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浩瀚博大的文化史當中, 從古至今就有很多文化謎案, 紅崖天書就是其中之一。紅崖天書是深藏貴州腹地的一處神秘景觀, 原名「紅岩碑」, 位於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十五公里的曬甲山的半山腰上。清道光《永寧州志》載:“曬甲山即紅岩後一山也, 崔巍百丈……俗傳武侯南征曬甲於此”。又稱“紅岩山”。與關索嶺對峙, 緊靠滇黔公路。從公路到紅岩前, 約半公里。數百年來, 經歷代學者先賢孜孜不倦不斷探索, 山岩上那些彷彿文字的古怪符號, 卻蘊藏著無窮怪異, 穿越時空的非凡意義, 引起了國內外史學界的格外重視。紅色岩壁上那些赫紅色的神秘符號, 僅數十字, 雖說是字, 卻又似畫, 字畫混體, 大者如斗, 小者如昇, 非雕非鑿, 如篆如隸, 筆勢古樸, 結構奇特, 雖然排列無序, 卻也錯落有致, 彷彿上古書法家在謀章佈局, 大有「上儕禹碑, 下陋秦石」的磅礴之氣。歷經數百年的風雨剝蝕, 卻能依然如故, 色澤似新。附近的斷橋鄉龍爪村至今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紅岩對白岩, 金銀十八抬, 誰人識得破, 雷打岩去抬秤來。」這首民謠暗含的意思是這樣的:曬甲山的紅岩對面有一堵白岩, 紅岩裏面藏著十八抬金銀, 而對面的白岩里則藏著一把大秤, 倘若有誰能夠識破這「紅崖天書」, 那紅岩(即「天書」的背後)就會自動地打開, 就可以去對面的白岩里取出那把足夠稱量紅岩里那十八抬金銀的大秤來了。這民謠雖然有些玄虛,
可它卻似乎又暗含著某種頗有意味的東西。據有關專家介紹, 雖然有不少海內外專家的破譯之說, 可真正有說服力, 能得到絕大多數專家、學者認可的破譯, 至今沒有出現。為早日破譯神秘的「紅崖天書」,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懸賞100萬元, 徵集破譯解釋, 但至今仍無人能解。
紅崖天書在貴州省關嶺縣境內的紅崖山上。據《貴州圖經》載:"紅崖山在州西北八十令, 懸崖絕壑, 壁立萬仞, 惟東面可登。頂上有韭、薤、桃、李蔬果, 但可取食, 欲持歸則迷失其道。若有鬼神陰護之者。山畔有洞, 寬廣若堂, 深數十丈, 其中有杉木五片, 不知何時所貯, 其色如新。洞前有石人石馬各一。近山居民間聞洞中有銅鼓之聲, 或崖上紅光如火, 則是年必有瘴厲。世傳為諸葛訓侯駐兵息鼓之所。彝人每年一祭, 祭則歲稔人。又據《貴州通志》載:"紅崖山下有亭, 明萬曆年間猶存"。紅崖天書雖然隸屬關嶺縣, 其實距離黃果樹瀑布, 僅數里路。如若驅車前往, 只幾分鐘路程。如從山下的滇黔公路停車, 翻過一處山隘即可遙望紅崖古蹟了。紅崖天書發現至今有多種稱呼, 如"紅崖碑"、"諸葛公碑"等, 其法定名稱則為"紅崖古蹟"。而關嶺縣因境內的關索嶺得名, 關索嶺是烏蒙山的支脈, 得名於蜀漢丞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關索者, 則為漢壽亭侯關羽之子, 關興之弟。關興南征時被土著人稱為關帥, 古語云"帥"與"率"通,後訛"率"為"索"。此說當否, 請見清.田雯著的《黔書.關索嶺》。關索嶺地勢險峻, 逶迤為主,
是古代兵家必爭地, 康熙大帝稱其為"滇黔鎖鑰", 併題匾掛在古驛道的御書樓上。這個地區在遠古時期已有燦爛文明, 三代已前曾與中原皇室通婚, 成為炎帝的傳嗣后妃。據《山海經.海內西經》載:"炎帝之妻, 赤水之子聽生炎居,
炎居生節立立。 "這裡的"赤水"即為紅水河流域的赤水部落。據《山海經.海內西經》載:"赤水出於東南隅, 以行東北,
