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145年-208年), 字元化, 又名敷, 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據考證, 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145年), 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國著名醫學家。少時曾在外遊學, 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華佗一生行醫各地, 聲譽頗著, 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 對外科尤為擅長。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術, 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又仿虎、鹿、熊、猿、鳥等禽獸的動態創作名為“五禽之戲”的體操, 教導世人強身健體。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 所著醫書已佚。其事跡見於《後漢書.方術列傳下》、《三國志.方技傳》及《華佗別傳》。華佗與董奉、張仲景被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相傳華佗自幼做事機敏, 聰慧過人。他7歲時父親去世, 家中十分貧困。母親無奈只得讓他去央求他父親的生前好友蔡醫生學醫。華佗遵母命到城裡見了蔡醫生, 說明了來意。蔡醫生心裡暗想:華佗父親是我的好朋友, 如果我不答應, 鄉鄰肯定會罵我:“人死絕交, 對友不義。”如果我答應他, 還不知他是否是一塊學醫的材料, 最好設法考考他。蔡醫生此時看到他的幾個徒弟正在院子里採桑葉, 但是最高的枝條構不着, 也爬不上去, 就對華佗說:“你能設法把這最高的枝條上的桑葉採下來嗎?”華佗說:“這很容易啊!”於是, 他叫人取了一根繩子, 拴塊小石頭, 只一拋, 繩子拋過枝條, 樹枝被壓下來, 就把桑葉採到手裡了。
蔡醫生又看到兩隻羊正在斗架, 眼都斗紅了, 誰也拉不開, 就說:“華佗, 你能把這兩隻羊拉開嗎?”華佗回答說:“這好辦。”只見他馬上抓來兩把鮮草, 放在羊的兩側,
斗架的羊早已餓了, 看見身邊的鮮草, 就過來搶着吃, 自然散開不鬥了。蔡醫生見華佗如此聰明機敏, 當場就決定收他為徒。
華佗生活在東漢末年三國初期。 那時, 軍閥混亂, 水旱成災, 疫病流行, 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為此, 他不願做官, 寧願捍著金箍鈴, 到處奔跑, 為人民解脫疾苦。華佗看病不受症狀表象所惑, 他用藥精簡, 深諳身心交互為用。 華佗並不濫用藥物。 華佗重視預防保健, “治人於未病”, 觀察自然生態, 教人調息生命和諧。 但對於病入膏肓的患者, 則不加針藥, 坦然相告。華佗不求名利,
不慕富貴, 使他得以集中精力於醫藥的研究上。 《 後漢書 .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 曉養性之術”, 尤其“精於方藥”。 人們稱他為“神醫”。 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 名曰《 青囊經 》, 可惜沒能流傳下來。 但不能說, 他的醫學經驗因此就完全湮沒了。 因為他許多有作為的學生, 如以針灸出名的樊阿 , 著有《 吳普本草 》的吳普 ,
著有《本草經》的李當之 , 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 至於現存的華佗《 中藏經 》, 那是宋人的作品, 用他的名字出版的。 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容。
