東門, 遙望首陽基”, 指的就是這座位於漢魏洛陽城上東門外十里的名山。

西晉皇陵為何選在首陽山?因為首陽山就在漢魏洛陽城的東北, 離的很近, “近國都”是西晉皇陵的顯著特點, 這大約也是借鑒高平陵離都城太遠易生變故的原因, 並為後來的東晉所承襲。這些陵墓離都城都很近, 其中峻陽陵離漢魏時期的洛陽城僅幾公里。雖然晉帝陵是“不墳不樹”, 子孫也不謁陵, 但並不是真正的密葬, 在當時還是很好找的。但是, 在歷史上發生了兩件事, 就使得問題複雜了。

首先是十六國時期的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建興四年(公元316年), 北方漢始主劉淵侄子、大將劉曜(後改漢為趙, 自己當皇帝)先後在洛陽、長安俘虜了晉懷帝司馬熾、晉湣帝司馬鄴, 滅了晉室。太興二年(公元319年)正月二十五日, 劉曜就開始搗毀北邙山上的晉帝王陵了。當時劉派兵先挖了崇陽陵, 五月再挖太陽陵。劉曜為何急於搗毀晉陵?他並不是貪圖隨葬寶物, 因為曹魏和西晉都是薄葬, 陵內沒有什麼金銀財寶。劉曜的動機是想破壞司馬家的風水龍脈。因為劉曜的這個舉動並不是盜墓, 主要目的是破壞風水, 所以就顯得特別狠, 把西晉帝王陵挖掘得一塌糊塗, 陵內器物全部打壞, 特別是能證明陵主身份的哀冊、墓碑都被砸了, 而這些東西正是考古學界最重視的史料證據。偏安一隅的東晉皇帝司馬叡對劉曜的行為束手無策, 只能“素服三日”以示悲痛, 事後派人偷偷到洛陽收拾殘局了事。

除了戰禍毀陵外, 噩耗還沒完, 繼劉曜毀墓之後僅僅過了32, 即東晉穆帝司馬聃在位時的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九月, 東晉皇帝又接到凶迅, 有盜墓賊去挖了峻陽陵和太陽陵, 造成二陵地宮嚴重崩塌。穆帝司馬聃也沒有好辦法, 也只好如同司馬叡那樣“素服三日”, 並派太常趙拔, 想盡辦法前來洛陽修葺被盜二陵。晉帝王陵的特殊葬制, 給後世的考古專家製造了很大的麻煩, 卻沒有難倒盜墓賊。已發現的未能確定陵主的晉帝王陵, 沒有一座未被盜過, 南京一帶的東晉帝王陵更是這樣。盜墓賊, 才是考古界的天敵和晉代帝王“集體失蹤”的禍首。

洛陽是盜墓的重災區, 西晉皇陵以及緊挨的曹魏皇陵被歷代盜墓賊盜的一塌糊塗。近代最大規模的盜墓活動是民國時期的二三十年代。正是在這次大規模盜墓中, 西晉皇陵的一些蛛絲馬跡被人發現。尤其是出土的荀岳墓誌銘和左棻墓誌都指示了文帝、武帝陵墓的準確方位, 於是崇陽陵(司馬昭)、峻陽陵(司馬炎)被得以確定,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部門對之進行了科學探測。

《晉書》對於司馬懿埋葬的地點, 是這麼敍述的:“九月庚申, 葬於河陰, 諡曰文貞, 後改諡文宣。先是, 預作終制, 於首陽山為土藏, 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 斂以時服, 不設明器, 後終者不得合葬。一如遺命。晉國初建, 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 上尊號曰宣皇帝, 陵曰高原, 廟稱高祖”。司馬懿之後, 其他四個帝陵也因循歸葬於此。《昭明文選》卷三十八記載的“為宋公至洛謁五陵表”, 也證明瞭西晉五座帝陵是集中一起的。據考證, 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皆崩於帝位, 加上被追封的高祖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 共計五帝, 他們的陵墓, 也即所謂的西晉皇陵, 都在洛陽。《晉書·宣帝本紀》載:先是, 預作終制, 于首陽山為土藏……”由此可見, 司馬懿生前就在首陽山修造壽陵, 他在臨終時囑咐家人, 死後喪事從簡, 不起墳頭, 不立碑記, 不設隨葬品, 不栽樹木, 不與遺孀合葬。公元251, 司馬懿葬于首陽山, 他的陵墓後稱高原陵 首陽山是邙山的一座山峰, 位於西晉國都洛陽城東北約十幾公里, 今屬偃師市。這裏為北高南低的臺地, 唯有這塊南北開闊、東西平坦的土地上, 現存有三個小塚, 且相距很近, 此外別無他塚。據考古發掘, 曾在首陽山南面的南蔡莊附近, 出土了荀岳墓誌,

