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之際, 上承兩漢遺風, 讖緯之學依然盛行, 有的是當權者把某個神符、某句讖語看作是上天的昭示,以示自己的正當性。也有一些預言、報夢的預示出現, 例如《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中有云, 曹操臨終之前, 夢見「三馬同槽而食」, 便問賈詡, 賈詡答曰“祿馬吉兆也。祿馬歸於曹, 王上何必疑乎?”, 但卻原來這夢是說出將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奪取曹氏政權的預示。這小說情節其實是參考了《晉書•宣帝紀》, “魏武察帝(司馬懿)有雄豪志, 聞有狼顧相, 欲驗之。乃召使前行, 令反(回)顧, 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 甚(厭)惡焉。因謂太子(曹)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 必(干)預汝家事。’”這就是說, 曹操為不讓“三馬同槽(曹)”的惡夢成真, 要除掉司馬懿, 只是由於曹丕的保護和司馬懿韜光養晦, 才成功暪過曹操。一代奸雄曹操尚且不能改變天命, 智謀蓋世的司馬懿又要怎樣改變「玄石圖」的讖言呢, 以下是有關「牛繼馬後」的預言故事, 亦可說是中國歷史中最大的懸案, 因為他影響著一整個朝代。
《三國志•魏書三》中記載魏明帝曹叡青龍三年(235年), “ (注) 《魏氏春秋》曰:是歲張掖郡刪丹縣金山玄川溢湧, 寶石負圖, 狀象靈龜, 廣一丈六尺, 長一丈七尺一寸, 圍五丈八寸, 立於川西。有石馬七, 其一仙人騎之, 其一羈絆, 其五有形而不善成。有玉匣關蓋於前, 上有玉字, 玉玦二, 璜一。麒麟在東, 鳳鳥在南, 白虎在西, 犧牛在北, 馬自中布列四面, 色皆蒼白。其南有五字, 曰“上上三天王”;又曰“述大金, 大討曹, 金但取之, 金立中, 大金馬一匹在中, 大*(告)**[吉]*開壽, 此馬甲寅述水”。凡“中”字六, “金”字十;又有若八卦及列宿孛彗之象焉。《世語》曰:又有一雞象。《搜神記》曰:初, 漢元、成之世, 先識之士有言曰, 魏年有和, 當有開石於西三千餘裏, 系五馬, 文曰“大討曹”。及魏之初興也, 張掖之柳谷, 有開石焉, 始見於建安, 形成于黃初, 文備於太和, 周圍七尋, 中高一仞, 蒼質素章, 龍馬、麟鹿、鳳皇、仙人之象, 粲然鹹著, 此一事者, 魏、晉代興之符也。至晉泰始三年, 張掖太守焦勝上言, 以留郡本國圖校今石文, 文字多少不同, 謹具圖上。按其文有五馬象, 其一有人平上幘, 執戟而乘之, 其一有若馬形而不成, 其字有“金”, 有“中”, 有“大司馬”, 有“王”, 有“大吉”, 有“正”, 有“開壽”, 其一成行, 曰“金當取之”。漢晉春秋曰:氐池縣大柳谷口夜激波湧溢, 其聲如雷, 曉而有蒼石立水中, 長一丈六尺, 高八尺, 白石畫之, 為十三馬, 一牛, 一鳥, 八卦玉玦之象, 皆隆起, 其文曰“大討曹, 適水中, 甲寅”。帝惡其“討”也, 使鑿去為“計”, 以蒼石窒之, 宿昔而白石滿焉。至晉初, 其文愈明, 馬象皆煥徹如玉焉。”
這一記載是裴松之為《三國志》的加注, 當年有人在張掖郡玄川(玄川:古河水名, 即今天甘肅西部的黑河, 又名張掖河)的柳谷口, 發現水中有一塊龜形巨石, 石頭上天然形成的紋路, 非常清晰地顯現出一幅圖畫及文字, 石頭是深色的, 而圖案是白色凸出來, 這說明很難是人為所雕刻而成, 而且隨著時間轉移, 流水沖刷, 其圖案文字亦稍有變化, 但大致都是有一些瑞獸, 有些馬和牛等,