在《三國志》中有十六則病例, 《華佗別傳》中有五則, 其他文獻中五則, 共二十六則病例, 在先秦和兩漢醫家中是較多的。從其治療範圍看, 內科病有熱性病、內臟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蟲病, 屬於外、兒、婦科的疾病有外傷、腸癰、腫瘤、骨折、針誤、忌乳、死胎、小兒瀉痢等等。。其他傳聞野史更是多不勝數。
據《三國志·魏書二十九·方技傳》, 廣陵太守陳登因食用生魚片(生魚膾。膾即生肉:《漢書東方朔傳》中即謂「生肉為膾」), 胃中有大量寄生蟲, 當時陳登面色赤紅心情煩躁, 有下屬說華佗在這個地方, 後來他就命人去請華佗, 為他診治, 華佗先請他準備了十幾個臉盆, 然後為他診治結果陳登吐出了幾十盆的紅頭的蟲子, 為他開了藥, 說陳登是吃魚得的這個病, 告訴他這個病三年後還會復發, 到時候再向他要這種藥, 這個病就可以根治了, 並且臨走告訴了華佗家的地址, 那年陳登36歲, 結果陳登果然三年後舊病復發, 並派人依照位址尋找, 可是華佗的藥童告訴陳登的使者說華佗上山采藥還沒回來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能回來, 結果陳登去世的。
後漢書中記載, 李將軍的妻子有病, 請華佗前去診治。華佗經過診脈后說, 是由於懷孕期間身體受傷而胎兒未掉所造成的病。李將軍卻說, 孕期確實受過傷, 但是胎兒已經墜落。華佗堅持說, 依脈相看, 胎兒並沒有墜落。李將軍不以為然。過了一百天後, 李妻病勢轉重, 再次請華佗看病。經過診脈之後, 華佗說, 脈相如前, 原是雙胎先流產的胎兒使母體流血過多, 后一個不能產出。現在這胎兒已死, 縮附在其母脊背上。於是華佗先給李妻扎針, 然後進湯藥。片刻之後, 婦人覺得要產但又產不下。華佗說, 這是死胎枯萎, 不能自生, 必須由人探取。他告訴一婦人探取之法, 果然取出死胎。
在周泰受重傷時, 華佗醫好他, 所以後來有人向曹操推薦華佗時就說:“江東醫周泰者乎?”
府中官吏倪尋、李延同時來找華佗就診, 兩人都是頭痛發燒, 病痛的癥狀完全相同。華佗卻說:“倪尋應該把病邪瀉下來, 李延應當發汗驅病。”有人對這兩種不同療法提出疑問。華佗回答說:“倪尋是外實症, 李延是內實症, 所以治療他們也應當用不同的方法。”馬上分別給兩人服藥, 第二天一大早兩人一同病好起床了。
華佗有一次看見一個面色焦黃、呼吸緊促、病勢很重的推車人, 經過詢問知道他腹內絞痛, 華佗馬上斷定這人是身患腸癰(即闌尾炎)。於是華佗讓病人喝了麻沸散, 很快就麻醉過去了。他用刀子切開患者的腹部, 割去腸子的潰爛部份, 洗滌內部, 然後縫和起來, 又塗上消炎生肌的藥膏。過了幾天, 傷口很快癒合, 病人也恢復正常了。
黃疸病流傳較廣時, 華佗花了三年時間對茵陳蒿的藥效作了反復試驗, 決定用春三月的茵陳蒿嫩葉施治, 救治了許多病人。民間因此而流傳一首歌謠:“三月茵陳四月蒿, 傳於後世切記牢, 三月茵陳能治病, 五月六月當柴燒”。華佗還以溫湯熱敷,
治療蠍子螫痛, 用青苔煉膏, 治療馬蜂螫後的腫痛;用蒜畝大酢治蟲病;用紫蘇治食魚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黃精補虛勞。如此等等, 既簡便易行, 又收效神速。
有傳聞華佗有一天走在路上, 看見有一個人咽喉堵塞, 想吃東西卻不能下咽, 家裡人用車載着他去求醫。華佗聽到病人的呻吟聲, 就停車去診視, 告訴他們說:“剛才我來的路邊上有家賣餅的, 有蒜泥和大醋, 你向店主買三升來吃,
病痛自然會好。”他們馬上照華佗的話去做, 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數條像蛇一樣的蟲子, 病狀馬上消失了。病人高興地把惡蟲懸挂在車邊, 到華佗家去拜謝救治之恩。
又有督郵頓某, 就醫後自覺病已痊癒, 但華佗經切脈卻告誡說:“君疾雖愈, 但元氣未複, 當靜養以待完全康復, 切忌房事, 不然, 將有性命之慮。”其時, 頓妻聞知夫病已經痊癒, 便從百裏外趕來看望。當夜, 頓某未能慎戒房事, 三日後果病發身亡。另一患者徐某, 因病臥床, 華佗前往探視, 徐說:“自昨天請醫針刺胃管後, 便咳嗽不止, 心煩而不得安臥。”華佗診察後, 說:“誤矣, 針刺未及胃管, 誤中肝臟, 若日後飲食漸少, 五日後恐不測。”後果如所言而亡。
華佗的行醫事蹟中, 以關羽「刮骨療毒」最為膾炙人口。源於《三國演義》, 描述關羽跟曹操麾下將領曹仁交戰時被毒箭射中、必須把入骨的劇毒用刀刮除;描寫刮骨過程中, 關羽談笑自若地與馬良下棋。三國志中確有關羽手臂中箭, 刮骨療毒的記載;但實際上, 當時華佗早己被曹操所殺, 所以操刀的為一名軍醫所為。