先說荀岳, 字於伯, 小字異姓, 穎陰縣(今許昌市)人, 生於曹魏正始七年(246年)死於元康七月初八29585日)。西晉成寧二年(276年)任本郡功曹史”, 起接連升任, 至太康十年(289年)任屯騎始平王司馬中郎參平南將軍曹王軍事鎮南軍事”, 元康四年五月五日任除中書侍郎。荀岳於50歲的時候(295年)因病去世。在荀岳死後第四天, 七月十二日, 突降暴雨, 很多古墓都毀壞了, 朝廷為此撥專款予以維修, 其中賜給荀家墓田一頃, 錢十五萬, 以供葬事。荀家拿到這筆錢, 就於這一年的十月廿二日, 將祖宗移葬到洛陽縣之東, 晉文帝陵道的右邊。朝廷對荀嶽之死也專門發佈了詔書, 除了表達一般的哀悼之情外, 特別表揚了荀岳為官清廉, 死後無錢下葬的事蹟, 並賜錢十萬以供喪事。

另外, 左棻墓誌, 也在南蔡莊一帶出土, 稱左棻葬於陵西檄道內。先說說左棻這個人。有個成語“洛陽紙貴”, 即是他的哥哥左思寫的《三都賦》引起, 除了她是左思的妹妹, 她還有一個重要身份, 那就是她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妃子。由此可知, 西晉皇陵就在今日的偃師市南蔡莊一帶。

據目前考古發掘資料推測, 崇陽陵位於今偃師潘屯、杜樓二村北枕頭山。崇陽陵是“路人皆知其心”的晉文帝司馬昭的陵墓。該陵位元於今偃師市城關鎮前杜樓村北的枕頭山前。該墓地在杜村北1.5公里一座無名山丘的南坡, 山丘後跨過一帶窪地即拔地而起的平頂山峰枕頭山, 山丘前面地勢逐漸下降, 與低平的伊洛平原銜接, 視野極其開闊。

由枕頭山俯瞰墓地, 恰似在簸箕中心橫身而臥的靈龜。墓地原為自北而南傾斜的緩坡, 現已辟為梯田。共探出墓葬5座。其中, 東部一座2號墓是枕頭山墓地中規模最大, 規格最高的一座, 墓道長46, 11, 墓室長4.5, 3.7, 2.5。它位於墓地的東部, 居於尊位, 估計就是文帝的崇陽陵。其餘四墓分排兩列, 與大墓相距約50。墓地周圍殘存著陵垣及建築遺跡。東陵垣長約384, 北、西陵垣均長約330, 未見南陵垣。陵區內的建築遺跡有兩處:一處位於東垣最北端, 居墓地東北角, 為一長方形夯土台;另一處位於西垣南側, 由三塊夯土基址組成, 都與陵區守衛有關。司馬師死後, 司馬昭親率大軍回到洛陽, 晉升為大將軍。甘露三年(258)平定淮南諸葛誕的叛亂, 景元元年(260), 曹髦討伐司馬昭, 於激戰後被殺。5, 司馬昭擁立曹奐, 但曹奐只是個傀儡皇帝。11, 派鄧艾、鐘會滅蜀。咸熙元年(264)司馬昭晉升為王, 始建五等爵制。至此, 從秦漢以來延續了幾百年的賜爵制度退出了歷史舞臺。次年8, 司馬昭死於露寢, 時年五十五歲, 9月癸酉葬崇陽陵, 諡號文王, 晉武帝司馬炎登位後, 追尊號為文皇帝, 廟號太祖。泰始四年(268)3, 文帝夫人王太后死, 4月己亥, 合葬於崇陽陵。武帝為尊敬其父母, 多次率官眾親謁崇陽陵。
  
峻陽陵, 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陵墓。在偃師市南蔡莊以北2.5公里的山坡上, 背靠鏊子山, 面對伊洛平原, 巍峨的伏牛山瞻於前, 邙山主脈障於後。鏊子山海拔252.8, 山頂平坦, 東西長約200, 由南望去, 兀立如屏。山兩端各有一獨立山頭, 分別向南伸出一條較為平緩的山梁, 對墓地形成三面環抱之勢, 實為一風水寶地。此墓地共發現墓葬23, 均坐北朝南, 其佈局主次分明, 排列有序, 顯示出死者生前的尊卑關係, 峻陽陵位於墓地最東端, 居於尊位, 墓道長36, 10.05, 墓室長5.5, 3, 2, 在整個墓地中規模最大。太熙元年(290)4月己酉日, 武帝崩于含章殿, 時年五十五歲, 葬於峻陽陵, 廟號世祖。該墓形制和崇陽陵同。

隨著晉武帝峻陽陵和晉文帝崇陽陵的發現,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 關於宣帝司馬懿高原陵、景帝司馬師峻平陵、惠帝司馬衷太陽陵的位置也可被考古發現確認。