文字也大致是“金”, 有“中”, 有“大司馬”, 有“王”, 有“大吉”, 有“正”, 有“開壽”, 有“金當取之”, 還有星宿和八卦圖案。因為圖出玄川石上, 故而人稱“玄石圖”。當地官員不敢隱瞞, 即刻照原圖繪製, 以“天降祥瑞”為由, 上報魏明帝曹叡。美其名曰“瑞石”、“瑞石圖”。 《三國志·魏書十一》亦載青龍四年(236年), 魏明帝將“瑞石圖”詔告天下, 以此與傳說中上古時期的“河出圖、洛出書”相提並論, 認為這是上天在向曹魏政權顯示祥瑞, 暗喻曹家天下乃天命所歸。詔書說:“張掖郡玄川溢湧, 激波奮蕩, 寶石負圖, 狀像靈龜, 宅於川西, 嶷然磐峙, 倉質素章, 麟鳳龍馬, 煥炳成形, 文字告命, 粲然著明。太史令高堂隆上言:古皇聖帝所未嘗蒙, 實有魏之禎命, 東序之世寶。”時張掖守令於綽帶著詔書和玄石圖樣, 前去向精通讖諱之學的著名隱居學者張臶請教。時年整整一百歲的張臶, 巨鹿(今河北平鄉)人, 學識淵博, 聞名朝野, 袁紹、漢獻帝和曹操都多次請其出山, 均被張臶謝絕。面對玄石圖, 張臶是這麼說的:“夫神以知來, 不追已往, 禎祥先見, 而後廢興從之。漢已久亡, 魏已得之,
何所追興徵祥乎?此石, 當今之變異而將來之禎瑞也。”意思是:上天是預知未來而不重複過去的。應該是祥瑞先見, 而後政權的興亡才跟著而來。如今漢朝滅亡已久, 魏得天下已是既成事實, 上天還有什麼必要來追述既往呢?這塊石頭, 顯示的是現在的變異和將來的祥瑞。時人慢慢把這個“玄石圖”的圖讖, 解讀為「牛繼馬後」, 並廣為流傳。
說起曹魏後期, 司馬氏獨攬大權, 代曹篡魏已成必然, 大家心裏都跟明鏡似的, 只不過沒有點破而已。人常說“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其實, 司馬昭的父親司馬懿, 才是真正的始作蛹者。難怪孫司馬炎登上西晉帝位, 立即追尊司馬懿為“晉宣帝”, 諡廟號為“晉高祖”, 實在是挑明瞭一個事實。眼下,
隨著西柳谷的“瑞石圖”公之於世, 更是引起社會轟動, 張臶的看法反映了社會共識。人們普遍認為, “牛繼馬後”的讖圖, 馬在最前, 接踵而來的是牛繼馬後, 牛的後面, 才是麒麟、鳳凰、星宿、八卦。這是上天在向人世明確預告:曹魏江山馬上就要被司馬氏奪取;司馬奪曹之後, 緊接著註定會有姓牛的人來奪取司馬氏的江山;在牛姓執掌天下後, 才是麟遊鳳翔的太平盛世。魏齊王曹芳嘉平元(249)年正月, 司馬懿終於剪除了自己在朝中的最後一個政敵——大將軍曹爽。此時的曹芳已成其任意玩弄的傀儡, 歷經數十年苦心經營, 玄石圖預示最先到來的“司馬王朝”, 眼看就要變為現實。此時的司馬懿, 反而更加寢食難安, 他擔心的是接踵而來的“牛繼馬後”, 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是自己終生的心血只為牛家作了一個鋪墊。這種源自骨子裏的恐懼, 在司馬懿即將走向人生終點的時候, 更是與日俱增, 深陷其中, 不能自拔。
據正史記載, 司馬懿“有狼顧之相”, “內忌而外寬, 猜忌多權變”。司馬懿在對牛姓的極度猜忌與恐懼中, 遍觀朝野, 最終認定最有可能應驗“牛繼馬後”讖言、給未來的司馬王朝帶來致命威脅的, 非牛金莫屬。牛金誰人? 牛金(約190—250), 漢末三國時期魏國人, 早期曾在曹仁手下任部曲將, 後隨司馬懿長期征戰, 任魏國的後將軍。據說, 牛金是牛崇的後裔。牛崇大約於東漢初始的西元35—41年前後任隴西郡主簿, 當時的隴西太守名叫馬援(字文淵), 功曹名叫羊喜, 因而坊間多有戲傳:隴西郡是牛、馬、羊“三牲備具”。 隴西郡的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 牛崇的同宗及其本人的子孫們, 後來在這一帶繁衍成了一個頗具影響的大族。