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1

傳董奉醫仙得道 隱廬山杏林遍佈

三國時代, 戰亂頻仍, 百姓生命朝不保夕, 遇上天災疫病, 更是可以令整個城市為之一空, 偏偏在這個時代, 中國的醫學卻發展迅速, 名醫輩出, 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必定對醫神華陀有所印象, 但其實當其時還有名醫董奉, 與張機並稱「建安三神醫」。董奉醫術的高明和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高尚醫德被人們傳為佳話, 後世以杏林春暖”, “譽滿杏林稱譽醫術高尚的醫家, 喚中醫為杏林”, 蓋源於董奉。只是董奉不像華陀, 能對陳登, 曹操等大人物有過診斷, 《三國志方技傳》中也只有華陀的記載, 要直到裴松之為《三國志》注釋時, 才把葛洪《神仙傳》中有關董奉為士燮醫病的記錄注在《三國志士燮傳》, 但《神仙傳》畢竟不是正史, 裴注收錄進來也只是以備參考。《神仙傳》中有關董奉行醫的記載, 更是充滿玄道色彩, 最後董奉得道升天, 故有醫仙之號。歷史上董奉沒有的著作流傳, 只以醫仙的身份留名後世, 受他救助之人不計其數, 且代代相傳, 足為後世典範。

董奉, 字君異, 號拔墘, 侯官縣董墘村(今福州市長樂市古槐鄉青山村)人, 少年學醫, 信奉道教, 可說是以道行醫, 由於記載他的事蹟,主要見於各道教文獻, 當中夾雜不少神怪玄事, 致令董奉的事蹟更是迷離, 連他的生卒年份他充滿爭議。

《神仙傳》載: 董奉字君異, 福州候官縣人也。吳先主時期, 有一位年輕人擔任侯官縣的縣令, 董奉當時有三十多歲, 縣令見到他和普通人一樣, 沒有感到他的奇特之處。後來縣令罷官離開, 五十年後, 又擔任另外的職務, 上任之時, 路過候官縣, 以前的下屬都來拜見這位往日的縣令, 董奉也來了。縣令見到故人都已老去, 只有董奉的容貌和五十年前一樣。他感到很奇異, 就在縣里留宿, 結識董奉, 並問他:你是不是得道高人呢?和你同齡的人, 如今頭髮都已經花白, 但是你的容貌依然年輕。董奉含糊地回答了一句:這只是偶然罷了。”

另一則記載部份收錄在《三國志》中, 卻說交州刺史杜變(應為士燮”)得暴病死去, 已經停屍三天, 正好董奉在交州, 聽說後就前去看望, 把三個藥丸放在死者嘴裡, 又給灌了些水, 讓人把死者的頭捧起來搖動著讓藥丸溶化, 不一會兒, 士燮的手腳就像能動, 臉上有了活人的顏色,半日就能坐起來, 四天后就能說話了。士燮說:我剛死的時候就像在夢中, 看見來了十幾個穿黑衣的人把我抓上車去, 進了一個大紅門把我塞進了監獄。監獄裡都是小單間, 一間裡只能住一個人。他們把我塞進一個小單間裡, 用土把門封上, 就看不見一點光亮了。我忽然聽見門外有人說太乙真人派人來召我,又聽見有人挖開門上封的泥土, 半天才把我弄出來。這時我看見有一輛支著紅傘蓋的馬車, 車上坐著三個人, 有一個人拿著符節, 招呼我上車。車把我送到家門口我醒了, 就復活了。士燮向董奉跪拜說:承蒙您救死復生的大恩, 我該怎樣報效呢?於是他就給董奉在院裡蓋了一座樓侍奉他。董奉不吃別的東西, 只吃乾肉和棗, 還能喝一點酒, 士燮就一天三次供奉肉、棗和酒。董奉每次進食都像鳥一樣騰空來到座位, 吃完了就飛走, 別人常常無所察覺。這樣過了一年多, 董奉辭別離去。士燮哭著挽留也留不住, 就問董奉要去什麼地方, 要不要租買一條大船。董奉說:我不要船, 只要一具棺木就行了。杜燮就準備了一具棺木。第二天中午董奉就死了, 士燮把他裝殮後埋葬了。七天后, 有個從容昌來的人捎話給士燮, 說董奉感謝他, 望他多多珍重。士燮知道董奉未死, 就到墓地打開棺材, 見裡面只有一塊綢子。綢子的一面畫著個人形, 另一面用硃砂畫了道符。 (此亦於《大越史記全書》(成於明朝時的越南史書): “丙午四十年(漢後主禪建興四年, 吳孫權黃武五年), 王(指士燮)薨。初, 王嘗病。死三日, 仙人董奉與藥一丸, 以水含服, 捧其頭搖捎之。少頃即開目動手, 顏色漸平。復明日, 旋能起坐。四日復能誤。遂復常。”)

