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 費禕的生平與正史大體相同, 性格寬和, 劉備平定益州時, 在蜀為文官。劉備死後, 諸葛亮輔劉禪當國, 重用費禕及蔣琬等。南征孟獲時, 諸葛亮以費禕為長史隨軍。後來興師北伐中原, 諸葛亮撰《出師表》, 稱費禕等“皆良實, 志慮忠純”。北伐期間, 費禕常為使節, 往來漢中成都, 又常替魏延、楊儀弭息糾紛。諸葛亮死時, 將國事付與蔣琬、費禕 ;其時魏延不服諸葛遺命, 費禕以其反情告楊儀, 並回奏後主, 方證是非。後楊儀又不服待遇, 口出不臣亂言, 亦賴費禕密狀其詞, 以正國法。後來姜維執意北伐, 費禕以內治無人、國實不殷阻其事, 然皆不為所聽。憮戎將軍張嶷, 初見費禕恣性泛愛, 過於待信新附, 張嶷曾致書戒之道:“昔日岑彭(東漢初名將)率師, 來歙(東漢初名臣)杖節, 然皆見害于刺客, 如今明將軍位尊權重, 應宜鑒知前事,
稍為警惕。”然而費禕終為郭循所害, 追諡曰敬侯。然這一行刺事件, 當中確有可疑之處, 以下講述一下。
郭循是誰? 郭脩(?-253年), 字孝先(一名郭修, 《三國志·後主傳》及《費禕傳》中載為郭循), 涼州西平人。三國時代曹魏官員, 官至中郎將(可能為偽稱。曹芳詔稱郭脩為“故中郎”, 裴松之則指郭脩只是“西州之男子耳”)。被蜀漢衛將軍姜維俘虜後降蜀漢, 後來暗殺蜀漢大將軍費禕。在《三國志·蜀書》中, 《後主傳》及《費禕傳》均記載費禕被刺殺之事, 兩處都稱刺客為“魏降人郭循”;而在《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曹芳詔中, 則稱刺殺費禕者為“故中郎西平郭脩”。同為《蜀書》中的《張嶷傳》, 記載張嶷曾引岑彭、來歙之事勸誡費禕慎防刺客, 又指“禕果為魏降人郭脩所害”。《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記載諸葛恪被孫峻設計殺死一事, 裴松之引虞喜《志林》評論中, 提起費禕被殺的例子, 亦載“斯乃性之寬簡, 不防細微, 卒為降人郭脩所害”。脩、循二字形似, 計《三國志》連裴注, “郭循”見錄兩處, “郭脩”見錄四處, 加上考慮到“蜀不置史”的背景, 故以郭脩為其本名。
據裴松之注《三國志》引孫盛《魏氏春秋》記載, 郭脩一向有功績德行, 著名於西州。在一次對蜀漢戰事中被姜維所俘, 降蜀漢後受劉禪封為左將軍。然而郭脩一直不願成為蜀臣, 更想找機會刺殺劉禪, 平日利用向劉禪道賀的時機, 一邊拜賀一邊趨前, 希望接近劉禪, 卻總是被其側近阻隔, 難以得手, 於是郭脩決定另覓刺殺物件。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 蜀漢大將軍費禕於漢壽開辦歲首大會, 郭脩當時在座, 乘費禕歡飲沈醉之際,
親手刺殺費禕, 自己亦被蜀人所殺死。同年八月, 魏帝曹芳下詔追封郭脩為長樂鄉侯, 食邑千戶, 賜諡號為“威”, 其子承襲父爵, 加拜奉車都尉, 獲賞銀千鉼, 絹千匹。雖然曹魏朝廷對於郭脩捨身刺殺費禕一事致以充分的肯定, 但裴松之對其所為卻有負面的評價。裴氏否定郭脩的原因有三:
其一, 郭脩只是一介平民, 對魏室沒有臣屬之責, 當他被蜀將所俘, 如想表示忠心, 可以殉國拒降, 根本沒有必要作出行刺的舉動。 其二, 魏、蜀雖是敵國, 但彼此間沒有如趙襄子消滅智氏般的仇恨, 魏國也不像戰國後期的燕國般備受亡國威脅, 犯不著使用行刺的手段。 其三, 劉禪是平庸之君主、費禕是一般資質的輔政者, 即使殺掉了他們, 對蜀國也不會產生強大的打擊。 因此, 裴氏認為郭脩只是一名投機主義者, 其行刺本質及動機絕對比不上魏詔提及的聶政、傅介子, 亦沒有資格被稱譽為“捨生取義”。