還有一說:牛金的先世後來從隴西狄道遷居荊州南陽。因此, 牛金也可說是荊州南陽人。此說尚待考證。不過, 從目前已知史料看, 牛金最早發跡的確是在荊州, 這一點很有意思。然而, 牛金究竟是在出生地從軍, 然後成長起來的呢?還是當地後來的牛姓據其在此初露頭角, 而附會說牛金先世從隴西遷居荊州南陽呢?我們已無從考證。目前知道的, 只是如下史實:漢獻帝建安十四(209)年, 曹仁鎮守南郡(今湖北荊州一帶), 周瑜領兵數萬來攻。曹仁決定死守, 曲將牛金認為:“不出城一戰乃懦夫”, 遂率敢死隊300人, 出城迎戰吳軍的前鋒數千人, 終因眾寡懸殊而被圍。曹仁奮力解圍, 拼死救出牛金, 爾後合力反攻, 擊退吳軍。魏明帝太和五(231)年, 諸葛亮六出祁山, 進犯天水。牛金迎敵, 窮追猛打, 把諸葛亮從天水一直趕回祁山。魏明帝青龍三(235)年, 諸葛亮已死, 馬岱帶領蜀軍侵犯魏國的隴西, 牛金率部痛擊, 斬首千餘級。戰後, 武都一帶的豪強勢力王苻雙、強端等人, 帶領6000餘部屬一起歸附牛金。魏明帝景初元(237)年秋, 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曹魏, 自稱為王。第二(238)年, 牛金、胡遵隨司馬懿領兵4萬, 從洛陽出發, 經溫縣司馬懿老家, 過河北孤竹、碣石, 六月東渡遼水, 七月冒暴雨抵達襄平(今遼寧遼陽), 三戰三捷, 至七月二十三日 , 誅滅公孫淵父子, 殲敵近萬, 收歸邊民30餘萬, 平定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牛金因功升任後將軍。
據正史記載, 司馬懿“有狼顧之相”, “內忌而外寬, 猜忌多權變”。司馬懿在對牛姓的極度猜忌與恐懼中, 遍觀朝野, 最終認定最有可能應驗“牛繼馬後”讖言、給未來的司馬王朝帶來致命威脅的, 非牛金莫屬。牛金誰人? 牛金(約190—250), 漢末三國時期魏國人, 早期曾在曹仁手下任部曲將, 後隨司馬懿長期征戰, 任魏國的後將軍。據說, 牛金是牛崇的後裔。牛崇大約於東漢初始的西元35—41年前後任隴西郡主簿, 當時的隴西太守名叫馬援(字文淵), 功曹名叫羊喜, 因而坊間多有戲傳:隴西郡是牛、馬、羊“三牲備具”。 隴西郡的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 牛崇的同宗及其本人的子孫們, 後來在這一帶繁衍成了一個頗具影響的大族。還有一說:牛金的先世後來從隴西狄道遷居荊州南陽。因此, 牛金也可說是荊州南陽人。此說尚待考證。不過, 從目前已知史料看, 牛金最早發跡的確是在荊州, 這一點很有意思。然而, 牛金究竟是在出生地從軍, 然後成長起來的呢?還是當地後來的牛姓據其在此初露頭角, 而附會說牛金先世從隴西遷居荊州南陽呢?我們已無從考證。目前知道的, 只是如下史實:漢獻帝建安十四(209)年, 曹仁鎮守南郡(今湖北荊州一帶), 周瑜領兵數萬來攻。曹仁決定死守, 曲將牛金認為:“不出城一戰乃懦夫”, 遂率敢死隊300人, 出城迎戰吳軍的前鋒數千人, 終因眾寡懸殊而被圍。曹仁奮力解圍, 拼死救出牛金, 爾後合力反攻, 擊退吳軍。魏明帝太和五(231)年, 諸葛亮六出祁山, 進犯天水。牛金迎敵, 窮追猛打, 把諸葛亮從天水一直趕回祁山。魏明帝青龍三(235)年, 諸葛亮已死, 馬岱帶領蜀軍侵犯魏國的隴西, 牛金率部痛擊, 斬首千餘級。戰後, 武都一帶的豪強勢力王苻雙、強端等人, 帶領6000餘部屬一起歸附牛金。魏明帝景初元(237)年秋, 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曹魏, 自稱為王。第二(238)年, 牛金、胡遵隨司馬懿領兵4萬, 從洛陽出發, 經溫縣司馬懿老家, 過河北孤竹、碣石, 六月東渡遼水, 七月冒暴雨抵達襄平(今遼寧遼陽), 三戰三捷, 至