董奉後來在廬山下隱居(也有說是為了逃避士燮), 有一次有一個人得了熱病, 快要死去了, 用車拉著來見董奉, 叩頭祈求董奉救他一命。董奉讓病人坐在一間屋子裡, 用五層布蒙在他的眼睛上, 讓他別動, 還讓他的家人不要靠近。病人後來說:起初感覺像是有東西在舔他, 渾身上下被舔了一遍, 使他全身疼痛難忍。此物的舌頭大概有一尺多長, 喘氣像牛一樣粗, 猜不出是什麼動物。過了許久, 此物才離去。那物離開之後, 董奉走進房間, 把布解開, 給他喝了點水, 就讓他回家。並且叮囑他:過不了多久你就會痊癒, 但是切記不要受風。”十幾天之後, 病人身上的皮膚全都脫掉了, 全身通紅, 十分疼痛, 只有洗澡才能止痛。二十多天之後, 病人身上長出新皮, 病果然好了, 皮膚像凝脂一樣光滑, 吹彈可破。

後來當地有一年大旱, 莊稼都枯萎了, 縣令丁士彥和屬下議論說:董奉有道術, 一定能降雨。便親自帶了肉乾美酒去拜見董奉, 詳說旱情的嚴重性。董奉說:下雨很容易。說完, 抬頭看看自己的房屋, 說:我家貧, 房子都快露天了, 如果下雨我怎麼辦?豈不是屋外下大雨, 屋內下小雨?縣令明白了他的意思, 就說:道長您儘管祈雨, 我保證馬上給你蓋新房子。於是, 第二天, 縣令親自帶領民工, 運來竹子木材, 很快改好了房屋。屋子蓋好了, 直接就地取材, 挖地取土, 準備和泥。但是沒有和泥的水, 就打算去外地運水。董奉說:“不必了, 今晚將有大雨。到了晚上, 果然下起大雨, 百姓們都歡呼雀躍。

董奉住在山里, 以符水治病, 分文不取。得了重病, 經他治好的人, 在附近種五棵杏樹, 病不嚴重者重一棵。就這樣過了好幾年, 周圍已經有七萬多棵杏樹, 成了一片杏林。山中的鳥獸在林中嬉戲, 樹下不生雜草, 像是專門有人把雜草鋤盡了一樣。杏子熟了之後, 董奉就在林中用稻草修建一間倉庫, 對人們說:想要買杏, 不用告訴他, 只要拿一罐糧食()倒進倉庫裡面, 就可自行裝一罐杏帶走。如果有人缺斤短兩, 沒有拿夠一罐糧食, 卻帶走一整罐杏子, 就會有三四頭老虎追趕他, 他肯定會慌張躲避追趕, 慌亂中, 杏子撒了出來, 老虎便離去。回到家中看罐中的杏子, 和他拿去的糧食是等量的, 不多也不少。還有人不想拿糧食換, 直接去偷杏, 偷回家中, 人便立即死去。家人把杏送還杏林, 叩頭謝罪, 那人才活了過來。從那以後, 買杏之人都在林中自己等量交換, 不敢再有欺詐行為。董奉把買杏得來的糧食賑濟貧苦百姓, 救助在外趕路缺少盤纏的人, 一年能散出去三千斛糧食, 倉庫中還能剩下好多。