華佗由於行醫得法, 醫術迅速提高, 聲名遠播。他的同鄉曹操, 常患頭風病,
請了很多醫生治療, 都不見效。聽說華佗醫術高明, 就請他醫治。華佗只給他扎了一針, 頭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發, 就強要華佗留在許昌做自己的侍醫, 供他個人使喚。然而華佗稟性清高, 不慕功利, 不願做這種形同僕役的侍醫。就推說回家鄉找藥方, 一去不返。曹操幾次寫信要他回來, 又派地方官吏去催。華佗又推說妻子病得厲害, 不肯回來。
曹操為此大發雷霆, 專門派人到華佗家鄉去調查。他對派去的人說:“如果華佗的妻子果然有病, 就送給小豆四十斛, 寬假限日, 要是‘虛詐’, 就逮捕治罪。”結果華佗撒謊, 於是用傳車把華佗遞解交付許昌監獄, 經審訊驗實, 華佗供認服罪(漢律:1.欺君之罪;2.不從征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說:“華佗的醫術確實高明, 關係著人的生命, 應該包涵寬容他。”曹操說:“不用擔憂, 天下就沒有這種無能鼠輩嗎?”終於把華佗在獄中拷問致死。
(另有說華佗被抓到許昌, 曹操仍舊請他治病。華佗診斷之後, 說:“丞相的病已經很嚴重, 不是針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還是給你服麻沸散, 然後剖開頭顱, 施行手術, 這才能除祛病根。”曹操一聽, 勃然大怒, 指着華佗厲聲斥道:“頭剖開了, 人還能活嗎?”他以為華佗要謀害他, 就下令把華佗下獄處死了。)
華佗臨死之前, 把他在獄中整理好的醫書《青囊經》交給牢頭說:“此書傳世, 可救天下蒼生。”但是這個牢頭非常害怕, 不敢接受。華佗只好忍痛把這部醫學寶典用火燒掉了。
醫學成果
華佗經過數十年的醫療實踐, 熟練地掌握了養生、方藥、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手段, 精通內、外、婦、兒各科, 臨證施治,
診斷精確, 方法簡捷, 療效神速, 被譽為“神醫”。對此, 《三國志》、《後漢書》中都有一段內容相仿的評述, 說他善於養生(“曉養性之術, 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 用藥精當(“又精方藥, 其療疾, 合湯不過數種, 心解分劑, 不復稱量, 煮熟便飲, 語其節度, 舍去輒愈”), 針灸簡捷(“若當針, 亦不過一、兩處, 下針言, ‘當引某許, 若至, 語人’, 病者言‘已到’, ‘應便拔針, 病亦行差’”), 手術神奇(“刳剖腹背, 抽割積聚”、“斷腸滴洗”)。他發明瞭麻沸散, 開創了世界麻醉藥物的先例。歐美全身麻醉外科手術的記錄始於十八世紀初, 比華佗晚一千六百餘年。《世界藥學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藥可能是由中國傳去, 因為“中國名醫華佗最精此術”。《隋書.經籍志》記有“華佗枕中灸刺經”一卷, 已佚。《醫心方》所引《華佗針灸經》可能是該書的佚文, 《太平聖惠方》引有“華佗明堂”之文。從現存佚文看, 《華佗針灸經》所載腧穴名稱及定位均與《黃帝明堂經》有較大不同。
麻沸散
華佗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手術, 在當時已能做腫瘤摘除和胃腸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 他的外科手術, 得到歷代的推崇。 明代陳嘉謨的《 本草蒙筌 》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中的一詩作了概括:“魏有華佗, 設立瘡科, 剔骨療疾, 神效良多”。 可見, 後世尊華佗為“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實的。
