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3

孫破虜背信殞命 傳國璽流轉謎案

大家應該還記得, 《三國演義》第六回中, 話說董卓挾天子西遷長安, 孫堅率兵駐紮在洛陽城時, 於井中找到了傳國玉璽, 更因此得罪袁紹而招致被劉表殺死;後來玉璽交到袁術, 並以此稱帝, 導致袁氏分裂, 袁術亦戰敗而亡。似乎玉璽自會找其主人, 非真命天子不可得。到底以忠義著稱的孫堅是否真的背約藏璽?傳國璽流傳千多年, 貫通整個中華民族的歷朝歷代, 到底是什麼來歷?目前又何去何從?


傳國玉璽主宰朝代更迭, 貫穿中華二千年!
相傳傳國玉璽就材於“ 和氏璧 ” 春秋時, 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 獻與厲王。 王使玉工辨識, 雲為石也。 王怒, 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 後武王即位, 卞和復獻玉, 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 及文王即位, 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 文王遣人問詢, 曰:吾非悲刖也, 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 果得寶玉, 因稱和氏璧。 威王時, 相國昭陽滅越有功, 王以此和氏璧賜之。 旋昭陽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 是時有人大呼:淵中有大魚!眾人乃離室臨淵觀之, 回席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 當時疑為門人張儀所竊, 於是拘儀而嚴加拷問無果。 張儀受此凌辱, 懷恨在心, 便一氣之下, 離楚入魏, 再入秦, 秦惠文王后元十年(315), 拜為秦相, 乃遊說諸國聯秦背齊, 復以使節身份入楚, 瓦解齊楚聯盟。 後拘懷王, 克郢都, 盡取楚漢中之地, 終得報此仇。
後此璧為趙國太監繆賢所得, 旋被趙惠文王據為己有。 秦昭王聞之, “遺書趙王,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當時秦強趙弱, 趙王恐獻璧而不得其城, 左右為難。 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 獻璧後, 見秦王無意償城, 乃當廷力爭, 寧死而不辱使命, 並以擲璧相要挾, 終致秦王妥協, 得以“ 完璧歸趙 ”
秦王政十九年(228), 秦破趙, 得和氏璧  旋天下一統,  嬴政稱始皇帝  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字, 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 雕琢為璽,  傳國 玉璽乃成  據傳, 秦王政二十八年(219), 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 風浪驟起, 龍舟將傾, 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 祈求神靈鎮浪。 玉璽由此失落。 而八年後, 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 自是, 其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 盡嘗坎坷流離之痛楚。

秦子嬰元年(前207年)冬, 沛公劉邦軍先入咸陽, 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 秦亡。 傳國璽得歸劉漢。 西漢末年, 外戚王莽篡權, 皇帝劉嬰(孺子嬰)年僅兩歲, 玉璽藏於長樂宮由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 太后怒而詈之, 並擲璽於地, 破其一角。 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及莽兵敗被殺, 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 趨至宛, 獻於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年), 赤眉軍殺劉玄, 立劉盆子  後劉盆子兵敗宜陽, 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 至東漢末年, 宦官專權。 靈帝熹平六年, 袁紹入宮誅殺宦官, 段珪攜帝出逃, 玉璽失踪。
至獻帝時, 董卓作​​亂。 孫堅率軍攻入洛陽。 某日辰時, 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 遂使人入井, 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 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 孫堅如獲至寶, 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 後袁術拘吳氏, 奪璽。 袁術死, 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 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 至此, 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 獻帝被迫禪讓”, 曹丕建魏, 改元黃初。 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以證其非篡漢, 實乃欲蓋彌彰。 魏元帝曹奐咸熙二年(公元265年), 司馬炎依樣而行, 稱晉武帝, 改元泰始, 傳國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 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 璽歸前趙。 十九年後, 後趙石勒滅前趙, 得璽。 更別出心裁, 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 再傳冉魏, 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 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 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 由此, 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 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 隋一統華夏, 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3,  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 隋亡。 蕭后攜隋煬帝孫楊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 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 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 聊以自慰。貞觀四年(公元630, 李靖率軍討伐突厥 , 同年, 蕭后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 , 傳國璽歸於李唐, 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 天下大亂, 群雄四起。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 朱全忠廢唐哀帝, 奪傳國璽, 建後梁。 十六年後, 李存勗滅後梁, 建後唐, 傳國璽轉歸後唐。 又十三年後,  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 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 傳國璽就此失踪。