西南流入大海"。此乃當今的珠江上游。又據《山海經.大荒南經》載:"南海之中有三已天之山, 赤水窮馬。赤水之東, 有蒼梧之野, 舜與叔同所葬也"。文中赤水的位置, 非紅水河莫屬。由此可知, 學經有過燦爛文明的赤水流域, 確實是一快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紅崖天書在此出現應該具有深度遠古的歷史底蘊。關嶺地區在堯舜時代為梁州黑水之濱, 商周時期應為鬼方之屬, 春秋則為爿羊柯古國, 夜郎故都, 秦漢以降, 羈糜中原, 賓叛不一, 明朝貴州建省後, 稱為永寧。據《永寧州志》載:"諸葛碑在紅崖曬甲山懸崖上"。據傳, 當年蜀軍與孟獲交戰, 三變壩陵河敗退紅崖山, 安營之後卸甲晾曬山坡上, 故此, 紅崖山又稱曬甲山。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歷史的附會, 不過, 在壩陵橋以西的古驛道上, 至今仍有不少關於蜀漢南征的歷史地名, 諸如孔明塘、關索洞、馬創井、孟獲屯、諸葛營、啞泉等, 就是一幅以《三國演義》為故事的軍事畫卷。
紅崖天書在曬甲山西側岩壁上, 是一塊長約100米、高3米的土紅色的石壁, 上面分佈有20餘個非鐫非刻、非陰非陽、似隸非隸、似篆非篆、形若古文的符號, 字跡紅艷似火, 虯結怪誕, 這就是被世人稱為絕世之謎的“紅崖天書”。當中字不成行, 排列不整齊, 錯落參差, 大小不一, 共有十九字。字體又似畫如字, 字畫混體, 大者如斗, 小者如昇, 非雕非鑿, 如篆如隸, 筆勢古樸, 結構奇特, 雖然排列無序, 卻也錯落有致, 彷彿上古書家謀章佈局, 但卻無人能夠讀懂。自明朝弘治初年被發現以來, 迄今500年來尚無一人能夠真正地破譯,
有研究者認為, “紅崖天書”的神秘性完全不亞於古埃及的金字塔、秘魯納期卡地畫、巴比倫空中花園等世界奇蹟。 500年來, 雖然不乏有數代海內外專家的破譯之說, 可是真正具有說服力, 並能夠得到絕大多數專家學者認可的破譯卻至今沒有出現。最早關於“紅崖天書”及紅岩山的文字記載是在明弘治十三年(即公元1500年)前後, 在《貴州圖經新志》中,
開始有了關於紅岩山的初步記載: “紅岩山, 在永寧州西北八十里。近山間居民, 間聞洞中有銅鼓聲, 或岩上紅光如火,
則是年必有瘴癘。世傳以為諸葛武侯駐兵息鼓之所。”明萬曆年間貴州巡撫郭子章撰寫的《黔記》有“永寧有諸葛碑”的文字。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 貴州普安州(今盤縣)詩人邵元善寫的一首《詠紅岩》詩, 詩曰:“紅岩削立一千丈, 刻劃盤回非一丈。參差時作鼎鐘形, 騰躑或成飛走象。諸葛曾聞此駐兵, 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紛奇詭, 圖譜渾疑尚詛盟。”(《黔詩紀略》卷八)詩人形像地敘述了紅崖天書的概況及書形, 並以《華陽國志》為據, 運用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將天書及蜀漢諸葛南征, 教夷人圖譜相聯繫, 認為天書的內容即此。由此而始, 從明至清數百年, 皆認為紅崖天書乃諸葛公碑。清朝初年, 田雯著的《黔書.碑》中, 稱"黔永寧有諸葛公碑"。這種先入為主之見, 一直持續到清代的道光、咸豐年間。當時文人似乎對古蹟發現的"初始權"十分敬重,
不敢輕易違背"祖宗遺訓"。道光年間關嶺進士楊茂材對紅崖為"諸葛公碑"的說法,
仍舊情有獨鍾, 寫下了《紅崖諸葛碑》詩:曬甲晴霞共石壁, 上有鳳鸞飄泊跡, 州忱淋漓血凝碧。梯雲耕拭重摩挲, 駭疑篆隸驚蚪蝌, 風雨不衰神靈呵。
關於紅崖天書的記載當然遠遠不止這些。在這些著述裡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紅岩山, 他們大多只是說到岩上紅光如火, 並沒有說到這似火的紅岩究竟是什麼東西, 而真正涉及到紅崖天書的則只有邵元善的《詠紅岩》, 這成了紅崖天書的最早文獻。他的詩不但已經開始提及到“紅崖天書”的形貌, 而且還有了紅崖天書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破譯說, 他認為紅崖天書是當年“諸葛與夷人詛盟的圖譜”。也就正是自邵元善開始, 人們對“紅崖天書”興起了第一次破譯高潮。第二次破譯高潮興起於清道光、光緒年間, 這次破譯高潮則呈現出一種風起雲湧之勢。那時候, 民間興起了一股收藏熱、獵奇熱, 於是,
