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6

見德操好好先生 助司馬深謀遠慮

司馬徽(?—208年), 字德操, 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 精通經學。被稱為水鏡先生。為人清高拔俗, 有知人論世、鑒別人才的能力, 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 受到世人的敬重。但這僅僅是世人對司馬徽的概念, 如果再看看歷史上的小故事, 加上後世的推演, 司馬徽可能是三國歷史的幕後推動者。 

歷史演進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 荊州牧劉表設立學校、學官, 廣泛尋求精通儒家學說的人。司馬徽客居荊州襄陽, 與荊州名士龐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陽的徐庶、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人均有交往, 關係甚密。司馬徽視龐德公為兄長, 被龐德公稱為水鏡。司馬徽博學多識,在荊州時與漢末大儒宋忠齊名。荊州南陽人劉廙、襄陽人向朗就曾經是司馬徽的學生;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因為益州只流行今文經學, 特意來荊州從司馬徽、宋忠學習古文經學。

司馬徽知道劉表心胸狹隘, 一定會謀害善者, 所以緘口不言, 不談論時勢。有人對劉表說:司馬德操是奇士, 但沒有遇上知己。後來, 劉表親自去拜訪司馬徽, 並說:人們所說的都是虛妄不實的話, 這人只是一個小書生而已, 他的見識和普通人一樣。
漢末士人大多追逐功名, 而諸葛亮、龐統卻隱居在襄、漢之間, 不輕易投靠他人, 並受到到司馬徽的賞識。後來, 依附劉表、屯駐新野的劉備前去拜訪司馬徽, 並和司馬徽討論世事。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讀書人和見識淺陋的人怎麼能認清天下大勢呢?只有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 才稱得上是俊傑。劉備問誰才可以稱得上俊傑, 司馬徽回答說:諸葛亮、龐統。同時, 徐庶也曾經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和龐統。劉備便以諸葛亮、龐統為軍師中郎將。據裴松之為《 三國志 》作注, 引用東晉人習鑿齒  襄陽記 》記載,  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  龐統為鳳雛, 司馬徽為水鏡  其中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 三國志 ·蜀書·龐統傳), 龐統十八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  劉備會見司馬徽時, 司馬徽曾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
西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曹操南征, 劉琮投降, 司馬徽也被曹操所得, 曹操想重用他, 但司馬徽在此後不久就病死了。

軼事典故
南郡人龐統聽說司馬德操住在穎川, 所以走了兩千里路去拜訪他。到了穎川, 正遇上司馬徽正在采桑葉, 龐統便在車裏對司馬徽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 就應該地位非常顯赫, 哪有壓抑巨大水流的流量, 去做治絲婦女的事!德操說:您暫且下車。您只知道走小路快, 卻不擔心迷路。從前伯成寧願耕作, 也不羡慕諸侯的榮耀;原憲寧願住在以桑木為門軸的簡陋屋舍裏, 也不願住官邸。哪有住在豪華的房屋裏, 外出騎肥壯的馬, 左右要有十幾個侍女侍候, 才算是與眾不同的道理呢?這正是隱士許由、巢父感慨的原因, 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齊長歎的來由。雖然有呂不韋的爵位, 齊景公的富有, 也是不值得尊敬的。龐統說:我出生在邊遠偏僻的地方, 很少見識到大道理。如果不叩擊一下聲音洪亮的鐘鼓, 那就不知道它的聲音之響。司馬徽與龐統相互交談, 不分晝夜。談論後, 司馬徽對龐統十分驚異, 並稱龐統是南州名士之首, 使龐統漸漸為他人所知。

司馬稱好
司馬徽從來不說別人的短處, 別人跟他說話, 不管好事壞事, 通通說好。 有人問他平安嗎? 他回答:「好。」有人對他訴說兒子死了, 他聽了回答說:「很好!」妻子責罵他說:「人家是認為你有德行, 才願意把這事告訴你, 為什麼聽到別人家死了兒子, 你反而說很好呢?」他回答說:「像妳所說的這些話, 也很好呀!」 李瀚  蒙求 》詩曰:「司馬稱好。」 亦即「好好先生」的典故出處, 指不堅持原則的人與對誰也不敢或不願得罪的人。

《董正別傳》裡也記載了關於司馬徽的小故事:推豬與人及園中耕種
有人丟了一頭豬, 跑到司馬徽家說司馬徽家的一頭豬是他的豬, 司馬徽便把那頭豬推到那人面前讓他牽走, 過了幾天, 丟豬人的豬回來了, 他急忙將司馬徽的豬送回給司馬徽並磕頭謝罪, 司馬徽不但沒有責罵反而感謝他把豬送了回來。 