後周太祖郭威時, 遍索傳國璽不得, 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 一直傳至北宋。 北宋哲宗時, 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 送至朝廷。 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 認定乃始皇帝所製傳國璽。 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 當時就有人懷疑是章惇  蔡京造的假。 至北宋末年, 徽宗好風雅, 增刻印璽十方, 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 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 金兵破汴梁, 徽欽二帝被掠, “傳國璽被金國掠走, 此後便銷聲匿跡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 世祖忽必烈崩。 “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 叫賣於市, 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 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 分發給王公大臣刻製私人印章。 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  朱元璋在建康稱帝, 號大明, 改元洪武。 繼而北伐, 蒙古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 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 明初, 太祖遣徐達入漠北, 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 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 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清兩代, 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譟, 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 如明孝宗時, 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 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採用。亦傳明成祖朱棣滅北元, 傳國玉璽消失, 後被農民發現, 獻給了蒙古王爺。多爾袞征服蒙古後獲得。 至清初時, 紫禁城藏禦璽三十有九, 其中一方即被稱作傳國玉璽 而乾隆時, 清高宗皇帝頗好考據, 欽定其為贗品。 但權且以假當真, 聊以充數, 亦無深究者。

民國成立, 清廷退位, 但依優待條件, 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 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11, 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傳國玉璽復不見踪影。 傳言溥儀耐璽變賣, 後被翡翠大王鐵保亨獲得, 但在坐船前往南京時不慎墜入海中。又傳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 至今仍無下文。據說, 玉璽現在台灣的故宮博物院, 這只是一種猜測, 台灣方面沒有承認此事。由是, 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 “傳國玉璽數隱數現, 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玉璽失踪於世, 皇帝亦淡出了中國歷史。

既然傳國玉璽為皇帝象徵, 而孫堅明知而故藏, 到底是私心還是有隱衷, 陳壽在《三國志》中本未提及, 只說卓尋徙都西入關焚燒雒邑。堅乃前入至雒脩諸陵平塞卓所發掘。江表傳曰:舊京空虛數百里中無煙火。堅前入城惆悵流涕。但裴注中卻引不同資料讓後人參考, 當中《吳書》曰:堅入洛埽除漢宗廟,  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  舉軍驚恠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  文曰「受命于天旣壽永昌」方圜四寸,  上紐交五龍,  上一角缺。初,  黃門張讓等作亂,  劫天子出奔,  左右分散,  掌璽者以投井中。《山陽公載記》曰: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江表傳》曰:案漢獻帝起居注云「天子從河上還得六璽於閣上」又太康之初孫皓送金璽六枚無有玉,  明其偽也。虞喜志林曰:天子六璽者文曰「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此六璽所封事異故文字不同。獻帝起注云「從河上還,  得六玉璽於閣上」此之謂也。傳國璽者乃漢高祖所佩秦皇帝璽世世傳受,  號曰傳國璽。案傳國璽不在六璽之數安得總其說乎?應氏漢官、皇甫世紀其論六璽文義皆符。漢宮傳國璽文曰「受命于天旣壽且康」。「且康」「永昌」二字為錯, 未知兩家何者為得。金玉之精率有光氣加以神器祕寶, 輝耀益彰蓋一代之奇觀將來之異聞而以不解之故彊謂之偽不亦誣乎!陳壽為破虜傳亦除此說, 俱惑起居注不知六璽殊名與傳國為七者也。吳時無能刻玉故天子以金為璽。璽雖以金於文不異。吳降而送璽者送天子六璽曩所得玉璽乃古人遺印不可施用。天子之璽今以無有為難不通其義者耳。臣松之以為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此為陰懷異志豈所謂忠臣者乎?吳史欲以為國華而不知損堅之令德。如其果然以傳子孫縱非六璽之數要非常人所畜孫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璽而寶藏傳國也。受命于天奚取於歸命之堂若如喜言則此璽今尚在孫門。匹夫懷璧猶曰有罪而況斯物哉!

