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4

關羽過關繞大圈 許昌渡河竟往西

熟悉三國的人, 想必對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都不會陌生。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 關羽因一度被曹操所擒, 在立功報答之後, 拜辭曹操, 護送二位嫂子, 前往河北尋找兄長劉備。從許昌出發後, 沿途經過東嶺關、洛陽、汜水關、滎陽和滑州五處城關, 斬殺了把關攔路的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六員大將, 終於得過黃河。《演義》用了整整一回描述這個故事, “千里走單騎成為關二爺忠肝義膽的象徵, 也是其赫赫一生的重要戰績之一。但是, 如果從地理上看, 大家從地圖上可見, 這五關卻是繞了一個大圈子,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過五關”, 都是歷史上真有其地。

東嶺關原址位於白沙水庫堤體西側的山崗之上。沿潁河逆流而上, 是戰國時期許昌通往古都洛陽的故道。1951年修建白沙水庫時, 原關址建築物遭到破壞, 但關址位置尚存。
洛陽即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汜水關和滎陽都在今河南省滎陽附近;滑州並非東漢、三國時候的地名, 而是宋朝以後才有的, 當時應叫東郡”, 在今河南省濮陽、滑縣附近。從地圖可以看出, 除東嶺關外, 其餘四個地方基本上是沿著黃河由西向東一字兒排開。其中東嶺關、洛陽、汜水關、滎陽均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附近)的西北面, 而滑州則位於許昌的東北。

從河南許昌出發, 要前往河北省尋找劉備, 直接往北是最近的;其主要渡口在延津或白馬附近(東郡), 那麼出門後往北略微偏東一點點, 或者繞一些小彎路也正常。然而按照前面對地圖的分析, 關羽從許昌出來後卻一直朝著西北方向猛跑, 一直跑了數百里, 經過中嶽嵩山, 到了當時已經近乎廢墟的洛陽。在洛陽, 或許關二哥看見滔滔黃河, 猛然醒悟到自己走錯了方向, 這才改行向東, 一路經過汜水關、滎陽, 到達東郡渡河。

按照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記載, 關羽走出了一條讓人頭暈的路線, 這麼一個大大的拐彎, 不但浪費了數百里的路程, 還平添了不少的麻煩。如果當時關二哥是帶著不足數十名隨從, 護送二位嫂子, 在隨時可能成為敵對的曹操地盤內急速逃難, 怎麼能走這段無謂的路程呢。莫非, 關二哥是一個路癡麼?至少可以問問人吧。因此, 唯一的結論, 這個大彎路是虛構出來的。

歷史上, 關羽離開曹操後, 只說他徑直去與兄長劉備會合。當時曹操的部下有人要發兵追趕關羽, 曹操回答:各為其主, 不必追趕了。留下國士胸懷的一段美事。當然, 很可能各地的守兵, 也有自行攔截關羽的;關羽或許也經過了一些小規模戰鬥。不過如《三國演義》描述的千里走單騎這樣完整的長征多半是沒有的。尤其重要的一條,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建安五年(公元200), 「曹公(指曹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 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這就是說, 在關羽離開曹操之前, 劉備已奉袁紹之命到了許都南面的汝南郡, 與劉辟等領兵攻打許都附近地區, 擾亂曹操的後方, 因此關羽很可能根本沒有到黃河邊, 而是徑直往汝南去了。另據《三國志˙魏書˙曹仁傳》:「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 紹遣劉備氵隱強諸縣。」可見劉備當時是在氵隱(今河南臨潁東)一帶, 距許都不過三百里左右, 步行三四天即可到達, 所以也說不上是「千里走單騎」。所謂《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 確實是作者羅貫中杜撰出來的。但為什麼要虛構成如此不合理的路徑呢?

