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東漢末年, 人人皆知黃巾起義, 但同一時期的河北, 其實還有一股地方勢力 - 黑山軍, 他們曾聯結黃巾起義, 又曾經與呂布大戰, 他們最初主要是平民農民組織, 後再加上一些賊匪, 但他們不像黃巾軍般亂衝亂撞, 攻城掠地, 他們主要是據太行山自守, 受朝廷招安, 當諸侯遇戰事時, 反而會主動連結他們, 黃巾亂後, 黑山軍依然實力強大, 對河北各勢力的命運, 起了決定性作用, 讓我們在這裡認識一下這支 "賊軍"。
爆發于東漢靈帝中平元年的黃巾大起義, 雖于當年即被東漢政府所鎮壓,
但是其最直接的影響, 就是使東漢朝廷對關東地區的控制趨於瓦解。繼黃巾軍而起的黑山軍則依託太行山脈, 採用靈活的組織方式和戰術, 作為一股重要的政治軍事力量, 在關東地區曹操、袁紹、公孫瓚等大小軍閥之間縱橫捭闔達二十餘年, 對從中平二年(185)至建安十年(205)關東地區的政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東漢末年的黑山軍形成于黃巾起義、東漢政府統治瓦解的大環境之下。冀州作為黃巾軍起義的首發地, 各地的政府機構幾乎一時被黃巾軍所摧毀, 這為黑山軍的形成提供了較為有利的條件。在黃巾軍起義的同時, 黑山軍的主要首領博陵張牛角、常山張燕就已經聚眾起事, 只不過規模較小, “在山澤間轉攻”而已。黑山軍真正形成規模並對東漢政府構成威脅是在中平二年二月。對於此時黑山軍的具體情況, 《後漢書•皇甫嵩傳》載:“自黃巾賊後, 複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哂之徒, 並起山谷間, 不可勝數……各有所因。大者二三萬, 小者六七千。賊帥常山人張燕……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党、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 眾至伯萬, 號曰黑山賊。”由此可知, 黑山軍的活動區域是在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等地太行山脈的諸山谷之中。黑山則位於太行山脈的南端, 故史書稱之為黑山軍。太行山脈高峰迭起, 海拔多在兩千公尺 以上。山脈東南為河北平原, 西北則為山西高原, 河北平原通向山西高原的陘道多分佈在太行山脈之間。這一地勢特點為分佈在太行山各山谷中黑山軍各部的相互聯絡和戰略上相互配合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條件。又據《三國志•魏書•張燕傳》注引《典略》曰:“黑山、黃巾諸帥, 本非冠蓋, 自相號字, 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 謂輕捷者為張飛燕, 謂聲大者為張雷公, 其饒須者則自稱於羝根, 其眼大者自稱李大目。”可見, 黑山軍諸帥多出於社會的底層, 其名號往往源于其個人行為的某項特徵。又參照上引《皇甫嵩傳》可知, 黑山軍諸帥有名號記載的共25人, 如果以25人為25股, 每股人數在2.5萬至0.65萬計算, 黑山軍總人數在62.5-16.25萬人之間, “眾至百萬”則很可能是虛數。根據《續漢書•郡國志》所載, 永和五年(140)五郡人口總數為240.6721萬, 黑山軍則占該地區總人口的1/4至1/15之間。而當時袁紹、曹操兩大軍事集團所能動員的兵力均為30萬上下。可見, 黑山軍在當時的關東地區確實是一股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