裴松之對孫堅的忠烈是有書的。他沒有直接咬定孫堅藏璽, 而是列出了史料互相比對, 讓大家得以參考, 再說出自己的想法, 想法就是他也不確定有沒有這事,
如果有, 孫堅的「忠烈」, 就有很大的疑問。

我們知道當時皇帝除了傳國璽外, 還製作了不同的璽以作不同用途, 即「行璽」、和「信璽」, 當獻帝重回洛陽時, 他也只得六璽”, 六璽當中並不包括傳國玉璽, 至此孫堅的嫌疑是很大了, 他可能在修陵祭祀時發現, 只是傳說發現的過程太神奇而致陳壽未有收錄, 而他當時亦十分可能攜璽遠走, 畢竟獻帝被董卓挾持, 孫堅是為討董卓而攻入洛陽, 照道理不會把玉璽交給董卓吧, 另一可能是交給當時關東軍盟主袁紹, 但袁紹的關東軍, 徒有其名, 對討伐董卓沒有半點戰績, 加上各懷鬼胎, 伺機吞併, 甚至派周昂為豫州刺史, 想要奪取孫堅的地盤, 所以孫堅也不可能交給袁紹吧。相反, 歷史上孫堅是袁術的從屬關係, 甚至最後也是奉袁術之命去打劉表的, 所以當中到底是孫堅自願獻上, 還是如上文袁術拘堅夫人而迫脅, 更或者袁術派孫堅去送死再考取豪奪, 這裡不得而知, 但從各方面的資料都看出, 孫堅的確是尋得了玉璽, 而且並沒有交回皇帝手中。另一方面, 據此推斷, 玉璽得真的很可能去到袁術哪裡, 但並不是孫策為借兵而給袁術的, 甚至孫策應該並未得到過玉璽就已經由孫堅交給袁術。最後, 應該就如同《演義》中, 袁術敗亡後, 玉璽重回漢室。

傳國玉璽不解之謎
「璽」在秦以前尊卑通用, 官、私印均可稱「璽」。漢蔡邕《獨斷》云:「璽者, 印也;印者, 信也。」到了秦始皇時, 秦始皇下令鐫刻皇印, 宣稱只有皇帝印才可稱璽, 奉為天命的象徵。又獨以玉, 作為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 所以叫「傳國玉璽」, 又稱「傳國璽」。「傳國玉璽」方圓四寸, 上紐交五龍, 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篆字, 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秦始皇死後, 歷代帝王都以得此璽為符應, 奉若奇珍, 尊為國之重器。得到此璽則象徵其「受命於天」, 失去此璽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
傳國玉璽取材於「和氏之璧」。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 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 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春秋時, 楚人卞和在楚山, 一說荊山(今湖北南漳縣)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 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之說, 他認定山上有寶, 經仔細尋找, 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卞和將此璞獻給楚厲王。 然而經玉工辨認, 璞被判定為石頭, 厲王以為卞和欺君, 下令斷卞和左腳, 逐出國都。武王即位, 卞和又將璞玉獻上, 玉工仍然認為是石頭, 可憐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及楚文王即位, 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 以致滿眼溢血。 文王很奇怪, 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 為什麼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並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 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 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 是非顛倒而痛心啊!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 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為獎勵卞和的忠誠, 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 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遼史》記述:傳國寶, 秦始皇作, 用藍玉, 螭紐, 六面, 其正文'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 魚鳥篆, 子嬰以上漢高祖。這裡的藍玉倒底是說藍田白玉, 還是藍色的玉或者如同藍草一樣淺綠色的玉, 令人不解。和氏璧應該正面看色白, 白璧無瑕, 所以, 連秦昭襄王都沒發現瑕疵, 需要藺相如指點瑕疵所在。 側面看碧色, 即有青綠色, 或者青白色, 甚至是淺藍色。 藍玉之說不謀而合。 所以和氏璧又叫荊虹。 帶綠色的玉石應該是翡翠。 虹自然是指虹彩, 如同翡翠上的紅色和綠色。 和氏璧是翡翠的可能性很大。 當然也可能是側面帶淺藍色的玉石。

姑且不論傳國玉璽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確實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 稱之為天子璽 據史書記載, 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 螭虎鈕, 一說龍魚鳳鳥鈕玉璽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 ”八字。(歷史多記載傳國璽文曰“ 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 ”, 漢書文曰昊天之命 皇帝壽昌 兩者不同,  今人 普遍以為 第一 說為正確 )(
 “遼史記為大魏受漢傳國之寶”, 但應該是大魏受漢傳國之璽”, 唐武則天時改”, 應該是那時代改的。 “遼史記:傳國寶, 秦始皇作, 用藍玉, 螭紐, 六面, 其正文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 魚鳥篆。)