“紅崖天書”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清光緒年間, 日本國領事得丸作藏和該國著名的旅行家鳥居龍臧曾不遠萬里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訪古碑、求摹本,
當他們來到曬甲山觀摩時, 也是滿腦子的迷惘。在他們將“紅崖天書”的摹本帶回東瀛展出時, 竟然在日本引起了強烈的震撼, 參觀者摩肩接踵, 絡繹不絕, 一時間, “洪都觀經, 可云盛也。”這期間, 法國學者雷相如與費南海爾等聞訊也前來曬甲山觀摩, 竟然發出如此的感慨:“此碑含有絕對之神秘性, 誰也無法窺破其中的奧秘!”“紅崖天書”之名不脛而走。第三次破譯高潮大概興於近10年。 1995年3月18日, 貴州安順地區行署公開對外宣布:“懸賞百萬元, 破譯紅岩碑。無論哪省哪國人士, 只要能全文翻譯紅岩碑, 並獲得大多數專家學者的認可,就將獲得安順地區行署的百萬獎勵。”這一消息一經媒體披露, 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 學者、專家、大學生等紛紛興起了破譯熱潮。而關於紅崖天書的種種傳說, 讓這處景觀就更顯得神秘。其實, 在天書的破解中, 有許多聽起來荒誕不經的說法, 到非全然無據。紅崖天書的破譯, 沉寂了近百年。在二十世紀末的十年中, 又形成了以文會友的詮釋浪潮。這些色彩斑斕的天書破解, 與熒屏上的古裝戲相仿, 有宮闈秘聞, 忠堂衰史;有廢帝遁跡,
藩鎮藏寶;有巫師掛經, 佛道符篆;有武功秘籍, 外是生命, 真是種類繁多, 光怪陸離。
但有一事件, 至令紅崖天書的破譯出現了極大的變數。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 永寧知州塗步衢接上峰之命,
拓取紅崖碑文。從永寧州衙到紅崖山八十餘里, 塗知州當然不會親臨拓貼, 按官場慣例, 上命下達, 將拓取碑文的任務下達團練羅光堂辦理。這位土著的民團首領, 倒頗有服從命令乃軍人天職的氣概, 帶領人馬上山, 準備雷厲風行完成拯拓碑文的任命。可是到達天書崖前方知此行任務非同尋常。何故?天書雖然稱之為碑, 可惜非鐫非刻, 了無雕鑿之痕, 教人如何上抹色拯拓?團練雖為武官, 羅首領倒還有幾分儒將風度。審岩度勢, 立即下達桐油石灰膠塑法的命令。用新鮮可塑性極強的桐油石灰, 將天書字體勾勒廓出, 待石灰凝固後,
其硬度不亞堅石, 然後進行正常的捶拓工藝, 很快就完成了上峰任務。此舉雖善, 可惜是殺雞取卵, 不久引起了鄉伸憤慨,
揚言將告發羅破壞古蹟的罪行。塗步衢身為知州, 深知破壞古蹟罪的嚴重性, 一邊壓制輿論, 一邊令人將天書上的桐油石灰斧劈刀鑿, 沸水洗滌, 致天書面目皆非, 崖面斑剝落離,字跡漫漶難辨, 直到六十年後, 在天書的岩壁上還可剝離出石灰漿層。從此, 天書的面目即為翟鴻錫本所示, 那些附庸風雅的官僚成為了千夫唾棄的罪人。儘管如此, 清未還是有位叫徐印川的貴州提督, 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在天書崖面上, 手寫了一個草書的"虎"字, 以求同天書千古不朽。這位徐提督實乃一位討厭的古蹟破壞者, 在築地名勝風景區, 仙人洞的山壁上,
還有其題詠景物的石刻詩。 (有專家認為草書"虎"字, 乃周達武所為, 權當一說吧。)後來,
由於自然或人為的原因, 天書字跡日益淡化, 1996年時只剩下七八個字隱約可見了。