大約在嘉平二(250)年, 司馬懿迫不及待地趕在自己辭世之前, 果斷使出狠招, 孫盛《晉陽秋》·《禦覽》載 “初, 《玄石圖》有“牛繼馬後”, 故宣帝深忌牛氏 , 遂為二榼, 共一口, 以貯酒焉, 帝先飲佳者, 而以毒酒鴆其將牛金 。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欽而生元帝 , 亦有符雲。” 特地制做了一把外表看似普通、裏面卻分兩個隔層的“鴛鴦酒壺”, 分別儲藏好酒和毒酒, 斟酒時可從同一壺內先後倒出, 然後請牛金赴宴。司馬懿自己先喝好酒, 卻用毒酒害死了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多年、已屆花甲的後將軍牛金。終於了卻了自己終日為之寢食不安、卻又不可告人的後顧之憂。他的這一手, 連其親生長子、與其共同謀殺曹爽的司馬師都鬧不明白, 親口問他:“牛金乃是名將, 現在正可大用, 你為什麼要害他呢?”司馬懿回答:“你忘記了在瑞石圖上, 馬的後面有牛嗎?”
面對突如其來的滅門之禍, 牛金之子牛元定(一說牛玄), 舉家連夜逃離, 一路改名換姓, 先在牛字上加個寶蓋, 祈盼上天保護, 自稱姓牢。後以牢字的近音改稱姓尞, 也說姓遼, 直到隴西安定(今甘肅鎮原、涇川)祖籍地, 才落下腳來。直到大約三百年後, 其子孫中有個叫做尞允(一說尞元)的, 先後在西魏和北周王朝擔任侍中和工部尚書, 才把三百年委屈奏明皇帝, 通過皇帝賜姓, 把尞改回了原來的牛姓。《隋書》雖然記錄了此次尞改牛, 卻沒有說明先前牛改尞。與《隋書》同時成書的《北史》, 則比較完整地說明瞭牛改遼(尞)在先、而遼(尞)恢復牛在後的來龍去脈。到了唐朝的憲宗元和年間, 林寶在其編篡的《元和姓纂》中, 就說得更為簡潔明白了。
再說司馬懿毒死牛金後, 總算在臨終放心地閉上了自己的雙眼。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就在牛金被害後不到三十年時間, 司馬懿的親孫媳婦、琅玡恭王司馬覲的妃子夏侯光姬, 竟和王府裏的一個牛姓小吏私通, 於西元276年在洛陽生下了牛姓的嫡血後代、司馬懿的名義曾孫司馬叡。(夏侯光姬(?-307年), 小字銅環。祖父夏侯威, 父夏侯莊, 母親羊姬出身西晉望族。年幼時便頗為聰慧, 因而被聘娶為西晉琅邪王司馬覲的王妃, 276年生晉元帝司馬叡。司馬叡繼承琅邪王之時, 尊母親為王太妃。曾經有讖語曰:「銅馬入海建鄴期」, 而夏侯氏字銅環, 被認為是司馬叡得以繼承帝位的讖語。) 當時稍後的資料說, 這個小吏名叫牛欽。也有說, 這個小吏和司馬懿所害的牛金同名或者說他是牛金的兒子。個人認為前一種說法比較可靠。導致後一說法的原因, 一則可能是欽金二字近音, 以訛傳訛;二則可能是出於對司馬懿毒死牛金的報仇雪恨心理。司馬覲妃嬪眾多, 病死時35歲, 卻只留下司馬叡一子。我們今天已經無從知曉, 司馬覲是不是因為有先天不育的難言之隱, 才默許了夏侯光姬的紅杏出牆? 司馬叡15歲時, 以獨子身份繼承了琅玡王位。
面對突如其來的滅門之禍, 牛金之子牛元定(一說牛玄), 舉家連夜逃離, 一路改名換姓, 先在牛字上加個寶蓋, 祈盼上天保護, 自稱姓牢。後以牢字的近音改稱姓尞, 也說姓遼, 直到隴西安定(今甘肅鎮原、涇川)祖籍地, 才落下腳來。直到大約三百年後, 其子孫中有個叫做尞允(一說尞元)的, 先後在西魏和北周王朝擔任侍中和工部尚書, 才把三百年委屈奏明皇帝, 通過皇帝賜姓, 把尞改回了原來的牛姓。《隋書》雖然記錄了此次尞改牛, 卻沒有說明先前牛改尞。與《隋書》同時成書的《北史》, 則比較完整地說明瞭牛改遼(尞)在先、而遼(尞)恢復牛在後的來龍去脈。到了唐朝的憲宗元和年間, 林寶在其編篡的《元和姓纂》中, 就說得更為簡潔明白了。