費禕被刺是蜀國政壇的一件大事, 它標誌著蜀國自諸葛亮死後所採取的防禦性國家戰略再起了大變動, 蜀國鷹派勢力的抬頭。這件事單從《費禕傳》來看, 只是一次偶發事件。但是如果和其他史料聯繫到一起, 這起被刺事件就不那麼簡單了。延熙十五年的時候, 姜維進攻西平, 雖然西平沒打下來, 但抓獲了時任魏中郎的郭脩。後來這郭脩大概表現良好, 就把他吸收進了蜀漢的陣營, 而且官位做到左將軍!要知道, 這可是馬超、吳懿、向郎曾經做過的位置, 足見蜀國對其殊遇之重, 不亞于對待夏侯霸。但是這個人身在蜀營心在魏, 資治通鑒卷七十五載:“脩欲刺漢主, 不得親近, 每因上壽, 且拜且前, 為左右所遏, 事輒不果。”最後雖然劉禪沒被殺掉, 但他總算也拼著性命幹掉了蜀國的一名大員。魏國感動不已, 追封郭脩為長樂鄉侯, 使其子襲爵。
但是這起刺殺事件仔細推究的話, 疑點非常之多。就動機來說, 這不可能是魏國朝廷策劃的陰謀。費禕是出了名的保守派大鴿子, 他在任期間是蜀魏兩國最平靜的一段日子, 幾乎沒發生過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魏國正樂不得, 不可能刺殺掉他而讓鷹派姜維上臺, 自己找自己麻煩。郭脩進入蜀國及其偶然, 魏國不可能知曉蜀軍到何處擄掠, 自然無法安排郭脩早早的埋伏在西平等待被蜀軍擄掠入蜀。這也不可能是私人恩怨, 就算郭脩跟費禕再怎麼有仇, 他也不是神仙, 不可能算出姜維什麼時候打西平, 自己會不會被俘, 被俘以後是直接砍了還是受到重用, 費禕喝醉了是否會湊到自己身邊。而這兩個可能都排除掉的話, 剩下的最有動機殺費禕的人, 那就是姜維。
但是這起刺殺事件仔細推究的話, 疑點非常之多。就動機來說, 這不可能是魏國朝廷策劃的陰謀。費禕是出了名的保守派大鴿子, 他在任期間是蜀魏兩國最平靜的一段日子, 幾乎沒發生過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魏國正樂不得, 不可能刺殺掉他而讓鷹派姜維上臺, 自己找自己麻煩。郭脩進入蜀國及其偶然, 魏國不可能知曉蜀軍到何處擄掠, 自然無法安排郭脩早早的埋伏在西平等待被蜀軍擄掠入蜀。這也不可能是私人恩怨, 就算郭脩跟費禕再怎麼有仇, 他也不是神仙, 不可能算出姜維什麼時候打西平, 自己會不會被俘, 被俘以後是直接砍了還是受到重用, 費禕喝醉了是否會湊到自己身邊。而這兩個可能都排除掉的話, 剩下的最有動機殺費禕的人, 那就是姜維。
姜維與費禕的不和是眾所周知的, 前者是主伐伐魏的鷹派, 而後者則是堅持保守戰略的鴿派。在費禕當政期間, “(姜維)每欲興軍大舉, 費禕常裁制不從, 與其兵不過萬人。”可以說姜維被費禕壓制的很慘。費禕死後, 能夠獲得最大政治利益的, 就是姜維。事實上也是如此, 陳壽在三國志姜維傳裏很有深意地如此記錄道:“十六年春, 禕卒。夏, 維率數萬人出石營”。陳壽雖然沒有明言, 但從姜維傳裏我們可以知道:姜維在費禕的管制下, 鬱鬱不得志, 每次出兵的數量都在一萬人之內, 屬於小規模騷擾行動。而費禕死後, 姜維如鳥出籠, 率大軍數萬人北伐。這種前後對比帶著強烈的含沙射影成分。很容易讓人將費禕的死與姜維聯繫起來。自來史家撰史, 最忌諱的就是這種容易引人誤解, 模棱兩可的寫法。如果真有此事, 那麼不妨直寫, 如果沒有, 大可略過。陳壽素來有良史之名, 他如此記載, 必然有原因。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 兩個字:回護。 陳壽必須替姜維回護。考察陳壽生平, 結果發現, 仕蜀期間, 陳壽曾經擔任過衛將軍主簿的職務。“故吏”對於“舊主”的感恩和忠誠, 這在當時是一種被世人普遍認可和推崇的社會道德。由此我們更加清楚了, 身為“故吏”的陳壽對“舊主”姜維回護, 自然沒有任何理由誣衊姜維, 相反, 對於《姜維傳》;陳壽必然更為用心的去撰寫。所以, 出現了這麼一種含沙射影的寫法。絕非偶然。而且, 在費禕遇刺前後的相當長時間裏, 陳壽一直在姜維身邊工作, 知道事情真相也絲毫不足為奇。