自從紅崖天書捶拓事件發生後, 世傳的紅崖天書摹刻本就被分為古來、今本兩類:
古本六種:
1、咸豐之年吳振或<;摹刻紅崖字>;縮刻本;
2、呂伶孫縮刻張春潭本;
3、呂伶孫縮刻吳寅邦本;
4、鄒漢勳<;安順府志>;縮刻本;
5、劉心源奇觚寶石文縮刻本;
6、姚華蓮花庵藏本。
今本五種 :
1、瞿鴻錫摹刻本;
2、北京藏書家鴻志清藏拓本;
3、趙雲謙黔中棗木刻本;
4、法人雷柏茹在鎮寧高校大廳所見刻本;
5、任可澄藏監拓本。
古本中以吳振或, 呂伶孫縮刻的張春潭本,
吳寅邦本為代表, 今本以瞿鴻錫本最接近紅崖天書現狀。其中吳振或的<;摹刻紅崖字>;計有三十多字, 張春潭字數最多約四十餘字;吳寅邦本有三十四字。瞿鴻錫本僅有十九字。千古之謎的天書由古今本的差異, 刻拓時間的早晚, 自然形成了一題多解的數學模式, 這倒豐富了大千世界的生活內涵, 造成了形形色色的仁智之見。
紅崖天書所處的地區名叫關嶺, 相傳這個地方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的宿營地, 至今這裡還有著許多當年諸葛亮部隊在此屯兵打仗的遺跡。那麼, 曬甲山上的紅崖天書會不會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有關呢?曬甲山也被當地人稱之為紅岩山, 我們所能找到的有關紅岩山上藏有紅崖天書的文字記載, 最早是源自地方志《黔語》裡的一首詩, 詩的作者名叫邵元善, 是一位在當地作過官的舉人。據歷史記載, 邵元善貴州盤縣人, 進京做官安順市必經之路, 在貴州生活多年必然也會聽到諸葛亮的一些事蹟, 在看到紅崖天書後必然也做過一些考證, 這個地區名叫關嶺當地就有關羽的兒子在此地大戰魏兵的故事。安順早年間被稱為滇之喉, 黔之腹, 可想而知在諸葛亮時代的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曬甲山上的紅崖天書都是一些奇特符號, 它們大小不一, 每個符號好像都是隨意擺放, 之間沒有任何的規律可循。而詩的描述中提到, 紅崖天書是當年諸葛亮與當地少數民族結盟紀念的一種圖譜, 這種把紅崖天書說成是與諸葛亮有關的說法, 在明代以後很多地方誌中都有過描述, 因此有人又把紅崖天書稱做諸葛碑。 “當時比較盛傳的就是在公元225年,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時候, 跟孟獲的後代在這兒把彝族的各個部落、支系召集起來, 搞了一個彝漢結盟修好碑, 共同討伐外敵。 ”貴州省安順市文物研究所所長李業成解釋說。
《貴州通史.金石志》認為天書是"苗民古書", 更具體指出萬彝族古文, 難怪民國初年的著名學者姚茫艾對此寄託了無限希望。詩云:何時濟火碑重出, 漢刻非遙或可搜?詩中"濟火"者, 乃助蜀漢諸葛南征的彝族首領, 當今貴州境內彝族的始祖。數年前, 貴州大方縣出土了《濟火紀功碑》, 碑中書刻乃原始變異的古彝文。這塊古彝文紀功碑的出土, 為破解千古之謎的紅崖天書帶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 可惜今天史學界對此碑產生的年代仍然爭論不休。證物尚且闕疑, 又怎能以此為準破解天書呢?儘管如此, 仍有彝文學者, 力排眾議, 提出了紅崖天書乃"原始彝文"說, 並破解"天書"內容如下:"陋、侯駐兵地, 出兵打古糯(即貴陽), 兵多如松、且猛勇, 擄獲了很多婦女和羊群。聯合德餘部族, 攻打南邊的濮人城池, 佔領濮人的地方。住在各地的彝人漢人, 互相尊重, 權利一樣平等, 共在崖下打牛做齋, 很多男女青年, 在崖下靜聽講述戰爭的勝利, 招待前來慶祝的客人。""原始彝文"非專業者莫識, 因此少有知音,更難得到專家認同, 結局當然是束之交閣, 不過譯釋文字中卻透出了遠古蠻荒之地的原始氣息, 部落之間的戰爭不是罪過, 而是在生產力低下的社會環境中所產生的一種群體生活方式, 雖然難免有暴戾行為, 它卻是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 因此首領沒有居功的霸氣, 到體現了邊疆居民和平共處的熱烈慶祝場面。