有關董奉妻女, 《神仙傳》也有載: 縣令有個女兒被鬼纏住, 醫治無效, 就投奔董奉求治, 並說如果治好了就把女兒許給董奉為妻。董奉答應了, 就施起法術, 召來了一條幾丈長的白鼉(,鱷一類), 鼉自己在地上一直爬到縣令家門口, 董奉就讓隨從的人把鼉殺死, 縣令女兒的病就好了。董奉就娶了縣令的女兒, 但很久沒有兒女。董奉經常外出, 妻子一人在家很孤單, 就收養了一個女孩。女孩長到十幾歲後, 有一天董奉騰空升入雲中成仙而去了, 位列碧虛上監太一真人。他的妻子和養女仍然住在家裡, 靠賣杏維持生活, 有敢欺騙她們母女的, 老虎仍然追咬。養女長大之後, 招入贅女婿和母女二人一起居住。可是這位女婿行為不端, 經常偷取神廟裡神像的衣物。廟中神仙生氣地說:某人仗著自己是仙人的女婿, 偷我的衣物, 雖然我不在這座廟裡, 但是想起來也是很丟人的事情。董奉在人間一百多年才仙去, 容貌仍像三十歲的人。

有關董奉在廬山的事蹟, 見《潯陽志董奉太乙觀》記載:董奉居廬山大中祥符觀。 《真仙通鑑》記載:奉在人間百年, 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張景詩云:桃花漫說武陵源, 誤殺劉郎不得仙。爭似蓮花峰下客, 栽成紅杏上青天。說的是董奉在廬山成仙的傳說故事。 《廬山志》也記載董奉在江西行醫期間, 有一縣官女兒得了怪病, 醫療無效, 請董奉醫治即愈, 於是縣令便把女兒嫁給董奉為妻。因董奉長年累月要外出為人治病, 怕妻子孤單, 便收養一女為她侍候。北宋《太平廣記》卷十二《董奉傳》所記事蹟亦與《神仙傳》, 只是一些數字有所出入, 說董奉在人間三百餘年乃去

也有人說, 董奉年青時就離開福建前往江西廬山學道, 並為民除害。據《廬山志》卷七記載:潯陽城東門外的大橋下的河裏, 常有蛟龍的出現, 一出來, 就禍害百姓, 搞得住在邊上的居民, 很不安生, 整天個提心弔膽的生活著, 這事後然讓董奉知道了, 於是, 高人出手了, 只是少微伸展一下手腳, 第二天, 人們驚奇地發現, 河面上漂浮著一條蛟龍的屍體。說完龍,輪到了虎。一日, 董奉煉丹之後返回廬山龍門溝杏林草堂, 行至途中見一老虎臥於路旁草叢。此虎非但沒有餓虎撲食的凶相, 相反喘氣流涕、滿臉苦楚。虎見董奉便不斷叩首呻吟, 並抬前爪指口, 似是乞憐求救。董奉似乎明白了老虎的意思, 便喚虎張開嘴讓其望診, 見一銳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嚨。董奉輕撫虎首, 囑虎明早在原地候他來醫治, 虎頷首離去。翌日, 董奉與虎均按時赴約, 為防老虎因痛獸性發作而咬傷自己, 董奉將連夜趕製的竹筒套上胳膊放進虎口撐住老虎的上下顎, 順利取出銳骨, 並抹上去腐生肌的藥膏。被救的老虎搖動尾巴點頭致謝, 隨後轉身而去。數日後, 虎痊癒, 為報董奉救治之恩, 虎尋至杏林草堂, 為董奉值守杏林, 這便是董奉虎口取骾的故事。後人傳頌虎守杏林故事, 意在褒揚董奉與自然和諧共榮及董奉藝高膽大、不畏凶險、普度眾生的高尚醫德。此事傳開, 行走江湖的郎中們紛紛效仿, 董奉胳膊套竹筒演變成套在手掌上的環鈴,成了外出時必備之物, 一來可以作為行醫標誌, 二來是因為醫仙董奉與老虎的淵源, 郎中們便把它作為保護自己外出行醫的護身符了。郎中們不避寒暑, 終年奔波行走於山野村莊之間。每到一處, 就搖晃手中的銅環鈴鐺, 表示郎中到了召喚應診之意。郎中手中的銅環鈴鐺名叫虎撐虎銜”, 搖鈴喚診美稱為虎撐聆醫