再說司馬懿毒死牛金後, 總算在臨終放心地閉上了自己的雙眼。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就在牛金被害後不到三十年時間, 司馬懿的親孫媳婦、琅玡恭王司馬覲的妃子夏侯光姬, 竟和王府裏的一個牛姓小吏私通, 於西元276年在洛陽生下了牛姓的嫡血後代、司馬懿的名義曾孫司馬叡。(夏侯光姬(?-307年), 小字銅環。祖父夏侯威, 父夏侯莊, 母親羊姬出身西晉望族。年幼時便頗為聰慧, 因而被聘娶為西晉琅邪王司馬覲的王妃, 276年生晉元帝司馬叡。司馬叡繼承琅邪王之時, 尊母親為王太妃。曾經有讖語曰:「銅馬入海建鄴期」, 而夏侯氏字銅環, 被認為是司馬叡得以繼承帝位的讖語。) 當時稍後的資料說, 這個小吏名叫牛欽。也有說, 這個小吏和司馬懿所害的牛金同名或者說他是牛金的兒子。個人認為前一種說法比較可靠。導致後一說法的原因, 一則可能是欽金二字近音, 以訛傳訛;二則可能是出於對司馬懿毒死牛金的報仇雪恨心理。司馬覲妃嬪眾多, 病死時35歲, 卻只留下司馬叡一子。我們今天已經無從知曉, 司馬覲是不是因為有先天不育的難言之隱, 才默許了夏侯光姬的紅杏出牆? 司馬叡15歲時, 以獨子身份繼承了琅玡王位。
之後的數十年, 西晉朝野混亂, 你殺過來, 我殺過去。歷經16年的“八王之亂”, 搞得國力衰竭, 對接踵而來的“五胡亂華”無力抵抗。西元317年, 逃到江南的大臣們把年過四十的司馬叡推上了王位。司馬叡成了東晉的開國皇帝。“牛繼馬後”也應驗了!按道理說, 這些涉及皇室的秘聞應該都不會出現在正史上, 但這個事情例外, 《晉書》、《魏書》等都有很明確的記載。而司馬叡可能也是知道內情的。他登上皇帝寶座之後, 並沒有按照慣例追稱父母為皇帝皇后, 只說自己是繼承司馬懿、司馬炎等皇帝的事業。10年前身亡的夏侯光姬也只是被稱為琅琊王太妃。後人戲謔地稱司馬叡為牛睿, 比如明朝思想家李贄, 就直截了當地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
而不是司馬氏。狡詐多變的司馬懿, 曾孫多達數十, 繼承帝位、王位者也不乏其人, 然而, 卻一個比一個窩囊, 甚至還出現了司馬衷這樣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白癡皇帝”。縱觀西晉四帝, 除去司馬炎還算差強人意外, 其餘三個都不值一提。以致西晉僅僅歷時35年, 即告壽終正寢。而據《晉書》記載, 惟獨牛姓血統的司馬叡, 卻“目有精曜, 顧眄煒如”, “簡儉沖素, 容納直言, 虛己待物”, 沉敏大度, 風趣幽默, 可謂內賢外秀。但是, 司馬叡的名義祖父司馬伷, 只是司馬懿的第五子。一個本來毫無資格繼承皇位的牛姓子孫, 竟然在西晉末年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中, 鬼使神差地脫穎而出, 一支獨秀, 得到了江南江北主要政治勢力的鼎力支援與擁戴, 最終在南京登基稱帝, 建立東晉, 成了有晉一代少有的中興之主, 史稱晉元帝。而他的兒子晉明帝司馬紹, 也是“幼而聰哲”。 更加巧合的是, 東晉皇帝大都短命早逝, 但還是全由司馬叡一脈以來繼承, 從無任何其他司馬氏的王室成員夾雜其中。於是乎, 東晉103年皇祚, 竟成了牛姓的天下。