天書的文學, 無論是堯舜殷周, 還是秦漢宋明;無論古文馴釋, 還是秘符破解, 大多數學者都在崙頡夫子所造的漢字中遨遊, 認定天書非漢文字莫屬。其實這種自負的結果, 除了固步自封, 裹足不前外, 無法開展破解天書的主體思維。清代學者趙之謙, 根據關嶺地區自古的居民多是少數民族的特點, 提出了天書文字是苗民古語新穎看法。當然, 這裡苗民工字, 泛指貴州境內的少數民族。民國初年的教育總長任可澄發揮了苗民古書的觀點, 認為天書非篆非隸非八分, 不僅非後漢文學, 並非漢族文字。 《貴州通史.金石志》亦云:字勢頗類蘩文。茲地自漢以來, 久為盧鹿族(即今彝族)居地, 或竟出至於此族。天書, 以便事後取回重寶。這種"苗民古文"說, 在關嶺地區還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爿羊柯部落的首領吉火, 獻寶中原歸來, 帶著紂王的賞賜行至紅崖山, 突然發現遠處的家鄉已被外族入侵, 山寨陷入一遍火海中。於是將國王賞賜的金銀埋藏, 在紅崖上留下藏寶秘密後, 下山投入戰鬥。因此, 本地一直流傳著這樣的民謠:紅崖對白崖, 金銀十八抬, 誰要識得破, 雷打崖去抬秤來!民謠中"紅崖", 指紅崖山, "白崖"指境內花江峽谷的白馬崖, 並傳說在壩陵河谷中有處叫"雷打崖"的洞中, 有一桿很大的秤, 誰要能識踴天書, 即可獲得十八擔金銀的獎勵。這裡的"十八抬"並非具體的度量, 而是表示"很多、很多"。民謠以樸素的懸賞方式, 渲染了天書的神秘, 這當然也是當前懸賞百萬, 破譯天書的先聲。
除此以外, 還有人說此處天書是吳三桂藏寶圖, 有學者將天書破解為四個組成部份:標題一字:"君";簽署二字:"西王"。正文十六字:"忌客入門, 須緘其言, 啟箱白水, 掏寶甲山。"並將"黃果樹", "犀牛潭"兩個地名, 按同音, 諧音進行順序調整安排穿插,
則可解譯為"西王留錁處"。此破解以平西王為藏寶之人, 將天下重寶秘藏白水瀑布深潭與曬甲山中, 並在紅崖上留下了藏寶的秘文。吳三桂層因「紅顏一怒」引軍入關, 打敗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團, 馳騁中原萬裡, 掃蕩空陵, 直搗京師, 天下重寶幾乎盡數落入平西王吳三桂手中。此時吳三桂傭兵入黔, 軍中攜帶重寶不便, 行至曬甲山(紅崖山附近)下, 見這裏山高林密, 還有藏有一寺廟(青蓮寺), 於是命令士兵暗挖地道至寺中一潭下七米處, 然後將整個寺廟焚燒, 隨後在峭壁之上刻上藏寶圖, 方便日後取寶。不過尚須提醒;據傳三藩之亂平定之後, 吳三桂的紅顏知己陳圓圓率領全家隱居貴州岑鞏縣的龍鰲河畔, 是否有伺機取寶之嫌呢?但由於天書的記載早於吳三桂的時間, 說明這一種說法也是可疑的。
天書解密——殷高宗伐鬼方記功之石說
紅崖天書發現至今已有數百年, 這些似畫如字的古怪符號, 困惑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外史家, 學者隱賢。雖有對天書的破解。可異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 至今天書還是讓人難識的秘文。儘管如此, 若能將破解之意置之腦後, 以一顆平常心去侃談天書, 倒可以天闊地寬, 自得其樂。湘籍學者鄒漢勳先生首提異議, 認為紅崖天書的內容“當為殷高宗伐鬼方還經其地紀功之石”, 士人以其在諸葛營旁, 稱之為“諸葛碑”, 非也!同時, 鄒先生將天書之文訓釋為二十五字, 並破譯其意為:殷高宗攻克鬼方, 除暴安良, 東還經鹵, 這裡的郡長都歸順了。殷高宗又分兵東進義播, 南去自由(指緬旬)。再者又從金石學角度指出, 紅崖天書結體之古茂, 文義之雅奧, 非尚質之世, 斷不能為。觀其磅礴之氣, 盎已上儕禹碑, 下陋秦石。此論贏得了金石學家潘祖蔭, 漢學家祁雋藻的讚許。所以, 紅崖天書又有“殷高宗伐鬼方記功之石”之說。但是殷高宗時期距離現在已經很長時間, 發現紅崖天書不過是明朝時期, 那麼在明朝之前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呢?顯然這種說法還是有待於進一步考證的。