其實以上內容, 大多以《神仙傳》為主, 其餘多為引用, 並未能作為確切依據。在董奉飛升之後, 晉懷帝永嘉元年(307)誥封董奉為太乙真人”, 碧虛上監”, 建真君廟。唐天寶年(742-755)左右, 人們在杏林中修建祠堂, 稱為太一宮或稱太乙觀。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7)又建太乙祥符觀, 賜額大中祥符觀”,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誥封為「升元真君」, 尊稱為「閭山大法院監雷法主碧虛升元杏林救生真君」, 重修觀宇, 觀內有丹井, 觀後有種杏軒等。道教閭山有許徐吳董四法主之說, 即許遜、徐甲、吳猛、董奉四真人, 董奉之廟多稱為「救生堂」。

由於記載的不詳和道教典籍的神化, 董奉生卒年更難考證: 有人據《神仙傳》及《三國志》中有關董奉為士夑治病的記載推斷:“燮在郡四十餘歲, 黃武五年(孫權紀年)年九十卒。黃武五年當公元226, 由此上推90年為東漢順帝陽嘉4年(公元136年), 則士燮生卒之年,當作如下表述:生於136, 卒於226, 享年90歲。 《士燮傳》稱, 建安15年(210年)孫權加士燮為左將軍, 時燮已老邁, 73矣。建安25年(220年)士燮勸導益州豪門雍闓聲明郡民歸附孫權, 權嘉燮功, 晉升為衛將軍兼龍編侯, 時年八十有三, 垂垂老矣。可見董奉為士燮治病當為建安15年(210年)孫權加士燮為左將軍之前。而且此時董奉應是一代名醫, 否則他也不可能有機會去治好一個交趾太守的重病。也就是說, 董奉在建安15年(210年)時一般應有40, 據此推測董奉生年當為公元170年前後。至於卒年, 據《神仙傳・董奉》:“奉在人間百餘年乃去, 顏狀如三十時人也。推測, 當為公元280年前後。這與錢超塵先生的《董奉考》基本吻合。但亦有人說董奉生於公元200220, 卒於280,《長樂縣志人物誌》:董奉, 又名董平, 字君異, 號拔乾, 侯官縣董墘村(今長樂縣古槐鄉青山村)人。漢建安五年(200)生。董奉從小學醫, 信奉道教。……有次到交州(今廣東一帶)行醫時, 恰遇交州太守杜燮(士燮)病危, 垂死已三日。董奉把三粒藥丸放在病人口中, 用水灌入, ………不久, 病人手足似乎能動, ……不久病癒。……董奉後在士燮府中居住, 不久, 士燮陰謀反叛朝廷, 擔心董奉漏其密謀, 想加害董奉。董奉利用氣功裝死, 騙過士燮後逃走。……吳天紀四年(280), 董奉逝世。當中說明確說出董奉的生卒年, 但士燮謀反似乎不合於正史, 因此內容真確性仍然欠信服, 但從種種跡象來看, 董奉應該是比較長壽的人。