在這裡順道一提後來的東晉, 東晉帝陵有三個陵區, 全在南京周圍。由於陵墓仍遵從西晉規制, 大多是不起墳堆的, 葬埋十分簡約。加上歲月流逝, 人世滄桑, 東晉的帝陵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隨著近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 人們發現一部分東晉墓葬有可能就是帝王陵墓, 從而確定了東晉帝陵的具體位置。

在建康立國的東晉王朝, 共曆411103年。據《建康實錄》等文獻記載, 除廢帝司馬奕葬於吳縣吳陵之外, 其餘10帝均葬建康附近, 分佈於3個陵區。其中元帝建平陵、明帝武平陵、成帝興平陵、哀帝安平陵葬雞籠山之陽, 康帝崇平陵、簡文帝高平陵、孝武帝隆平陵、安帝休平陵、恭帝沖平陵葬鐘山之陽, 惟穆帝永平陵葬幕府山之陽。

根據考古發掘, 鐘山之陽在今被明代南京城牆阻隔的鐘山余脈富貴山一帶。根據是1960, 南京文物部門在太平門內富貴山南麓東段發現了晉恭帝玄宮石碣, 1964年又在石碣西約400處發掘了一座東晉晚期大墓, 有人認為墓主是晉恭帝,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可能是安帝或孝武帝。雞籠山之陽大約指今雞鳴寺山及北極閣以西的鼓樓崗一帶。根據是南京大學考古系1972年在鼓樓崗南麓西段的南大北園發掘了一座東晉早期大墓, 從墓葬所在位置、墓葬形制及出土遺物等分析, 可能是晉元帝建平陵。幕府山之陽大約指今中央門外郭家山及其東西一線。根據是郭家山一帶先後出土的一些買地券刻文中均有莫府山等語。1980, 南京汽輪電機廠在位於幕府山南邊、與北郊北固山毗連的一處土丘上搞基建, 此土丘有20, 南北長50餘米、東西寬200餘米。當挖土機把土丘上部削去6多後, 一座大墓暴露了出來。19814, 南京博物館考古隊進行了發掘。對照《建康實錄》穆帝葬在幕府山之陽”, 陵號永平”, “週四十步、高一丈六尺的記載, 考古專家推斷, 墓主就是司馬聃。為何不能確定此墓就是永平陵?因為墓中能夠證明墓主身份的文物一件也沒有, 那些文物都被盜走或盜毀了。司馬聃的永平陵, 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座有封土堆的晉帝王陵, 這嚴重違反了司馬懿不墳不樹不謁的祖訓。

其實對比一下地圖, 雞籠山、鐘山、幕府山這3個陵區恰好位於東晉首都建康的西北、東北和北三個方向。文獻中常見的東陵”, 就是位於鐘山之陽的東晉陵區。而文獻中經常見到的西陵”, 一些人認為就是位於雞籠山之陽的晉四陵, 但也有人認為所指是位於鐘山之陽孫權的蔣陵, 即今明孝陵前梅花山一帶。文獻中的北陵肯定是指幕府山晉陵。一個王朝的皇室塋域設置在幾個陵區, 在歷史上不是首創, 如東漢王朝就有兩大陵區。而東晉帝陵分成三個陵區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東晉皇帝繼位的先後次序是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廢帝、簡文帝、孝武帝、安帝和恭帝。元帝和明帝、明帝和成帝之間是父子相繼, 而成帝和康帝之間是兄弟關係。康帝和穆帝是父子, 哀帝是成帝的兒子, 與穆帝是堂兄弟關係。廢帝和哀帝是兄終弟及。簡文帝是元帝的兒子, 他與孝武帝, 安帝之間是父死子繼的關係。東晉最後的皇帝恭帝是安帝的弟弟。從世系上看, 東晉皇位繼承關係相對較為複雜, 雖都是元帝之後, 但一會兒父子, 一會兒兄弟。