天書解密——討燕檄詔說
有學者認為, 紅崖天書是一署名"鳳凰"的皇帝所為, 其標題為"品", 其怪異文字經解讀為:"做官, 必須明白民之痛苦, 不要尋歡作樂, 如酒貪色, 不要為權力相互殘殺, 使民逃離家園,
過著悲慘的生活。"這位自稱為"鳳凰"的皇帝, 到使人想起了遁跡南荒的建文廢帝。他雖然以"民為國本"的大道理在教育下屬, 口氣中卻帶有隱隱懺悔。
江南造船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林國恩經過九年考證, 認為紅崖天書是建文帝的“討燕檄詔”。他祖傳三代中醫, 自幼年起即背誦古文, 誦讀四書五經。 1965年考進上海交通大學後, 課餘悉心鑽研文史、學習繪畫。分配到江南造船廠之後, 他仍醉心於業餘文史研究。他對“天書”進行了多學科的研究。首先是對其眾多的各種摹本進行分析, 確認了原跡摹本作為依據。接著從古文字、繪畫方面找出其中與歷史事件和人物相聯繫的基本特徵。為了揭開“天書”神秘的面紗, 林國恩用了近9年的時間, 可謂瀝盡心血。光說查字典,
“天書”中有50多個字, 必須把每個字從古到今的演變過程查找清楚, 僅此一項, 他反复閱讀了《中國篆書大辭典》、《古文字通典》等七部字典, 作了數万字的筆記。他遍覽歷史、詩詞、地理、兵器、佛經等各類書籍, 寫下了幾十萬字的讀書心得。他把“天書”摹本放大貼在家中臥室, 早晚躺在床上仍冥思苦想。他還三上貴州, 實地考證。從內容分析, “紅崖天書”成書約在1406年, 是明初遜國建文皇帝所頒的一道討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詔檄”。全文直譯為:燕反之心, 迫朕遜國。叛逆殘忍, 金川門破。殺戮屍橫, 罄竹難書, 大明日月無光, 成囚殺之地。須降伏燕魔, 作階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鳳皇(御製)。林國恩確認清代瞿鴻錫摹本為真跡摹本;文字為漢字系統;全書應自右至左直排閱讀;全書圖文並茂, 一字一圖, 局部如此, 整體亦如此。
建文帝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 1398年, 朱元璋去世後, 建文帝根據遺詔登上了皇位。這招致了早就懷有野心的燕王朱棣的不滿。第二年, 朱棣以“清君側”和“靖難”為名義, 起兵反叛。本來中央軍隊數量佔優, 但由於建文帝手下大將李景隆指揮不力和宦官的內應, 叛軍攻破了應天城(今南京)。就在這時候, 皇宮起火, 建文帝也不見了踪影。 《明史恭閔帝》記載:“宮中火起, 帝不知所終。”林國恩稱自己與同濟大學地質學教授景學立一起為了確認摹本採用了地質分析的方法, 根據岩層下面的痕跡與二十多種摹本相比較。後來又找到了《明史紀事本末》中有關建文帝紀聞的原始史料:指出建文帝出走在前, 宮中火起在後, 實施了“金蟬脫殼計”。燕王入城後將計就計傳言建文帝被火燒死, 為自己登基做鋪墊。天書中的年號‘丙戌’, 即建文四年, 正是燕王叛亂的後一年。建文出逃時, 有眾多親信隨行, 但在流亡的過程中分散。安順處於交通樞紐, 是進出雲貴必經之路。在此留下天書, 其目的在於告知眾人自己的行踪。建文帝在皇叔朱棣篡位之後, 便在親信隨從的保護下, 隱匿到了貴州的山谷之間。在躲避了數月後, 建文帝很想號召臣民支持他東山再起, 推翻朱棣, 但苦於自己的身單力孤, 加上朱棣的爪牙眾多, 難於應付, 便想出了這麼一個討伐朱棣的檄文,讓隨從以金文的變體加上篆體、隸書、象形文字、草書以及圖畫的形義綜合成一種“雜體”, 然後用皇帝詔書的形式寫於紅崖之上。