黑山軍的首領主要是靠相互推舉和各部的擁奉。據《三國志•魏書•張燕傳》載:“張燕……博陵張牛角亦起眾, 自號將兵從事, 與燕合。燕推牛角為帥, 俱攻癭陶, 牛角為飛矢所中, 被創且死, 令眾奉燕, 告曰:‘必以燕為帥。’牛角死, 眾奉燕。”從中可見, 張牛角是因張燕的推舉而成為首領, 而張燕則是因張牛角對各部帥的舉薦, 及其“剽捍捷速過人”、“善得士卒心”《朱儶傳》的個人條件, 而被各部擁奉為首領。從中看不出張燕與各部帥是否有嚴格的統屬關係, 這與黃巾軍內部用宗教的形式來確立各級首領相比, 在組織結構上則顯得較為粗簡。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黑山軍分佈在太行山諸山谷之間, 較為分散, 不適合用黃巾軍那樣層層隸屬的組織模式, 另一方面, 則因為黑山軍首領部帥多出於社會下層, 沒有黃巾軍那樣明確的政治綱領。而黑山軍各部充分利用其廣泛分佈在諸山谷陘道的條件, 彼此之間“更相交通”, 在戰略上避免了黃巾軍在平原地區固守某一城池且沒有配合而遭到圍殲的厄運。
在這裡先補充一下黑山軍將領的資料, 黑山軍最主要的領袖, 莫過於張燕:
張燕, 原姓褚, 常山真定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 出身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一直艱難度日, 雖然辛勤勞作, 仍然不能保證吃飽穿暖, 還經常受到東漢官府與當地豪強地主的欺壓, 因為他從小仇恨政府與豪強大戶, 平時喜歡練習拳腳武術, 好打撥不平。由於他身手矯健, 動作敏捷輕盈, 有飛簷走壁的過硬本領, 所以人送綽號“褚飛燕”。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 他聯合了當地一萬多貧苦農民, 聚眾造反, 消滅了真定縣官府和當地豪強大戶。由於河北官軍勢力強大(劉備等人也是河北的), 褚飛燕與博陵張牛角聯合起來,
推舉張牛角為全軍首領, 然後大兵出擊贏陶(今河北甯晉縣)。激戰中張牛角中流矢重傷而亡。牛角臨終前要求部下:“必尊褚飛燕為全軍首領”。褚飛燕為了繼承張牛角的遺志, 改姓為張成為農民軍領袖, 其後人眾寢廣, 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 其小帥孫輕、王當等, 各以部眾從燕, 眾至百萬, 歷史上稱黑山軍。(不過這一百多萬人不全是軍隊, 當時好多人是因為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 當時如果一個人造反全家問斬,
所以好多人是拖家帶口來投軍的,
農民軍起義的目的就是為了殺富濟貧, 讓大家都能有飯吃, 所以農民軍一般都是全部接納下來, 精壯男子編入軍隊, 老弱病殘都有所安排, 反正有個大鍋飯吃)
公元185年十月, 黑山軍與黃巾軍會師, 共同出兵三十萬, 攻佔渤海郡。漢將公孫瓚率軍兩萬與起義軍大戰與東光縣, 由於起義軍雖作戰英勇, 但都是農民出身, 作戰技能和經驗都不足, 所以傷亡慘重, 張燕只好轉入太行山燕山一帶活動休整, 而公孫瓚也攝於黑山軍的勢力強大, 為保存實力也不敢追剿, 雙方形成相持。
公元186年3月駐紮魏城的漢軍兵變, 主動聯繫黑山軍協同作戰, 一舉攻佔鄴城, 斬殺鄴城太守。黑山軍軍威大震, 周圍的諸侯都不敢前來進剿。六月, 張燕率精兵三萬, 騎兵八千, 攻取常山, 與袁紹軍展開激戰, 史載袁紹親自出馬與張燕相搏, 呂布與黑山軍大將杜長激戰, 連續大戰10多天, 雙方都損兵折將, 傷亡不小, 最後雙方各自撤退休戰。
由於黑山軍發展迅猛, 勢力壯大, 所以朝廷無力鎮壓, 也正是因為投靠黑山軍的人太多(這個時候黃巾軍已經被鎮壓, 其殘餘不願意被朝廷收編的都投靠黑山軍了)黑山軍糧草發生重大短缺, 話又說回來了, 一個人當兵, 全家跟著投軍, 自然負擔加重了, 為了軍心, 又不能不給其家屬飯吃。又由於周圍都是強大軍閥割據如袁紹、公孫瓚等, 北方還有匈奴的威脅, 聲勢浩大的黃巾軍的失敗以上原因使所以張燕對起義軍的的前途失去了信心。派人主動到京城要求投降, 朝廷立刻任命張燕為平難中郎將。但由於廣大起義將士不願意投降, 紛紛離散, 所以張燕勢力削弱了。公元205年, 曹操將要平定冀州。張燕又派使者前去投降, 曹操大喜, 拜張燕為平北將軍, 隨後張燕帶本部來到鄴城面見曹操, 曹操當即加封張燕為安國亭侯。