是有一次劉表的兒子劉琮去見司馬徽, 在司馬徽家看到一個種地的於是劉琮讓從人去問他司馬徽在哪, 而這個種地的正是司馬徽, 他答道:「我就是」, 但是從人不信大罵:「你個種地的也敢自稱是司馬徽」, 於是司馬徽回到家梳好頭穿好衣服後再來見劉琮 。隨從看見司馬徽還是原來的老翁, 驚恐地告訴劉琮。劉琮起身向司馬徽叩頭, 並向司馬徽道歉。司馬徽對劉琮說:您不必這樣, 我為此感到十分羞愧。我自己耕作, 唯有您瞭解我。

臨蠶借簇
有一次, 有人養的蠶該結繭了, 無處上蔟, 就來向司馬徽家借簇箔。司馬徽就把自己家用的蔟箔借給了他。有人對他說:凡借給他人東西時, 都是別人急需而自己閒置的情況;而如今他和我都迫切需要簇箔, 為何給予別人呢?”司馬徽回答說:有別人不曾求自己, 求人我如果不給他他將會感到很羞愧。哪里有因為財物而讓人羞愧的道理呢?

看過歷史和軼事,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出了矛盾之處, 又不知有何看法, 以下是部份人的看法:
諸葛亮的才學其實並不為當時的人所認可, 由《隆中對》第一句不難看出:“亮躬耕隴畝, 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 、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謂為信然。”說白了當時諸葛亮在南陽種田, 自比管仲、樂毅, 當時的人都以為他在吹牛, 只有其好友崔州平 、徐庶相信他確實有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諸葛亮不毛遂自薦, 是很難有諸侯知道這個人才的。
此時天下大勢其實已經確定, 曹魏用不了太久就可以統一中國。 劉備越檀溪偶然遇到水鏡先生司馬徽後, 劉備想請這位第一高士出山輔佐, 司馬徽斷然回絕, 卻把諸葛亮、龐統推薦給劉備。 而他在推薦諸葛亮、龐統時卻態度堅決, 語氣十分肯定。 他說:“儒生俗士, 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臥龍、鳳雛。”劉備問是誰? 他說:“諸葛孔明 、龐士元 ”。 其推薦諸葛亮、龐統的態度一反往常, 本來司馬徽有好好先生之稱, 一向不得失他人, 一向不表露自己的觀點, 凡事稱好的他, 漢皇叔拜會時竟變得判若兩人。
再者, 司馬徽當然知道所以隆中對中的三分天下之計, 後來在諸葛亮出山後,水鏡先生也說了一句不經意的話:“孔明雖得其主, 而不得其時也!”該句話說明作為著名的高士的司馬徽其實從一開始就知道劉備和諸葛亮得不了天下, 但他為什麼力荐諸葛亮、龐統給劉備?但 他不可能不知道三足鼎立後給人民帶來的是連年戰亂, 無數家庭都將飽受生離死別的痛苦, 中國國力也將因內鬥逐漸衰弱, 可能導致外族入侵(這在晉朝後的“五胡亂華”的浩劫中得以應驗), 為什麼作為高明之士的司馬徽敢冒著陷整個民族與不義之地的風險做出這個決定? 難道他想做歷史的罪人? 
據史料記載,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  曹操南征,  劉琮率荊州降曹, 司馬徽也為曹操所得, 欲大用, 惜不久病死。由此可看出, 司馬徽在諸葛亮出山後, 毫不猶豫地投靠了曹操! 而當時劉備要用他他卻斷然回絕, 這充分證明了司馬徽根本不看好劉備以司馬徽的智商, 既然投靠了曹操, 他就有必勝的把握可以取得天下。

三分天下之計, 本來就是要打敗但保存曹操, 重用並制衡孫權, 擴張至自立劉備, 大家都明白, 最大得益者似乎就是劉備及諸葛亮, 但蹤觀歷史, 越來越多人相信, 最大的得益者, 莫過於奠基日後篡魏立晉的司馬懿。