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怎麼也沒有料到, 自己當初費盡心機弄到手的輝煌帝業, 竟然會以這種啞巴吃黃連的方式, 被他當初深深忌怕的牛姓輕易接管, 到底也沒有逃脫上天“牛繼馬後”的預言。這才真正是“天數已定, 人事難逃”:鐵面無私的歷史, 在兜了一個大圈之後, 居然又完全回到了“牛繼馬後”的原點, 無情地和自作聰明的司馬懿開了一個天大的歷史玩笑。也許, 夏侯光姬私通牛姓小吏在當時已是盡人皆知的秘密;也許, 因為司馬懿毒殺牛金實在是不得人心。乃致當時普天之下一致認為:牛姓子孫司馬叡登上東晉皇帝寶座, 完全是司馬懿逆天行為的應得報應。在晉朝滅亡僅僅七十年後, 此事就被寫入了國家正史——南朝的《宋書》。據《宋書·第二十七卷·志十七·符瑞上》記載: “宣帝有寵將牛金, 屢有功, 宣帝作兩口瞌, 一口盛毒酒, 一口盛善酒, 自飲善酒, 毒酒與金, 金飲之即斃。景帝(即司馬師)曰:‘金名將, 可大用, 雲何害之?’宣帝曰:‘汝忘石瑞, 馬後有牛乎?’元帝母夏侯妃與琅玡國小吏姓牛私通, 而生元帝。”而在北朝的《魏書·第九十六卷·列傳八十四·僭晉司馬叡》一節中, 是這樣記述的: “僭晉司馬叡, 字景文, 晉將牛金子也。初, 晉宣帝生大將軍、琅邪武王伷。伷生冗從僕射、琅邪恭王覲。覲妃譙國夏侯氏, 字銅環, 與金奸通, 遂生睿, 因冒姓司馬, 仍為覲子。” 這段文字記述了基本事實。但需注意三個細節:一、稱“僭晉司馬叡”, 是作者以西晉司馬氏為正統, 認為牛姓子孫司馬叡屬於篡奪司馬氏的晉朝政權, 故稱“僭晉”。二、說司馬叡是“晉將牛金子”, 顯系失誤, 此牛金並非彼牛金。三、說夏侯妃“字銅環”, 與《宋書》所說“元帝小字銅環”相矛盾, 他們母子二人究竟誰是“銅環”?尚待考證。
此後, 由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掛帥主編的《晉書》, 作為一代王朝的煌煌正史, 也在《晉書·第六卷·帝紀六·中宗元帝睿》中, 于盛讚元帝司馬叡之後, 接著寫道: “初, ‘玄石圖’有‘牛繼馬後’, 故宣帝深忌牛氏, 遂為二榼, 共一口, 以貯酒焉。帝先飲佳者, 而以毒酒鴆其將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 亦有符雲。”由衷地感歎:猜忌成性的司馬懿毒死牛金, 自己的天下卻被牛氏的後代佔有, 這也是前有因後有果的報應呀!此外, 《資治通鑒》、《舊唐書》、《明史》等當時及以後的眾多正史、宋朝《鶴林玉露》、《容齋隨筆》、《賓退錄》等野史, 都曾記錄或提到這樁歷史遺案。民國時期, 蔡東藩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寫成的《兩晉演義》, 就在第二十回中說, 司馬懿暗忌牛氏, 把牛金毒死, 誰知後來又出了個牛金, 和他的孫媳生下了司馬叡。並有詩歎曰:中篝遺聞不可詳, 但留一脈保殘疆, 若非當日牛金力, 懷湣沉淪晉已亡!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 在迄今為止包括《清史稿》在內的中國25部正史中, 如上所述, 載有此事的《宋書》、《魏書》、《晉書》、《舊唐書》、《明史》就有五部, 占去了中國全部正史的五分之一。這些記載, 均與市井趣聞和民間野史不可同日而語。其中, 《宋書》成書於東晉剛滅亡不久, 由於時間相距極近, 許多當事資料比較詳備。《魏書》的主編魏收, 雖以西晉為正統, 說司馬叡僭登帝位, 但卻不否認司馬叡是牛姓血統的基本事實。而《晉書》則是在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直接指導下, 由國史專家房玄齡等21人, 在唐以前18種晉史的基礎上, 匯總甄別篩選整理而成。