黑山軍將領。漢靈帝遣使拜楊鳳為黑山校尉, 領諸山賊, 得舉孝廉計吏。
黑山軍將領, 隨張燕破鄴城, 殺太守栗成。後袁紹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岩谷討於毒, 圍攻五日, 破之, 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袁紹後遂尋山北行, 擊左髭丈八等, 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 皆屠其屯壁, 奔走得脫, 斬首數萬。)
黑山軍將領。獻帝初平二年(191), 曹操出兵鎮壓白繞部, 佔據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
黑山軍將領。《演義》中為河內太守張楊屬下。固在張楊被楊醜殺死後, 殺掉楊醜投靠袁紹, 後在與曹軍作戰中陣亡。
黑山軍將領。193年(初平四年)三月, 冀州魏郡袁紹軍兵變, 交合黑山軍佔據鄴城。陶升叛變, 保護袁紹與州史家屬到斥丘, 紹任其為建義中郎將。
以太行山脈為依託的黑山軍自中平元年(184年)初起至建安十年(205)投降曹操為止, 作為一股重要的政治軍事力量, 對此時期袁紹、曹操、公孫瓚等軍事集團勢力的消長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其實從設置黑山校尉, 賦予其選舉、上計的權力來看, 東漢政府也有控制黑山軍之意。然而, 由於東漢中央政府當時自身已無力顧及河北, 同時, 幽州的公孫瓚則忙於征討烏桓, 袁紹在冀州立足未穩, 雙方均無力量進攻黑山軍, 因而, 此舉根本沒有產生作用。黑山軍在隨後的幾年間“後遂彌漫, 不可複數”, 仍然是“攻劫郡縣”《九州春秋》, 逐漸向河內擴展勢力, 甚至一度逼近京師洛陽。《朱儶傳》
1.中平元年(184)至初平元年(190):
中平元年十一月, 河北黃巾軍被東漢政府擊潰, 而此時尚屬於小股山賊的黑山軍各部還不是東漢政府鎮壓的主要目標。中平二年春,
因西北的邊章、韓遂在隴右起兵,
威脅三輔, 東漢政府遂將駐在河北由皇甫嵩所統率的主力軍調回長安《皇甫嵩傳》, 黑山軍勢力得以迅速壯大, “河北諸郡縣並被其害, 朝廷不能討”。而張燕在此形勢下, 很可能是出於要避免重蹈黑山軍被東漢政府軍圍攻的政治考慮, 趁勢奏書乞降於靈帝, 而當時困於西北戰事的東漢政府只好承認張燕對河北太行山脈地區的統治權, 張燕在和朝廷談判的時候, 對中郎將這個職務沒有做過多的糾纏, 反而是想朝廷討要, 自己必須擁有一項特別的權力, 可以每年向朝廷推舉孝廉、計吏。漢靈帝也沒在意, 就答應了。漢靈帝忽視的, 正是張燕所看重的。在漢代, 由孝廉出仕, 由計吏當官, 正是漢代士人進入仕途的主要方式。張燕並不甘心一直做一個叛賊, 要想真正融入士大夫這個階層, 不但是需要給朝廷權臣送禮, 給各路豪強屈膝, 更重要的是獲得人事權。可以推薦孝廉、計吏, 也就意味著追隨他張燕, 也可以獲得官方認可的出仕文憑。而只要有了頒發通行證的權力, 張燕自然在河北豪強心中擁有了不一樣的位置。
2.初平元年至建安十年
初平元年, 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 東漢朝廷對於關東地區的控制不復存在, 以聲討董卓為名的關東各軍事集團迅速為爭奪地盤相互廝殺。公孫瓚佔有幽州大部,
袁紹取代韓馥, 自領冀州牧, 雙方為爭奪冀州東部和青州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此時的政治形勢對黑山軍的再起相當有利。一是, 東漢政府已無法像鎮壓黃巾軍那樣調動中央軍和地方軍隊來對其實行包圍和消滅。二是, 關東各軍事集團忙於爭奪地盤,