他不但精通方藥, 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 華佗到處走訪了許多醫生, 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藥物, 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砲制, 終於把麻醉藥試製成功, 他又把麻醉藥和熱酒配製, 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覺, 再剖開腹腔、割除潰瘍, 洗滌腐穢, 用桑皮線縫合, 塗上神膏 , 四五日除痛,
一月間康復。 因此, 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據日本外科學家華岡青州的考證, 麻沸散的組成是曼陀羅花一升, 生草烏、全當歸 、香白芷、 川芎各四錢, 炒南星一錢。
如果需要灸療, 也不過一兩個穴位, 病痛也就應手消除。如果病患集結鬱積在體內, 扎針吃藥的療效都不能奏效, 應須剖開割除的, 就飲服他配製的“麻沸散”, 一會兒病人就如醉死一樣, 毫無知覺,
於是就開刀切除患處, 取出結積物。 病患如果在腸中, 就割除腸子病變部分, 洗淨傷口和易感染部分, 然後縫好腹部刀口, 用藥膏敷上, 四五天后, 病就好了, 不再疼痛。 開刀時, 病人自己並不感到疼痛, 一個月之內,
傷口便癒合復原了。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劑。 華佗採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術, 開創了全身麻醉手術的先例。 這種全身麻醉手術, 在中國醫學史上是空前的, 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罕見的創舉。
華佗不僅善於治病, 還特別提倡養生之道。 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 但不當使極耳, 動搖則俗氣得消, 血脈流通, 病不得生, 戶樞不朽也”。 華佗繼承和發展了前人“聖人不治己病, 治未病”的預防理論, 為年老體弱者編排了一套模仿五種禽獸姿態的健身操——“ 五禽戲 ”。一叫虎戲, 二叫鹿戲, 三叫熊戲, 四叫猿戲, 五叫鳥戲, 也可以用來防治疾病, 同時可使腿腳輕便利索, 用來當作“ 氣功 ”。 身體不舒服時, 就起來做其中一戲, 流汗浸濕衣服後, 接著在上面搽上爽身粉, 身體便覺得輕鬆便捷, 腹中想吃東西了。 ”他的學生吳普施行這種方法鍛煉, 活到九十多歲時, 聽力和視力都很好, 牙齒也完整牢固。五禽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華佗認為“人體欲得勞動, ……血脈流通, 病不得生, 譬如戶樞, 終不朽也”。五禽戲的動作是模仿虎的撲動前肢、鹿的伸轉頭頸、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腳尖縱跳、鳥的展翅飛翔等。相傳華佗在許昌時, 天天指導許多瘦弱的人在曠地上作這個體操。說:“大家可以經常運動, 用以除疾, 兼利蹄足, 以當導引。 體有不快, 起作一禽之戲, 怡而汗出, 因以著粉, 身體輕便而欲食”。
華佗能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學術成果, 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 創立新的學說。 中國的醫學到了春秋時代已經有輝煌的成就, 而扁鵲對於生理病理的闡發可謂集其大成。華佗的學問有可能從扁鵲的學說發展而來。 同時, 華佗對同時代的張仲景學說也有深入的研究。 他讀到張仲景著的《傷寒論》第十卷時, 高興地說:“此真活人書也”, 可見張仲景學說對華佗的影響很大。 華佗循著前人開闢的途徑, 腳踏實地開創新的天地。 例如當時他就發現體外擠壓心臟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法。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藥品作為麻醉劑, 在華佗之前就有人使用。 不過, 他們或者用於戰爭, 或者用於暗殺, 或者用於執弄, 真正用於動手術治病的卻沒有。 華佗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 又觀察了人醉酒時的沉睡狀態, 發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術, 正式用於醫學, 從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 並擴大了手術治療的範圍。