在中國歷史上, 說書人對文學、文化乃至歷史的貢獻是不能忽視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也是源自說書人用的話本。三國歷史, 早在宋朝時期, 便被說書人編成了膾炙人口的故事, 在市井中傳頌。到了元朝, 這些故事進一步豐富, 除了《全相評話三國志》書本, 還出現了各種關於三國題材的雜劇、民間傳說。羅貫中正是在這些雜劇、傳說、話本的基礎上, 改編整理, 並修正了一些與歷史出入太大的錯誤, 而構成今天的《三國演義》。而這其中, 關雲長過五關的故事, 歷史上並無記載, 想來便是宋元民間藝人的原創, 然後被羅貫中所引用了。

然而, 宋元藝人一般來說, 其文化水準都不是很高, 因此其歷史知識往往也存在種種缺漏。這些缺漏自然反映在他們創作和整理的三國故事中。例如, 在他們的故事中, 往往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 定的都城不是歷史上的許昌, 而是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

由此, 便可以解釋關羽過五關這一條。在評話中, 關羽從長安拜辭曹操出來後, 其目的是前往河北尋找劉備。他沿著黃河南岸由西向東行進, 依次經過洛陽、汜水關、滎陽, 到達滑州(宋朝時候這個地名已經有了), 北渡黃河。整個路線清晰明瞭, 毫無漏洞。可見設計這條過關斬將路線的民間藝人, 想必是對照著當時的地圖仔細研究了一番的。

然而到了羅貫中手裏, 他的歷史知識自然比民間藝人豐富得多, 因此大筆一揮, 曹操定都長安這個錯誤修正為曹操定都許昌。都城倒是從陝西移回了河南, 可能他又覺得關羽過五關的故事特別精彩, 不忍捨棄, 於是照搬了過來。不知原本應該是闖四關不好聽, 還是本身的第一關是另有所指, 羅貫中再以其地理知識, 在許昌往洛陽的途中, 設計成穿過東嶺關, 就這樣, 一條似是而非, 似合理還是虛構的一段路程誕生了。

關於此事, 還有一個旁證。那就是《三國演義》中, 關羽剛剛離開都城, 曹操帶著眾將送別關羽時, 兩人曾在一座橋上對話, 並且有挑袍贈金的故事發生。這座橋, 在元朝評話和眾多民間傳說中, 都作灞陵橋。眾所周知, 灞陵(今作霸陵)是長安城東的一處地名。元朝評話中關羽既然從長安出發, 在灞陵與曹操話別理所當然。而在毛本《三國演義》(清朝毛宗崗父子整理後的《三國演義》, 也是如今市面上流傳最廣的版本)中, 關羽從許昌出來, 與曹操話別時所處的位置, 則只含糊地說了橋上。最有趣的是,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嘉靖本》(這個版本在市面上較為少見, 比起毛本”, 它從時間上較早, 也較為接近羅貫中原著)中, 關羽雖從許昌出發, 卻也同樣在灞陵橋上挑的袍子。現今河南省許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有灞陵橋, 原名八裏橋, 橋旁有《漢關帝挑袍處》石碑, 為明末將領左良玉所立。此橋的始建年代無考, 1991年對原橋遺址的挖掘清理, 橋基為元代構件, 上部為明、清建築。應是元、明時代所建, 絕非東漢古跡。

灞陵橋(陝西省)。在民間傳說和評話中, 是關羽從長安出來後, 與曹操話别之處。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該橋搬到了河南許昌, 而這段故事實在太精彩了, 變成家喻戶曉的成語故事。


然而, 關羽在曹營中還經受住了比刀光劍影更為嚴峻的另外一種五關的考驗, 使曹操為之嘆服。這一點, 無疑也值得后人借鑒。 關羽的另五關:一是金錢關。曹操得關羽, 因愛其才, 上馬金, 下馬銀, 賜貴重器皿, 厚禮相待。二是地位關。關羽先被封為偏將軍, 后因斬顏良有功, 封漢壽亭侯, 可謂高官厚祿。三是美女關。曹操故意讓關羽与其年輕貌美的二位嫂嫂同居一室, 誘其淫亂, 後見他目不斜視, 秉燭立門, 又選送美女上門, 關羽全讓她們服侍嫂嫂去了。四是生活關。三日一小宴, 五日一大宴, 山珍海味, 美酒佳肴, 口腹之欲足矣。五是人情關。曹操除了自己用心勸服, 還指使與關羽交情至深的張遼挽留其事曹, 均無濟於事。最終, 關羽經受住了情欲上五關的考驗, 棄官留物, 按自己的意願毅然而去。
這卻是有部份在《三國志》中記載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