而姜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姜維傳》裴注裏有載:傅子曰:維為人好立功名,
陰養死士, 不修布衣之業。就是說姜維這個人, 對功名很執著, 而且不象〈三國演義〉裏一樣是個楞青頭, 反而很有城府, 好“陰養死士”。至於偷著搜羅這些死士是做什麼用的, 就不好說了。郭脩刺殺費禕的時候, 已經官至左將軍, 正因為如此, 才有機會參加歲首大會,
一個降俘要想在短短時間內驟然升到如此地位, 沒有一個後臺是不可能的。而當時, 除了大將軍費禕, 也就只剩下衛將軍姜維一個人了。加上郭脩“魏降人”的身份最適合刺殺費禕。事後, 姜維等人大可將責任全部推給曹魏集團。而魏國拖遝了半年多才下了詔書褒獎郭脩, 而且還將郭脩的名字寫成了郭修, 可見他們是在事情發生後很久才打聽到了刺客的身份, 而且是道聼塗説, 並不完全準確。而郭脩在眾目暌睽的歲初大會上刺殺了費文偉, 擺明瞭他自己就是拼個同歸於盡, 不想活著回去, 這是標準的死士作風。再回過頭來仔細研究郭脩的履歷我們會發現。西平戰役的發動者是姜維, 捉住郭脩的是姜維, 把他抓住不殺反而送回朝廷的還是姜維。換句話說, 郭脩看似是偶然地被俘才入蜀, 實際上這些偶然卻是完全可以被姜維所控制——姜維有能力決定發動戰役的時間, 地點以及對俘虜的處置, 這一連串偶然只有姜維能將其成必然。
這幾條證據綜合在一起推測, 再加上動機的充分性, 很難不叫人懷疑姜維在這起刺殺事件裏是無辜的。我們這些生活在後世的人, 憑藉殘缺不全的史料尚且能推斷出姜維的嫌疑, 當時的蜀國肯定也有人能看出來。但是史書上的記載似乎姜維是完全無辜的, 和這事絲毫沒關係, 這是為什麼呢?
在資治通鑒卷七十五載有這樣一件事:“脩欲刺漢主, 不得親近, 每因上壽, 且拜且前, 為左右所遏, 事輒不果。”這一條記載很值得懷疑, 因為如果真是郭脩上壽時候想刺殺後主而“為左右所遏”的話, 那他早就該被抓起來, 蜀國怎麼可能還會放任他到延熙十六年年初去參加宴會?所以這一條記載不大可能是真的, 倒像是事後為了充分證明其邪惡而後加進去的補敘。這種經驗大家都有, 如果一個人做了什麼壞事, 那麼很多人就會說:“我早看出這小子不是好東西了, 前天他在我家門口轉悠我看他就像是要偷東西, 我就是沒說。”郭脩這件事也一樣, 後主聽說他刺殺了自己的重臣, 大怒之下號召群臣揭批其反革命行徑, 於是肯定就有牆倒眾人推, 說:“郭脩早就懷有二心, 打算刺殺陛下, 幸虧我們左右給您攔下來。”反正郭脩死了, 死無對證。後主智力低, 也沒想問問:“你早看出來了?那你怎麼不早說哇?總之, 這條記載很可能是刺殺事後往郭脩身上潑的髒水。但是, 這盆髒水還是有它的用處。它給人一個暗示:郭脩是打算刺殺後主, 因為太難下手, 所以才找了個相對比較軟的柿子來捏, 結果捏掉了費禕, 因此這起刺殺是最開始目標是劉禪, 費禕只是次要目標。