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司馬懿的血緣關係
司馬懿和司馬徽都是河南人, 且老家相距不遠, 也就是說司馬懿和司馬徽之間是可以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的。
《重修太史廟記》碑文曰:“司馬子長(注:司馬遷)四柱為甲寅、戊辰、庚午、丙戌, 壽七十三歲, 卒於丙寅年九月初四日。有二子, 長臨, 字與仲;次觀, 字何求。史通, 臨之孫也。莽為安漢公, 封史通。史通避莽亂, 偕逢萌居嵩陽。'司馬徽'正臨嫡派, 今子孫或在洛陽, 同姓;或在襄陽, 馬姓。觀之'八世孫為懿', 傳帝十五葉, 闢劉宋之禍, 去司返高門。又有女為楊敞夫人。敞後傳帝二世, 前五代終始, 皆子長之裔也。而觀裔司馬君實, 與臨裔司馬徽, 皆別有不朽, 以德不以位……”
原來司馬徽和司馬懿都是司馬遷的後代, 並且是八代以內的事情, 即司馬徽是司馬懿的族叔。 司馬徽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隱士, 其水平很可能超過諸葛亮  龐統之輩, 而且司馬徽也對他們大力推薦。 當時出生名門的青​​年才俊司馬懿不可能不知道中原有如此高士, 而且這位高士還是自己的親戚, 其住所又如此之近, 所以他們極有可能經常互通往來。

歷史上曹操打敗最強大的敵人袁紹過後, 統一北方。眾所周知古代中國的人口集中在黃河流域, 南方地區是尚未開墾的貧瘠之地, 南方的人口、經濟、名門望族與北方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說白了曹操已經問鼎中原, 佔據天時、地利、人和, 南方的吳國的覆滅僅在旦夕之間, 吳國內部一片主張投降之聲。 按正常的劇本就是, 吳國要麼直接投降, 要麼負隅頑抗最終十年之內天下盡歸曹魏所有, 魏武帝建立魏朝, 中國又進入穩​​定的時代。
但是真實的三國史卻是這樣的, 劉備這個買草鞋席子出生的平民在多年的奮鬥生涯中沒有得到根據地, 正鬱鬱不得志逃亡途中遇到當時水鏡先生司馬徽, 劉備素問司馬徽有經天緯地之才, 想請他出山輔佐自己成就霸業。 但是司馬徽果斷拒絕, 並向劉備推薦了兩個人, 即所謂“ 臥龍  鳳雛 , 得一可安天下。”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後來同拜龐統和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規劃了所謂“荊州北據漢、沔, 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 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 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 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的根據地。 當時劉備雖從未成器, 但估計其憑高超的領導能力使得眾多猛將謀士始終凝聚於其身邊, 然後在諸葛亮這個奇才的輔佐之下建立蜀漢政權割據一方, 鼎足之勢成矣, 其後的時間裡魏、蜀、吳三家相互制約, 有了長達六十年的戰亂。

話說司馬懿:公元201年(建安六年), 郡中推舉他為上計掾。 時曹操正任司空, 聽到他的名聲後, 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 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 不想在曹操手下, 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病, 身體不能起居。 曹操不信, 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 司馬懿躺在那裡, 一動不動, 像真染上風痺一般。 詐病是司馬懿的拿手好戲, 後來又有他“詐病賺曹爽”的典故。(是否跟好好先生的處事幾近類同?)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曹操為丞相以後, 使用強製手段闢司馬懿為文學掾。 曹操對使者說, “若復盤桓, 便收之”。 司馬懿懼之, 只得就職。 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游處, 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在之前曹操的第一謀士是郭嘉(170年-207年),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 官至軍師祭酒, 封洧陽亭侯。 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 年僅三十八歲。 郭嘉病逝於公元207, 而司馬徽出山於公元208年。 司馬懿在公元201年就已經認識曹操, 憑司馬懿的智商很明顯看出當時的局勢對於司馬家沒有任何機會可言。 郭奉孝才華橫溢, 天下必歸曹氏所有, 這就是當時司馬懿的想法。 哪知道天妒英才郭嘉英年早逝於公元207, 故公元208年司馬懿發現時機已至, 半推半就之下出任職務。 不得不說司馬得天下是有天時的幫助的。
曹操在這時候急於得到司馬徽、司馬懿正是希望有人能填補郭嘉的空缺, 而此二人都是智謀極高的人, 正和曹操之意。若此時司馬徽、司馬懿同在曹操手下任職, 按照理想狀況, 司馬徽主內, 掌管文官集團, 司馬懿主外, 擔任大都督, 則只要等到曹氏衰微, 天下就盡歸司馬氏所有。 多麼好的如意算盤, 可惜司馬徽身體不好於當年病逝, 以後司馬家的大事就全由司馬懿一人承擔, 孤掌難鳴之下, 司馬懿忍辱負重, 韜光養晦, 籠絡人心, 雖然最終完成大業, 但已磋跎很多歲月。

根據以上推斷, 司馬徽、司馬懿本是相通並密謀大計, 在司馬徽大力宣傳三分天下並推薦人才給劉備後, 便到曹操處會合司馬懿, 先完成三分天下劇本, 再得待時機侵蝕曹氏政權, 與司馬懿共建司馬氏的天下。但到底真相如何, 可能永遠沒法知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