李世民本人任《晉書》總編篡, 並親筆撰寫了書中司馬懿、司馬炎的“帝紀”全文, 和“陸機傳”、“王羲之傳”的後論。因此, 《晉書》又被稱為《禦撰晉書》, 在國家正史中絕無僅有, 歷來以史料詳盡、參閱價值極具權威性而著稱於世。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怎麼也沒有料到, 自己當初費盡心機弄到手的輝煌帝業, 竟然會以這種啞巴吃黃連的方式, 被他當初深深忌怕的牛姓輕易接管, 到底也沒有逃脫上天“牛繼馬後”的預言。這才真正是“天數已定, 人事難逃”:鐵面無私的歷史, 在兜了一個大圈之後, 居然又完全回到了“牛繼馬後”的原點, 無情地和自作聰明的司馬懿開了一個天大的歷史玩笑。也許, 夏侯光姬私通牛姓小吏在當時已是盡人皆知的秘密;也許, 因為司馬懿毒殺牛金實在是不得人心。乃致當時普天之下一致認為:牛姓子孫司馬叡登上東晉皇帝寶座, 完全是司馬懿逆天行為的應得報應。在晉朝滅亡僅僅七十年後, 此事就被寫入了國家正史——南朝的《宋書》。據《宋書·第二十七卷·志十七·符瑞上》記載: “宣帝有寵將牛金, 屢有功, 宣帝作兩口瞌, 一口盛毒酒, 一口盛善酒, 自飲善酒, 毒酒與金, 金飲之即斃。景帝(即司馬師)曰:‘金名將, 可大用, 雲何害之?’宣帝曰:‘汝忘石瑞, 馬後有牛乎?’元帝母夏侯妃與琅玡國小吏姓牛私通, 而生元帝。”而在北朝的《魏書·第九十六卷·列傳八十四·僭晉司馬叡》一節中, 是這樣記述的: “僭晉司馬叡, 字景文, 晉將牛金子也。初, 晉宣帝生大將軍、琅邪武王伷。伷生冗從僕射、琅邪恭王覲。覲妃譙國夏侯氏, 字銅環, 與金奸通, 遂生睿, 因冒姓司馬, 仍為覲子。” 這段文字記述了基本事實。但需注意三個細節:一、稱“僭晉司馬叡”, 是作者以西晉司馬氏為正統, 認為牛姓子孫司馬叡屬於篡奪司馬氏的晉朝政權, 故稱“僭晉”。二、說司馬叡是“晉將牛金子”, 顯系失誤, 此牛金並非彼牛金。三、說夏侯妃“字銅環”, 與《宋書》所說“元帝小字銅環”相矛盾, 他們母子二人究竟誰是“銅環”?尚待考證。
此後, 由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掛帥主編的《晉書》, 作為一代王朝的煌煌正史, 也在《晉書·第六卷·帝紀六·中宗元帝睿》中, 于盛讚元帝司馬叡之後, 接著寫道: “初, ‘玄石圖’有‘牛繼馬後’, 故宣帝深忌牛氏, 遂為二榼, 共一口, 以貯酒焉。帝先飲佳者, 而以毒酒鴆其將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 亦有符雲。”由衷地感歎:猜忌成性的司馬懿毒死牛金, 自己的天下卻被牛氏的後代佔有, 這也是前有因後有果的報應呀!此外, 《資治通鑒》、《舊唐書》、《明史》等當時及以後的眾多正史、宋朝《鶴林玉露》、《容齋隨筆》、《賓退錄》等野史, 都曾記錄或提到這樁歷史遺案。民國時期, 蔡東藩在大量史料基礎上寫成的《兩晉演義》, 就在第二十回中說, 司馬懿暗忌牛氏, 把牛金毒死, 誰知後來又出了個牛金, 和他的孫媳生下了司馬叡。並有詩歎曰:中篝遺聞不可詳, 但留一脈保殘疆, 若非當日牛金力, 懷湣沉淪晉已亡!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 在迄今為止包括《清史稿》在內的中國25部正史中, 如上所述, 載有此事的《宋書》、《魏書》、《晉書》、《舊唐書》、《明史》就有五部, 占去了中國全部正史的五分之一。這些記載, 均與市井趣聞和民間野史不可同日而語。