只要大家都相信了那條記載, 那姜維的嫌疑就可以澄清了。是啊, 郭脩原來是打算刺殺我朝皇帝, 找不到機會才轉來殺其他目標, 費老爺是運氣不好被他撞見了。我總沒動機殺我朝皇帝吧。如果近一步推論的話, 這段記載很可能就是姜維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而在事後說的。綜合上述種種跡象不難發現, 整個刺殺事件的形成可能是這樣:最初是姜維拿獲了魏中郎將郭脩, 並收羅了他做為自己的死士。(或者郭脩根本就死了, 姜維拿自己豢養的死士冒了郭脩的名字)。西平戰役就是姜維為了創造出郭脩“被俘魏將, 歸順我朝”這麼一個令人信服的身份背景而發動的。接著郭脩“被俘”, 押解給成都, 歸順蜀國, 得了左將軍之位。然後十六年年初大會上, 策劃已久的郭脩殺了費禕, 完成了他死士的使命。姜維怕別人懷疑到自己頭上, 於是在事後對皇帝劉禪和其他同僚說:這傢夥早就腦後有反骨, 好幾次想刺殺皇帝都被左右攔下了。然後大家“哦”地一聲恍然大悟, 再不去懷疑姜維殺費禕的動機, 紛紛譴責魏國的恐怖主義行為云云。
只要大家都相信了那條記載, 那姜維的嫌疑就可以澄清了。是啊, 郭脩原來是打算刺殺我朝皇帝, 找不到機會才轉來殺其他目標, 費老爺是運氣不好被他撞見了。我總沒動機殺我朝皇帝吧。如果近一步推論的話, 這段記載很可能就是姜維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而在事後說的。綜合上述種種跡象不難發現, 整個刺殺事件的形成可能是這樣:最初是姜維拿獲了魏中郎將郭脩, 並收羅了他做為自己的死士。(或者郭脩根本就死了, 姜維拿自己豢養的死士冒了郭脩的名字)。西平戰役就是姜維為了創造出郭脩“被俘魏將, 歸順我朝”這麼一個令人信服的身份背景而發動的。接著郭脩“被俘”, 押解給成都, 歸順蜀國, 得了左將軍之位。然後十六年年初大會上, 策劃已久的郭脩殺了費禕, 完成了他死士的使命。姜維怕別人懷疑到自己頭上, 於是在事後對皇帝劉禪和其他同僚說:這傢夥早就腦後有反骨, 好幾次想刺殺皇帝都被左右攔下了。然後大家“哦”地一聲恍然大悟, 再不去懷疑姜維殺費禕的動機, 紛紛譴責魏國的恐怖主義行為云云。
雖然缺乏最直接的證據證明姜維與這起刺殺事件有什麼牽連, 歷史資料也只給出了殘缺不全的幾個點, 但從動機、能力、條件和其一貫作風中仍舊可以推測的出姜維與費禕之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有不少人認為, 費禕之死,
姜維是最大嫌疑人, 不過也有人覺得姜維指使郭脩刺殺費禕的說法不合邏輯, 為什麼呢?因為根據魏氏春秋的記載, 郭脩“欲刺禪而不得親近, 每因慶賀, 且拜且前, 為禪左右所遏, 事輒不克, 故殺禕焉”, 刺殺劉禪即使成功, 對姜維來說不會有任何好處, 因為另立新帝的最大受益人只會是費禕;而且此舉風險係數極大, 一旦失敗, 姜維必定身敗名裂!當時姜維在蜀漢的仕途完全可以用平步青雲來形容, 所以他完全沒有理由冒這麼大的險, 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來便宜費禕!又郭脩“素有業行”, “姜維劫之, 修不為屈”, 再看後來曹魏的封賞, 可以看出這個人對曹魏是比較死心塌地的, 而他和姜維一個是西平人, 一個是天水人, 兩地相去千里之遙, 在交通通訊並不發達的時代, 二人認識甚至有交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參考當年趙雲俘獲夏侯蘭後為了避嫌而不再與之接觸的行為, 可以知道, 即使兩人認識, 姜維也絕不可能讓他去刺殺費禕, 這樣無疑是告訴大家刺殺就是我指使的 。
而對於陳壽“回護姜維”, 很容易被推翻, 因為在《三國志》中陳壽對姜維的評價是全面否定的, 根本不是回護。姜維明知蜀漢之事不可為而強為之的精神不會為了出兵伐蜀就無所不用其極, 殺害一代賢相費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