而且有的認為是大篆, 有的認為是小篆, 還有的說是魚鳥篆。 有的認為是螭虎鈕, 有的說是龍魚鳳鳥鈕。 有的說是和氏璧, 有的說是藍田玉。 有的說刻的是: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有的說刻的是:昊天之命, 皇帝壽昌。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推行文字統一, 由李斯所創造出的文字。 如果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製作的玉璽, 應該是小篆。但在秦始皇作秦王時用的玉璽就有可能是大篆。 

《白虎通》說:璧方中圓外。《說文》說:, 瑞玉環也。一般認為璧是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 那麼和氏璧的形狀應該是銅錢形狀, 外圓內方, 有一定厚度的玉璧形狀。 這樣一塊玉璧, 製作成玉璽有一定難度, 除非是將和氏璧破開, 只用和氏璧的一部分圓環, 雕琢成一塊四四方方的玉璽, 否則, 雕琢成的玉璽必然是中空的, 或者中間有鏤空之處的。歷代記述中都沒提到玉璽中空的特點。 那麼和氏璧一定被裁開了。 也許是意外摔碎, 也許是有意裁開, 能製作成數方玉璽, 而且很有可能以側面為玉璽的外立面。 也就是說我們能看到的是碧色的玉璽, 而不是白色的。 這個碧色倒底是綠色還是藍色呢?從藍玉之說中, 我們只能推斷出它是淺綠色或淺藍綠色, 或者白色, 而且沒有瑕疵。

《漢書》記載劉邦所得秦子嬰所獻玉璽, 應該是用和氏璧製作的玉璽之一。 從此, 這塊刻著昊天之命, 皇帝壽昌的玉璽就成了漢朝的傳國玉璽。當然有沒有其它用和氏璧製作的玉璽就只有子嬰知道了。其實, 秦始皇時, “傳國玉璽曾被打算開鑿靈渠的秦始皇投入洞庭湖鎮浪。 後來華陰平舒道有人重又獻上和氏璧製成的傳國玉璽 是否是用和氏璧的閒材仿製就不得而知了。

相傳, 漢朝王莽篡位時, 王政君不肯交出傳國玉璽, 曾摔壞過其一角。孫堅在洛陽城南甄官井中得到的掛在宮女頸上的傳國玉璽與《遼史》記述相符, 而且少了一角, 如同王政君所摔玉璽。但是, 這個銘文與《漢書》記載不符。 它的銘文是: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而《漢書》說是:昊天之命, 皇帝壽昌。其次, 他的鈕也不對。 原來的是螭虎文, 是瑞獸。 還有魚龍鳳鳥紋的。 現在成了五龍交錯, 按《遼史》記載是螭龍鈕, 這就不對了。螭龍是雌性的龍, 沒有角, “數對應”, 是母儀天下的德。 這應該是女主之印璽。 而且銘文說:受天之命, 既壽永昌。”“已經的意思。 還有的意思。 但這裡顯然是已經的意思。 已經長壽了, 就永遠繁榮吧! 這顯然不是秦國製造的傳國玉璽, 秦始皇本人很年輕就登上皇位。 而且秦朝也不悠久, 只能是漢朝可以這樣說。 而且也只有長壽的王政君可以這樣說。 王政君摔玉璽的時候已經79歲了。 此前, 她很有可能垂簾聽政, 有自己的玉璽。 因為孺子嬰年幼, 必須她輔佐。

那麼為什麼沒人否認孫堅得到的是傳國玉璽呢? 這說明連當時大漢的皇帝也沒見過真正的傳國玉璽 真正的傳國玉璽可能被王政君毀了, 所以, 王莽才不得不拿著太后玉璽冒充傳國玉璽登基。 另一種可能就是王莽死後, “傳國玉璽一起失踪。 大家搶奪的都是太后玉璽。孫堅從宮女頸上取下玉璽, 這說明這玉璽的確是后宮所用。 皇帝不可能不把玉璽交給宮女, 太后、皇后到有可能這樣做。綜上所述, 我認為秦始皇製作的和氏璧傳國玉璽早在王莽篡位時期就失傳了。 後世所說的傳國玉璽可能只是王政君的太后玉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