其中, 《宋書》成書於東晉剛滅亡不久, 由於時間相距極近, 許多當事資料比較詳備。《魏書》的主編魏收, 雖以西晉為正統, 說司馬叡僭登帝位, 但卻不否認司馬叡是牛姓血統的基本事實。而《晉書》則是在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直接指導下, 由國史專家房玄齡等21人, 在唐以前18種晉史的基礎上, 匯總甄別篩選整理而成。李世民本人任《晉書》總編篡, 並親筆撰寫了書中司馬懿、司馬炎的“帝紀”全文, 和“陸機傳”、“王羲之傳”的後論。因此, 《晉書》又被稱為《禦撰晉書》, 在國家正史中絕無僅有, 歷來以史料詳盡、參閱價值極具權威性而著稱於世。
到了明朝, 一向以認真甄別史實、敢於據實直言著稱的大思想家李贄, 則在自己所寫的紀傳體歷史巨著《藏書》中, 勇敢地撕下了歷來的一切矯飾和偽裝, 堅持以史實為本, 開宗明義, 從卷名的總題目開始, 就公開否認了東晉皇族的司馬血統, 否認了東晉對西晉的傳承關係, 直接把西晉稱作是《晉司馬氏》, 把東晉稱作是《晉牛氏》, 兩個朝代, 互不摻連, 白紙黑字, 以示根本區別。可稱為史學界的奪目奇葩。
不過, 也有人認為所有記錄這一事實的正史、野史, 無論如何, 都還是繼續稱東晉為司馬政權, 畢竟有關讖語的故事, 歷史上不乏其數,
但大多是人為的奪權故事, 更蓋上了不少神怪色彩及多數是“馬後炮”的解釋, 難以讓人認定故事為正史的一部份, 再說, 主要收錄“牛繼馬後”故事的北魏《魏書》向稱“穢史”, 當中有所謂“曲筆”, 曾被迫兩次重訂, 加上魏收推薦的史官都是一向趨奉自己的人, 凡事由收專主, 因此也有人說其收錄的故事也有從政治上誣衊東晉政權的目的, 而南朝的《宋書》更是篡奪東晉政權後的作品, 更有理由去說出東晉早已不是姓司馬的天下, 以作為自己代之的理據, 不過後來被房玄齡等記錄下來罷了。
再說, 其實「牛繼馬後」有著很多版本,
從上述《三國志》中, 雖然有載張掖的確有「玄石圖」出現, 魏明帝更為此下了詔書, 但當中的圖案和文字其實不大清楚, 但到後來《魏書》、《宋書》, 東晉已然滅亡, 當其時才有更清楚的說,
「玄石圖」中是代表「牛繼馬後」的讖言。也有說當時司馬懿曾找著名星相學家管輅占卜子孫運勢, 管輅神秘地告訴他四個字, 這四個字正是「牛繼馬後」。而唐朝《建康實錄》裏說, 柳谷口出現的許多石質動物中, 還有一奇異現象, 就是“牛繼馬後”出現, 在泥石流的現場, 先沖下七匹石馬, 之後才沖下了石質犀牛。去到宋朝《資治通鑒》裏記載:“從柳谷口的山頂上, 沖下了許多的石頭, 這些石頭都呈現不同的形狀, 有的像馬, 有的像牛。事後有地方官員到現場做了調查, 從柳谷口流下來的石頭之中, 有七匹石馬, 一頭石麒麟, 一頭石白虎, 還有石牛, 八卦, 星圖等。”也有一說為:“牛”與“劉”諧音, 謂將有劉姓者取代司馬氏, 後劉淵滅亡西晉, 東晉則為劉裕建立的宋所取代。可見「玄石圖」由一開始大家不明所以, 到後來由後人把這讖解讀為「牛繼馬後」, 再套用在司馬叡身上, 可能純屬誣衊,
也可能事有巧合, 但縱觀東晉歷史, 所以的東晉帝皇都是傀儡皇帝, 其實都是由權臣操控, 大權旁落, 期間亦曾有多起事變, 《魏書》、《宋書》這些在東晉滅亡後出現的史書, 根本沒有需要去抵毀一個已滅亡的朝代, 反正讖語應該是要預示將來的, 沒有追索過去的用處, 在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 當中有不少史學家去轉載, 亦有不少野史去收錄, 之前的「玄石圖」可以純屬是一宗神怪事件, 但未必代表後來的結果是完全虛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