雞籠山陵區和鐘山陵區並沒有完全按照帝王繼承的次序(即卒葬先後)來安葬, 否則康帝應該繼成帝葬到雞籠山, 而哀帝應繼穆宗葬到幕府山。形成兩個陵區的原因是什麼呢?一些專家指出, 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是東晉帝陵分區的根本原因。史載明、成、哀三帝皆以長子身份入繼帝統, 從血統上看, 他們和元帝是嫡直系, 是中興正統, 所以繼位雖在康、穆二帝之後, 但其陵寢卻緊步成帝之後葬在雞籠山之陽。鐘山之陽的晉五陵中除康帝外, 其餘四帝實一系相承, 以旁支繼位。因康帝為成帝同母弟, 簡文帝為明帝異母弟, 故均別辟新的陵區以示血統上的區別。那麼, 穆帝的永平陵為什麼要遠離建康宮城, 孤零零地葬在幕府山陵區?據文獻記載, 東晉諸帝多承襲洛陽西晉帝陵不封不樹的傳統, 都是陰葬不起墳”, 獨穆帝一陵明確記載是起墳的, 墳週四十步, 高一丈六尺。其原因一方面可能與繼穆帝之後登極的哀帝的血統非穆帝直系有關。另一方面, 穆帝時期禮制(特別是葬禮)似乎有較大的變革, 這大概是穆帝陵寢異於其他東晉帝陵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晉帝陵分區, 其實是遵循了這樣的原則:聚族而葬, 並且根據血緣關係的親疏尊卑確定不同的埋葬區域。這一原則不但為東晉帝陵所遵循, 而且其他的宗室王侯墓葬也不例外, 可知血親關係在當時的族葬墓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考古發掘來看, 東晉各個陵區內, 除了有規律分佈的帝陵外, 每個帝陵周圍還有與其關係密切的皇室成員墓, 形成龐大的陵域。此外, 當時陵區附近還有作為陪葬的功臣貴族墓。

有關專家認為, 六朝時期的家族墓地內長幼尊卑的排葬次序, 存在著長者尊者居右、居前、居中等現象, 東晉帝王陵墓也是以長者尊者居右為原則。元、明、成、哀四帝一系屬帝室正統, 葬在建康城右上首的雞籠山之陽, 而康、簡文、孝武、安、恭五帝在皇族系譜上屬旁支, 葬在建康宮城左下首的鐘山之陽, 其地位應是亞於雞籠山陵區。在富貴山的考古發掘中, 最右端即南麓西段發現的兩座皇族墓時代最早, 為東晉早期;位於南麓中段疑為安帝休平陵或孝武帝隆平陵的大墓已是東晉晚期;被殺于劉宋初年的恭帝玄宮石志更在其東400處發現, 尚右的規律十分明顯。因此可以推斷, 雞籠山之陽的晉四陵愈靠近宮城時代愈晚, 而鐘山之陽的晉五陵愈靠近宮城時代愈早。西晉沿襲魏制, 廢除陵寢, 取消了上陵禮儀。東晉雖然恢復了上陵禮, 但陵寢規模仍不能與前朝相比。由於南渡偏安, 人們心裏還想著日後收復失地, 歸葬北方祖陵, 因而規制草創, 大多是平葬不起墳”, 葬埋從簡。

那麼, 東晉帝陵地面上有無建築呢?東晉的帝陵規模雖然相對於兩漢來說要節儉得多, 但整個陵園還是有標識性的地面建築。由東漢明帝推行的上陵禮, 雖中間有過波折, 但東晉恢復了, 百官拜陵成為習慣。元帝死後, 王公們開始謁陵辭告。成帝時, 太監們年年拜陵, 有人以為非禮, 於是一段時間停止了。到穆帝時, 褚太后臨朝, 又開始了拜陵。上陵時所行拜祭辭告之禮是在陵內寢殿一類建築中舉行的, 一般稱為寢廟。有人為孝武帝寫哀策文, 內中說:園陵既衛, 威靈赫赫, 子來既構, 寢廟弈弈。晉元帝為晉王時, 追尊亡妻虞氏為王后, 有人上奏認為王后應別立一廟, 元帝說:現在宗廟還沒有建成, 不宜更有興作, 就在陵上修飾一下已有的房子作為廟就可以了。據此, 一些考古工作者推測, 東晉鐘山西南的晉五陵原來是有神道和寢殿建築的。

東晉一般王公大臣的墓前已經有神道石刻, 但迄今為止帝陵前還沒有發現任何遺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晉武帝下達石獸碑表的禁令後, 對他的子孫們起了較大的抑制作用。不過神道雖無石刻, 但不排除地面上有其他標誌性建築的可能。東晉帝陵神道上的標誌性建築有可能是木制的, 容易腐爛而難以保存。這種形式可能直到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長寧陵才發生了改變, 因為文獻上第一次記載在這個陵前有石刻了, 是表闕和麒麟。然而與考古工作者的推測不完全一致的是, 唐李商隱《晉元帝廟》詩中談到了東晉帝陵前有石刻:弓劍神靈定何處, 年年春緣上麒麟。這樣一看, 在唐朝時晉元帝陵前還有寢殿和麒麟石刻。到穆帝司馬聃時, 他的永平陵更是有封土堆的, 可見司馬懿的遺命到東晉時已逐漸廢弛, 但事實究竟如何, 尚待考古的進一步發現才能最終說明。

但是, 司馬聃可能不曾想到, 包括自己的陵寢在內, 分佈在都城附近的東晉帝王陵, 也未能躲過盜墓賊的鐵鏟鍬。在東晉滅亡後不久, 東晉諸陵也如西晉諸陵一樣, 分別被政治對手和盜墓賊光顧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