至於董奉的事蹟, 在道教說法外, 或者, 最能確切實在認定的, 杏林。由於董奉為人治病不取報酬, 只要求病家種植杏樹以示報答, 杏熟後換取穀物以救濟貧民的事蹟為後世所敬仰, 並流傳至今。世人以杏林譽醫, 用「杏林春暖」、「春滿杏林」來表彰醫家之術精德尚者, 即緣於此, 經過多年來的流傳, 「杏林中人」一詞依然是中醫的稱謂, 可見董奉的事蹟及醫術應是有一定根據。另外, 其實杏子的功效非常多, 做為一種神奇植物, 就《本草綱目》所載, 它所能主治的病就有十九種之多, 從花到葉到根、從皮到果到核, 無一樣不是可利用的寶貝, 或者董奉不時地也會在給病人治病時用上, 所以才叫人廣種杏樹。

除了人文文化流傳外, 杏林還是真的有存在的。有人說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有一片杏林故址, 就是董奉種杏的地方。有次董奉途經鍾離時, 他看到當地人民由於三國爭戰而貧病交加, 十分同情, 便在鳳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個貧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來。他根據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 把江南種植果木的農業技術知識傳播給鍾離農民, 鼓勵人們在荒山坡上種植杏樹以救荒致富, 樂史《寰宇記》和《鳳陽縣志》有云:鍾離縣杏山, 吳時董奉居於此, 為人治病, 惟令種杏五株, 數年, 杏至萬株。”“杏山在府治南六十里, 吳時董奉種杏於居”, 其所記內容大致與杏林之說相同, 都是看病不收費用, 但重病者病痊癒後, 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種植杏樹五株;病輕者, 種一株。由於他醫術高明, 醫德高尚, 遠近患者紛紛前來求治, 數年之間就種植了萬餘株杏樹, 成為一遍杏林。但是把江西廬山換作了安徽杏山, 目前安徽滁州市以北有杏山和杏山村, 不知是否相關。

濠州鍾離的說法頗有爭議, 相反廬山方面則比較確實, 晉・葛洪(283-363)所著《神仙傳・卷十》記載:董奉離開交州“後還豫章廬山下居”。慧遠法師(334-416)所作《廬山記》記載:眾嶺中, 第三嶺極高峻……其嶺下半里許有重岩……其後有岩, 漢董奉館於岩下。南宋王像之編纂《輿地紀勝》載:太乙祥符觀在德化縣南二十五里, 即董奉植杏之處, 董奉上升之所……唐天寶初為置太乙宮。祥符中改今名。沼中有游魚, 尤為蕃狎。南宋週必大《遊廬山後錄》記載:予欲趨太乙觀……現在蓮花峰下, 不經兵火……宣和二年, 封奉為升元真人, 觀中猶種杏, 前殿一株甚大, 其後又有種杏軒, 春時不妨宴遊也。明《永樂大典》載:太乙祥符觀去城南二十五里, 昔董奉植杏之處。清乾隆所編《四庫全書・卷四・騎省集》之《洪州道正倪君碣》記載:“君諱少通, 字子明……得董奉之故址, 種杏之地, 榛莽森如。慨然永懷, 誓复靈構……癸丑歲, 賜錢三百萬, 即所居建太一觀……牧守嘉尚,道俗依歸, 為本州道正, 乃知太乙觀事……, 自擇葬地於蓮花峰下……太乙董君, 上帝之賓。遣方渺邈, 奮跡荊榛。倪師慷慨, 復來清慶。種杏之地, 林光再新……”清嘉慶所編修《全唐文・第九部・卷八百七十》記載:“廬山董真君廟者, 即晉永嘉元年真君種杏之壇, 上升之地是也……爰考圖經, 得杏壇舊址, 靠蓮花峰, 鎮詠真洞。榛蕪雖沒, 林泉可嘉。民國吳宗慈所撰《廬山志》記載:雙劍峰西北有太乙宮, 即祥符觀董奉仙人之道場也。《廬山東・西林寺通志》記載:竺曇法師圓寂後, “其徒慧永自太行來居。晉光祿卿陶範為其立寺, 名曰:西林。是歲太和一年(377年)。北山建寺始於西林, 故曰:'第一寺'……寺後山上原有伏虎庵。《南康新志》曰:香泉在五老峰下, 下流徑過杏林。”