無力也無心去與黑山軍開戰, 而黑山軍則在張燕的率領下“與豪傑相結”《張燕傳》, 投入到關東軍閥的混戰之中。因此, 此時期的黑山軍與其說是農民起義軍, 還不如說它是一股政治目標不明確的政治軍事力量。張燕採取的戰略目標基本是以太行山脈為依託, 向鄰近的魏郡、東郡、陽平郡等黃河中下游地區發展。而上述區域恰恰是袁紹的勢力範圍, 雙方的衝突遂不可避免。而公孫瓚又與袁紹是對手, 因此, 黑山軍採取的是“聯公制袁”的政治策略。
初平二年秋, 黑山軍趁袁紹與公孫瓚在冀東、青州激戰之際, 于毒、白繞、眭固等十余萬眾略魏郡、東郡, 對袁紹的大本營鄴城及其南翼的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與此同時, 受青州刺史臧洪、徐州刺史陶謙的軍事壓力, 初平二年, 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渤海界, 欲與黑山合, 這勢必會改變關東地區黃河流域的軍事力量對比。黑山軍的戰略盟友公孫瓚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 遂在渤海郡東光縣將黃巾軍擊潰,
並進一步將勢力擴展到青州北部。而袁紹卻將鎮壓黑山軍的重任交給了屯戍在河內的曹操。經過激戰, 曹操在初平三年春才將這股黑山軍消滅。此戰對曹操集團的自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 曹操取得了起兵以來第一塊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東郡及周邊地區;另一方面, 使曹操將黃河中下游的冀、兗、青、徐作為其集團的戰略擴張目標。對於黑山軍來講, 在失去向冀、兗交界黃河流域一帶發展的機會及與青徐黃巾軍會師的可能性之後, 只好憑藉在太行山脈袁紹、公孫瓚的爭鬥中伺機謀利。
初平三年冬, 公孫瓚遣兵至平原郡龍湊挑戰, 袁紹率軍複擊破之。初平四年春, 袁紹率軍南還至薄落津《袁紹傳》, 黑山軍十余部趁袁紹主力尚未返回鄴城之時, 與魏郡駐軍相通, 佔領鄴城。袁紹此時意識到了黑山軍對其西部安全的重大威脅, 遂將其列為進攻的重點。據《後漢書•袁紹傳》載:“六月, 紹乃出軍, 入朝歌鹿腸山蒼岩穀口, 討幹毒。圍攻五日, 破之, 斬毒及其眾萬餘級。紹遂尋山北行, 進擊諸賊左髭丈八等, 皆斬之, 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氏根等, 複斬數萬級, 皆屠其屯壁。遂與黑山賊張燕及四營屠各、雁門烏桓戰於常山。燕精兵數萬, 騎數千匹, 連戰十余日, 燕兵死傷雖多, 紹軍亦疲, 遂各退。”而曹操則在初平三年至四年, 收降青州黃巾30萬人, 並且將勢力擴展到徐州大部。袁紹由於受困於黑山軍、公孫瓚, 無力顧及曹操的擴張。
建安三年, 袁紹趁幽州久旱, 劉虞故吏鮮于輔起兵連克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 公孫瓚退守易京之時, 大舉攻瓚。公孫瓚派其子公孫續請救於黑山軍。此時的黑山軍勢力範圍距易京很近,
張燕為自保與公孫續率軍十萬三道救瓚。然而, 由於接應方式被袁紹所獲悉, 公孫瓚兵敗自殺。而黑山軍則“人眾稍散”, 退回到趙國常山。建安十年, 曹操基本上平定了袁紹的殘餘勢力, 佔領河北。幽冀的大小割據勢力基本上或是被消滅, 或是都已降曹。黑山軍則失去了以太行山脈為依託, 伺機而起的政治環境, 其實力無法與曹操正面對抗。因此, 建安十年四月, 張燕率眾十余萬歸降曹操, 《武帝紀》結束了其踞太行山脈縱橫華北的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