天書解密——其他學說
隨著新世紀的來臨, 西方的科學思想漸漸傳入中國。因此天書的探秘破解不知不覺溶入了先進的科學思想, 完全摒棄了怪異的文字之說, 認為紅崖天書僅僅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紅崖上那些古怪而奇特的符號, 只是岩石中珠砂、水銀之類礦物所顯示的"自然花紋"。由此結論, "可為古蹟, 但不得為書跡"。這也是"紅崖古蹟"法定稱謂的由來。紅崖天書千古迷, 無論是禹跡殷碑說, 還是苗文諸葛說,
都肯定了紅崖天書的人文歷史價值, 將天書的內容當成了一段軼事,
一曲古歌, 一部史蹟,一種傳說。這些軼事, 古歌, 史蹟, 傳說雖然都未贏得專家的首肯, 卻也不失為一家之說, 是孜孜求解的人們在正二八經地做學學問, 可是有位清代的詩人, 卻認為紅崖天書是一位"好事者"的惡作劇,
姑且稱之為"好事者為之"說吧。這位名叫張文煥的學者, 寫了首一首<紅崖碑歌>:莽莽榛棘中, 多年無人識, 好事者為之, 彷彿意窺測。殷宗紀功闕, 漢相名其德。考據疑應闕。詩人認為, 有關漢文字的考據都值得商榷, 因為紅崖天書是"好事者"的傑作。雖然"好事者"作為概念是十分模糊的, 但是人們卻喜歡去探究"好事者"到底是誰?顯然難有結果。不過, 這種"好事者為之"說倒給天書破解的第二次浪潮帶來了紛繁離奇的內容, 甚至給酷愛自然的人們帶來了一份意想不及的驚喜, 使天書的破解給天書的神秘音符帶來了全新的詮釋。
還有學者認為, 紅崖天書由三部份組成:
甲部"甲, 鳳, 出, 虎", "讀, 書, 須, 入, 門";
乙部"心, 品";
丙部意譯為"丙戊宦官誤國, 痛不欲生"。
另外尚有兩個圖形表示"妻子在祈禱, 兒意在嬉耍"。有傳媒認為,
這兩個圖形可以意譯為:"自此不問政事, 與妻兒隱居山林, 共享天倫之樂"。此解似乎在告訴人們, 一位官場失勢的忠臣, 仍舊痛心宦官誤國。可惜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難伸正義, 只好留言紅崖, 發洩長歌當哭的滿腔悲憤。忠黨哀史, 可嘆可泣。可惜解中出現"虎"字,
"虎"非天書原文, 乃是附庸風雅的"偽冒產品"。
有位資深的著名學者, 應用漢語組合字謎破解天書, 據說天書的內容記敘了慈禧當年誅殺顧命大臣肅順的故事, 是一段當時鮮為人知的宮幃秘聞。作者是一位"住在山下, 姓愛新覺羅氏的皇族後裔"。這位學者, 據說破譯為"河南洛書", 掌握了最古老的文字破解秘竅。這就使人很懷疑天書發現的最早時間了。關於"紅崖天書"沒有詳細的古文字資料, 年代又比較久遠, 所以現研究只能處於猜測階段。可以說, 哪一種說法都能說, 但哪一種說法也站不住腳。”
數百年來被視為不解之謎的貴州關嶺“紅崖天書”, 儘管屢有“新解”, 但仍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天書”謎團仍在期待權威破譯。長期以來, 有關專家、學者為破譯“天書”紛至沓來, 對“天書”的解釋也層出不窮。一些專家認為“天書”內容為皇帝所頒的一道“討伐詔檄”;有人認為“天書”刻的是諸葛亮南征的有關傳說和遺跡;有人認為“天書”是夏禹治水功成之後的刻石紀念。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外宣中心主任張定文介紹, 雖然有不少海內外專家的破譯之說, 可真正有說服力, 能得到絕大多數專家、學者認可的破譯, 至今沒有出現。為早日破譯神秘的“紅崖天書”,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懸賞100萬元,
徵集破譯解釋, 但至今仍無人能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