1991, 一支考察組在廬山山南考察, 於一墓穴中發現明代和尚、歸宗寺主持果清禪師的《重興歸宗田地界址碑記》和有關圖刻。碑記和圖刻詳細記載了董奉杏林、杏壇庵和庵產的情況, 指出杏壇庵在陶淵明醉石以東的般若峰下, 庵產方圓百里。從中可見董奉在廬山遺跡頗多, 有他居住的杏林草堂, 稱為董奉館, 後在此處又曾建杏壇庵、真人壇、報仙壇;有後人祭祀的太乙宮、真君廟、太乙觀、太乙祥符觀等;有伏虎庵, 是紀念董奉虎口取骾虎守杏林的故事。又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又君異居山間, 為人治病, 不取錢物。使重病癒者, 使栽杏五株, 輕者一株……君異每年貨杏得穀, 旋以賑救貧乏, 供給行旅不逮者, 歲消二萬餘斛, 尚餘甚多”, 可以推算, 董奉每年收穫的杏果在3萬擔以上, 古時杏果產量至多10/, 那麼, 杏林的面積在3000畝以上。董奉在廬山隱居數十年, 每年經其治癒的患者, 以其施醫的居所為中心向周邊延展種植杏樹回報救治之恩, 因此, 廬山腳下皆是杏林範圍。大概面積在3000畝以上。

董奉隱居廬山, 施醫濟世, 開創了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榮和藥食同源的杏林園, 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 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 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可惜的是, 昔日方圓百里、碩果累累的杏林消失了, 董奉隱居匡廬修道行醫的遺址淡然無存。

另外, 在董奉的老家, 今古槐鎮龍田村境內有董奉山, 就是後人為紀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說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 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語說:福山, 今名董峰山, 屬長樂縣”, 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諧音。有的說, 福州得名的福山, 就是董奉山。在古槐鎮董奉山腳處(龍田村與雁堂村交界), 建起了頗具規模的董奉草堂。草堂佔地20, 仿後漢三國時代風格而建, 四周遍植杏樹, 使我們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話的意韻。董奉草堂中的景觀有中國長樂中醫館、杏林望重大屏風、清代名醫陳修園專館南雅堂、“百草園”以及各種石刻等景點。正廳內立董奉“懸壺濟世”半身塑像。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也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 均為紀念董奉。

他在廬山所進行的實踐和流傳的典故, 正是人道、醫道和天道的結合與體現, “其言循虛, 其藝控實是董奉較為客觀的寫照, 他的事蹟感人肺腑, 他的恩德澤被後人。董奉去世後, “杏林的故事一直流傳了下來, 明代名醫郭東就模仿董奉, 居山下, 種杏千餘株。蘇州的鄭欽諭, 庭院也設杏圃, 病人饋贈的東西, 也多去接濟貧民。元代的書畫家趙孟頫病危, 當時的名醫嚴子成給他治好了, 他特意畫了一幅《杏林圖》送給嚴子成。後來, 人們在稱讚有高尚醫德, 精湛醫術的醫生時, 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等詞句來形容。近現代的一些醫藥團體、雜誌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杏林”, 已成為醫界的別稱。有關杏林的佳話, 不僅成為民間和醫界的美談, 而且也成為歷代醫家激勵、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醫技, 解除病人痛苦的典範, “杏林也成了醫學界的代名詞, 讚揚醫生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