華佗是中國 醫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傑出外科醫生之一, 他善用麻醉、針、灸等方法, 並擅長開胸破腹的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的方法並非建立在“ 尊儒 ”的文化基礎上的中醫學的主流治法, 在儒家的“身體發膚, 受之父母”的主張之下, 外科手術在中醫學當中並沒有大規模的發展起來。 有些醫史學家考證出, 華佗所用的治療方法在印度醫學中有所記載, 他使用的麻沸散中主要藥物“蔓陀羅花”也是印度所產, 因此他們提出華佗一生遊歷於中原各地, 他很有可能是來自印度的天竺醫生。 中醫外科遠在漢代, 就曾經達到過相當高的水平,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中醫學在理論和實踐方法上的不斷進步, 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通過針灸、藥物等治療方法達到治癒的效果, 而這些痛苦大、損傷重、傷經斷絡的外科方法就漸漸被更加“文明”和“簡便”的內治法取代了。 在這種條件下, 中醫學同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許多其它醫學不得不承認它超越的科學性和其理論的精妙深遠。
華佗的醫書雖然被全部焚毀, 但他的學術思想卻並未完全消亡, 華佗一生有弟子多人, 其中彭城的樊阿 、 廣陵的吳普和西安的李當之 , 皆聞名於世。 吳普著有《 吳普本草 》, 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藥錄》, 樊阿喜針灸 , 這三個弟子後來均成為有名望的醫家。
為了將醫學經驗留傳於後世, 華佗晚年精心於醫書的撰寫, 計有《 青囊經 》、《枕中灸刺經》等多部著作, 可惜失傳。 吳普遵照華佗的醫術治病, 許多人被治好救活了。 華佗對吳普說:“人的身體應該得到運動, 只是不應當過度罷了。運動後水穀之氣才能消化, 血脈環流通暢, 病就不會發生, 比如轉動著的門軸不會腐朽就是這樣。因此以前修仙養道的人常做“ 氣功 ”之類的鍛煉, 他們摹仿熊攀掛樹枝和鴟鷹轉頸顧盼, 舒腰展體, 活動關節, 用來求得延年益壽”。 樊阿精通針療法。 所有的醫生都說背部和胸部內臟之間不可以亂扎針, 即使下針也不能超過四分深, 而樊阿針刺背部穴位深到一二寸, 在胸部的巨闕穴扎進去五六寸, 而病常常都被治好。 樊阿向華佗討教可以服用而且對人體有好處的藥方, 華佗便拿“漆葉青黏散”教給他。 藥方用漆葉的碎屑一升, 青黏碎屑十四兩, 按這個比例配製, 說是長期服用此藥能打掉三種寄生蟲, 對五臟有利, 使身體輕便, 使人的頭髮不會變白。 樊阿遵照他的話去做, 活到一百多歲。
有人質疑漢代之後的中醫著作家也很少提到華佗。宋朝的學者甚至提出過質疑。
近代學者陳寅恪認為, 天竺語(即印度梵語)“agada”乃藥之意。舊譯為“阿伽陀”或“阿羯陀”, 為內典中所常見之語。 “華佗”二字古音與“gada”相適應。 “阿伽陀”省去“阿”字者, 猶“阿羅漢”僅稱“羅漢”一樣。華佗的本名為“敷”而非“佗”, 當時民間把華佗比附印度神話故事, 因稱他為“華佗”, 實以“藥神”視之。陳寅恪的意思很明顯, “華佗”這個字和音的來源, 來自印度神話, 是當時中國的好事者將印度神話在民間傳播, 以致最後被陳壽等拿到了中國的歷史之中。其實, 華佗的中國名字只有兩個, 即“元化”和“敷”。而且他的病例原型來自於印度佛教傳說, 「其有神話色彩, 似無可疑。」加上麻沸散的主要組成是曼陀羅花, 一種源自印度的植物, 早在印度及西藏等地已用作藥物, 所以指華佗可能真有其人, 但他的醫學傳奇是虛構的。至於真相如何, 還需進一步考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